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五官科病症
[第一節口 腔 病 症]
一、牙痛
牙痛為常見病症,尤以胃火牙痛和虛火牙痛者多見。牙痛的原因很多,有齲齒的刺激痛,胃火積盛、牙齦腫痛的風熱牙痛,陰虛火盛、口爛牙齦潰瘍的虛火牙痛等等。祖國醫學認為:胃主牙齦腎主齒。牙痛多由腎精不足,虛火上炎,或外邪侵犯,或胃經積熱上蒸等因素引起,也有由齲齒造成。牙痛雖然不算是什麼嚴重的疾病,但它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卻是極深的。
【黃荊根】1小段。洗淨,搗爛,咬於患牙處15~30分鍾後吐掉。對一切牙痛皆有效,一般用藥3~5分鍾即可止痛。口涎應順其流出,勿吞咽。
【露蜂房】放入純酒精中(適量),點火燃燒待露蜂房燒成黑灰後,用指頭蘸蜂房灰,塗於患牙,一般4~5分鍾止痛。治療齲齒痛。
【毛茛葉】
(1)鮮毛茛葉2~4克。洗淨後搗爛如泥狀,清潔口腔及患齒牙縫中的積垢後,將藥泥填敷齲齒孔洞中,待流涎水,牙痛症狀完全消失後,清除藥渣,用水漱口。
(2)鮮毛茛葉10~20克,洗淨後搗取汁(紗布包絞),以脫脂棉球浸藥汁填敷患處。齒槽膿腫,牙髓炎忌用。
【半夏】生半夏30克。搗碎,置於90毫升90%酒精中,浸泡1日即可使用。用時以棉球蘸藥液塞入齲齒洞中,或塗擦病牙周圍。
【蒼耳子】6克。焙黃去殼,將其研成細末,與1隻雞蛋和勻,不放油鹽,炒熟食之,每日1次,連服3劑。
【茜草根】幹茜草根1克。用紗布包好放在消毒碗內,加乳汁10毫升,浸泡數分鍾,液體呈淡紅色即可應用。用時將浸液滴入牙痛患者雙眼的淚囊口處,每1~2分鍾滴1次。
【萹蓄】50~100克(鮮品不拘多少)。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劑。
【紫蘇葉】30克,冰糖30克。加水適量,水煎早晚分服,2日1劑。治療風火牙痛。
【北枸杞】30~60克。拌瘦豬肉60克和勻,剁成細末,加少許食鹽和水蒸食。一般服2~4次。治療虛火牙痛。
【仙人掌】35克。除去刺,加水一碗,煎10分鍾左右,把湯和仙人掌同時服下,每日2次,早晚服。
【皂礬】15克,溶解於50毫升白酒內,點燃白酒,1分鍾左右時將火吹滅,含藥酒於口內牙痛處。
【公丁香】10粒。研細末,貯瓶中備用。牙痛者可將公丁香粉納入齲洞內或牙隙處,數秒鍾即能止痛,重者可連續使用2或3次。
【白頭翁】鮮白頭翁10~15克。洗淨搗爛(幹根需先用溫水泡漲,搗爛)。用時,取適量放在痛牙處,上下齒緊緊咬著,2~3分鍾後,覺有麻木酸苦感,流涎水,可立即止痛。如繼續疼痛,可再用2或3次。
【蛇蛻】幹淨蛇蛻2~4克(生炙均可,但以生者較佳)。將蛇蛻塞於患側耳中,塞後約5分鍾,患者自感耳中有冷氣向裏吹。
【拳參】1片,放在牙痛處,用牙咬住,20分鍾左右,就可起到明顯的止痛效果。
二、口腔炎
口腔炎泛指牙齒周圍組織發炎,口舌黏膜潰爛等病症。臨床上常見的口腔炎症如複發性口腔炎、慢性口腔潰瘍、慢性舌炎牙齦炎、口角炎等,這類病變多屬中醫脾胃病的治療範疇。因病程較長,反複發作,多屬脾胃已虛,並多兼有食欲不振神疲,消瘦等症,反複難愈,除一般脾虛證外,尚有口內潰爛,口舌紅腫疼痛,舌苔黃膩等濕濁內阻或濕熱上乘的症狀,屬本虛標實,應辨證為脾虛夾濕或兼夾濕熱證,治療上應健脾化濕或健脾除濕熱。口腔炎是常見病、多發病,可由細菌或病毒引起,維生素缺乏、營養不良、傳染性疾病等常為其誘發因素。主要表現為口腔黏膜充血,水腫,糜爛,潰瘍,白膜形成,甚至疼痛,進食困難等。
