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兒科常用中成藥
1.中醫兒科是如何診治疾病的?
中醫診斷疾病,主要是通過望、聞、問、切這四種方法,稱為“四診”,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狀、體征,從而辨別病症的原因、部位、性質,以確定治療措施。但是由於小兒有其生理、病理特點,生長發育與病情反應與成人有別,加之小兒,尤其新生兒和嬰兒不會言語,幼兒與幼童雖能言語,也不能準確地敘述和表達自己的病情,均會給檢查與診斷帶來一定的困難,所以,中醫兒科又有其特殊的診斷要點。如小兒就診時常常哭鬧,影響切診。曆代兒科醫生都很重視望診,如望神色、望形態、望咽喉、望舌質、舌苔及查看指紋等,這些對疾病診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辨證施治是中醫診治疾病的原則。所謂辨證施治,就是通過以上“四診”,來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選用適合病情的藥物及療法。小兒疾病的治療主要分內治法和外治法。內治法有中成藥和中草藥兩種,其中,中成藥服用比較方便;中草藥針對性更強,但由於煎劑比較麻煩,味道苦澀,小兒吃起來困難,這就要求家長喂藥時要耐心,切勿強灌,以防嗆入氣管。對於藥味太大的,可適當加入少許白糖,或服藥後含塊冰糖。對於小嬰幼兒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每次5~10毫升,隔2~3小時服1次,也會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2.中藥能否治療扁桃體炎?
扁桃體是鼻咽部的淋巴組織,是抵禦外來微生物的重要關口。所以扁桃體炎是小兒最常見疾病之一,臨床上以發熱、咽部疼痛、扁桃體紅腫或有分泌物滲出為特點。引起扁桃體炎的病原主要與細菌或病毒感染有關,尤以病毒為多見。本病在中醫學中稱“乳蛾”。常因內有壅熱,複感外邪,邪熱交蒸,上攻咽喉,傷於肺衛所致;若反複發作,邪鬱化火,灼傷陰津,乳蛾腫痛不消,可成為慢性。西醫治療扁桃體炎主要應用抗生素,如長期使用易產生耐藥性,且各種抗生素有不同程度毒副作用;中藥治療常選用清熱解毒之品,如青黛、金銀花、黃芩、板藍根等;配合清熱利咽,如射幹、山豆根、青果、金果欖等以及養陰清熱的麥冬、天冬、玄參等。我院常用中成藥有藍芩口服液、小兒咽扁衝劑、黃梔花口服液、複方雙花口服液等。它們都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功效。臨床常用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急、慢性咽炎等。由於藍芩口服液和黃梔花口服液性偏寒,脾虛便溏者慎用。
3.中醫治療小兒熱性病為何常用表裏雙解?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八綱辨證”是臨床常用的辨證方法之一,各種疾病出現的症狀雖然錯綜複雜,都可以用陰、陽、表、裏、寒、熱、虛、實這八個綱進行分析、歸納,以探求疾病的屬性、病變的部位、病勢的輕重、個體反應的強弱,從而作出判斷,為臨床診斷和施治提供依據。表和裏是辨別疾病的內外、病勢的深淺和病情的輕重的兩個綱領。表證指在淺表的病症。外感邪氣侵犯人體,首先侵犯皮膚、經絡,或從口鼻入侵肺衛,多見於發熱、畏寒、鼻塞、或咳嗽、脈浮、舌苔薄白等感冒症狀;裏證指致病因素影響髒腑、血脈或骨髓等而引起的一係列相應證候。如外邪化熱入裏,結於胃腸,出現高熱、煩渴、腹痛、便秘等腑實證候。但臨床不僅見於單純表證或裏證,還常見表裏同病,如表寒裏熱證,即患兒本有內熱而又感受風寒,或外邪傳裏化熱而表寒未解。表現為既有畏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脈浮緊等表寒證,又有煩躁、口渴、尿黃、便結等裏熱證。在這種情況下,單純解表則裏證不去,單純治裏則外邪不解,甚至內陷。故治療宜把解表藥和清裏藥(或攻下藥)一同使用,這稱之為表裏雙解。其實兒科臨床大部分外感疾病都是表裏同病的,所以表裏同治的中成藥很多,如小兒雙清顆粒就是表熱和裏熱雙解,用於小兒外感屬表裏俱熱證,常見發熱、流涕、咽紅、口渴、便幹、尿赤、舌紅、苔黃者。還有小兒豉翹顆粒,既疏風解表,又清熱導滯,適用於小兒風熱感冒內挾積滯證候。臨床常用於既有發熱、鼻塞流涕、咳嗽、口渴、尿黃等風熱感冒症狀,又有腹部脹滿、惡心嘔吐、大便不調(尤其是便秘)等兼挾積滯症狀。
