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論

中成藥作為中醫藥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以中藥材為原料,按規定的處方、生產工藝和質量標準製成具有一定規格的劑型,可直接用於防治疾病的製劑。也可以說,中成藥是方劑的固定化、成型化,不再也無法進行藥味和藥量的加減變化。

一、中成藥的藥物組成及原則

(一)藥物處方

中成藥曆史悠久,與中醫方劑學密不可分。方劑是根據治療疾病的需要,以中醫學理論為指導,按照組方原則,在辨證立法的基礎上,選擇合適藥物,妥善配伍而成。一個好的中成藥,其實就是一張好的成方,可以增強或改變方中單味中藥原有的功用,調整單味中藥的偏性,消除或降低單味中藥的烈性或毒性,使各具特性的藥物發揮相輔相成,甚至相反相成的作用,從而提高臨床療效,擴大治療範圍和消除對人體不利的藥性影響。

(二)中成藥的組方原則

與方劑的組方原則一樣,是君、臣、佐、使的原則,也可以叫做“主、輔、佐、使”。

1.主藥(君藥)

是針對主病或主症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用以解決疾病的主要矛盾,藥力位居方中之首,用量較臣、佐藥要大。在一個中成藥中,君藥是首要的、必不可少的。一般來說,主藥的藥味不宜過多,多則藥力分散,也會相互牽製,影響療效。

2.輔藥(臣藥) 輔助主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症的藥物,用來補充主藥的不足,同時又可兼顧次要症狀。它的藥力小於君藥,藥味可多於主藥。

3.佐藥

有三種意義:一方麵是佐助藥,協助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的兼症;二方麵是佐製藥,即用以消除或減緩君、臣藥的毒性或烈性;三方麵是反佐藥,即根據病情的需要,一般是在病情重、邪氣盛,可能發生藥物格拒時,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佐藥的藥力小於君藥,一般用量較輕。

4.使藥 有兩種意義:一是引經藥,即能導引方中諸藥到達病所,起向導作用的藥物;二是調和藥,即具有調和方中諸藥作用的藥物。使藥的藥力較小,用量宜輕。

(三)組方的靈活性

中成藥的組方既有嚴格的原則,又有極大的靈活性。一般來說,每一首方劑中主藥是必備的,但不一定每種意義的臣、佐、使藥的意義都具備,也不一定每味藥隻起一種藥理作用。例如,用於病機單純病證的中成藥,隻用一二味藥即可奏效;或主、輔藥沒有明顯的毒烈藥性,可以不加入佐藥;或主病藥物能到達病所,也可以不配伍引經藥等。目前,中成藥主要包括經方及臨床使用的經驗方及研製方。幾千年來,中成藥隨著時代進步而發展,在創製新方、改進劑型或質量標準、臨床應用等方麵都在不斷進展,使中成藥的療效、質量、應用都得到了顯著提高。

二、中成藥的常用劑型

劑型,是指根據病情與藥物特點製成的一定的形態。中成藥的劑型曆史悠久,有著豐富的理論和寶貴的實踐經驗。最早出現的中成藥劑型是“湯液”(即湯劑),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在《內經》中提到有湯、丸、散、膏、酒、丹等劑型,後世醫家又有很多發展,到明代《本草綱目》中記載劑型已有40餘種。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中醫藥事業的振興,研製出了很多新劑型。內服中成藥的常用劑型為糖漿、酒劑、合劑、丸劑、散劑、顆粒劑、片劑、膠囊劑、軟膠囊劑、滴丸、濃縮丸、丹劑等,主要適用於髒腑氣血異常所導致的各種疾患。外用中成藥常用的劑型有膏貼劑、搽劑、栓劑、滴鼻劑、滴眼劑、氣霧劑、膜劑等,主要適用於瘡瘍、外傷、皮膚及五官科的多種疾患。

三、中成藥的用法、用量

(一)服藥原則

中成藥的用法、用量與療效的關係非常密切,所用藥物對路,但是用法不對或者用量過大或過小,仍然不會取得相應的療效。不是形成病重藥輕,療效不明顯,就是形成病輕藥重,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譬如,銀翹解毒丸是銀翹散的丸劑,本方的原創者吳鞠通在他的著作《溫病條辨》中說:“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就是說,根據病情的輕重與變化,一晝夜服用三次或四次,才能取得相應的療效。現代人用銀翹解毒丸,風熱外感初期,病勢正盛,還是一天2丸,早晚各一次,顯然病重藥輕,藥力不能壓服病邪的進展,所以常常是療效不夠,病情進展。以至於有些人根本不再相信中成藥,認為中成藥療效的介紹是假的。其實,他們自己根本就不知道,那是因為中成藥的使用不當造成的。究其原因,不在於中成藥,而在於使用者。因此,鑒於中成藥品種繁多,劑型複雜,有內服藥和外用藥之分,用法用量又各有不同,應用時需要掌握正確的用法、用量,以求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二)服藥時間

口服藥一般每日2~3次,於早、晚或早、中、晚飯後0.5~1小時服用。但是有些中成藥需要根據病情及藥物性質確定,如補益藥多滋膩礙胃,適宜在空腹時服用;消食導滯藥及對胃腸有刺激性的藥物適宜飯後服用;驅蟲藥適宜清晨空腹時或晚上睡前服用;安神藥適宜睡前服用;調經藥適宜在臨近經期前數日服用;祛痰藥適宜飯前服用;嘔吐病人應少量多次服用;平喘藥適宜在哮喘發作前1~2小時服用;急性病,可以不拘於時候服用。

(三)服藥方法

中成藥不同劑型、不同品種的服藥方法有所不同,現總結如下。

1.吞服

糖漿、酒劑、中成藥合劑等均可以直接口服;片劑、丸劑、散劑、粉劑、膠囊劑、軟膠囊、滴丸、濃縮丸、丹劑等通常用溫開水送服;如散劑、粉劑可用蜂蜜加以調和送服,或裝入膠囊中吞服,也可直接用溫開水送服;丸劑顆粒較小者,可直接用溫開水送服,大蜜丸可分成小粒吞服或嚼服,若水丸質地比較硬,可用開水融化後服用。某些中成藥常常輔以酒、醋、薑湯、淡鹽水等作為藥引送服,以促進療效。如補腎滋陰藥多以淡鹽水送服;宣肺化痰藥多用生薑湯送服;調經止痛藥多用醋湯送服;祛風活絡藥多用黃酒送服等。

2.衝服 顆粒劑、膏劑應該用開水衝服,尤其是膏劑,避免直接倒入口中吞咽,以免粘喉引起嘔吐。

3.含化(噙化)

某些藥物可直接含於口中,使其慢慢溶解,再咽下,用於治療咽喉、口腔疾病。含化時,藥物可以直接對患處局部產生作用,並通過黏膜吸收,直接進入體循環,迅速奏效,但是隻適用於用量較小的藥物。另外,某些中成藥可舌下含化,因為舌下黏膜血管豐富,吸收能力較強,如複方丹參滴丸或速效救心丸等,用於心絞痛的治療。

4.燉服 用黃酒或開水將藥物烊化,凡屬膏劑皆可用此法。

5.調服 指用溫開水、糖水、乳汁等,將丸劑、散劑調成糊狀後服用,用於小兒及不能吞咽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