【蛋黃油】雞蛋3隻。將雞蛋煮熟,取蛋黃放入鐵勺後,先用文火烤至蛋黃變黃,再用武火烤至出油,去渣取油,裝瓶中備用。局部先用1∶5
000高錳酸鉀溶液洗淨潰瘍麵,再用淡鹽水把局部壞死組織及高錳酸鉀溶液衝洗幹淨,然後用蛋黃油塗搽患處,每日1或2次。治療潰瘍性口腔炎。
【燈心草】放入生鐵小平鍋內,置火上燒,直至鍋內藥物黃焦或黑末燃著為度,取出研末,塗抹於患處。治療口瘡。
【山藥】20克,冰糖30克。將上述山藥置鍋內,兌入適量溫水,武火煮沸後,文火再煎半小時,倒出藥液後,照上法重煎1次。2次煎液混勻後,分早晚2次服用,每日1劑,連服2~3日。潰瘍麵大者,可用磺胺嘧啶2克,維生素B2
50毫克,潑尼鬆20毫克,研為細末,塗擦患處。治療潰瘍性口腔炎。
【茵陳蒿】30克。衝泡開水250毫升。輕者每日漱口數次,重者代茶飲,每日3或4次。治療口腔黏膜潰瘍。
【細辛】粉末9~15克,和水,加少量甘油或蜂蜜調勻成糊劑,攤於紗布上,貼於臍部,用膠布密封,至少貼3日,頑固性病例可連續貼敷2次。
【仙鶴草根】
(1)仙鶴草根(幹)30克,水煎15分鍾,漱口,內服,每日2次,以上為1日量,5日為一療程。急性發作者一療程內即能好轉,慢性患者2~3個療程即愈。
(2)仙鶴草根研末,吹入口腔內,特別是炎症部位。每日4或5次,3日為一療程。適用於小兒和不願口服藥物者。
【明礬】100克,適量熱水溶化於盆中,浸泡雙腳。治療口腔潰瘍流涎不止。
【車前草】30克。水煎服,服時可加白砂糖適量。每次1劑,每日2次。治療口舌生瘡。
【吳茱萸】研細末,加醋調成糊狀。取適量敷於雙側湧泉穴,紗布固定,每2日換藥1次。適用於口瘡纏綿難愈,反複發作者。一般外敷1或2次即愈。
【柏子】新鮮柏子30克,洗淨,用開水衝泡代茶飲,直至液汁色淡為止。此為1日量,可連服數日。治療口瘡。
【五倍子】3枚。各切一小口,分別納紅糖、白糖少許,封口,以麵團包裹,煨至麵團呈焦黃色為度,陰幹,除去麵塊,將五倍子研極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取一棉簽,入涼開水(或米泔水)中濕潤後,蘸五倍子散搽患者口腔糜爛處,當即流稀涎5~10分鍾,再用濕棉簽擦淨口腔(或漱口),每日2或3次。治療真菌性口腔炎。
【茜草】15~20克,水煎,每日1劑,早晚服,連用14~42日,用藥期間不加其他對真菌有治療作用的藥物。治療念珠菌病。
三、複發性口瘡
口瘡是指發生在口腔黏膜上的小潰瘍,疼痛,能自愈。反複發作者,稱複發性口瘡。本病原因不明確,多數學者認為與神經緊張,內分泌障礙,胃腸功能紊亂,維生素缺乏等有關。屬於中醫學口瘡、口疳範疇。口腔潰瘍反複發生,嚴重者此起彼伏,有劇烈的刺痛感。在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均可發生,潰瘍為圓形或橢圓形,中心凹下,其上覆有淡黃色纖維素膜。分輕型口瘡、重型口瘡、皰疹樣口瘡。
【馬鞭草】30克。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3日為一療程,如炎症未全部消失,可繼服2~3療程。同時用朵貝爾液漱口,或外塗2%碘甘油。治療口腔炎症。
【白礬】6克,白糖4克。將二者放入器皿內,文火加熱,待其溶化成膏後稍冷卻即可,氣候寒冷時需加溫熔化再用。用棉簽蘸本藥膏塗於潰瘍麵上,每日1次,用藥後,潰瘍處疼痛劇增,口流涎水,一般3~5分鍾後即可消失。治療頑固性口腔潰瘍。