4.如何區別小兒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
感冒是指由外感風邪,侵犯肺衛所致,臨床以畏寒、發熱、頭痛、鼻塞、流涕、打噴嚏、咳嗽為主要症狀。風寒感冒發熱輕,畏寒重,無汗,鼻塞流清涕,打噴嚏,舌苔薄白;風熱感冒發熱重,畏寒輕,鼻塞涕黏稠,咽紅,或伴有煩熱口渴,舌質紅,苔薄黃。
由於小兒生理特點,小兒感冒具有以下特點:①小兒陽氣偏盛,感邪之後易從陽化熱,臨床以風熱感冒者多見,風寒者少或很短暫;②小兒“肺常不足”,感冒後容易兼挾痰證;③小兒“脾常不足”,運化功能較差,加之喜食甜食、煎炸油膩之品,感冒後易致腸胃積滯;④小兒“肝常有餘”,感邪之後容易生熱生風。
中醫認為小兒抵抗力弱,冬天氣候寒冷,冬春之交,乍暖還寒,在此期間小兒極易受風寒之邪而引起風寒外感。常用中成藥有小兒至寶錠,較大兒童可用感冒清熱衝劑;由於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感受風寒後,易從熱化,臨床以風熱感冒居多。我院常用中成藥有小兒感冒寧糖漿、小兒感冒顆粒、小兒寶泰康顆粒、小兒葫蘆散及小兒豉翹顆粒等,均具有疏風清熱,宣肺解表之功效。其中小兒豉翹顆粒兼有消食導滯作用,更適宜風熱感冒挾滯證;小兒葫蘆散兼有清熱化痰,鎮驚安神作用,更適宜感冒挾痰、挾驚證,如見咳嗽痰喘,煩躁不安,甚至高熱驚厥;小兒寶泰康顆粒針對小兒稚陽稚陰之體,在祛邪治療的同時,兼有扶正養陰功效,即解表滋陰並施,使治療中減少並發症的發生,症狀得以控製;小兒感冒寧糖漿因其為糖漿製劑,更適宜較小嬰幼兒服用。
5.哪些中藥能夠治療反複呼吸道感染?
反複呼吸道感染是指在單位時間內反複發生呼吸道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超過規定的次數。據有關資料表明,呼吸道易感患兒每年呼吸道感染發病次數平均為健康兒童的4~5倍,且患病後遷延不愈。呼吸道感染可以由病毒、細菌等多種病原體引起,但反複呼吸道感染則與機體的免疫功能和微量元素含量等因素有密切關係。
中醫認為反複呼吸道感染形成的原因主要與先天稟賦不足、後天喂養不當、病後缺乏調養、外邪潛伏體內有關,以上諸種因素造成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抵抗力下降,若有外邪所感時,即易邪中肺衛,表現為反複感冒;因正氣不足,邪易深入,故反複罹患氣管炎、肺炎,而且不易治愈。
本病的發病特點,首先,一般病程較長,每次上呼吸道感染可達10天以上,(健康兒一般5~7天),下呼吸道感染可達3周以上(健康兒童一般2周)。二是呼吸道感染反複發生,有的一次未痊愈,又接著下次感染。有的初期是上呼吸道感染,很快發展為下呼吸道感染。經治療後,有的臨床症狀雖好轉,而肺部病灶很難消失。三是發作間歇期多有厭食、多汗、麵黃發枯、大便失調等症狀。我院常用中成藥有健寶合劑、黃芪精口服液、還爾金、馥感啉口服液等。健寶合劑是我院製劑,由黃芪、黃精、太子參、茯苓等組成。具有益氣固表,調養脾腎之功。用於素有體弱,或久病咳喘之後,或大病之後,氣血不足,多汗易感,自汗盜汗,麵色發白無光澤,食欲不振等症。還爾金是由槐耳菌質配伍枸杞子、黃精而製成的顆粒,具有補益精氣、滋補潤養心肺和強壯筋骨之功效。益氣養陰,適用於氣陰兩虛引起的兒童體質虛弱,反複感冒或病後體虛等症。馥感啉口服液為攻補兼施之劑,既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治療作用,又能益氣斂汗,提高免疫功能。主要針對體質虛弱、抗病能力差、反複感冒而且病情較重的患兒,患病期間或病愈恢複期均可服用。黃芪精口服液不僅補氣固表止汗,使孩子減少感冒,而且具有利尿、托毒排膿、生肌的功效。對於體虛水腫、慢性腎炎、久瀉、脫肛、瘡口久不愈合等症,也有較好的療效。
6.小兒咳嗽可常備哪些中藥?
