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兒童用藥特殊性(1 / 3)

第1章 兒童用藥特殊性

1.兒童用藥與成人用藥有何不同?

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機體各係統、各器官尚未成熟,個體差異大,耐受力差,在用藥上,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小,不能看作是小大人。兒童在疾病類型、藥物代謝、藥效作用、毒性作用、給藥途徑以及劑型劑量等方麵都與成人不同。

對於成人,口服給藥是最方便、最經濟、最安全的給藥方法,但由於兒童吞咽能力差,吞服片劑有一定困難,吞服不慎還可誤入氣管,片劑在兒科應用受到限製,最好用糖漿劑、合劑、速溶片等製劑;由於口服給藥時影響藥物吸收的因素較多,3歲以下兒童口服藥物吸收率差異大,口服吸收不可靠,肌內注射或皮下注射吸收不恒定,受具體藥物的影響,故靜脈注射給藥吸收快而可靠,劑量易準確掌握,所以通常病情較重時宜選擇靜脈給藥。

兒童由於藥物的表觀分布容積比成人大,藥物排泄較慢,藥物的生物半衰期相對較長,因此,用藥的間隔時間可適當延長。腎髒排泄是藥物排泄的主要渠道,兒童由於發育不成熟,腎功能差,一些以腎髒排泄為主要消除渠道的藥物清除率降低,半衰期較成人長,使藥物有效作用時間延長,引起蓄積中毒的可能性增加。兒童生理和代謝過程處在迅速變化階段,藥物在兒童體內的代謝過程亦隨之發生變化,若將正常成人或年長兒的用藥方法直接應用於兒童,所給劑量和用法可能無效或引起中毒,兒童用藥劑量不能單純以成人劑量機械的折算,必須考慮兒童的實足年齡,才能使劑量不至於過大或不足。兒童皮膚黏膜相對麵積較大,皮膚角質層薄,黏膜較嫩,藥物可以通過口腔、直腸、鼻、眼等黏膜和皮膚吸收,局部用藥易產生全身毒性反應。

2.什麼是藥物劑型?常用劑型有哪些?

一種安全、有效的藥物成分,隻有加工生產成製劑,才能供臨床使用。一個藥物的有效成分再好,如果不能製成理想的製劑,也就不能產生好的藥效,而起到理想的臨床治療作用。

劑型就是藥物製劑的形式。理想的製劑,不僅要精確、有效、穩定,還要美觀,口味良好,服用方便。最常見的是片劑,片劑又可細分為普通片、口含片、咀嚼片、速溶片、糖衣片、腸溶片、泡騰片等。液體狀態的製劑稱為液體劑型,如溶液劑、糖漿劑、混懸液劑等。供靜脈或肌內注射給藥用的劑型稱為注射劑,其中有粉針劑和注射液之分。膠囊劑也是較常見的劑型之一,它有硬膠囊、軟膠囊、膠丸等。此外常用劑型還有軟膏劑、栓劑、滴劑、膜劑、散劑、氣霧劑等。

近年來,發明生產出一些新劑型,例如:控釋製劑,顧名思義,就是能夠控製製劑中有效成分釋放,使藥物緩慢地恒速釋放的製劑;延遲釋劑型,口服後需要經過一定時間後才釋放藥物;緩釋製劑,使藥物緩慢地非恒速地釋放,達到長效目的。

3.怎樣選擇適合兒童的劑型和給藥途徑?

兒童的解剖、生理和生化功能,尤其是肝、腎、神經和內分泌功能與成人差異很大,藥效學和藥動學有其自身規律,由於兒童處於生長發育階段,各年齡段體內的生理生化過程有所不同,因此,同一藥物在兒童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及排泄過程不僅與成人不同,而且在兒童各年齡階段也有所不同。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兒童的用藥劑型和給藥途徑的選擇。

血管外給藥是兒童常用的給藥途徑,如:口服、透皮和吸入給藥等,這些給藥途徑必須經過化學、物理和生物屏障的過程才能被吸收,胃腸道、皮膚等具有吸收功能,人體表麵處於不同發育階段時可以影響藥物的生物利用度。

