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兒童常見疾病的家庭防治與護理(2)(1 / 3)

第四節消化係統疾病的防治與護理

一、小兒腹瀉

(一)概述

小兒腹瀉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征,是我國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6個月~2歲嬰幼兒發病率高,1歲以內約占50%,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高危因素

(1)嬰幼兒消化係統發育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偏低,不能適應食物質和量的較大變化;嬰幼兒水代謝旺盛,1歲以內每日攝入及排出的水分占體內總液量的1/2(成人為1/7),對缺水的耐受力差,一旦失水容易發生體液紊亂;嬰兒時期神經、內分泌、循環、肝、腎功能發育不成熟,容易發生消化道功能紊亂。

(2)嬰幼兒生長發育快,所需營養物質相對較多,且嬰兒食物以液體為主,進入量較多,胃腸道負擔重。

(3)嬰幼兒機體防禦功能差,嬰兒胃酸偏低,胃排空較快,對進入胃內的細菌殺滅能力較弱;血清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M、IgA)和胃腸道分泌型IgA均較低。

(4)嬰幼兒腸道菌群易失調,正常腸道菌群對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拮抗作用,在喂養中改變飲食使腸道內環境改變或濫用廣譜抗生素均可使腸道正常菌群的平衡失調,而患腸道感染。

(5)由於母乳中含有大量體液因子(sIgA、乳鐵蛋白)、巨噬細胞和粒細胞、溶菌酶、溶酶體,有很強的抗腸道感染作用。因此,人工喂養兒腸道感染發生率明顯高於母乳喂養兒。

(三)危害

腹瀉多見於3歲以下的嬰幼兒。急性腹瀉可引起小孩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甚至造成生命危險;慢性腹瀉會引起腸道吸收障礙導致小兒營養不良。

腹瀉除影響嬰幼兒對食物中營養物質的吸收外,還消耗體內儲存的營養物質,損害某些機體組織。長期慢性腹瀉就會造成營養不良,使患兒身體瘦弱,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各種疾病。這不僅影響嬰幼兒的正常生長發育,還會引起並發症,例如營養不良及維生素缺乏症、各種感染。各種感染可能成為腹瀉的病因,但也有在腹瀉之後,由於全身抵抗力降低而繼發感染。遷延性腹瀉或原有營養不良病兒容易並發真菌感染,如鵝口瘡、真菌性腸炎,甚至引起全身性真菌病。

(四)臨床表現

主要臨床表現為胃腸道症狀,如食欲缺乏,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性狀呈稀便、水樣或蛋花樣便、黏液便或膿血便。每日有4次或更多次的稀水便,重者腹瀉次數每日可達10次以上,常伴嘔吐,除胃腸道症狀較重外,尚有較明顯的脫水、電解質紊亂和全身中毒症狀,精神委靡等。

(五)診斷與治療

1.診斷根據發病季節、病史、臨床表現和大便性狀可以作出臨床診斷。必須判定有無脫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根據不同病因進行相應的臨床診斷和治療。

(1)生理性腹瀉:多見於6個月以內嬰兒,外觀虛胖,常有濕疹,生後不久即出現腹瀉,除大便次數增多外,無其他症狀,食欲好,不影響生長發育。近年來發現此類腹瀉可能為乳糖不耐受的一種特殊類型,添加輔食後,大便即逐漸轉為正常。

(2)非細菌感染性腹瀉:侵襲性細菌以外的病因(如病毒、非侵襲性細菌、寄生蟲等腸道內外感染或喂養不當)引起的腹瀉,多為水瀉,有時伴脫水症狀。導致小腸消化吸收功能障礙的各種疾病如乳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原發性膽酸吸收不良,過敏性腹瀉等,可根據各病特點加以鑒別。

(3)各種感染性腹瀉:例如細菌性痢疾,常有流行病學病史,起病急,全身症狀重。便次多,量少,排膿血便伴裏急後重,大便鏡檢有較多膿細胞、紅細胞和吞噬細胞,大便細菌培養有誌賀痢疾杆菌生長可確診。

2.治療治療原則為:調整飲食,預防和糾正脫水,合理用藥,加強護理,預防並發症。不同時期的腹瀉病治療重點各有側重,急性腹瀉多注意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抗感染,采用口服補液或靜脈補液方法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遷延及慢性腹瀉則應注意腸道菌群失調問題及飲食療法問題。藥物治療包括控製感染、微生態療法和使用腸黏膜保護劑,具體遵醫囑。中醫辨證診治有良好療效,並可配合中藥、推拿、捏脊、針灸和磁療等。

