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骨傷科病證針灸醫案
一、扭傷
(一)王登旗醫案
武某某,男,18歲,尼日爾人。中學生。1978年4月8日初診。
主訴:左足扭傷4個月餘。
病史:4個月前參加學校足球賽時,不慎扭傷左足,當時疼痛較重,行動不便,經服西藥及外敷藥物,疼痛始終未能消失,曾到馬臘迪省某醫院體療科按摩及理療,疼痛也未能控製,經介紹轉針灸治療。
檢查:左足外踝周圍無紅腫,但外踝前下緣,相當於丘墟穴壓痛明顯,踝關節背屈24°,著蹠屈46°,中跗關節外翻26°,內翻28°。
診斷:左足扭傷(踝關節軟組織損傷),血瘀型。
治療: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取穴:陽池(右)。
操作:用緩慢撚進法進針,入針後針感上下放散,留針25分鍾,中間行針3次,起針後疼痛大減。
二診:經昨天針刺後,現隻覺隱痛,行走較為方便。
經針刺3次後疼痛基本消失,第四日患者來診告知,疼痛已完全消失,可以跑步活動,均無受限。
(引自《中國當代針灸名家醫案》)
評析:本案為王登旗治療扭傷驗案之一。王登旗生平見感冒。
該法是以同名經相應交叉取穴法,是根據祖國醫學髒腑、陰陽、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病在下者,取之上”,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陽膽經為同名之經,陽池(手少陽經)與患部的丘墟(足少陽經)相對應,兩者又“同氣相求”,根據《內經》中繆刺、巨刺的原則,“左病治右,右病治左”而引申為該法。
踝關節軟組織扭傷後,局部出血凝滯,脈絡不通,氣血運行不暢,而出現疼痛、腫脹及正常功能失調。采用該法,可邊行針、留針,邊囑患者活動患部,可促進局部氣血流通,絡脈通暢,通則不痛,而達消腫止痛的目的。
(二)楊介賓醫案
曾氏,男,19歲,莫桑比克太特省人,黑種人。於1979年9月20日初診。
主訴:左手腕關節挫傷皮膚青腫4天。
病情:4天前騎自行車不慎,被石塊絆倒於地,將左手腕部觸地挫傷。當即局部腫脹,疼痛難忍,皮下瘀血,膚色青紫,上臂不能下垂,功能障礙,生活不能自理,且伴頭身不適,寒熱互作,曾服止痛片,七厘散效果不佳,由外科轉針灸治療。四診所見,神清合作,有痛苦表情,左手腕關節腫脹,神門、中泉穴明顯壓痛,皮膚呈現青紫色,活動受限,X線片示,排除骨折,舌質暗紅,薄白苔,脈沉緊。
診斷:左腕關節扭傷(軟組織損傷)。
治則:活血散瘀,消腫止痛。
處方:中泉、合穀、陽池、養老。
治法:本方以循經局部選穴為主,取患側間日1次,用28號毫針直刺1寸深。合穀、陽池重瀉手法,中泉、養老刺血3~5滴並加拔火罐。各穴要求針感強烈,留針30分鍾,每5分鍾提插撚轉催針1次,以得氣為度,病情緩解出針。本病共治3次,1次脹痛減輕,2次顯著好轉,3次腫痛消失,其病若失。
(引自《楊介賓臨床經驗輯要》)
評析:本案為楊介賓治療扭傷驗案之一。楊介賓生平見中暑。
扭挫傷。是指無骨損脫臼或肌肉撕裂之臨床表象,現代醫學稱軟組織損傷,屬中醫外傷科閃歪凝跌範圍。其發病之因多由劇烈運動,暴力扭轉,牽拉戾,超過正常生理活動範圍。其主要病機是氣滯血瘀。本《內經》:“血實宜決之”之意,治宜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為其大法。取手少陽三焦經原穴陽池主氣,手太陽小腸經郤穴養老主血,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合穀氣血俱多,中泉經外穴為痛點所在。數穴合用,刺血拔罐,使經絡得通,瘀血得散,傷痛得安,故病得全可。
二、落枕
(一)呂景山醫案
趙××,男,37歲,工人。1965年12月8日初診。
主訴:左側頸項強痛,活動受限12小時。
病史:昨日夜臥不慎,今日晨始感左側頸項酸楚強痛,並向同側肩背、上肢擴散,不能俯仰,亦不能向右側回顧而前來就醫。
檢查:向右側扭頭時,左側天柱穴周有明顯的自發痛、壓痛,外觀未見異常,舌淡,苔薄白,脈弦細。
診斷:落枕。
治療:疏調經氣,活絡止痛。
取穴:後溪、束骨(均雙側)。
操作:先刺後溪,後刺束骨,施以同步行針法。
剌後溪行針3分鍾後,左右回顧時疼痛減輕,惟仰頭疼痛如故,繼針束骨,頓時疼痛大減,留針30分鍾,每10分鍾行針1次,起針後,自雲:病去三分之二有餘,翌日又針1次,痛止病除,活動自如。
(引自《當代中國針灸名家醫案》)
評析:本案為呂景山治療落枕驗案之一。呂景山生平見感冒。
後溪,束骨伍用,出自《靈樞·雜病篇》:“項痛不可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也”。後溪為手太陽小腸經腧穴,乃小腸經氣所注,為俞木穴,具有宣通陽氣,通絡止痛之功;束骨為足太陽膀胱經腧穴,乃膀胱氣所注,為俞木穴,能宣通足太陽之陽氣,而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之效。按“俞主體重節痛”,“木主疏泄”之旨,俞木穴對經絡之氣血有良好的疏通作用,它對疼痛性病證有良好的鎮痛作用。後溪、束骨伍用,一手一足,一上一下,同經相應,同氣相求、相互促進,共收疏通太陽經氣,祛風散邪,通絡止痛之功,故落枕之疾而收針到病除之妙用也。
(二)關吉多醫案
麥某,女,27歲,教師。1987年9月4日初診。
主訴:右側頸項強直3天。
病史:患者3天前清晨起床後自覺右項部強直,酸楚疼痛,不能俯仰和轉側,經本單位醫院按摩治療2次,效果不顯,前來求治。
檢查:右側項部肌肉痙攣強直,右側天柱穴壓痛,喜得熱敷,頸項活動不利。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緩。
診斷:落枕,氣滯血瘀型。
治療:活血化瘀,舒筋通絡。
取穴:手三裏(右)。
操作:急取右側手三裏,施以指針,頓感項強略減,遂以針刺該穴,直刺行瀉法,同時令患者緩慢左右轉動頸基,留針30分鍾,其間行針3次。
針刺後患者項部強直、疼痛已大減,頸項部活動範圍增大。次日加針右側天柱穴,3次而愈。
(引自《當代中國針灸名家醫案》)
評析:本案為關吉多治療落枕驗案之一。關吉多,男,生於1916年,遼寧省遼陽市人。1932年考入天津中國醫學傳習所,兩年後考入北京華北醫學插班,重點學習針灸3年,1937年畢業後遷居成都,懸壺於市,以針灸、中藥鳴世。解放後在市一醫院任針灸、內科醫生,1957年調成都中醫學院任教。他倡用經筋辨證,設計創用無煙灸條,獲四川省重大科技獎,針藥合用治療癲2 000例,有效率高達83%。關老曾先後參加全國《針灸學》、《腧穴學》教材的撰著工作,現任成都中醫學院針灸係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