口服給藥。兒童胃腸道處於發育階段,胃酸水平不夠,pH相對偏高,胃排空時間長,腸蠕動緩慢等因素可致藥物生物利用度改變,所以兒童藥物吸收率不如成人。新生兒由於基礎產酸和胃分泌功能弱,胃液pH相對偏高(pH>4),直到2~3歲才穩定在成人水平。給新生兒、嬰兒口服對酸不穩定的藥物,如青黴素、阿莫西林,生物利用度提高,要注意調整劑量。

透皮給藥。早產兒、新生兒、嬰兒皮膚角質層薄,藥物穿透性高;嬰幼兒體表麵積與體重的比率遠超過成人;因此,嬰幼兒以及兒童有較強的藥物透皮吸收。嬰幼兒局部外用藥物時潛在危險性大,可致全身毒性反應,應予以注意。

肺內給藥(吸入給藥)。近年,用於兒童逐年增加。這種給藥途徑的優勢在於局部作用效果較好,但要嚴格掌握用藥劑量,以防藥物過量,引起全身毒性作用。

靜脈給藥。是新生兒及嬰幼兒吸收最快,療效可靠的方法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常用藥物的滲透壓較高,在短期內注射可引起高滲血症,對新生兒危害很大。常用的高滲藥物有:青黴素、頭孢唑啉、氨苄西林、維生素C、維生素B6、維生素K、氫化可的鬆、甘露醇、多巴胺、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洛(安絡血)、氨基己酸、碳酸氫鈉、硫酸鎂等。

肌內注射給藥。新生兒骨骼肌血流量小,肌肉收縮無力(影響藥物擴散),肌內給藥藥物吸收減少。此外,由於可致局部感染和硬結,所以新生兒最好不要肌內給藥。

直腸給藥。新生兒、小嬰兒直腸給藥生物利用度高,比口服給藥起效快。而新生兒、小嬰兒卻不宜使用栓劑,因直腸的蠕動收縮較成人快且幅度大,直腸內藥物容易被逐出。栓劑是3歲以上兒童很好的給藥劑型。

4.為何要正確掌握給藥時間和間隔?

用藥時間對藥效有很大影響,與用藥有關的因素如季節、飲食、睡眠等,為此,有人提出了時辰藥理學的概念。那麼,我們在用藥時需要注意些什麼呢?催眠藥、抗變態反應藥、緩瀉藥、抗腫瘤藥,宜睡前用藥;驅蟲藥宜清晨空腹服藥;利尿藥、瀉藥宜早餐前服;健胃藥、收斂止瀉藥、抗酸藥及胃黏膜保護藥、利膽藥、腸溶片應飯前30分鍾服;助消化藥宜飯中服;對胃腸道有刺激的藥物,如一些抗生素、解熱鎮痛藥等,需要緩慢吸收的營養性藥物宜飯後15~30分鍾服用;鐵劑宜兩餐之間服用。

給藥間隔是根據藥物在人體內的消除半衰期來確定的,一般一個給藥間隔等於一個半衰期,按半衰期給藥可使藥物在血漿中維持一個有效的血藥濃度,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此外,控釋、緩釋和長效製劑的給藥間隔還要依據該製劑的特性而定。例如:苄星青黴素,可每2~4周給藥1次。

5.怎樣讓兒童更好地配合給藥?

通常,兒童懼怕或拒絕用藥,主要是因為口服藥物味苦並難以吞咽,而注射藥物會造成局部刺激和疼痛,讓兒童更好的配合用藥,要從解決這兩個問題著手。

選擇便於兒童服用的劑型,如糖漿劑、合劑、顆粒劑、咀嚼片等,小嬰兒可選擇滴劑。生產兒科用藥要注意色、香、味,設法去除藥物的苦味和異味,使患兒願意接受。盡可能采用長效緩釋製劑,減少用藥次數或縮短療程。

近年,從國外引進一種外用乳膏,具有局部麻醉止痛作用,在注射藥物前,在注射部位塗上少許,20~30分鍾後,再行注射,可消除或減輕注射疼痛。

6.兒童用藥劑量是怎樣計算的?

藥物劑量的大小決定藥物作用強度,劑量越大,體內藥物濃度越高,產生效應越強。若劑量不夠,則不能產生任何效果。給予兒童準確的藥物劑量是兒科安全、有效用藥的關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