【女貞】鮮嫩葉3~4片。涼開水洗淨嚼爛含漱5分鍾咽下,每日3次;或取女貞鮮嫩葉適量搗汁,藥棉浸汁後敷於潰瘍上,10分鍾吐去,每日3次。連用3日。治療複發性口腔潰瘍。
【硼砂】20克。溶於適量冷開水中,配製成2%~3%溶液。患者以此溶液於飯後漱口或刷牙,堅持長期使用,每日2次以上。治療複發性口瘡。
【桂花】3~5朵。晾幹研為細末。取一節麥秸製成勺狀,攝取桂花粉少許,吹入口腔潰瘍處。一般用藥1或2次即愈,重者用藥3或4次收效。治療口腔潰瘍。
【大黃】30克大黃,加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藥液,每日2次。治療複發性口瘡。
【水蛭】水蛭100克,磨成細粉,放到600毫升水中,加熱至100℃,保溫10分鍾,室溫下放置24小時,過濾,濾液濃縮至300毫升,加入聚乙烯醇,製成藥膜。每日於患處貼敷3次。
【明礬】10克,加200毫升開水,溶解。每次15~20毫升,漱口2~3分鍾,每日3~5次,一般治療3~7日可治愈。治療口瘡。
【燈心草】幹品放入生鐵小平鍋,放火上燒,直至鍋內藥物黃焦或黑末燃著為止,取出研末,塗抹於患處即可。多數塗抹1次即愈。
【柏子仁】新鮮柏子仁30克,洗淨,用開水衝泡代茶飲服,液汁色淡為止。此為1日量,可連服數日,一般服藥2~4次獲效。
【蜈蚣】衝劑,每袋12克,早晚各服6克,衝服,1周為一療程。治療複發性口腔潰瘍。
【茵陳】30克煎湯250毫升。輕者每日漱口數次,重者代茶飲,每日3或4次。治療口腔潰瘍,3~4日即愈。
四、口唇幹裂及口角炎
【桃仁】20~30克。將桃仁搗爛如泥,再以少許熟豬油和之,放幹淨玻璃瓶中備用。先用溫熱水(或生理鹽水)清洗患處,擦幹,再以棉簽蘸桃仁脂膏塗於患處,每日2或3次,一般3~4日即愈。冬春之季風寒燥氣所致口唇幹裂,用本法治療,其效滿意。
【芭蕉葉】鮮芭蕉葉數片。將其烤火趁熱貼敷於患處(熱度以能忍耐為宜),每日2或3次。一般治療口角糜爛,2~3日即愈。
五、牙周炎
牙周病是指侵犯牙周膜、牙槽骨、牙齦及牙骨質的慢性破壞性疾病,是造成缺牙最主要的原因。牙周炎造成的組織破壞是不可逆的,經徹底治療,能使病變停止進展或有少許修複,但難以全部恢複正常。牙周炎的致病菌主要是厭氧菌,它們以牙菌斑的形式存在和致病。咬合創傷如咬合高點、牙尖幹擾、夜間磨牙、正畸加力不當等,也會造成牙周組織損傷。全身因素如營養不良、新陳代謝紊亂、長期慢性病、內分泌紊亂、遺傳等,都與牙周病的發生、發展有關。牙周炎病程緩慢,早期僅見齦緣輕度紅腫,當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質受損時,便出現牙周袋形成,牙齦溢膿,牙齒鬆動,牙周膿腫,牙槽骨吸收等。
【蛇莓】鮮蛇莓根莖60克,或幹品15~20克,小兒減量。本品水煎服,每劑煎2次,每次煎至100毫升左右,取汁去渣,頓服。治療牙根尖周炎。
六、口腔黏膜病
口腔黏膜病是發生在口腔黏膜與軟組織上的多種疾病的總稱。包括複發性口瘡、感染性口炎、扁平苔蘚、白斑、舌乳頭炎、口角炎、紅斑狼瘡、白塞綜合征等。特點是在舌體、牙齦、根部為針頭到豆粒大小,表麵常附有白或黃色苔膜。潰瘍少的僅有數個,多的可滿布口腔。一般病程較長,少則數年,多則10餘年不愈,不定期的反複發作。現代醫學除已明確感染性口腔炎的發病原因外,大多數口腔黏膜疾病的病因病理尚不十分明了。多數學者認為與全身免疫狀態、內分泌紊亂、消化不良、精神緊張、過度疲勞、遺傳及微量元素含量等有關。口腔黏膜病根據其臨床特征,當屬中醫學“口瘡”、“口糜”、“口破”、“口舌生瘡”等範疇。發病原因除個別為外感邪毒外,大多數為髒腑功能失調,蘊熱化火,火熱升騰於上;或熱病日久,陰液暗耗,陰虛火旺,火性上炎所致。