咳嗽是兒科最為常見的呼吸道症狀,雖然多種疾病均可引起咳嗽,但臨床上小兒咳嗽以外感居多,好發於冬春季節,有些小兒一年四季反複發作。中醫常見咳嗽有五型:①風寒咳嗽;②風熱咳嗽;③痰熱咳嗽;④燥熱咳嗽;⑤脾肺虛咳。臨床以痰熱咳嗽最為常見,如我院製劑肺炎合劑、銀黛止咳合劑及肺力咳、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小兒百部止咳糖漿、金振口服液等,均用於小兒痰熱咳嗽,其中,銀黛止咳合劑、小兒百部止咳糖漿側重清肺止咳化痰,適用於痰多黃稠,痰熱蘊肺之病毒上感、氣管炎等;肺炎合劑、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以清熱宣肺,止咳平喘為主,更適宜痰熱毒邪蘊於肺胃之肺炎喘嗽之證;此外,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的特點是在清熱止咳的同時,兼有消積導滯的作用,更適宜咳嗽挾積,腹脹口臭,大便幹結的患兒,但體虛便溏者慎用。痰多者可配合複方鮮竹瀝液;風寒咳嗽、痰多呃逆者常用蛇膽陳皮液;念慈庵蜜煉川貝枇杷膏具有潤肺化痰、止咳平喘功效,用於陰虛肺燥之燥熱咳嗽,常見幹咳無痰,或咳痰黏稠,咳而不爽,鼻咽幹燥,咳聲嘶啞,舌紅少苔等症,也可用養陰清肺口服液等;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脾虛失運,飲食物不能化生營養物質,營養全身,反生痰濁,向上影響於肺,氣道不通,肺失宣降而致痰飲咳嗽。脾肺虛咳多見於素體虛弱或久病不愈。常伴有低熱,納少,嘔吐,腹脹腹瀉,汗多,夜臥不寧等症。小兒肺寶顆粒健脾益肺,止咳化痰,用於小兒因肺脾兩虛引起的咳嗽氣喘,高熱咳嗽者慎用。
7.小兒注意力不集中,好動是什麼原因?兒童多動症應選擇哪些中成藥?
常有一些家長帶孩子來看病,說老師反映我的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坐不住,這是什麼原因呢?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無憂無慮、活潑快樂是孩子的天性,但如果活動過度,或動作不協調,上課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影響學習,缺乏同齡孩子應有的自製力,任性衝動,在家庭及學校均難與人相處,這都是“注意缺陷障礙”的表現。本病不僅影響兒童身心健康,有時發展為攻擊性、破壞性行為。
注意缺陷障礙又稱注意力缺陷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行為障礙性疾病。臨床特征為患兒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活動過多,注意力不集中、衝動行為以及學習成績落後。據報道學齡兒童的發病率為5%~10%,男孩遠較女孩多,約4~9∶1,且好發年齡6~14歲。
西醫認為,本病與產前、產時和產後的輕微腦損傷、遺傳、重金屬中毒、微量元素缺乏等因素有關;有人強調社會心理因素,如家庭教養不當、學業負擔和家庭壓力等,也是不容忽視的方麵。中醫認為,人體陰陽協調,則神誌正常;若陰陽失和,則神不靈、魂不安、意不固、誌不堅。小兒先天稟賦不足是本病的內因,小兒具有“稚陽未充,稚陰未長”的特點,且發育迅速。當稟賦不足時,小兒發育過程中易出現陰陽失衡。後天失調,或他病所傷,以致體質偏盛偏衰,動靜變化有所失製。其髒腑病變多表現為心肝脾腎的功能失常,而以腎陰不足為本,虛陽浮亢,心肝火盛為標。
我院常用中成藥有靜靈口服液、靜聰小兒智力糖漿和多動寧膠囊等。以上三藥均以滋補肝腎為主,如熟地黃、龜甲、吳茱萸等;開竅安神為輔,如石菖蒲、遠誌等;同時配以平肝潛陽及化痰之品。前兩藥為口服液,更適宜年齡較小兒童服用;後者為膠囊,年長兒服用方便。一般療程為3~6個月。此外,由於空氣汙染日趨嚴重,注意缺陷障礙與血鉛的關係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所以患兒應檢測血微量元素,血鉛超標者應服用驅鉛之品,如千果花口服液或力德希,它們的功效主要是阻斷鉛的吸收,促進鉛的解離和排泄,對鉛損傷的大腦進行恢複。鋅、鐵、鈣等微量元素缺乏者,可適當補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