一、肝膽病的基礎知識
肝髒的部位及生理結構
肝髒是機體中最大的腺體,也是最大的實質性髒器,肝髒主要位於右季肋部和上腹部。我國成年人肝髒的重量男性1230~1450g、女性1100~1300g,占身體重量的1/50~1/40。在胎兒和新生兒時,肝髒的體積相對較大,可達體重的1/20。中國人的肝髒長徑約為25cm。
肝髒因有豐富的血液供應,故呈棕紅色,質軟而脆。肝髒右端圓鈍厚重,左端窄薄呈楔形,分上、下兩麵,前、後、左、右四緣。上麵隆凸貼於膈,由鐮狀韌帶分為左、右兩葉;下麵略凹,鄰接附近髒器,此麵有略呈H形的左、右縱橫溝,右側溝窄而深,溝前部有肝圓韌帶,右縱溝寬而淺,前部有膽囊窩容納膽囊,後部有下腔靜脈窩通過下腔靜脈。橫溝內有門靜脈、肝動脈、肝管、神經及淋巴管出入稱為肝門。肝髒的大部分位於右季肋部和上腹部,小部分位於左季肋部。肝上界與膈穹隆一致,成人肝髒的上界一般在鎖骨中線交於第5肋水平。肝髒大部分為肋弓所覆蓋,僅在腹上部左、右肋弓之間露出3~5cm,貼靠腹前壁,所以正常時在右肋緣下不易觸及肝下界。
肝上界的位置正常,成人如果在右肋緣下觸及肝髒,則為病理性肝大。小兒肝髒下界可低於肋弓。由於肝髒上麵借冠狀韌帶連於膈,故當呼吸時肝髒可隨膈的運動而上下移動,升降可達2~3cm。腹上部及右季肋區如受到暴力打擊或肋骨骨折時,可導致肝髒破裂。
肝的鄰近髒器為左葉上麵膈鄰近心包和心髒。右葉上麵膈鄰近右胸膜腔和右肺,因此肝右葉膿腫有時侵蝕膈麵而波及右胸膜腔和右肺。右葉後緣內側鄰近食管,左葉下麵接觸胃前壁,右葉下麵前邊接觸結腸右曲,中部近肝門處鄰接十二指腸,後邊接觸腎和腎上腺。
肝以肝內血管和肝內裂隙為基礎,可分為五葉、四段:即左內葉、左外葉、右前葉、右後葉尾葉;左外葉又分為左外葉上、下段,右後外又分為右後葉上、下段。肝髒被多條韌帶固定於腹腔內,肝髒表麵被灰白色的肝包膜包裹。肝髒的血液供應3/4來自門靜脈,1/4來自肝動脈。門靜脈的終支在肝內擴大為靜脈竇,它是肝小葉內血液流通的管道。肝動脈是來自心髒的動脈血,主要供給氧氣,門靜脈收集消化道的靜脈血主要供給營養。
肝髒有哪些重要作用
肝髒是機體新陳代謝的中心站。食物被消化後,經腸道裏的門靜脈進入肝髒,機體營養物質的代謝幾乎都需要有肝髒參與。失去了肝髒,生命就不能維持。肝髒對糖類的儲存、分布和調節起重要作用。食物被分解成葡萄糖後,一部分進入血液循環供機體利用,大部分則經肝細胞合成為肝糖原儲存於肝內。當饑餓、勞動、發熱時,肝細胞可將肝糖原分解成為葡萄糖供機體利用。在機體營養狀況好肝糖原儲備豐富時,可以保護肝髒免受損害。
肝髒合成的蛋白質占全身蛋白質總量的40%以上。其中主要是血漿白蛋白,還有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等。當肝髒損害嚴重時,血漿白蛋白就會下降,可出現全身水腫、腹水等。纖維蛋白原及凝血酶原減少,則可引起出血。肝髒能將衰老紅細胞破壞後產生的間接血清膽紅素,加工為直接膽紅素,再從膽道排到腸道幫助脂肪的消化,肝髒受損時加工間接血清膽紅素和排泄直接血清膽紅素的功能下降,血液中兩種膽紅素的濃度上升,就會出現黃疸。脂肪的消化、吸收、利用與肝髒密切相關。
正常情況下,機體內脂肪的各種成分是恒定的,它靠肝髒來調節。脂肪代謝紊亂時也可引起肝髒病變(如脂肪肝),嚴重肝髒疾病膽固醇可會明顯下降。肝髒也是維生素A、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等儲存和代謝的場所。肝髒同時還參與激素代謝過程。正常情況下機體內的激素含量保持平衡,多餘的激素被肝髒破壞。肝髒疾病時(如慢性肝炎、肝硬化),如雌激素滅活發生障礙,機體內雌激素含量增加,可引起男性乳房發育、女性月經不調,毛細血管擴張(如蜘蛛痣)等;如醛固酮的抗利尿激素(血管升壓素)滅活障礙可發生水腫、少尿。肝髒通過氧化、還原、結合等方法把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質和外源性毒素,包括藥物進行解毒處理。肝髒內還有一種吞噬細胞,具有吞噬細菌異物的作用。肝髒是通過解毒和吞噬作用來保護機體的健康。
常見肝病有哪些
根據肝髒的致病因素可分為:
1.肝髒的感染
(1)病毒性感染: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等)、巨細胞病毒、結核病毒、黃熱病毒、風疹病毒、腸道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
(2)寄生蟲感染:日本血吸蟲病、肝吸蟲病(華支睾吸蟲病、肝片吸蟲病等)、肝棘球蚴病、肝蛔蟲病等。
(3)肝膿腫:細菌性和阿米巴性。
(4)全身性感染性肝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鉤端螺旋體病、傷寒和沙門菌感染、布氏杆菌病、肝結核、回歸熱、梅毒、瘧疾、黑熱病、肺炎雙球菌感染、鏈球菌感染、放線菌病等。
2.中毒性肝病
(1)金屬類:磷、砷及化合物、鉛、汞、鉍、金、鉻等。
(2)氯化碳氫化合物:四氯化碳、四氯二烷、氯苯二烷、氯苯等。
(3)芳香族碳氯化合物:三硝基甲苯、二胺甲苯、萘等。
