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杏林傳奇(2)(1 / 3)

太平興國(976—984年)初奉詔還俗,為尚藥奉禦,後遷翰林醫官使。978—992年,奉詔命與副使王祜、鄭奇,醫官陳昭遇等編修《太平聖惠方》(簡稱《聖惠方》),100卷。太宗作序,頒行各州。本書廣集漢唐以來各家方書及民間經驗,按髒腑病證分類,共1670門,錄方16834首,是宋代的醫方巨著。內容豐富,載述了中國10世紀前的醫藥學成就。獻妙方名醫得救清代著名醫家程鍾齡(國彭)在他所著的《醫學心悟》載有“止嗽散”一方,這止嗽散的背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據《鬆穀筆記》載:程鍾齡有祖墳葬於某山之上,其墳低處,有當地一土豪之祖墳,該墳墓之四周栽有多棵古柏,因程鍾齡之祖墳居其上,為古柏之橫根所穿進,墳內之棺槨將露,程鍾齡乃前往該土豪家與之相商,欲切斷其穿墳之柏枝根,但土豪不允,與之相拒,程鍾齡乃自往伐之。土豪大怒,率家奴數人前往阻止。鄉民皆為程鍾齡鳴不平,聚數十人與土豪相爭,程鍾齡力阻之,但罔效。土豪一家奴被鄉民毆斃,土豪乃訴訟於官府。為不累及鄉民,程鍾齡遂赴官府自首。官府判定論抵,將程鍾齡解省,待秋後處決。正值此時,巡撫的母親咳喘經年,又複感外邪,諸醫不識,治之罔效,病情日漸加重。程鍾齡在獄中聞及此事,乃私賄其獄卒,賂通臬司。臬司知鍾齡善醫,乃為程鍾齡易服更名,薦至撫署,為巡撫的母親診病。程鍾齡初擬止嗽散治之,咳平痰消,再經旬餘調治,巡撫母親之病竟獲痊愈。巡撫遂以五百金酬臬司,臬司將此酬金轉贈予獄中的程仲齡,對他說:“這是巡撫的酬謝。”程鍾齡受金後複拜曰:“本人敢受此金,奈家貧複遭劫難,典質一空,留此聊以贍家,故不敢辭;惟老太夫人疾雖愈,但病根尚存,恐日後他變,當為擬以調理之方,以防其變。”臬司遂告之巡撫,遂複召程鍾齡。程鍾齡往見撫母,投地拜哭,乞曰:“太夫人救我!我程某也。”撫母大為感動,對巡撫說:“此君能救我命,你何不救他一命,這也是我們理應報答的呀!”巡撫曰:“給他酬報,惟聽母命,但其刑役加身,實無法挽回。”撫母不依,強命二人結為“金蘭”。巡撫不敢違抗母命,歎曰:“案定如山,斷無改判之理。這如何是好,若逃之,則吾與臬司同受罪矣!然為母故,亦不敢辭。這樣吧,為保君命,隻好委君屈居,遁入空門。”程鍾齡遂入天都(今安徽省歙縣)出家修行。程鍾齡用他自創之方“止嗽散”治愈巡撫母親之病,因此也救了自己一條性命。止嗽散【出處】源自《醫學心悟》。【組成及用法】桔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各9克,甘草3克,陳皮6克。水煎服,每日1劑。【功效主治】 宣利肺氣,疏風止咳。主治風邪犯肺證。症見咳嗽咽癢,咳痰不爽,或微有惡風發熱,舌苔薄白,脈浮緩。【注意事項】本方藥性平和,但偏於溫燥,對於陰虛勞嗽或肺熱咳嗽者不宜使用。編者的話“止嗽散”一方,出自《醫學心悟》,謂治諸般咳嗽。本方有止咳化痰、疏風解表的作用。主治外感風寒,久咳不止,咳嗽痰多,咳痰不爽,或有輕度惡風頭痛,舌苔白、脈浮緩者。本方現代用於治療外感咳嗽、支氣管炎、肺炎、百日咳等屬風邪犯肺者。《醫學心悟》為清代名醫程鍾齡(公元1662—1735年)所著。該書通俗易懂,多切實用,在近代中醫藥界,亦頗為知名。中醫常識程國彭,字鍾齡,天都(今安徽歙縣)人。自幼學醫,博采眾長,後積三十年臨床經驗,於1732年著成《醫學心悟》。《醫學心悟》不僅以首創“八法”而著稱於世,所載諸多驗方,三百多年來也曆試不爽。著名的驗方有啟膈散、治痢散、止嗽散、消瘰丸等。陸以湉的《冷廬醫話》、聶雲台的《溫熱標準捷效》以及唐容川等醫家醫著,或記載運用《醫學心悟》效方的驗案,或高度評價了程氏所擬方劑的高效。即使在今天,研究、運用程氏方劑的臨床報道亦每每見諸各家醫學雜誌。程鍾齡苦心孤詣撰著的《醫學心悟》,用以入門,不失法度,用於臨床,多有實效,誠為醫界津梁,患者慈航。妙用神曲治愈光緒宿疾1906年,光緒皇帝生病,經軍機大臣推薦,時在京城任商部主事的力鈞與工部尚書陸潤癢二人奉旨同入宮為皇上診病。力鈞聽大臣介紹,光緒皇帝乃一周前出城,在宮門前跪迎慈禧皇太後大駕,因天氣炎熱,感受暑熱而發病,入宮後皇太後賞食粽子,食粽過多,積於腸胃不得消化,因而病情更重。召太醫診治,太醫不敢用清暑消導之攻藥,以免有傷龍體,隻給皇上開出人參、黃芪、白術、當歸、菟絲子、枸杞等健脾益腎、補氣養血之品,結果令皇上實證變得更實,暑熱積滯壅閉不出,出現了胸膈飽悶不適、嘔吐、自汗等症狀。太醫照前方加黃連、吳萸等止嘔之藥,不料皇上服藥後大吐一場。經此一吐,胃中積食大多吐出,皇上始覺脹滿減輕,身體亦覺舒適。然皇上病已數日,精神疲倦,麵色清臒,仍訴口幹胸滿,夜不安眠,日不思食,腰酸腿軟,太醫院診為虛脫。力鈞為皇上診過脈後,皇太後問力鈞皇上病情如何,力鈞也說病中不免虛弱。慈禧又令皇上自述病因,皇上訴一直以來有遺精之病,身體欠佳。力鈞和大臣陸潤癢診畢脈象,皇太後令二人下去開方。開始二人意見不合,陸潤癢擬照太醫溫補原方加減數味,力鈞力持不可,二人經過商量,最終同意用清暑熱、消食開胃之法,藥用神曲加鮮荷葉煎湯,呈皇上服用。第二天,力鈞二人再次奉旨入宮,宮內總管高興地告訴力鈞和陸潤癢,皇上服用後病已大愈,今日停藥。在中藥裏,神曲、荷葉均是尋常之物,但很少僅以二味組成方來治病,力鈞巧用二味清純之品,治愈了皇上數日不解之病痛,實為醫中高手。