【蜂膠】蜂膠適量。將蜂膠提純後製成50%蜂膠複合藥膜。用藥時將藥膜剪成相等於白斑大小,將含蜂膠的藥麵貼在病變黏膜上,厚的白斑每日貼2或3次,薄的白斑每日貼1或2次,2周為一療程。白斑未消退,可繼續用藥,一般用藥2個療程後可酌情停用,數日至1周再繼續用藥。治療口腔黏膜白斑。
【青蒿】青蒿蜜丸:青蒿研細,煉蜜為丸。每丸9克,每日4~6丸,服用1~3個月。青蒿醚片;每片25毫克,日服75~100毫克,服藥1~6個月,服藥總量為3~15克。治療口腔黏膜扁平苔蘚。
【白及】40%白及粉加60%白糖,混勻即成白及粉。用時先用3%過氧化氫溶液洗患處,再用鹽水洗淨患處,然後塗上配好的白及粉,用棉球壓迫15分鍾,暫不進食或漱口。治療口腔黏膜病。
【大黃】30克加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藥液。1次量飯後溫服,每日2次。治療複發性口瘡。
【水蛭】100克磨成細粉,加入600毫升水中,加熱至100℃,保持10分鍾,室溫下放置24小時,過濾,濾液濃縮至300毫升,加入聚乙烯醇,製成藥膜。每日於患處貼敷3次。治療複發性口瘡。
【明礬】10克,加入200毫升開水中溶解。治療口瘡,每次15~20毫升,漱口2~3分鍾,每日3~5次,一般3~7日可治愈。
【燈心草】幹品放入生鐵小平鍋內,放在火上燒,直至鍋內藥物黃焦或黑末燃著為止,取出研末,塗抹於患處即可。治療口瘡,多數塗抹1次即愈。
【吳茱萸】15~30克,研細末,調配成糊狀,敷湧泉穴,24小時取下,若不愈再敷藥1次,小兒用量酌減。治療口腔潰瘍有良效。
【青黛】環流法將青黛提取物製成膜劑——青黛膜,治療口腔潰瘍,有良效。
【珍珠母】珍珠母粉藥物製成的藥膜相當於原藥100毫克藥粉。用藥時將藥膜1/4(相當於1平方厘米內含25毫克藥粉),貼敷於潰瘍處,每日3或4次,臨睡前貼1次,4日為一療程。治療口腔潰瘍。
【柏子仁】新鮮柏子仁30克,洗淨,用開水衝泡代茶飲,直至液汁色淡為止,此為1日量,可連服數日,一般服藥2~4次獲效。
【茵陳】30克煎湯代茶飲,開水250毫升衝泡,輕者每日漱口數次,重者代茶飲,每日3或4次。治療口腔潰瘍,3~4日即愈。
【蜈蚣】衝劑,每袋12克,早晚各服6克,衝服,1周為一療程。治療複發性口腔潰瘍。
七、牙髓炎
牙髓炎是指發生在牙髓組織的炎性疾病。因牙髓組織和根尖周圍組織通過根尖孔密切相連,牙髓組織中的病變產物、細菌及其毒素等很容易通過根尖孔擴散到根尖組織,引起根尖周病。感染是臨床上最常見引起牙髓炎的原因。多來自深齲,其次是牙髓暴露或接近牙髓的牙折、楔形缺損、畸形中央尖和牙周炎等。齲病治療過程中的化學刺激如使用刺激性較強的藥物、材料等,牙病治療過程中產生物理刺激如過高的溫度、電刺激及其他機械刺激等,均可引起牙髓炎。牙髓炎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牙髓炎特點:自發性陣發性痛,夜間疼痛加劇,冷熱刺激可使疼痛加重。慢性牙髓炎為深齲的繼發性病變一般自發痛不明顯或輕微,主要表現為遇冷熱刺激和進食時疼痛。
【地骨皮】3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50毫升,過濾,以棉球蘸藥液入放已清潔窩洞內即可。
[第二節耳鼻咽喉科病症]
一、扁 桃 體 炎
