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解表藥
一、發散風寒藥
品 名
性味歸經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臨床新用
不良反應
注意事項
麻黃
別名:狗骨、卑鹽、生麻絨、龍沙、淨麻絨、麻黃絨
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
煎服3~10g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於風寒感冒,咳嗽氣喘,風水水腫
1.產後腹痛,血下不止:用麻黃去節,研成末。每服1匙,每日2~3服,血下盡即止。
2.傷寒黃疸:用麻黃1把,去節,加酒5L,煮至半升,1次服完,微汗見效。
3.流行熱病(初起階段):用麻黃10g,水煎至半幹,去渣留汁,加米及豉,煮成粥。先以熱水洗澡,然後食粥,汗出即愈。
4.中風:用麻黃(去根)在慢火上煎熬,逐步加水,最後熬成膏,收存備用。每服1~2匙,熱湯送下
急性中毒性反應,如頭痛、不安、失眠、胸悶,心悸、流淚、周身不適、發熱、大汗不止、上腹部不適、口幹、惡心、嘔吐、耳鳴、體溫及血壓升高,並可引起心動過速,進一步發展可引起心衰等,長期服用可引起藥物依賴
凡素體虛弱、汗出氣喘者忌服,高血壓、器質性心髒病,心絞痛,甲狀腺功能亢進,體虛自汗、盜汗、氣喘及正在接受洋地黃治療者慎用,使用前應詳詢用藥史及過敏史,且用量不宜過大
(續表)
品 名
性味歸經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臨床新用
不良反應
注意事項
桂枝
別名:柳桂、桂木枝
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
煎服3~10g
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用於風寒感冒,寒凝血滯諸痛證,痰飲蓄水,心悸等
1.凍瘡:桂枝60g,加清水1
000ml,武火煎煮,煮沸後10分鍾,取下盆裝候溫,將患肢浸入藥液中,邊洗邊略加按摩,每次浸洗10~15分鍾,每天早、晚各洗1次,洗過的桂枝液可重複使用,浸洗後用幹毛巾擦幹,注意保溫。一般凍瘡初起,用此方浸洗1~2次,即可消散,較重需要4~6天方可見效。
2.截癱、偏癱、麵癱:除重用桂枝內服外,另用桂枝50~100g,水煎2次,藥液溫搽於病灶區域或偏癱患處,每日2次,溫搽時以皮膚潮紅為度
用量過大可以導致汗出、倦怠、心煩不安,或月經過多,甚至虛脫,腹痛,麵部及周身紅色斑塊,奇癢
內服用量不宜過多,使用之前詢問病史及過敏史,有桂枝過敏史者禁用。用藥後注意觀察患者
紫蘇
別名:紅蘇、赤蘇、香紫蘇、蘇葉、蘇子、蘇梗
辛、溫。歸肺、脾經
煎服3~10g
發汗解表,行氣寬中。用於風寒感冒,咳嗽痰多,脾胃氣滯,胸悶嘔吐,又可用於魚蟹中毒,腹痛吐瀉
1.子宮出血:將紫蘇製成每毫升相當於2g生藥的水提取液,分裝成每瓶5ml,使用時以無菌棉球、紗布或擦鏡紙浸潤紫蘇液外敷於出血處即可。
2.尋常疣:以鮮紫蘇葉外搽患處,每日1次,每次10~15分鍾,一般3~6次可愈。
3.蛔蟲病:生紫蘇子搗爛或嚼碎吃,成人每服50~70g,4~10歲20~50g,每日2~3次,空腹服,連服3次
本品辛溫耗氣,故氣虛和表虛者慎用
(續表)
品 名
性味歸經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臨床新用
不良反應
注意事項
生薑
別名:薑根、百辣雲、勾裝指、因地辛、炎涼小子、鮮生薑、蜜炙薑、生薑汁、薑
辛、溫,歸肺、脾、胃經
煎服3~10g
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用於風寒感冒,胃寒嘔吐,風寒咳嗽,可解魚蟹中毒