這從一個側麵 告訴我們:一位高明的中醫應該在準確診斷的前提下,善於運用精簡的方藥治愈疾病,而不是見病就開數十味龐雜藥物,熬成極濃苦汁,令患者既費錢財,又難於下咽,實不利於中醫藥的發展。神曲【釋名】神曲為辣蓼、青蒿、杏仁等藥加入麵粉或麩皮混和後,經發酵而成的曲劑。又名六神曲。【性味】甘、辛,溫。【歸經】歸脾、胃經。【功能主治】消食和胃。用於飲食積滯,消化不良,脘腹脹滿;亦用感冒食滯之證。【用法用量】6~15克。入湯劑。中醫常識神曲又名六神曲。為辣蓼、青蒿、杏仁等藥加入麵粉或麩皮混和後,經發酵而成的曲劑。本品性溫、味甘辛,可以開胃健脾,通暢氣機,幫助消化,適用於腹脹、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狀。根據現代研究,神曲含有澱粉酶、酵母菌以及豐富的B族維生素,具有很好的助消化作用。性味甘、辛,溫。具有本品略兼解表之功,故外感食滯者用之尤宜。臨床經驗證明,神曲炒焦用,消食的效力可增強,故消導藥中常有焦神曲;生用神曲除了健脾開胃以外,兼有發散之力,故消化不良兼有感冒發熱者宜生用。精方簡藥◎神曲茶:用沸水泡服或加生薑1~2片煎服,一次2塊,一日2次。本品為傷食類、感冒類非處方藥品。功效:解表祛風,健胃消食。用於風寒感冒,傷食腹痛。◎神曲胃痛膠囊:口服,每次2~3粒,每日3次。功能主治:理氣止痛,健脾消食。用於胃酸過多,胃痛,食欲不振及消化不良見上述證候者。注意:孕婦禁用。“治病求本”與孔明論醫《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應該是一位頗通醫道的學者,否則,在談醫論藥時不可能把中醫的治病之道講得那樣透徹。《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記載,當曹操屯兵百萬於長江北岸,企圖南伐孫權、北吞劉備時,諸葛亮(字孔明)出使東吳,與東吳主降派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孔明以其博學多識,舌戰群儒,力排眾議,促成了三國鼎立局麵的形成。其中孔明與孫權的謀士張昭在辯論中,就有一段關於醫道的精辟論述。孔明論劉備暫居弱勢,必得休養生息,蓄勢待發時比喻說:“人染沉屙(重病),當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藥以服之,待其髒腑調和,形體漸安,然後以肉食補之,以猛藥治之,則病根盡去,人得氣生也。若不待氣脈和緩,便投以猛藥厚味,欲求安保,誠為難矣。”對於重病之後,形體羸弱而病邪未盡者,虛不受補,攻之不可。孔明認為,先宜扶正固本,待“氣脈和緩”,正氣漸複,方可用厚味補其虛,猛藥攻其邪。誠然,孔明在這裏是借醫理喻軍事。然而,他的這段精彩論述卻貫穿著祖國醫學“治病求本”的辨證施治原則,誠為醫論華章。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孔明曾為東吳大將周瑜治過病。赤壁大戰前夕,周瑜欲用“火攻”破曹陣。然而,時值寒冬臘月,西北風不止,東南風難得,周瑜積鬱成疾,患吐血症。請名醫調治,卻“心中嘔逆,藥不能下”,服清熱涼血止血之劑亦“全然無效”。魯肅(字子敬)乃請孔明為周瑜治病。孔明入帳問安、視疾,周瑜曰:“人有旦夕禍福”,孔明以“天有不測風雲”對之,一語道破周瑜吐血的病因是苦於無東風,因精神抑鬱,肝氣鬱結化火,肝火犯胃,灼傷胃絡,迫血妄行而致病。孔明認為,治本之法“須先理其氣”,再投涼藥止血,“氣若順,自然痊可”。孔明針對病因,書十六字方雲:“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並答應“祭東風”助周瑜破曹,使周瑜病體霍然而安。可以說,這是一則成功地運用心理療法治病的精妙醫案。《三國演義》對孔明的描述雖有“神化”之嫌,但就其巧妙運用中醫“治病求本”的醫學理論談醫論政,足證其廣聞博識,深諳中醫之玄妙。治病求本·標本緩急【治病求本】 首見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治病必求於本”。告誡醫者在錯綜複雜的臨床表現中,要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宜采取針對疾病根本原因確定正確的治本方法。這是幾千年來中醫臨床辨證論治一直遵循著的基本準則。【標本緩急】“標”與“本”,是中醫治療疾病時用以分析各種病證的矛盾,分清主次,解決主要矛盾的治療理論。“標”即現象,“本”即本質。“標”與“本”的含義是多方麵的。從正邪兩方麵來說,正氣為本,邪氣為標;以疾病而說,病因為本,症狀是標;從病位內外而分,內髒為本,體表為標;從發病先後來分,原發病(先病)為本,繼發病(後病)為標。總之,“本”含有主要方麵和主要矛盾的意義,“標”含有次要方麵和次要矛盾的意義。中醫常識疾病的發展變化,尤其複雜的疾病,常常是矛盾萬千。因此,在治療時就需要運用標本的理論,借以分析其主次緩急,便於及時合理地進行治療。標本的原則一般是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和標本同治三種情況。急則治其標 指標病危急,若不及時治療,會危及患者生命,或影響本病的治療。如腹脹滿、大出血、劇痛、高熱等病,皆宜先除脹、止血、止痛、退熱。