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扁鵲篇
扁鵲,本姓秦,名越人,勃海郡鄭(今湖北任丘)人,春秋戰國時期醫學家。年輕時曾經向長桑君學醫。作為一名民間醫生,他經常往來於齊(山東)、趙(河北)、秦(陝西)、周(河南)等地行醫。治療婦女、小兒、老年疾病,醫術高明,擅長針灸、方藥。扁鵲是我國中醫理論的奠基者,他以自己的實踐首創了中醫的“四診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望、聞、問、切”,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科學診斷體係。扁鵲的一生,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司馬遷在《史記》當中專門寫了扁鵲的傳記。因此,扁鵲是中國古代第一個進入正史的醫生。最早的切脈大師扁鵲在漢代以前就已經是人人皆知的名醫。西晉著名醫學家、煉丹家葛洪說扁鵲是“治疾之聖”。在扁鵲身上,人們看到了在中醫治療法的幾個關鍵環節中,他都有開創之功,首當其衝的就是切脈。有一個故事,說晉國總攬朝政的趙簡子病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人們非常害怕,於是找來扁鵲。《史記》中寫道:“扁鵲入視病,出。”意思是扁鵲進去後為趙簡子診病,很快就出來了。乍一看,非常簡單。那麼扁鵲是怎麼給趙簡子看病的呢?——號脈。當時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問扁鵲:“我家主君病情如何?”扁鵲說:“主君現在雖然昏迷不醒,但按他的手腕部脈搏跳動還是比較正常的,不必大驚小怪!當年秦穆公也患過同樣的病,七天後就蘇醒了。如今主君的病與秦穆公基本相同,不出三日定能醒來。”經扁鵲精心調治,兩天半後,趙簡子果然醒了,這說明扁鵲號脈很有把握的。他通過切脈可以判斷一個人的身體狀況。在扁鵲之前,中醫就已經掌握了切脈,但過去切脈要順著人身體的血脈一點點去摸,十分麻煩。扁鵲的成就在於他發現了人體切脈的關鍵部位——寸口。因此,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認為中醫的脈學是從扁鵲開始的。對於這樣的評價,後世學者也有不同見解,他們認為,戰國時期診脈已經達到相當水平,當時的重要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和《難經》中,已經對診脈有過許多詳細的論述。這些都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脈學已經成為我國古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醫史沉鉤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原名秦越人,又號盧醫,勃海郡鄭(今河北任丘縣北)人。按照古人的傳說,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裏,就將安康和快樂帶到哪裏,好比是帶來喜訊的喜鵲,所以,古人把那些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的醫生稱作“扁鵲”。扁鵲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中醫學的開山鼻祖。世人敬他為神醫。寸口·三部九侯【寸口】脈學名詞,又稱氣口,脈口。指兩手橈骨頭內側橈動脈的診脈部位。《靈樞·終始》載:“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按髒腑經絡學說的觀點,寸口屬於手太陰肺經的動脈,肺主氣而朝百脈,肺的經脈起於中焦脾胃,脾胃為髒腑氣血營養的來源,所以全身髒腑經脈氣血的情況,可從寸口脈上體現出來。【三部九侯】語出《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是古代最早的一種全身遍診法,它把人體頭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處的動脈,在這些部位診脈,稱為“三部九候”。現在多指簡化遍診法,一般隻侯“寸口脈”,稱為“獨取寸口”。寸口脈分寸、關、尺“三部”,每部各以輕、中、重的指力相應分為浮 、中、沉三侯,共為“九候”。編者的話早期中醫的切脈方法比較複雜,要切按頭頸、手、足等多處部位的動脈,它把人體頭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處的動脈,在這些部位診脈,稱為三部九候,又稱全身遍診法。自扁鵲後,逐漸簡化為隻切按手腕部的脈搏,將腕橫紋向上約一寸長的這段動脈分成了“寸、關、尺”三部,稱為“寸口”診法。名家評說扁鵲是切脈大師,中國古代的醫學家。他早就發現了人體血脈的跳動和心髒是同步的。在人們長期的實踐基礎上,切脈逐漸科學化,而在這個過程中,扁鵲有他的獨到之處。司馬遷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天下談論診脈這個事,是從扁鵲開始的。扁鵲切脈是非常準的。——南開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孫立群善用“四診”的高手扁鵲的診療技術十分神奇。《史記》記載,一次,扁鵲帶幾個學生路過虢國,大街小巷都傳太子已死。