扁桃體炎分為急性扁桃體炎、慢性扁桃體炎兩類。急性扁桃體炎為齶扁桃體的急性非特異性炎症,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咽黏膜和淋巴細胞炎症,是一種很常見的咽部疾病。多發生於兒童及青年,在春秋兩季氣溫變化時最易發病。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為本病的主要致病菌。非溶血性鏈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流感杆菌及腺病毒或鼻病毒、單純性皰疹病毒等也可引起本病。慢性扁桃體炎多由急性扁桃體炎反複發作或因扁桃體隱窩引流不暢,窩內細菌、病毒滋生感染而演變為慢性炎症。鏈球菌和葡萄球菌為本病的主要致病菌。屢發急性扁桃體炎使隱窩內上皮壞死,細菌與炎性滲出聚集其中,隱窩引流不暢,導致本病的發生和發展,也可繼發於猩紅熱、白喉、流感、麻疹、鼻腔及鼻竇感染。
【紅根草】鮮紅根草100克(幹品50克)。加水500毫升,煎成250毫升,每日2次分服。
【蒲公英】取蒲公英片或衝劑(每片05克,15片相當於蒲公英幹品30克,衝劑每袋20克,相當於蒲公英幹品120克)內服,12歲以上服成人量,每次15片,每日4次,衝劑每次1/4袋,日服4次,重者日服6次;小兒酌減,飯後服,或用蒲公英幹品每日120克,病重者每日180克,煎水分4次服,個別體溫在395℃以上者,臨時肌注柴胡注射液2~4毫升。治療急性扁桃體炎。
【蠍尾】蠍尾2小節。取消炎鎮痛膏半張,將蠍尾置放於中央,貼敷於兩側下頜骨下方腫大處,每日換藥1次,輕症外敷2或3次即愈,重症3~5次亦可痊愈。外敷治療急性扁桃體炎。
【百草霜】3克,以白砂糖適量衝兌,冷後調服。治喉蛾有特效。但百草霜是辛溫之品,用治熱毒隻取其治標之意,不可多服。
【土牛膝】鮮土牛膝30~60克(劑量視病情輕重及年齡大小而定)。水煎2次,每次煎40分鍾,分2次內服,服藥12小時後,仍發熱不退者,按前法再用藥,直至熱退。治療喉蛾。
【壁虎】夏秋季將壁虎捕捉後,立即去內髒,曬幹研粉備用(無需消毒)。使用時,令患者張口,每用少許吹入咽喉。捕捉以夜間燈光誘捕為妙,捕得後即剖腹去內髒,用竹片貫穿頭腹,將尾用繩固定於竹片上,然後曬幹研粉,采集加工時,勿使尾部脫落。治療扁桃體炎。
【一枝黃花】鮮一枝黃花30~60克或幹品15~30克。水煎,代茶飲。另用鮮一枝黃花適量,搗爛絞汁,加食醋、食鹽少許拌勻,徐徐含咽。治療期間,不用抗生素。治療小兒急性扁桃體炎。
【馬鞭草】鮮馬鞭草100克(幹品50克)。加水500毫升,慢火濃煎成300毫升。每日1劑。每次取藥液100毫升加食鹽少許,待冷,含口中緩緩咽下,每劑分3次含服。治療急性扁桃體炎。
【大黃】生大黃20克。用爐火把泥瓦塊燒熱,將生大黃放瓦上焙幹,研細末裝瓶備用。每次取其1/3或1/4,用食醋或茶水調成糊狀,攤於白布或綢帶上,貼敷腳心,包紮8小時便可(男左、女右)。每日1次,連續3或4次。治療小兒急性扁桃體炎。
【兩麵針】根莖第二層皮30克研末,加入琥珀粉15克,噴於患者扁桃體和咽部表麵,每日4~6次,亦可製成片劑含服。治療急性扁桃體炎、扁桃體周圍膿腫、咽旁膿腫,一般用藥1日,即見體溫下降,血象恢複正常,症狀改善,療程2~6日。
【皂角刺】3克水煎,早晚2次分服,大多在服藥次日,體溫及白細胞即下降至正常,自覺症狀及扁桃體紅腫減輕。治療急性扁桃體炎。
【茵陳】30克,蒲公英30克,水煎2次服,每日1劑。
【威靈仙】鮮威靈仙洗淨搗汁,將消毒棉球撚成條狀,一端浸汁後塞入患側鼻孔達上鼻道,治療咽喉炎、急性扁桃體炎有良效。