正如《素問·標本病傳論》所說:“先熱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大小不利,治其標。”待病情相對穩定後,再考慮治療本病。中醫常識緩則治其本 指標病不甚急的情況下,采取治本的原則,即針對主要病因、病證進行治療,以解除病的根本。如陰虛發熱,隻要滋陰養液治其本,發熱之標便不治自退;外感發熱,隻要解表祛邪治其本,發熱之標亦不治而退。標本同治 指標病本病同時俱急,在時間與條件上皆不宜單治標或單治本,隻能采取同治之法。如腎不納氣之喘咳病,本為腎氣虛,標為肺失肅降,治療隻宜益腎納氣,肅肺平喘,標本兼顧;又若熱極生風證,本為熱邪亢盛,標為肝風內動,治療隻能清熱涼肝,息風止痙,標本同治。張子和治病獻三笑有一次,張子和應邀為項夫人黃氏診病。這位舉人項關在老年得子,夫妻倆對孩子愛如掌上明珠,不料孩子未曾活到一周歲,便患上噤口痢而喪了性命。項夫人黃氏失去了愛子,終日思慮,悲傷過度,飲食不進,神誌恍惚,常好叫呼怒罵,欲殺左右,惡言不輟。眾醫治藥百劑,不見療效,舉人項關也整日悶悶不樂。 這天,張子和應邀被請到項家,他詳細問明病情,又認真替黃氏診脈。診脈時,他突然雙眉緊鎖,站起身來說:“哎呀,大事不妙,我老伴讓我買油豆腐嵌肉,我還沒有辦好,我得馬上回家,不然,老伴會拳打腳踢毫不客氣的,容我今日先走,明日我一定上門送藥來。”說罷乃出門就走,黃氏一聽,忍笑不禁。第二天,張子和身背藥袋而來,一進屋就開始伸手掏藥,但藥袋裏裝滿紅丹綠粉,染滿了他的五指,卻沒找到一粒藥丸,急得他麵紅耳赤,不慎竟塗了個大花臉,忙對黃氏抱歉說道:“請夫人原諒,藥丸忘在家中,明天一定送到!”黃氏夫人一見他這個花臉樣子,禁不住“咯咯”笑出聲來。第三天,張子和身穿長袍而來,到黃氏房中,伸手到長袍袋找藥,找了半天,又沒找到藥物,他幹脆脫下長袍來找,卻露出了裏麵紅紅綠綠的女人衣衫,連忙對黃氏說:“讓夫人又見笑了,我真糊塗,怎麼把老伴的衣服錯穿在身上了呢。”黃氏一見,笑得前仰後合。 張子和走後,黃氏對丈夫項關說:“官人,你這是請的什麼醫生,第一次來說怕老婆,第二次來塗了個大花臉,第三次來穿了一件老婆的花衣裳,這能治好我的病嗎?!”說罷,黃氏不由得又捧腹大笑。從此之後,黃氏逢人便講,邊講邊笑,說來倒也奇怪,不到半月,黃氏的病竟在笑聲中漸漸地好了。張子和三次為黃氏診病,沒用一粒藥物,而黃氏卻病愈了,項關感覺到其中必有奧妙。項關便登門拜訪張子和想問個究竟。張子和微笑說:“你夫人的病乃為哀愁所生之鬱症,用藥難以奏效,我三次去為她診病是有意逗她發笑,因為笑能遣愁,使憂愁得散,鬱氣得開,病就不藥自愈了。”從此,張子和獻三笑驅病患的事便被傳為佳話。張子和金代醫學家(約1156—1228年)。字子和,號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蘭考、睢縣)人。精於醫理,嚐入太醫院任職,但不久即辭歸,與當時名醫麻知幾、常仲明等切磋醫理,辨析奧義。論治主張攻邪,反對妄用溫補,故後世稱之為“攻下派”之代表。然其治病亦主張辨證施治,而非一味妄攻,攻邪有其適應證,也有禁忌證。邪去之後,需用飲食調補之,每能出奇製勝,如其據《內經》“驚者平之”之訓,以木棒敲擊木幾之響聲治驚恐得病2例,亦一種心理療法。所著有《儒門事親》,乃其代表作也。此外,尚有《三複指迷》、《子和心法》、《汗吐下法》、《秘傳奇方》等。編者的話此案病人所得狂症,與現代醫學之歇斯底裏頗為類似。此症“叫呼怒罵”,為發在肝。怒氣衝逆,攏神明則狂,克脾土過甚則不食。張子和故作醜態、著女人裝,逗以戲嬉,使婦大笑。大笑,喜之極也。喜則氣緩,耗消心氣。上逆之氣,得下消之喜氣,又誘以美食,故怒平食增,不藥而愈。中醫常識心之誌為喜,肺金之誌為悲,火克金、喜勝悲。喜為良性情緒變化,因而可以治療因鬱怒、思慮、悲哀等不良情緒活動所致病變,以及與喜樂相對立的表現為陰性情緒狀態所致疾病。這個醫案來源於清代名醫魏之秀所著《續名醫類案》,我們從中可以了解到:金元醫家張子和善用攻法治病,被後世稱為“攻下派”。其實,他還是心理療法的一代大師。張子和以驚治驚恐據傳,古時有一民間女子,因打哈欠,兩手上舉再也不能下來,吃藥治療皆無效果。當時的一位名醫利用女子害羞的心理,假裝要解開這位女子的腰帶,揚言要為她作針灸治療,女子被這突如其來的手勢動作驚嚇不已,不自覺地急忙用雙手掩護下身,驚則生變,雙手順勢自然下垂複原。這是中醫采取“圍魏救趙”地計謀權詐的心理療法,用“驚”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金元名醫張子和(名從正,號戴人。金元四大家之一)就有以驚治驚的驗案:有個叫衛德新的人,其妻一次外出在旅店住宿,當晚碰上一群強盜搶劫,嚇得她從床上跌到地上。此後,凡聽到些許聲響,她便會昏倒在地,不省人事。諸醫用藥治療,病逾一年而不見好轉。張子和經過細心觀察、分析後,認為屬膽氣傷敗,應采取心理療法。張子和讓兩名侍婦抓住病婦的兩隻手,將她按坐在高椅上,然後在她的麵前放一張小茶幾,張子和指著茶幾說道:“請娘子看這裏!”話音未落,“砰”地一聲,他用木棍使勁打在茶幾上。病婦見狀大驚,張子和說:“我用棍子打茶幾,你怕什麼呢?”待她心神稍定,張子和又敲打小茶幾,這回她果然不那麼驚怕。張子和重複以上動作,並用手杖敲門,暗中讓人劃病婦背後的窗戶紙。病婦漸漸穩定,笑問道:“你這算什麼治法呀?”張子和回答說:“《內經》說:‘驚者平之’。平,即平常的意思,見慣不怪,自然不驚。