1.聲嘶:鮮生薑200g,切碎如大米粒,加蜂蜜適量淹沒薑米後加蓋放陰涼通風處備用。用時取蜜薑半勺,口含緩緩吞入唾液,待蜜味盡、薑辣減後,嚼細吞食,每日3~5次,至咽喉爽利、發音正常。凡症見咽喉不利、聲音不揚、發音困難或聲音嘶啞,無論新舊皆可服食。
2.止血:生薑搗爛,敷在傷口處,止血效果特佳。
3.脂溢性皮炎:取薑250g,搗碎,布包,擰出薑汁,先用10%鹽水洗淨患部,擦幹,再用棉簽蘸薑汁反複搽洗患處,薑汁用完為止,每周1次。
4.麵神經麻痹:鮮生薑一塊,用刨開薑麵反複向左向右交替塗搽患側上下齒齦,直至齒齦有燒灼感或發熱感為止,每日2~3次,7天為1個療程。
5.尿瀦留:生薑15~24g,咀嚼後用開水咽服。
6.胃、十二指腸潰瘍:鮮生薑50g,洗淨切碎,加水300ml,水煎30分鍾,每日3次,分2次服完
口服大量生薑可致鼻出血;外敷生薑及芋頭後出現皮膚紫癜,伴頭痛、頭昏、全身不適、食欲缺乏及皮膚、鞏膜發黃,醬油色尿、有溶血性貧血跡象
陰虛內熱、目疾、喉痛、血證、瘡瘍、肺熱咳嗽、大便秘結者不宜應用;功能性子宮出血、痔、皮膚病和高血壓患者忌用;膽石症患者 慎用
(續表)
品 名
性味歸經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臨床新用
不良反應
注意事項
香薷
別名:紫花香茅、蜜蜂草、香薷、細葉香薷、小香薷、小葉香薷、 香草
辛、微溫,歸肺、脾、胃經
煎服3~10g
發汗解表,化濕和中,利水消腫。用於陰暑證,水腫腳氣
感冒:1.5~3g香薷用開水400ml衝泡,加蓋悶焗待溫度降至30℃時倒出待用。每日1劑,分3次服完
本品辛溫發汗力強,表虛有汗及陽暑證忌用
荊芥
別名:假蘇、薑芥、荊芥穗、線芥
辛、微溫,歸肺、肝經
煎服3~10g
發表散風,透疹消瘡,炒炭止血。用於外感表證,麻疹不透,風疹瘙癢,瘡瘍初期兼有表證,吐衄血
1.小兒感冒:用清潔棉布製成長方形小包,放入荊芥適量,加固後塞在患兒胸前6小時,用量1周歲以內5~10g,1周歲以上酌量增加,必要時隔6小時再用1次。
2.流行性腮腺炎:荊芥9g加水100ml,煎後濾除藥渣,裝入保溫瓶內多次飲用,外用醋浸紗布敷患處,每日換3~4次。
3.產後眩暈:荊芥31g,炒至焦黃,研細過篩,每次6g,加童尿50ml服,每日1~2次
眼瞼水腫,皮膚出現紅色或暗紅色斑點,烘熱瘙癢,可伴有胸悶、腹痛、惡心、嘔吐、腹瀉等
常用量為4~9g,不宜久服。出現過敏者應立即停藥,表虛自汗,陰虛頭痛者忌服
(續表)
品 名
性味歸經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臨床新用
不良反應
注意事項
防風
別名:銅芸、茴芸、茴草、百枝、百種、屏風草、 風肉
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
煎服3~10g
發表散風,滲濕止痛,止痙止瀉。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風濕痹痛,破傷風,腹痛泄瀉
1.扁平疣:防風丸,每服10g,每日2次,一般連續服用1~3周,如果4周無效改用其他療法。
2.崩漏:防風去蘆頭,炙赤研末,麵糊為丸,用6ml酒調服。
3.排砷:每日用防風12g,綠豆、紅糖各9g,甘草3g,水煎分2次服,14天為1療程
主要為消化係統及變態反應,心慌氣短,惡心嘔吐,大汗淋漓,皮 膚瘙癢,灼熱,紅斑
用藥前詢問病史及過敏史,有過敏史者慎用,用藥後要觀察患者,出現變態反應者立即停藥,曾有防風過敏者禁用
羌活
別名:蠶羌、羌青、羌滑、護羌使者、胡王使者
辛、苦、溫,歸膀胱、腎經
煎服3~10g
散寒祛風,滲濕止痛。用於風寒感冒,頭痛身痛,風寒濕痹,肩臂疼痛
期前收縮:羌活提取物製成的製劑,1g/ml,每日60~100ml,分3~4次服,療程7~14天
偶爾出現頭麵四肢水腫,暗紅色斑疹,小便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