【胖大海】4~8枚,放入碗內加入沸水,悶蓋05小時左右,徐徐服完,間隔4小時,如法再泡服1次。治療急性扁桃體炎。
【鴨蹠草】鮮品60克(幹品30克),濃煎去渣,加冰糖30克。然後服用,每日3次,吞咽困難者用鮮全草絞汁調米醋少許,頻頻咽下。治療急性扁桃體炎,2日內治愈。
【錦燈籠萼】2~3個或全草9~15克,煎服或衝茶服。治療急性扁桃體炎,治愈時間最短半日,最長3日。
【紅頭草】9~15克(鮮品15~30克)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兒童酌減。治療扁桃體炎、咽喉炎有良效。
【虎掌草】根60克,泡酒500毫升,浸泡1周。每次服5毫升,每日3次,或用其根9克,水煎服。
二、鼻出血
鼻出血為一單獨的疾病,或為一臨床症狀,一直存在爭議。但無論怎樣定性,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引起它的原因很多,臨床表現不盡相同,常為單側鼻出血,亦可為雙側性;可為間歇性反複出血,也可呈持續性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輕者僅為鼻涕帶血絲,重者可大出血致休克,長期反複出血可導致貧血。
【龍骨】龍骨粉(生、煆均可)適量。令患者仰頭,醫者卷一個一端粗一端細的紙筒,在粗的一端放龍骨粉少許,將細端置入患者鼻孔處,用力將藥粉吹入鼻孔內。
【大蒜】1枚。去皮,搗如泥,做成小餅。左鼻出血貼在右足心,右鼻出血貼在左足心,兩鼻出血俱貼之。
【韭菜】鮮韭菜適量。將韭菜洗淨並搗取汁。口服其汁,每服200毫升,小兒用量酌減,並配少量紅糖調味。
【棕櫚根】50克(取鮮嫩青者)。將棕櫚根洗去雜質,搗碎加溫開水250毫升,攪拌後擠汁,1次頓服。
【蔥葉】鮮嫩蔥葉1根。將蔥削開,用幹淨棉球放蔥葉內膜上蘸蔥汁,或用棉球反複摩擦蔥葉內膜,使蔥汁滲濕棉球,然後塞入出血鼻孔,即可止血。
【吳茱萸】50克。將其研末炒熱調醋為餅,外敷雙足心,24小時換藥1次。
【梧桐子】口服梧桐子1號衝劑(水溶性提取物),每日1/3~1/2包,每日 3次,連服6日為一療程。有活動性出血者,先用凡士林或碘仿紗條填塞後服藥。
【白及】
(1)白及適量。焙幹研末,過160目篩後裝入棕色瓶中備用。以白及末撒布於凡士林紗條或紗球表麵後,再填塞鼻腔或後鼻道,每次填塞需用白及粉4~5克。
(2)白及30克,研極細末,取適量藥末用冷開水調拌(糯米粥尤佳),捏成條狀。將藥條塞入患側鼻腔,保留2日左右;兩側都出血可輪換塞鼻。
【荷葉】鮮荷葉1張,冰糖30~50克。煎至2小碗。每次服1小碗,早晚各服l碗,連服3日為一療程,以後每年夏秋季節各服一療程,以鞏固療效。
【桑白皮】
(1)治療小兒鼻出血:桑白皮30~40克(每日量)。水煎,第1次、第2次的煎液共約800毫升,放保溫瓶內當開水飲,每日飲4或5次,每次150毫升左右,3日為一療程。
(2)治療鼻出血:桑白皮30~100克。加水煎煮2次(每次煎煮20分鍾左右),取2次煎液500~800毫升混勻。每次服100~200毫升,每日服完。
【大黃】
(1)大黃炭粉。將大黃研碎成粉末,過篩後炒製成炭,用2%甘油水溶液浸製備好的紗條或棉片中備用。全部患者診後均給予大黃炭粉紗條或棉片填塞鼻腔,出血較少,部位明顯者,隔日換藥;出血較多,部位不明確者,3日後換藥。高血壓、動脈硬化者加服大黃炭粉,每次3克,每日3次。