對受驚者,治療時要設法讓他對受驚的誘因感到習慣,覺得跟平常一樣。”這一番解釋,說得病家點頭稱是。當晚,張子和又派人敲打病人的門窗,通宵達旦地折騰她。以後,病人即使聽見雷響也不再懼怕了。張子和的情治法張子和精於中醫的心理治療,他在發揮《黃帝內經》中情態相勝的理論時說:“悲可治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懼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汙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誌此之言奪之。凡此五者,必詭詐譎怪,無所不至,然後可以動人耳目,易人聽視。”在《儒門事親》中,記載了張氏運用感、娛、怖、觸、奪等方法無藥而愈病的驗案,可窺古代中醫心理療法的一斑。編者的話現代醫家何時希所載醫案說的是病人因所驚而眼珠子上翻不能向下,中醫認為,目為肝竅,驚氣入肝,此屬因驚肝經陰血受損,而致目係失養所致。醫者驚因驚治,令患者坐高座,下匿人突然敲鑼,病人受驚,驚而下視,瞳仁遂下。“驚者平之”,上者下之,升者降之,故疾愈。驚恐療法,即以驚恐手段製止病人的病態情緒的一種療法。腎水之誌為恐,心火之誌為喜,水能克火,恐可製喜。驚又可氣亂、氣散,從而解除因憂思而導致的氣機鬱結、閉塞,故利用使人驚惶之類的刺激方法,可以治療某些類似癔症的病人。中醫常識張子和認為,“驚者,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平者常也,常見之必無驚”。以驚恐之法,來治療由驚恐所導致的驚悸症,是中醫情誌相勝理論的獨具匠心的發揮。從臨床心理學的角度看,本症屬於神經症中的“恐怖症”。在特定的心身狀態下,本來無害或無關的體驗,即盜賊的行徑使衛婦產生恐懼感,這種應激的負強化和泛化,使其懼怕任何聲響。張氏用木棍敲擊竹幾,讓病人長時間處在最恐懼的逼迫情境中,達到“移精變氣”,改變內在舊情境的目的。“以怒勝思”的情誌療法明末著名醫家張景嶽的《類經》也記載了一個“以怒勝思”的醫案:有一老嫗,早年喪夫,與女兒相依為命。女兒成年後遠嫁他鄉,老嫗孤獨積鬱成疾不治而亡。女兒甚是悲切,因傷心過度,久而成疾,漸至沉屙,諸醫無功。其夫請名醫韓世良診治,韓世良詳察病源後對其夫說:“此病得之於思,藥不易愈,當以術治之”。又對病人說:“汝病是鬼魅纏身,去請巫婆驅邪吧。”其夫遵韓世良所囑,買通了一個請神驅鬼的巫婆。一日,丈夫對妻子說:“你念母如此情真意切,不知母親在地下是否如此念你,我為你請來了巫婆,她或許會知道”。經妻子應允,巫婆在病人榻前焚香拜神,假說召來的鬼魅是她母親的“亡靈”,該女上前痛哭,而假托亡靈“附身”的巫婆卻厲聲斥之曰:“你不要哭!你生來命中克我,致使我早離人世,我在九泉之下決不饒你。今在陰司,欲報汝仇,你的病就是我弄出來的。我生與你為母女,死則與你為仇人,你知道嗎?”女兒聽了“亡母”的話,惱怒交加,心想:我因母病,母反害我,何緣之有?因斷然絕去思念,病遂漸愈。最早記載中國古代情誌療法的是《呂氏春秋·至忠篇》,其中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戰國時代的齊閔王患了憂鬱症,請宋國名醫文摯來診治。文摯詳細診斷後對太子說:“齊王的病隻有用激怒的方法來理療才能治好,如果我激怒了齊王,他肯定要把我殺死的。”太子聽了懇求道:“隻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後一定保證你的生命安全。”文摯推辭不過,隻得應允。當即與齊王約好看病的時間,結果第一次文摯沒有來,又約第二次,二次沒來又約第三次。第三次同樣失約,齊王見文摯恭請不到,連續三次失約,非常惱怒,痛罵不止。過了幾天文摯突然來了,連禮也不行,鞋也不脫,就上到齊王的床鋪上問疾看病,並且粗話野話激怒齊王,齊王實在忍耐不住了,便起身大罵文摯,一怒一罵,鬱悶一瀉,齊王的憂鬱症也好了。齊閔王病好後,不能諒解文摯對自己的無禮,也不聽太子和王後的百般解釋,最終還是把文摯投入鼎中活活煮死。氣鬱論治古文賞析【原文】如氣鬱者,必胸腹滿痛,其脈沉澀。……然鬱在氣血者,當以有形之藥,分氣血以療之。若鬱在情誌者,即當以情誌解散,此無形之藥,病者所自具也。——《鰩溪醫論選》【語譯】像氣鬱一類的病人,一定有胸悶不舒、腹部脹滿疼痛的症狀,脈象沉澀。……鬱證因氣血流行不暢而引起的病人,應當用有形的藥物,分別用行氣解鬱或行氣和血的藥物治療。如果鬱證由情誌內傷引起,就應該用“以情勝情”的情誌療法加以疏導,這雖然是無形之藥,但隻要醫生加以指點,病人就可以通過自身調節得到康複。編者的話文摯的慘死,成為古代醫學史上第一個以身殉職的悲壯事件。但文摯根據中醫情誌治病的“怒勝思”的原則,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療手段治愈疾病的案例,給中國醫案史上留下了一個心理療法的典型範例。文摯所采取的治療方法,屬於中醫情誌相勝的療法,齊閔王憂鬱過度而傷脾土,針對這一病因,文摯采用“以下犯上”的辦法激怒齊閔王,怒屬肝木,肝木能勝脾土。這種做法,金元名醫張子和稱之為“以汙辱欺罔之言觸之”的激怒療法。中醫常識憤怒有忘思眠、解憂愁、消鬱結、抑驚喜之效,在治療中有廣泛的應用。中醫認為,肝木之誌為怒,脾土之誌為思,木克土、怒勝思。