扁鵲走到宮門前,向國王身邊的中庶子詢問太子的事情,中庶子說,太子的病是血氣運行錯亂,突發暴病,造成內髒受傷而死去的。扁鵲又問,什麼時候死的,是否下葬。中庶子回答,死去半天時間,並未下葬。扁鵲聽到這兒告訴中庶子,請轉告國王,扁鵲能使太子複活。中庶子雖然知道扁鵲很有名望,但不相信他能把死人救活,以為他說大話。中庶子與他談起上古名醫俞跗如何如何高超,還說:“先生的醫術如果能像俞跗①那樣高明,那麼太子就能再生了,否則,您是欺騙小孩嗎?!”扁鵲說,你所說的太片麵,我行醫多年,像太子這樣的病見過很多。不信,你現在回去看看,太子還有呼吸,鼻子還在微微振動,順著他的兩個大腿向上摸,體溫還有。虢國國王聽說有大夫要醫治已經死去的太子,親自接見扁鵲,敘述了太子的病情。扁鵲見到太子後,仔細觀察太子的氣色,給他切了脈,又解開太子的衣帶,摸了摸太子的胸口。通過觀察得出了一個結論,太子得的是一種屍厥,並不是真死,此刻他處於昏迷狀態,手腳冰涼,脈搏微弱,乍看就像死了一樣,其實並沒有死。於是,他馬上開始施救,讓弟子子陽在太子頭頂部的三陽五會(百會穴)實施針灸,然後又配了兩副熱藥,讓另一個弟子子豹拿這兩副藥在太子腋下不斷地熨燙、摩擦。很快,太子就呼吸正常,活了過來。這時候,扁鵲又配了藥讓太子按時服用,二十多天後,太子完全恢複。扁鵲治好了虢太子,人們都說他能“起死回生”。可扁鵲卻說:“越人(扁鵲,字越人)非能生死人,此自當生者。”表現出了可貴的科學態度,深受人民愛戴。醫史沉鉤扁鵲學醫於長桑君。他反對巫術治病,而且遍遊各地行醫,擅長各科,在趙國為“帶下醫”(婦科),至周國為“耳目痹醫”(五官科),入秦國則為“小兒醫”(兒科),醫名甚著。後因醫治秦武王病,被秦國太醫令李醯妒殺害。據《漢書·藝文誌》載,扁鵲有著作《內經》和《外經》,但均已失佚。“三陽五會”與百會穴【三陽五會】經穴別名,即百會。別名天滿、巔上。出自《針灸甲乙經》。屬督脈、足太陽之會。取穴: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主治頭痛,昏厥,耳鳴,鼻塞,眩暈,癲狂,陰挺,脫肛,痔瘡,中風失語等。沿皮刺:0.5~0.8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5分鍾。按摩:用拇指端按揉,約按揉30次。可治頭痛,脫肛,遺尿,驚癇等。編者的話望、聞、問、切被稱為中醫“四診”,當時扁鵲稱它為望色、聽聲、寫形和切脈。在治療虢太子的病例中,扁鵲的高超醫術發揮得淋漓盡致:“望”,走到太子身邊近距離觀察;“聞”,走近後自然得知了太子的氣味;“問”,問中庶子、路邊人,了解太子的病情;“切”,這是診斷太子病情的重要環節。扁鵲在全麵了解病情的基礎上,綜合分析,對症下藥,藥到病除,誠可信服!注:①俞跗:上古醫家,相傳擅長外科手術,黃帝臣。史料記載,這位以濟世活人之術而名傳知古的俞跗,在5000年以前就不僅僅限於“對症”下藥,而且已使用“割皮解肌,洗滌五髒”的現代外科技術。名家評說扁鵲在治愈虢太子病之後,當時天下人都以為扁鵲是能夠起死回生的神醫,而扁鵲自己卻說:不是我能夠起死回生,而是病人本來就沒有死,我不過把他的病治好罷了。擁有這麼偉大的科學求實精神的人,不能不呼之為神。——陝西省中醫藥研究院研究員 蘇禮望而知之的“神醫”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裏記載了扁鵲望齊桓侯而診病的故事,充分展示了扁鵲望診之高超、神奇,令人讚歎不已,傳為千古美談。故事的梗概是這樣的:有一次,扁鵲路過齊國都城臨淄的時候,見到了齊國的國君齊桓公。他看齊桓侯的氣色不好,就斷定他已經生病了,便直言不諱地對他說:“你有病在膚表,如不快治,就會加重。”齊桓公聽了不以為然,說:“我沒病。”扁鵲見他不聽勸告就走了。這時,齊桓公對左右的人說:“凡是醫生都是貪圖名利的。他們沒有本事,就把沒有病的人當有病的來治,以顯示本領,竊取功利。”過了五天,扁鵲又來見齊桓公,一番觀察之後,對齊桓公說:“你的病到了血脈,不治會加重的。”齊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根本沒有把扁鵲的話放在心上。再過五天,扁鵲又來見齊桓公,經過細致的觀察,嚴肅地對他說:“你的病進入腸胃之間,再不治,就沒救了!”齊桓公聽了很生氣,當然也沒有理睬扁鵲的話。等到扁鵲第四次來見桓侯,他隻瞥了一眼,就慌忙跑開了。齊桓公發覺扁鵲不理睬自己,就派人詢問。扁鵲說:“病在膚表,用湯熨可以治好;病進入血脈,用針灸可以治好;病到了腸胃,用酒劑也能治愈。如今齊桓公的病已經深入骨髓,再也沒法治了,我隻好躲開。”又過了五天,齊桓公果然病重,派人請扁鵲來治,扁鵲早已逃離齊國,而齊桓公因誤了治病時機,不久也就死了。這個故事反映了扁鵲高超的望診技術和對病人的關心,雖然齊桓公一再拒絕治療,但扁鵲一直忠告他,直到最後齊桓公執迷不悟,失掉機會,扁鵲才放棄了治療。同時,故事也告訴人們,有病須早發現早治療,切勿耽擱病情。望診【望診】診斷學名詞,係四診之一。中醫運用視覺,對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態等進行有目的地觀察,診斷疾病的方法。望診分為總體望診和分部望診。總體望診是觀察全身神、色、形、態;分部望診則通過局部的變化征象了解相關的病變。望診的重點在於望神、望麵色和舌診。因麵、舌的各種表現,可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出髒腑功能變化,而全身神氣的存、失又是生死吉凶的重要指征。在臨床上,掌握望神、望色和望舌,並結合形態、頭麵五官、皮膚等望診方法,可對髒腑病變的診察提供有價值的診斷資料。編者的話在中醫四大診法中,望診是醫療實踐的第一步。