(2)大黃粉適量。每次服3克,每日4次,5日為一療程,兒童藥量酌減。鼻出血時采用消毒藥棉蘸少量大黃粉進行鼻腔局部用藥,6小時左右更換1次。
【大黃炭】生大黃明火燒焦存性(約燒至七、八成),研成細末,裝瓶待用。用時取大黃炭末,用溫開水調勻,塞患側鼻孔。治療頑固性鼻出血。
【萊菔】生萊菔(或幹品)3 000~4
000克。洗淨切絲,用幹淨紗布包裹壓榨取汁約500毫升(幹品則煮汁代之),加白糖50克,溫後分服。兒童量酌減。鼻腔實質性病變以外的各種鼻出血均可服用。反複發作者宜服至病愈。對失血過多,身體虛弱者,血止後,宜以健脾調中,益氣養血之劑調治。
【白花夾竹桃花】1~2克(幹品016~025克,即3朵小花)泡水代茶飲。
【海帶】30~50克。冷水浸泡洗淨,切細,水煎服(可酌加冰糖或白糖調味),每日3或4次,連服3~7日。服藥期間忌吃煎炒辛燥之品。
三、鼻炎
鼻炎一般包括急性鼻炎、慢性鼻炎、萎縮性鼻炎及過敏性鼻炎。急性鼻炎由病毒感染所致,相當於中醫的“傷風”、“感冒”。而慢性鼻炎常無明顯的致病微生物感染,臨床常分為慢性單純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由於肥厚性鼻炎一般宜手術治療,故此處隻涉及前者。鼻炎臨床主要表現為鼻塞、流涕及嗅覺障礙,屬於中醫的“鼻淵”範疇。
【青苔】每日刮取新青苔適量,用幹淨薄紗布包裹後塞入鼻孔(兩鼻孔交替),鼻塞解除,流涕及其他伴隨症狀完全消失後,再繼續應用3~4日。
【麻油】又名香油,使用應新鮮,貯存時間不宜過長。麻油適量,將油置鍋中以文火慢慢煮煉,待其沸騰時保持15分鍾,冷後迅速裝入消毒瓶中。初次每側鼻內滴2或3滴;習慣後漸增至5~6滴,每日3次。滴藥後宜稍等幾分鍾讓藥液流遍鼻黏膜。一般治療2周後效果才顯著。治療慢性鼻炎。
【牡丹皮】100克。加水1
000毫升煮沸15分鍾,並將牡丹皮吸收的水分用粗紗布擠出,過濾後製成10%的溶液。每晚服50毫升。500毫升為一療程。治療過敏性鼻炎。
【斑蝥】
(1)斑蝥適量。將斑蝥炒酥,研末過篩,裝瓶備用。用時,取1厘米×1厘米的膠布1塊,中央剪一黃豆大孔隙,貼在患者的內關或印堂穴上,暴露穴位,放置少許斑蝥粉於穴上。另取同樣大的膠布1塊,覆蓋在前膠布上。用藥24小時後,揭去膠布,穴位表皮上可出現水皰,不需處理,待水皰自行吸收後再貼第二次,直至痊愈。治療過敏性鼻炎。
(2)斑蝥15克。研為細末備用。把膠布剪成銅錢大,中間挖一綠豆大的小孔,將此膠布貼於印堂穴,患者仰臥於床上,然後取半粒綠豆大的斑蝥粉於膠布孔中後用小膠布覆蓋其上,保留1晝夜,揭去膠布,局部可見1小水皰,用消毒針刺破後,用消毒棉球拭幹滲液,再塗甲紫。1周後可愈,輕者1次即愈,重者3次。
【桃樹葉】桃樹嫩尖葉適量。將桃樹嫩尖葉1~2片用手揉搓成棉球狀,塞入患鼻(直達病處)10~20分鍾,待鼻內分泌大量清鼻涕,不能忍受時才棄藥。每日4次,連續用藥1周。治療萎縮性鼻炎。
【蜂蜜】先用溫開水將鼻腔的結痂和分泌物洗去,充分暴露鼻黏膜後,再用消毒棉簽蘸無腐敗變質的生蜜塗鼻腔患處即可。早晚各塗藥1次,至鼻腔無痛癢、無分泌及結痂、嗅覺恢複為止。治療臭鼻症。
【毛冬青】毛冬青注射液2毫升(相當於生藥8克)。將本品進行下鼻甲注射,每日1次,10日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日。治療萎縮性鼻炎。
【蒼耳草】蒼耳全草注射液2毫升(相當於生藥2克)。肌內注射,每日1或2次。治療慢性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