憤怒雖然是一種不良的情緒,但它屬於陽性的情緒變動,因此對憂愁不解而意誌消沉、驚恐太過而膽虛氣怯等屬於陰性情緒變化所致疾病,均可用激怒療法治之。“移神”療法治眼疾清代名醫葉天士(名桂,號香岩。所著《溫熱論》是溫病學必讀本)治病常出奇招而獲效。一次,他遇上一位兩眼通紅的病人,病人眼眵堆滿眼角,眼淚直往下淌,不斷地用手去揩,顯露出十分憂慮的神情。葉天士見狀,詳細地詢問病情,然後鄭重地告訴病人說:“依我看,你的眼病並不要緊,隻需吃上幾帖藥便會痊愈。嚴重的是你的兩隻腳底七天後會長出惡瘡,那倒是一個麻煩事兒,弄不好有生命危險!”病人一聽,大驚失色,趕忙說:“好醫生,既然紅眼病不關緊要,我也沒心思去治它了。求你快教我治腳病的辦法!”葉天士思索良久,正色說道:“辦法倒有一個,就怕你不能堅持。”病人拍著胸脯保證。於是葉天士向他介紹了一個奇特的治療方案:每天用左手擦右腳心三百六十次,再用右手擦左腳心三百六十次,一次不少。如此堅持方能度過難關。病人半信半疑,但想到這是名醫的治法,便堅持不懈地每日擦足心,七天後果然腳底沒長出毒瘡。更令他驚異的是:紅眼病竟不知不覺地痊愈了。他高興地向葉天士道謝,葉天士哈哈大笑,向他和盤托底,說道:“實話告訴你吧,腳底長毒瘡是誑語,我見你憂心忡忡,老是惦記著眼病,而你的眼疾恰恰與精神因素的關係很大,以致心肝之火上攻,於是我想出這個辦法,將你的注意力分散,轉移到別處。擦足瀉心肝鬱熱,眼疾自然痊愈。”病人聽完,驚奇不已,連聲讚歎葉天士醫術高明。《儀真縣誌》亦有類似載述:明代醫家李瞻,擅長眼科。有一位性情暴躁的病人,患了目瞳火眼(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急性眼結膜炎)。李瞻對病人說:“目病易愈,但客火將流毒於股,過十日必然暴發。”病人很推崇李瞻的醫術,對他的話也深信不疑,便終日憂慮自己的“股”部。過了三天之後,李瞻隻用一劑藥就治愈了病人的眼疾。李瞻在解釋自己的治法時說:“性暴人患疾,每愈急則火上攻於目越盛,轉移其意以憂下部即易治。”這是采用中醫“移神治”(轉移患者注意力的心理療法)所產生的治療效果。湧泉穴與保健【擦湧泉法】我國清代第一部外治專著《急救廣生集》說:“擦足,每晚上床時,用珠算握趾,一手擦足心,如多至千數,少至百數,覺足心熱,將足趾微微轉動,二足更番摩擦。蓋湧泉穴在兩足心內,摩熱睡下,最能固精融血,康健延壽,益人之功甚多。”【意守湧泉法】 意守時,可采取站立位,也可采取臥位,將全身放鬆,去除雜念,雙目微閉,舌抵上齶,將意念放於足心湧泉穴處,時間可由短到長,每次可意守15~30分鍾左右,每天1~3次。意守足心法一般不會出偏差,對體弱多病或上熱下寒者最為適宜。本法多與按摩足心法配合應用,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之功。編者的話人體湧泉穴位於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湧泉穴是人體保健穴之一,講究養生之道的人,大都重視摩擦足心。因為摩擦湧泉穴可達到開竅安神、瀉火明目的功效,實為治眼疾之妙法。醫者在治療目疾中重視患者的氣質和性格特征;重視移神,即移其意以憂下的重要作用,這都是重要的醫療經驗。名家評說“移神”,即轉移注意力。或病者自覺轉移,或醫者采取一定方式使之轉移。移神他人、他事、他物,一則可使人的不良情緒得到緩解,減弱對原有事物或人的情緒執著,或則可對他事他物他人產生新的積極情緒,起到積極的治療作用。如《內經》曰:“噦(呃逆之古稱),……大驚之,亦可。”驚以移神,兼以變氣。此一方法至今仍為我國民間采用。——聶世茂,《黃帝內經心理學概要》心病還須心藥醫杯弓蛇影的故事眾所周知。《晉書·樂廣傳》記載:一天,河南府尹樂廣宴請賓客,大廳中觥籌交錯,異常熱鬧.大家猜拳行令,飲酒作樂。有一位叫何解的客人正舉杯痛飲,無意中瞥見杯中似有一遊動的小蛇,但礙於眾多客人的情麵,他硬著頭皮把酒喝下。從此以後,他憂心忡忡,老是覺得有蛇在腹中蠢蠢欲動,整天疑慮重重,惡心欲吐,最後竟臥床不起。樂廣得知他的病情後,思前想後,終於記起他家牆上掛有一張彎弓,他猜測何解所說的蛇一定是倒映在酒杯中的弓影,於是,他再次把客人請到家中,邀朋友舉杯,何解剛舉起杯子,牆上彎弓的映子又映入杯中,宛如一條遊動的小蛇,他驚得目瞪口呆,樂廣這才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他,病人疑竇頓開,壓在心上的石頭被搬掉,病也隨之而愈。江瓘是明代醫家,他與其子編著的《名醫類案》是我國第一部醫案專著,既是明以前著名醫家臨床經驗的總結,也是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密切結合的典範,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和臨床價值。《名醫類案》記載了這樣一則有趣的醫案:有一個人在親戚家做客,不料大醉,被送至花軒夜宿。半夜時醒來,口渴難耐,又求不得水,遂就用手捧花園中石槽裏水飲之。天亮時才發現,這槽中水裏有許多紅色小蟲。他陡然一驚,非同小可,此後一直鬱鬱不散,竟釀成大病,遍醫不愈。一天,病人家人找到名醫吳球為其診治。吳球問明病情根由,知病人之病生於疑。故暗自用紅線剪成小蟲狀,入巴豆二粒,搗和成丸藥,令病人於暗處服用。不一會,巴豆導瀉迅速,病人即於盆解下大便。吳球讓他看大便中物,確見許多小“紅蟲”已瀉下,即刻病愈大半,經調理半月餘,諸恙得瘥。