如果人有病,往往會使臉色、皮膚、神色發生變化。望診就是察看氣色和形態,以便了解疾病發生的部位以及輕重程度。扁鵲見齊桓公就是扁鵲望診的典型例子。溫馨提示 有了病,一定要聽從大夫的囑咐,老老實實地醫治。否則,一誤再誤,病情會越來越沉重,以至發展到無法挽救的地步。名家評說早在兩千多年前,扁鵲就能從齊桓公的氣色中,看出病之所在和病情的發展,這是很不簡單的。所以,漢代著名的醫學家張仲景讚賞不絕地說:“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嚐不慨然歎其才秀也。”——南開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孫立群倡導“良醫治未病”根據史料記載,魏文王曾求教於名醫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誰是醫術最好的呢?”扁鵲:“大哥醫術最好,二哥差一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個。”魏王不解地說:“請你介紹得詳細些。”扁鵲解釋說:“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藥鏟除了病根,使他的醫術難以被人認可,所以沒有名氣,隻是在我們家中被推崇備至。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時,症狀尚不十分明顯,病人也沒有覺得痛苦,二哥就能藥到病除,使鄉裏人都認為二哥隻是治小病很靈。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病人痛苦萬分,家屬心急如焚。此時,他們看到我在經脈上穿刺,用針放血,或在患處敷上毒藥以毒攻毒,或動大手術直接切除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緩解或很快治愈,所以都以為我醫術高明而名聞天下了。”魏王大悟。這個故事表明,扁鵲對長兄善於“治未病”可謂推崇備至,也是“治未病”的倡導者。“治未病”是中醫的健康觀,是古代醫家幾千年來在預防和製服瘟疫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和完善的“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科學思想,是中醫學奉獻給人類的健康醫學模式。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中提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即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並不是擅長治病的人,而是能夠預防疾病的人。可見,中醫曆來防重於治。醫史沉鉤“未病”一詞首見於《素問·四氣調神論》篇,文曰:“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憶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這段話從正反兩方麵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為預防醫學的座右銘。通俗詮釋“治未病”未病要先防◎養生主要是未病時的自我預防保健活動,對於強身、防病、益壽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調攝精神、飲食、起居和鍛煉身體,可增強體質,提高防病能力。有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疾病在早期階段,多輕淺而易治,對正氣的損傷也不甚,故易於恢複健康。倘若不及時診治,小病就會變成大病。因此,身體有不適或有疾病的跡象時,要及時到醫院檢查。編者的話衛生部部長陳竺認為,魏文王問扁鵲這個故事至少說明兩點:其一,“治已病”和“防未病”從來就是一對親兄弟,彼此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其二,“治未病”比“治已病”具有更高的境界,具有更大的意義。陳竺指出,發展“治未病”應在實現關口前移的同時,實現重心下沉,使兩者得到有機結合,廣大社區和農村醫務工作者,有僅要成為醫療疾病的全科醫生,更應該成為養生保健、健體防病的指導員和督導員,使社區和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真正成為預防保健的基地。當然,“治未病”不止是醫療衛生工作者的責任,更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支持,需要人們持之以恒的堅持。名家評說這個故事本身已超出了治身體之病這個問題,可以引申為治理國家或做事情,一定要從小處抓起,要防患於未然,不要等問題大了,造成損失了才去做。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治未病”。我覺得從扁鵲的故事中,人們除了學到了中醫的一些原理,更多的是還感覺到那些病例、病案,包含了許多社會意義和政治意義。——南開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孫立群陰差陽錯 發現牛黃據傳,扁鵲在渤海一帶行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