(六)預防與保健

(1)合理喂養,提倡母乳喂養,母乳含有小兒所需要的多種消化酶和抗體,各種營養成分都非常適合兒童的消化和吸收,比牛乳及一切母乳代用品優越得多,而且衛生、經濟、服務方便。母乳喂養可預防小兒腹瀉。及時添加輔助食品,由少到多,逐步增加,適時斷奶。人工喂養者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配方奶。對於生理性腹瀉的嬰兒應避免不適當的藥物治療。

(2)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食品的保存和奶具、食具、便器、玩具和設備的定期消毒。放棄奶瓶,改用碗勺喂奶,因為奶瓶容易汙染,不易清洗消毒,特別是橡膠奶頭,很容易汙染病菌,導致小兒腹瀉。改用碗勺,汙染的機會比奶瓶要少。此外,氣候變化時,避免過熱或受涼,居室要通風,增強體質。

(3)感染性腹瀉患兒,尤其是大腸杆菌、鼠傷寒沙門菌、輪狀病毒腸炎的傳染性強,集體機構如有流行,應積極治療患者,做好消毒隔離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4)避免長期濫用廣譜抗生素,對於因敗血症、肺炎等腸道外感染必須使用抗生素,特別是廣譜抗生素的嬰幼兒,即使無消化道症狀時亦應加用微生態製劑,預防發生難治性腸道菌群失調所致的腹瀉。

(5)輪狀病毒腸炎流行甚廣,接種疫苗為理想的預防方法。

(七)家庭指導和護理

1.指導家長合理用藥注意觀察,如明確孩子腹瀉為細菌感染所致,則應遵醫囑及早、按時服用藥物,並且用藥應滿1療程(5~7d)。用藥中途如孩子腹瀉好轉也不應停藥,以免感染複發或形成慢性腸炎,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對由其他原因所致的腹瀉(如病毒感染、吸收消化功能不良等),則不應濫用抗生素。可短程服用助消化藥、收斂止瀉藥或起健脾助消化作用的中藥。無論服用何藥,均應以合理飲食和口服補液為前提,方能起到良好效果。因腹瀉係胃腸功能紊亂所致,所以治療時如用藥,應以口服藥物效果為佳。隻有在孩子細菌感染嚴重時或伴有較劇烈嘔吐,繼發脫水等症時,方須進行輸液處理。

2.教會家長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嬰幼兒嚴重腹瀉時,常可繼發脫水、酸中毒、低血鉀及其他電解質紊亂和腸出血等並發症,常常可危及生命。所以,須密切注意腹瀉孩子的精神狀況、尿量和大便性狀的改變等情況。一旦發現病情加重或出現新的變化,應立即將孩子送往醫院。

3.家庭護理促進早日康複對腹瀉的孩子應加強腹部的保暖措施和保證孩子臀部的清潔。可適當給孩子增加衣著,亦可用大口罩、護肚兜等圍住嬰兒臍部,以免使腹部受涼後加快腸蠕動,導致腹瀉加重。孩子每次排便後應及時用溫水洗淨臀部,並可在肛門周周塗用麻油、消毒魚肝油等油劑,以保護局部的皮膚黏膜。還應及時更換潔淨、柔軟的尿布和被汙染的衣物,洗淨後須煮、燙或曝曬消毒,以防止反複感染或交叉感染的發生。部分腹瀉嚴重的孩子或營養不良孩子發生腹瀉時,易發生脫肛現象,表現為部分直腸黏膜突出於肛門外。此時家長可在給孩子清洗臀部時,用柔軟的毛巾將脫垂的部分輕輕地往上頂,如數次無效或反複發生脫肛,則須由中醫行局部藥物熏蒸等治療。

4.家庭中的適宜措施——口服補液因腹瀉時伴有體內水分和鉀、鈉、氯等電解質的丟失,嚴重者可發生水電解質紊亂、脫水、酸中毒等嚴重並發症。所以,對腹瀉的孩子防治脫水尤為重要。口服補液的方法,是家中防止孩子發生脫水的既簡便易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此時應給孩子飲用含有電解質成分的淡糖鹽水(飲白開水隻能起到補充水分的作用,不能補充電解質)。