吳球認為,若病人對認定的病因篤信不疑,百般勸說無效,這時不妨先依從病人,再設法打消病人的顧慮,治療起來才有效果。名醫類案醫案著作。十二卷。明·江瓘編輯,其子應宿增補。成書於1552年。後經清乾隆年間魏之琇等重校,即今流通本。全書集錄明嘉靖以前曆代名醫治案,按病證分類編纂。分205門,包括外感傷寒溫病及其他內科雜病、外、婦、兒科等多種病證,病案記錄較詳,辨證、方藥亦較妥當,並附編者按語及其治案。《四庫全書總目》謂其“可為法式者固之八九。”是我國第一部以疾病種類編纂的大型醫案專著,不僅對曆代臨床醫家有較大的指導作用,而且對醫案學的發展亦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編者的話這則醫案論述了心理因素致病的開始和發展過程,又以所見事實真相,釋其所疑的心理治療方法治愈其病。可見,樂廣稱得上是一位良醫,他懂得怎樣去除病人的心病,比一般濫施藥物的庸醫高明一籌。中醫管這種方法叫“祝由”。王冰將祝由解釋為“祝說病由”,意為向病人解釋病因,讓病人打消顧慮,不必用藥而病自愈。名家評說醫者知病之根由,故擬此法,雖屬假藥,卻能達到真治之功。患者由於親見“事實”,所患既除,鬱結遂開,故而能愈。此案說明心理因素在致病與治療中均起著巨大作用,因此,熟諳心理治療理論和善於設計治療方法,是中醫臨床工作者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聶世茂,《黃帝內經心理學概要》傅山的藥引子──煮不軟的石頭相傳,清朝時有一位叫李小牛男子入贅到粉蓮家,小倆口日子過得不錯,堪稱恩愛夫妻。一天李小牛因入贅受外人奚落,氣衝鬥牛,一股無名火衝著自家媳婦發泄起來。粉蓮越想越傷心,抽泣了一夜後就病倒床上,有氣無力,飲食不進,竟一病不起。這下可急壞了丈夫,經人指點,李小牛起早趕路,向當時的名醫傅青主求治。傅青主問清病情後笑道:“這個病,不見病人也能治,隻是眼下藥不齊,不過你可先把藥引子準備好。你回家的路上,有條石溝,你走到石溝中間,然後往右走七步,那裏有一個雞蛋大的黑石頭,你把石蛋揀回去,先武火後文火煎熬,隨時添加水,不能停火,也不能離人,直到石頭煮軟了,就來我這裏取藥。”李小牛按照傅先生的囑咐,果然找到了黑石蛋,心裏真是歡喜若狂:“人說傅先生通神,果然名不虛傳。”他回家便日夜煮個不停,眼睛熬得通紅,卻也毫無倦意。粉蓮見此情景,十分感激,不禁轉恨為愛。她心疼丈夫,主動下床代小牛煮石蛋,並讓小牛去問問傅先生“多久才能將石頭煮軟”。小牛見粉蓮的精神確實比前兩天好,再不敢拖延,就把煮石頭的事交給粉蓮,自己一口氣跑到傅山家。小牛一進門,傅山就問他:“藥引子熬好了沒有?”小牛把煮石頭的情況,三言兩語向傅山先生講了。傅山聽後,便問:“我告訴過你:人不能離火,你怎麼跑出來了?誰給你看火呢?”小牛說:“粉蓮看著火呢,就是她催我來問問您的。”傅山聞言,出了口長氣,他微笑著說:“沒事了,你回家吧,她的病已經好了。”說完哈哈大笑起來。這一笑,把小牛笑得莫名其妙,他大惑不解地問:“您還沒給配藥呢,病怎麼就好了?”傅山先生緩緩地說:“粉蓮的病,是從一個‘氣’字上得的,‘氣’又是由你引起的。這個病,很難藥到病根,因此,有的醫生才把它叫‘奇症’。但是隻要她消了氣,病也就好了;要消氣,還得從你身上消。我就給了你一塊石頭讓你煮,你想:石頭哪能煮軟?我為的是讓你沒日沒夜地煮,她見你不分晝夜地為她熬‘藥引子’治病,氣自然就消了。她能下炕接著你煮石頭,說明她病已好了。現在她該餓了,你趕快回去,給她做飯吃吧!”說完又大笑起來。小牛懷著喜悅的心情往家趕,到家一看,粉蓮的病果然大好了,見小牛回來,就告訴他:“老公,我餓了。”小牛說:“老婆,你快上炕歇息,我給你煮飯。”從此,粉蓮的病就很快痊愈了。傅青主傅青主,生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山西陽曲(今太原)人,初名鼎臣,後改名山,字青竹,後改字青主,字號頗多,已知的已有石道人、朱衣道人等50多個名號。傅青主是明末清初時著名醫家。所著醫書遺稿,被後人整理編為《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傅氏幼科》等,特別是《傅青主女科》是中醫學名著,至今仍惠及醫界。傅青主博學多才,當時人就稱讚他的教學問像大海一樣廣博(“學海”),可以說他是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在經學、先秦子學、佛經道藏、醫學、書法、繪畫、詩詞、音韻、訓詁之學甚至武學等各方麵都有較深造詣,其涉獵之廣、成就之大,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見的。編者的話石頭哪能煮得軟,醫生隻是借病者丈夫的真情感動使之氣消。氣消,則肝木蘇,鬱結散;肝木得以疏泄,則脾胃自然運穀,故鬱病愈而飲食複常。有詩讚其妙處:看以荒唐不荒唐,其中自有秘密藏。石頭雖然煮不軟,以情勝情得安康。名家評說中醫的心理治療方法,有情誌相勝療法、移念療法、語言疏導療法、順勢利導療法、內觀靜養療法等。其中,情誌相勝療法是基於情誌與髒腑功能的關係,利用各種不同情誌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製約來調節情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人體疾病產生治療作用。