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第一章 科學認識坐月子——女性健康的轉折點(1 / 3)

第1卷第一章 科學認識坐月子——女性健康的轉折點

在中國,坐月子曆來被看得很重,傳統的坐月子習俗中有很多規矩與禁忌。現代媽媽究竟還需要不需要坐月子?諸如坐月子不能洗頭、洗澡,不能下床活動,門窗要緊閉等傳統觀念是否適用於今天的媽媽呢?

月子並不僅指分娩後的30天

許多人以為月子就是指分娩後的一個月。其實,在醫學上,月子指的是產褥期。

產褥期主要是指新媽媽從分娩結束至產婦身體逐漸恢複至孕前狀態的一段時間。在正常的妊娠過程中,胎兒以及胎盤娩出以後,子宮需要逐漸恢複。胎盤剝離的創麵愈合大概需要6~8周的時間,因此一般把產褥期定為分娩後的6~8周,也就是說從胎兒娩出以後到產後6~8周這段時間叫做產褥期,民間俗稱“月子”。

由於新媽媽的身體需要3~4個月的時間才能完全恢複到孕前的健康狀況,所以廣義來說,產後3~4個月都可以稱為月子期。

月子不是可坐可不坐

早在西漢時期的《禮記·內則》中,就對坐月子有所記載,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那時坐月子被稱之“月內”,是產後必須履行的儀式性行為。

從傳統醫學角度來看,因為經過生產時的用力與出血、體力耗損,產婦處於“血不足,氣亦虛”的狀態,大約需6~8周的時間才能基本恢複到懷孕前的生理狀態。這段時間的調養正確與否,關係到新媽媽未來日子的身體健康。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在懷孕期間和分娩之後,新媽媽的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首先,懷孕期寶寶在媽媽的子宮裏,給媽媽的心髒增加了負擔。由於寶寶頂著媽媽的膈肌逐漸上升,使媽媽的心髒發生了移位,肺髒負擔也加重,鼻、咽、氣管黏膜還可能充血水腫,腎髒負擔也加重,內分泌係統、關節等都會發生相應的改變。這些器官功能的複原,需要靠月子裏的養護。

在產下寶寶後,媽媽的子宮頸和外陰變得鬆軟、充血、水腫,子宮內膜表麵出現了創口和剝落。正常分娩情況下,外陰需要十幾天、子宮大約需要42天左右的時間來複原,而子宮內膜的完全複原則需要56天左右。

此外,在待產時遭受的巨痛,大量消耗的體力與精力,也會使新媽媽的身體虛弱,抵抗力下降,這都需要產後的休養才能複原。

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坐月子是女性健康的一個轉折點。如果新媽媽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坐月子,好好地補充營養、充分休息,把握住時機改善體質、調整體型,治療某些生產之前身體上的症狀,就能給自己的身體帶來往後幾十年的健康與美麗。

在我們接觸過的新媽媽當中,有一些善於利用產假期間進行身心調整,等到上班的時候容光煥發,體態優美,甚至比懷孕前還要美麗,讓旁人羨慕得不得了。而另外一些媽媽由於不注重月子期的科學調養或者調養不當,則變得皮膚鬆弛、體態臃腫,甚至患上了各種病症。坐月子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月子沒坐好可導致內分泌失調、早衰等異常

從寶寶出生的那一刻起,新媽媽的身體就已經開始了各種變化,如果處理不當,接踵而來的各種健康問題都將在今後的生活中令媽媽們煩惱不已。

最讓新媽媽們頭疼的產後問題就是肥胖。這除了懷孕期間沒有注意體重的控製之外,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產後調養不當,攝入過多的熱量而又不注意適當鍛煉身體,再加上內分泌失調,令不少新媽媽從此再也穿不進原來的衣褲。

另外一件常常讓新媽媽感到害怕的事情就是因分娩後新陳代謝的變化,造成皮膚幹躁、黯淡無光、出現皺紋和斑點以及頭發大量脫落的現象。這雖然屬於生理變化,但是如果產後保養不當,往往會令症狀加重,使新媽媽衰老的速度加快。我們常聽到的這樣的話:“某某人怎麼生完孩子變成那個樣子了啊!”可實際上又有那位媽媽願意看到自己迅速變老呢?

媽媽在產後和哺乳期間,由於身體內部內分泌激素的變化,常使肌肉、肌腱的彈性和力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關節囊和關節附近的韌帶也會出現張力下降,因而導致關節鬆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新媽媽不注意休息而從事較多的家務勞動,將會使本來已經薄弱的關節、肌腱、韌帶負擔過重而出現疼痛。常見的是腰、背、肩的慢性疼痛,即使不是非常嚴重,但是長期持續下去,對人的身體健康也會造成很大影響,甚至能夠造成失眠與抑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