(4)藥物:麻醉、鎮痛、鎮靜藥、抗生素、激素等。
(5)食物性毒素:蕈毒、蠶豆病等。
(6)物理性因素:高溫、放射線等。
3.營養代謝性肝病 脂肪肝、酒精性肝病、營養不良性肝病等。
4.其他
(1)肝髒纖維化,肝硬化。
(2)肝髒惡性或良性腫瘤、結節、囊腫等。
引起肝功能損害的常見原因
肝髒很容易受到各種致病因子的損害。常見的導致肝髒損害的原因有以下幾類:
1.感染 在感染因素中最常見、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各型肝炎病毒,包括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病毒。感染這些病毒後可以(也可以不)患相應的病毒性肝炎,其中甲、戊兩型肝炎為急性發作,為糞-口途徑傳播,即通常所說的“病從口入”。這兩型肝炎很少轉變為慢性,預後比較好。乙型和丙型肝炎是由腸道外途徑傳播的,以血液途徑傳播最多見。在我國通過母嬰直接傳播的乙型肝炎比例很高,約超過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例的80%。另外,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如多個性伴侶、靜脈藥癮等),不僅已經成為我國的社會問題,也是傳播包括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在內的多種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因素。細菌感染、寄生蟲感染等也會損害肝髒,但相對於病毒感染而言,概率要少。
2.藥物性肝炎 現在使用的藥物品種越來越多,醫師和患者對藥物的依賴性也越來越重,尤其是濫用藥物的問題越趨嚴重。在這種背景下,藥物性肝損害的比例不斷上升。當然有些特殊疾病的治療(如惡性腫瘤的化療、器官移植後的抗排異治療、抗結核治療等),這些治療藥物目前還不能因為它具有不良反應而不用;但要做到及早發現包括藥物性肝炎在內的各種不良反應,並盡早治療。因此主張在可預測的情況下,給予預防性的保肝藥物。
3.酒精性肝炎 過量酗酒絕對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行為;因為酒精對肝髒的損害是很嚴重的。損害的後果包括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等,但酒精與肝癌的患病率關係不明顯。
4.自身免疫性肝炎 這種肝炎女性多見,可能是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表現之一。他除了有肝損害外,還有其他器官的炎症。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症狀輕重不一,關鍵是要做出正確的診斷,然後采取相應的治療。
5.脂肪肝 脂肪肝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
6.其他原因 原發或繼發的肝髒腫瘤,心功能不全導致的肝髒淤血,某些先天性肝髒疾病,靜脈高價營養等都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肝損害。這些肝損害的早期表現往往是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或血清膽紅素的升高,不祛除病因肝髒的損害就會進一步加重,故需要我們引起重視。
肝功能檢查包括哪些內容
提起肝功能檢查,人們馬上會想到查轉氨酶,甚至有人認為檢測轉氨酶就是檢查肝功能了。其實肝功能的檢查種類很多,反映肝功能的試驗已達700餘種,新試驗還在不斷地發展。他主要包括四大類:
1.反映肝細胞損害的試驗 包括血清酶類及血清鐵等,以血清酶檢測常用,如丙氨酸轉氨酶(ALT)、穀草轉氨酶(AST)、乳酸脫氫酶(LDH)、膽堿酯酶(CHE)、γ-穀氨酰轉肽酶(γGT)等。臨床實驗表明:各種血清酶類試驗中,以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能敏感地提示肝細胞損害及其受損程度。反映急性肝細胞損害以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最敏感,反映其受損程度則AST較敏感。在急性肝炎恢複期,雖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正常而γGT持續升高,提示肝炎慢性化;慢性肝炎γGT持續不下降常提示病變處於活動期。
2.反映肝髒排泌功能的試驗 檢測肝髒對某些內源性(膽紅素、膽汁酸等)或外源性高攝取物的排泌清除能力。在臨床上以檢測膽紅素定量為常用,總膽紅素大於17.1μmol/L為黃疸型肝炎病例;如果血清膽紅素進行性上升並伴丙氨酸氨基轉移酶下降稱膽酶分離,提示病情加重,有轉成為重症型肝炎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