情誌相勝療法包括:喜勝悲、悲勝怒、怒勝思、思勝恐、恐勝喜等。在具體治療中,情誌治療方法又是靈活運用的,並不一定要拘泥於上述的情誌相勝。——吳中雲,《中醫心理養生談》悲哀療法製狂喜清代一位學驗俱豐的醫家魏之琇在《續名醫類案》中記載了一則悲哀療法治療狂喜的故事——明朝有個農家子弟叫李大諫,自幼勤奮好學,頭一年考上了秀才,第二年鄉試中了舉人,第三年會試又進士及第。喜訊連年不斷傳來,務農的父親高興得連嘴都掛到耳朵上了,逢人便誇,每誇必笑,每笑便大笑不止,久而久之,不能自主,成了狂笑病,請了許多醫生診治,都沒有效果。李大諫不得已便請某禦醫治療。禦醫思考良久,才對李說:“病可以治,不過有失敬之處,還請多加原諒。”李說:“謹遵醫命,不敢有違。”禦醫隨即派人到李大諫的家鄉報喪,給他父親說:“你的兒子因患急病,不幸去世了。”李大諫的父親聽到噩耗後,頓時哭得死去活來,由於悲痛過度,狂笑的症狀也就止住了。不久,禦醫又派人告訴李的父親說:“你兒死後,幸遇太醫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被救活了。”李的父親聽了又止住了悲痛。就這樣,曆時十年之久的狂笑病竟然好了。喜傷心。中醫認為心神是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中樞。喜為心之誌,就是說心的生理活動與情誌的“喜”有關。適度的“喜”能緩和精神緊張,使人氣和誌達,心情舒暢,有益於身心健康。若大喜過度則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不能主血。傷神耗血可引起心神不安、神誌恍惚、夜臥不寧、心悸怔忡、神誌狂亂等症。正如《靈樞·本神》所說:“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清代名醫徐靈胎所著《徊溪醫書》中還載有一則醫案:某書生狀元及第後,喜不自勝,得了個嘻笑不休的毛病。在回家的途中,求某名醫。這位醫生問了病情根由,對狀元說:“閣下得的是不治之症,七日必死。請趕快起程回家,否則就將是異鄉之魂了。”這狀元神情沮喪,星夜兼程,提心吊膽,一路哭哭啼啼趕回了家。可到了醫生說的第七天後,狀元竟如常人。他正要譏諷醫生幾句,此時,書童遞上醫生一封信,書雲:“公自及第後,大喜傷心,非藥力所能愈,故以‘死’恐之,所以治病也,今無妨矣。”狀元佩服不已。徐靈胎徐靈胎(1693~1771年),原名大椿,曾名大業,靈胎乃其字,晚號洄溪老人,江蘇吳江人,清代著名醫學家。他出身名門望族,從小業儒通經,博學多才,兼通天文、地理、數學、水利、文詞、音樂、武藝,靠刻苦自學而精通醫學,尤以醫學著稱於世。他博極醫源,精於臨床,勤於著述,有《難經經釋》、《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醫貫砭》、《醫學源流論》、《傷寒類方》、《蘭台軌範》、《慎疾芻言》、《洄溪醫案》等醫學名著傳世。徐氏精通養生之學,攝生有術,德高藝精,享年79歲。編者的話此殿選狀元新及第,喜樂至極,正氣耗散,難以藥治。名醫以死相詐,懼死戀生,人之常情,新狀元悲憂氣結,上焦氣閉不行,下焦回還不散,耗者得益,散者得斂,故能不藥而愈。這正是“恐勝喜”的一個例子。值得注意的是,醫生在這個案例中還為患者留下了書信,具體地講明了治療此病的道理,以消除患者的恐懼,這又是利用了“思勝恐”的方法。本醫案又提醒為醫者:要做一個高明的醫生,必須深知人情、脈理及通曉心理治療之術。中醫常識悲哀屬於陰性消極情緒,但在一定條件下,悲哀可平息激動、控製喜悅、忘卻思慮,從而轉化為積極的治療作用。肺金之誌為悲,肝木之誌為怒,悲則氣消,怒則氣上,金能克木,悲可勝怒。喜與怒同屬陽性亢奮情緒,與憂悲相對立,故悲哀療法亦可治療狂喜。中醫認為,喜性心誌為火,過喜則傷心。心主神明,一旦有病,就會出現意識障礙,喜怒無常。李父過喜傷心,以致笑病發而不止。突獲其子死訊,悲恐萬分,恐傷腎,腎主水,以恐製喜,即水克火。故病可愈。援物比類 名醫悟良藥【賞月悟方】明朝周慎齋,安徽名醫,著有《慎齋遺書》等著作。中年得了中滿之證,遍訪名醫乏效,廣搜藥方又不敢貿然試用。某晚,慎齋強打精神坐在院中賞月。突然,烏雲遮月,他立感心胸憋悶。少頃,清風徐來,雲散月朗,胸部隨之亦舒。慎齋恍然有悟:雲屬明,風屬陽,陽氣通暢,則陰雲消散,吾病亦如是乎?於是自擬和中丸,溫中通陽,方取肉桂、炮薑、川椒、白術、薏苡仁、砂仁、車前子、陳皮等組成,服之一月而愈。[按]此由觀風察雲加上切身體會而悟出陰陽之理,可謂善於格物致知矣。【觀花識藥】清代名醫範文甫(1870—1936年。浙江鄞縣人,執醫40餘年,蜚聲杏林)曾治黃某,“苦不寐,百藥不能治。”範氏處以百合30克,蘇葉9克,3劑而安。有問曰:“此治不寐而效,本何書?”範答曰:“我嚐種百合花,見其朝開暮合;又種紫蘇,見其葉朝仰暮垂,取其意而用之。”[按]百合、蘇葉未見有安眠之功,範氏從其朝夕變化而悟出助寐之效,臨床療效亦驗證了這一點。此亦援物比類,由物候而悟出醫道一例。【白菜蘿卜愈久病】浙江餘姚某富商兒子患“小傷寒”(中醫病名。一名冒寒,亦稱四時感冒。外感風寒的輕證),久治未愈。病家請來醫生會診,有謂虛證宜補,有謂實證宜清,有謂虛熱當用甘溫,有謂虛寒當予溫運,各執一辭,病家無所適從。後邀名醫範文甫赴診。範視過病情,將前醫之方一一擲於一旁,笑曰:病將愈矣,何用服藥。