(1)自製米湯電解質口服液:取炒米粉25g+鹽1.75g+水500ml,煮沸5min,放涼。應少量多次飲用。

(2)口服補液鹽(ORS):將其粉衝水500ml,少量多次服。2歲以下每1~2min喂1勺,大孩子可自己喝。如果吐了,等10min再慢慢地喂。

給孩子口服補液的量和次數應根據孩子的腹瀉輕重程度、尿量及孩子的飲水欲而定。

5.合理飲食腹瀉後合理飲食是很重要的,因為腹瀉時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發生了障礙,尤其是對蛋白質、脂肪的消化吸收能力明顯減低,所以孩子腹瀉時應忌食肉、蛋、奶類等葷食。食物中應盡量少油,並忌喝飲料,不要吃生冷食物,少吃豆製品和含纖維較多的蔬菜,如芹菜、韭菜、青菜等。亦不宜攝入過多的糖分。可給孩子吃稀飯,清淡的爛麵條、饅頭等食物,且食量和進食次數應酌情減少。還可給孩子少量吃些蘋果。對以牛奶或母乳喂養的嬰兒,則應適當減少喂奶量和喂奶次數,每次喂奶量為正常時的1/3~1/2即可。兩次喂奶時間應間隔3h左右,此時可給孩子增加些米粉、米湯或稀飯的比例。如能將奶糕壓成粉狀或米粉幹炒至呈黃色後,再加水煮沸,調製成糊狀給孩子吃則更好,其既易於消化,又可起到止瀉的作用。在孩子的腹瀉恢複期,孩子胃口好轉時,仍應注意控製孩子飲食的質與量,循序漸進地恢複至正常飲食。開始應以溫和的奶製品為主,攝入的量從少到多,逐漸過渡。切不可急於給孩子增加蛋、肉、奶類,以免發生吸收不良,至病情反複。

第五節皮膚病的防治與護理

一、兒童濕疹的防治與護理

兒童濕疹俗稱奶癬,是兒童皮膚病中最常見的一種皮膚病。

(一)概況

濕疹是一種過敏性炎症皮膚病,病因比較複雜,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十分明確,濕疹患兒本身多具有過敏性體質,是產生濕疹的主要因素,其他如日光、濕熱、化妝品、肥皂、皮毛可誘發濕疹,進食魚、蛋等也可使濕疹加重。

皮損部位主要是麵頰、眉部、耳後、頭皮及臀部,而較大兒童主要在手足指(趾)端、肘窩、眶窩等部位,起初為兩側對稱的小紅丘疹,以後融合成片狀紅斑,表麵附有白色皮屑。有時可有黃色透明黏液滲出,由於皮損部奇癢,經常因癢抓破、發紅、流水,日久局部皮膚變厚且硬。

(二)家庭治療

一般說來,先要觀察有沒有食物過敏,特別是牛奶、母乳或雞蛋等動物蛋白的過敏;其次,母親吃魚、蝦、蟹、雞等,也可通過母乳傳給嬰兒,在吃這些動物性食品後,應觀察嬰兒的皮膚病是否加重,如果與上述情況有關,嬰兒應改變喂養方法;如母乳過敏,改用牛奶,牛奶過敏則改用母乳,或在喂奶期間母親不吃魚、蝦、蟹等食物。與此同時要及時治療嬰兒的消化不良,大便秘結和腹瀉等。

1.全身治療急性、亞急性期及皮損較廣泛時,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葡萄糖酸鈣、維生素C、抗組胺類藥物,若伴有感染發熱加用抗生素。

2.局部治療在濕疹急性期,患部發紅、流液時,可用生理鹽水或1∶10

000的高錳酸鉀水或2%的硼酸水浸濕紗布,擰淨後在患部濕敷,每0.5~1h更換1次。這樣治療1d左右,紅腫即可消失,流液也會減少。此時再用氧化鋅膏、百多幫等塗在紗布上,貼在長濕疹的部位,每天換2次藥,一般治療2~3d,紅腫即可消退。亞急性期治療原則為消炎、止癢,選用爐甘石洗劑,濕疹霜等。慢性期以止癢,促進真皮炎症浸潤吸收,可選用黑豆油軟膏、濕疹霜、艾絡鬆軟膏等。濕疹完全消退後,可適當搽些滋潤皮膚的油。另外,還可以給病兒吃些鈣片,以降低皮膚的過敏性。

(三)濕疹的家庭護理

(1)找出可疑致病因素,盡量避免致敏物,對牛奶過敏者可食用大豆製品或水解蛋白配方或純氨基酸配方的配方奶。喂奶的媽媽也應注意自己的飲食,少吃牛奶、鯽魚湯、鮮蝦、螃蟹等誘發性食物,多吃豆製品,如豆漿等清熱食物。不吃刺激性食物,如蒜、蔥、辣椒等,以免刺激性物質進入乳汁,加劇寶寶的濕疹。

(2)少食或不食魚、蝦、牛、羊肉、雞蛋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食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3)患處不用香皂或肥皂洗,因為肥皂堿性大,容易刺激皮膚使濕疹加重。

(4)兒童的指甲應剪短,以防抓傷皮膚。夜間可用手套包紮嬰兒雙手,防止小兒瘙癢時手抓患處,以避免發生繼發性感染。

(5)內衣要幹淨、寬鬆、柔軟,用純棉製品,避免毛織品、膠布和新衣服直接與病兒的皮膚接觸,因為這些物品上麵的糨糊和染料,同樣可刺激皮膚使濕疹加重。要勤給病兒換衣服、尿布,所穿衣服不宜太緊太厚。衣服、尿布要勤洗勤換,保持衛生。

(6)經常洗澡會使皮膚變得幹燥,所以在洗澡後會加重發癢的感覺。潤滑油有助於保持皮膚濕潤,注意應選擇沒有香味、低過敏性的潤滑油。

(7)病兒的房間要保持空氣暢通,經常打掃房間,保持清潔衛生,減少灰塵的刺激,以減少濕疹的發生。同時還應避免室外塵土飛進來。

二、尿布性皮炎的防治與護理

(一)概況

尿布性皮炎是由於嬰兒排大小便後未及時清洗,或尿布未及時更換造成的局部皮膚的炎症。有人認為尿中的氨水也對皮膚產生刺激。除臀部外,還可向兩側大腿內側及會陰部蔓延,並常常繼發真菌感染。

尿布覆蓋區域的皮膚,如臀部、大腿內側,粗糙發紅有斑疹、丘疹及小膿皰疹等,嚴重者可伴有糜爛或滲液。

(二)治療

對於已有臀部發紅等輕度皮炎表現者,應在換尿布時用消毒植物油揩拭被糞便汙染的皮膚,勿用肥皂及熱水燙洗,揩拭後局部塗0.5%新黴素爐甘石搽劑或鋅氧油、無菌凡士林油均可,並應暴露局部或用紅外線照射,在家庭中可用燈泡放在附近照射即可。有丘疹、小膿皰時可塗用金黴素眼膏、百多邦軟膏等,每日3~4次。如果繼發真菌感染,則加用製黴菌素軟膏。如果尿布性皮炎嚴重,已出現局部皮膚潰爛或感染時,應及時就醫。有條件也可用雷佛奴爾溶液洗敷,外塗氧化鋅軟膏,並口服抗生素治療。

(三)預防與護理

(1)重點是保持皮膚幹燥、無菌和減少局部刺激,最重要的就是勤換尿布。新生兒非饑餓性哭叫多半是排尿的“信號”,應及時檢查尿布,更換尿布,以防止尿布性皮炎發生。尿布用溫和的肥皂徹底清洗,並在光照下曬幹備用。

(2)每次大便後用溫清水清洗臀部,平時在每次更換尿布後在臀部塗鞣酸軟膏或魚肝油保護皮膚。

(3)最好選用細軟的棉布做尿布,盡量避免用塑料布和橡皮布做的尿布墊。

三、膿皰瘡的防治與護理

(一)概況

膿皰瘡是兒童夏秋季常見的一種急性化膿性皮膚病,好發於暴露部位如麵部、軀幹及四肢。

開始隻是小紅點,漸漸發展成為小水皰,皰液開始澄清,後渾濁化膿,皰壁較薄,易於破裂,破潰後可露出鮮紅色濕潤的糜爛麵,數小時或1~2d迅速波及軀幹各處,有時可並發敗血症、肺炎、腎炎或腦膜炎而死亡。