遂囑家仆至田邊拔來白菜、蘿卜,囑其煎湯服之。主人將信將疑,孰知服湯數日,病者寒熱悉除。[按]病已將去,虛熱未除,胃氣未升耳,故當升其胃氣,此《內經》“食養盡之”之意也。【螺骨梗喉鴨涎治】清朝,某富翁中年得子,1周歲時,忽然整天啼哭,乳食不進。多醫會診,因為藥難下咽而無法,先後離去。隻有某醫,素精兒科,留下未走,但也始終不明小兒病因。偶遊後園,見一婦人為小兒洗衣服,臉上淚流滿麵。問因何而泣,答曰:“我一家老小十口,全賴我乳此小兒維持生計,今小兒若治不好,一家難以生存,怎得不哭。”某醫告曰:“我是醫生,反複觀察小兒指紋,並無病象,但不知小兒啼哭不乳原因,你若知道,可告於我,我會設法治好他,你家溫飽也可保全了。”婦人說:“前天我抱小兒在池邊玩耍,小兒抓起石上生螺放入口中,我急用手摳,結果卡住咽喉。此事隻有我知,先生當須保密。”某醫去見富翁,笑曰:“我想出一個妙法,可愈兒疾。”令購肥鴨百隻,用繩綁好,鴨頭朝下掛起來,再以大肚盛器接收鴨嘴流出的涎水,用壺灌入病兒口中,不到一頓飯工夫,小兒哭止,並進乳食。[按]此事見於陸晉笙《醫談錄舊》,屬怪症奇治傳聞,雖非完全可靠,但鴨以螺為食故而容易消化,此格物致知精神頗可借鑒。白菜白菜性味甘平,有清熱除煩、解渴利尿、通利腸胃的功效,經常吃白菜可防止維生素C缺乏症(壞血病)。民間還有用白菜治感冒的驗方,其方法是用白菜幹根加紅糖、薑片、水煎服,或用白菜根三個,大蔥根七個,煎水加紅糖,趁熱飲服,蓋被出汗,感冒即愈。蘿卜蘿卜十字花科草本植物萊菔的根。萊菔,又稱蘆菔。全國各地普遍栽培。冬季挖鮮根,去莖葉,洗淨用。味辛、甘,性涼;熟者甘平。能清熱生津,涼血止血,化痰止咳,利小便,解毒;熟者偏於益脾和胃,消食下氣。“掃葉莊”與“踏雪齋”清朝,江蘇吳縣出了幾位名醫,最有名的一位叫葉桂,字天士,號香岩;還有一位差不多和葉天士齊名,叫薛雪,號生白。兩個人看病各有自己遵循的醫路,並自成一家,在當地診治病人,幾乎都能藥到病除,妙手回春。這一年,蘇州一代疫病流行,官府設置了醫局免費為百姓們治病,醫生們都來應診,這兩個人也在此列。一個全身水腫、膚色發黃的患者來到薛生白麵前,薛生白診斷後,歎了口氣,說:“你這水腫病太重了,很難治好。”這名患者便走了,經過葉天士診病的門前,葉天士說:“這不是那位打更的夥計麼?”更夫點頭,葉天士給他診斷了一下,說:“你是不是燃燒柴草熏蚊了?”更夫又點頭。葉天士說:“那就對了,你受了熏毒。”更夫轉臉看了看不遠處的薛生白說:“那位先生說我的病醫治不好了。”葉天士並不看薛生白,隻說:“我給你開兩付藥,你回去服用,會好的”。薛生白見狀非常生氣,認為葉天士是有意給他難堪,心中又惱又恨,回家後把自己的書房改成了“掃葉莊”。葉天士聽後也大為不悅,把自己的書房改成了“踏雪齋”。兩個人從此以後相互排斥,在前來就診的病人麵前互相說對方的醫術不好,久而久之,兩個人的門前就冷落起來。後來,葉天士的母親得了傷寒,葉天士小心翼翼地開了處方,可母親吃了不見好轉。這事傳到薛生白那裏,薛生白笑笑說:“這種病要是放在別的病人身上,葉天士早就用白虎湯了,而在自己的母親身上就沒辦法了。”薛的一個弟子插話說:“白虎湯性重,他是怕老人受不了。”薛生白說:“她這病有裏熱,正是白虎湯症,藥性雖重,非用不可。”這些話傳到葉天士耳邊以後,葉天士很佩服薛生白的見解。他確實想到了白虎湯,也確實是擔心母親年高承受不了。聽了薛生白的話後,就給母親用了白虎湯,果然病很快好了。這件事教育了葉天士,覺得名醫更應心胸寬闊,互相學習,就主動地去薛生白家登門道歉。二人煮茶共飲,從此結為好友,相互尊敬,取長補短,二人的醫術都大有長進。《臨證指南醫案》《臨證指南醫案》是一部流傳很廣、影響很大的中醫醫案專著,其原撰者為清代名醫葉天士,後由其門人華岫雲等輯錄整理而成。全書共十卷,序列八十九門,述證八十六種,每門以病證為標目,序列其經治醫案,言簡意賅,切中肯綮,於學術多有所體悟,於後學啟迪甚多。《臨證指南醫案》搜羅宏富,征引廣博,按語精當,實用性強,不僅比較全麵地展現了葉天士在溫熱時證、各科雜病方麵的診療經驗,而且充分反映了葉天士融會古今、獨創新說的學術特點,對中醫溫熱病學、內科病學、婦產科學等臨床醫學的發展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編者的話史載,葉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古訓。不管什麼人,隻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為師。這樣,他的老師有長輩,有同行,有病人。一旦他打聽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學成才離去。從十二歲到十八歲僅僅六年,他除繼家學外,先後登門求教過的名醫,就有十七人。葉天士的虛心求教,“師門深廣”,確實令人肅然起敬。葉天士活了八十歲,臨死時,還諄諄告誡他的孩子說:“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後可借術以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沈德潛《香岩傳》)。中醫常識葉天士最擅長治療時疫和痧痘等證,是中國最早發現猩紅熱的人。葉天士著的《溫熱論》,為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