(二)家庭治療

一旦發現新生寶寶患膿皰瘡,最好及時到醫院診治。因為新生寶寶皮膚嬌嫩且功能不健全,初次接觸細菌,對細菌特別敏感,因此,新生寶寶得膿皰瘡往往全身反應較強,不及時治療,易造成菌血症、敗血症、肺炎、腎炎等嚴重後果。

1.全身治療及早給予有效的抗生素,如青黴素、紅黴素,並給予支持療法及時治療並發症。

2.局部治療以殺菌、消炎、止癢、幹燥為原則。注意保護創麵,避免摩擦。

(三)預防與護理

(1)凡患有化膿性皮膚病的醫護人員家屬均不能與嬰幼兒接觸。

(2)膿皰瘡的傳染力極強,膿液流到哪裏,哪裏就會生出新的膿皰瘡;寶寶的手抓過膿皰瘡再碰到身體其他部位,也會將膿皰瘡衍生開;如果健康寶寶拿了患膿皰瘡寶寶拿過的東西,而患病寶寶的手搔過膿皰瘡,那麼,健康寶寶很快會被傳染。因此,寶寶患了膿皰瘡一定要及時隔離,特別是在托幼機構內。

(3)悉心看護寶寶,不要讓寶寶用手搔抓,保持皮膚清潔、幹燥,避免抓破創麵。

(4)對嬰兒皮膚應注意清潔衛生,經常修剪指甲,常洗澡,衣被、尿布應勤洗。患病寶寶的衣褲、毛巾和玩具等用品,應洗淨後用開水燙泡,或在消毒劑中浸泡、洗淨,然後在太陽下曝曬。

(5)保護皮膚完整,即使皮膚有極細小的破損,也應及時塗些紅藥水或甲紫,以防感染。如有濕疹、蟲咬皮炎等瘙癢性皮膚病,應早期積極治療,切忌搔抓。在暑天,防痱治痱對預防本病有重要意義。

四、疥瘡的防治與護理

(一)概況

疥瘡是疥蟲寄生於人體皮膚所引起的皮膚病,傳染性很強,兒童疥瘡主要由於家庭保姆、外地來的親屬、學校、幼兒園等傳染而得,往往一人患病,全家受染。

疥瘡多發生在皮膚較薄而柔軟的部位,如手指間、腋窩、臍周、下腹部、陰部、大腿內側,皮損為米粒大小紅色丘疹、水皰、膿皰,皮疹劇烈瘙癢,夜間為甚,兒童常影響睡眠,有時引起全身抓傷、結痂、色素沉著及繼發感染。

(二)治療

先用熱水、肥皂(最好用硫磺香皂)給患兒洗澡,擦幹皮膚後全身外用殺滅疥蟲的藥膏。治療期間不洗澡、不更衣,保持藥效。療程結束後再洗澡、更衣,換上已經過消毒的衣服及被單,並將換下的衣被用開水燙洗。若1個療程後未徹底,隔2周後重複1個療程。家庭中其他患疥瘡者亦需同時治療。

(三)預防與護理

(1)得了疥瘡應立即進行隔離並積極治療,以便徹底消滅傳染源。在未痊愈之前最好不要與外界接觸。

(2)患兒穿過的衣服,用過的被褥等物品必須進行煮沸消毒,或者在陽光下暴曬,也可用熨鬥燙而達到殺滅疥蟎的目的。

(3)為緩解瘙癢症狀,建議用冷水浸泡和爐甘石洗劑。氫化可的鬆可以緩解症狀。

第六節傳染性疾病與寄生蟲病的

防治與護理一、水痘的防治與護理

(一)概況

水痘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好發於小兒,多見於1~10歲兒童,其傳染性很強,容易在幼兒園或學校的兒童中流行。

它的潛伏期為2~3周,有一些輕微的全身症狀,如輕度發熱,全身倦怠,頭痛,食欲缺乏,1~2d即可出現皮損,首先從顏麵開始,其次耳後、軀幹、四肢,水痘初起為紅色針頭大小的斑疹或小丘疹,之後迅速變為米粒至豌豆大的圓形水皰,4~5d後水皰逐漸幹燥結痂,而後脫痂治愈。

(二)家庭治療

本病無特效治療,主要是對症處理。水痘患兒的病情一般比較緩和,很少有並發症,無須特殊治療,常可在7~10d內自然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