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術後腹脹症
督脈的循行,起始於小腹部,當骨盆中央,因此小腹內疾患勿忘從督脈入手診治。
鬱某,男,55歲。2001年5月5日初診。患者10年前行膀胱癌切除術,術後10多年來,自感腹脹,二便不得通暢,脊背寒冷,無汗,麵色萎黃灰滯,舌苔黃膩,中有剝象,脈細弦。曾屢服理氣通利之中藥,均不能祛其病根。當為病在奇經,任督失調,陽氣不升,濁陰不降,當溫陽助督,升清降濁,調暢氣機。予方:
淨麻黃10g,熟附塊15g,細辛6g,製半夏15g,大腹皮15g,路路通15g,生何首烏15g,枳殼15g,澤瀉10g,車前子15g(包煎),升麻6g,生甘草6g。
服藥20餘劑,麵色漸轉佳,背部惡寒及腹脹之症若失。
[承小敏,張劍秋. 以“奇經病”辨治雜病的經驗. 中西醫結合學報,2003,1(1):65]
評析:本例患者病程纏綿已久,虛實夾雜,寒熱兼有,陰陽失調。張老根據“督走背,主一身之陽;任走腹,主一身之陰”的理論,正本清源,抓住主要矛盾,溫陽升清,調氣降濁。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陽助督散寒,佐生何首烏潤腸通便,升麻、枳殼一升一降,升清降濁,調暢氣機。大腹皮、澤瀉、車前子利水以消腫,半夏燥濕降濁,路路通通絡以暢經脈。諸藥合用,麵麵俱到,十載頑疾,一月而起。
6.眩暈
眩暈一症多從風、火、痰、虛入手辨證施治,能從督脈入手治療者已無幾人。看看下麵兩則病案。
陳某,女,51歲,1991年8月13日初診。頭昏,行動如酒醉狀已近1年,當地治療乏效,至省醫院診治為神經功能紊亂、梅尼埃綜合征,服多種中西藥仍未好轉,近月加重。刻診:頭昏頭重,自覺搖晃不穩,稍不注意即跌倒,跌倒後心慌、胸悶,睡眠飲食可,月經1~2月一行,舌質暗、苔白厚,脈沉。腦血流圖大致正常,血壓94/62mmHg。證屬髓海失充,痰瘀阻絡,督脈失總督之權,治宜益精充髓,和絡祛痰,通補督脈為法。處方:
鹿角霜10g,菟絲子12g,黨參10g,龜甲15g,法半夏15g,雲茯苓10g,遠誌10g,陳皮10g,丹參15g。每日1劑,水煎服。連服15劑而愈。
[朱祥麟. 奇經病醫案六則. 中醫雜誌,1996,37(9):527-529]
原按:督脈上至風府,入屬於腦。腦髓精血不充,督脈陽氣失主持之權,故頭昏頭重高搖。督脈其支絡從小腹上貫心,痰瘀阻絡,脈氣不暢,故其跌倒則心慌、胸悶。方以龜甲、枸杞子滋養腦髓精血以榮督,黨參、菟絲子補督脈之陽氣,鹿角霜善通督脈之氣,法半夏、遠誌、雲茯苓、陳皮祛痰,丹參和血絡。虛實兼調,藥中肯綮,故守方而愈。
王某,女,64歲,有頭目眩暈耳鳴病史10餘年。近2個月來,經常跌仆,1周來病情加重,左手指腫脹不能握固,步態蹣跚,不能獨立行走,頭目眩暈,視物模糊,語言不清,兩耳失聰,腰酸、肢冷、小溲滴瀝。來我院門診查血壓16.0/10.6kPa,兩則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好。眼底檢查:①老年性白內障(雙側)。②
視網膜動脈硬化Ⅱ級。血脂檢查正常。頸椎攝片示第6、7頸椎後緣骨質增生、生理曲度呈過伸位,骨質稀疏,脫鈣。舌質淡有紫氣,苔薄膩,脈細小弦。此年逾花甲,肝腎兩虧,督脈空疏,擬葉天士通補督脈法,方用全鹿丸之意。處方:
鹿角片10g,鹿角膠(烊化)10g,淫羊藿15g,肉蓯蓉10g,骨碎補10g,當歸12g,生黃芪15g,菟絲子10g,葛根12g,川芎10g,石菖蒲10g,遠誌5g,懷牛膝10g。
服藥10劑。步態蹣跚漸複,聽力有進步。後以健身全鹿丸、大活絡丸、杞菊地黃丸緩以調治,10個月後獨立行走,而不跌仆。
[邵性麗. 奇經虛證治驗5則. 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2(1):25-26]
原按:“肝主筋”“腎主骨”,高年肝腎虧損,筋失所養乃“宗筋弛縱”。骨失所養乃“足不任身”,故左手不能握固,步態蹣跚,經常跌仆。蓋八脈隸於肝腎,肝腎為本,奇經八脈,有如枝葉為末。本不固則枝葉不榮,肝腎虧損,必累奇經。然督脈為”陽脈之海”,起胸中,從少陰之後,行太陽央脊之中,通上巔。有統率調節陽經氣血之功。督脈為病,虛則頭重高搖之。《內經》雲:“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李時珍《奇經八脈考》曰:“若精血枯涸成痿,乃不足中之不足也,全要用峻補之藥。”但液涸精憊,草木無情。血肉有情之品,方能栽培身之精肉。葉天士雲:“柔劑陽藥通奇脈不滯,非通不能入脈,非澀無以填精”。綜合前人經驗乃立通補督脈的冶療原則。其鹿角片通督脈之氣舍,鹿角膠補督脈之精血,淫羊藿、肉蓯蓉、骨碎補、菟絲子填精滋髓,養陰配陽,當歸、川芎和營通絡,葛根通督陽,黃芪益氣。石菖蒲、遠誌開竅。由於辨證確切,用藥中的,故能收效。
7.鏈黴素中毒
鏈黴素中毒常係用藥劑量過大、時間過長所致,最常見的為神經性耳聾,有人報道補腎益督藥補骨脂有良好療效。看下麵一案,可以佐證補督可能是有效的治療途徑之一。
李某,女,22歲,護士,桃安縣人,1975年春診治,該患者1年前患肺結核,經用抗癆藥治療效果不佳。近3個月因急於獲效,擅自加大鏈黴素劑量(由每日肌內注射1g改為每日肌內注射2g),同時口服異煙肼等抗癆藥。近1個月,病情己基本控製,但出現項部強直,不能左右環顧俯仰、惡心嘔吐、頭痛、耳鳴耳聾等症,並驚厥1次,經某醫院診為鏈黴素中毒症,用維生素類藥物治療無效而來求診。查:精神苦悶,雙目白睛顯露,項部強直,項部肌肉板硬,口唇淡,舌質淡,脈弱無力,二便調和。據脈證屬督脈受邪所致。擬方:
熟地黃50g,鹿角膠(烊化)15g,炮薑5g,肉桂5g,炙麻黃10g,炒白芥子15g,肉蓯蓉15g,淫羊藿葉10g。水煎服,每劑分3服,日2服。
按上方調理3個月,共進40劑,病症霍然而愈。
[陳慶恒. 隨證循經辨治案例. 吉林中醫藥,1988(1):13]
原按:鏈黴素中毒後出現驚厥、項強等,實係腦病的證候。項部為督脈、腎經、膀胱經所轄之地。“脊強反折”“頭痛項強”等病症亦離不開以上3條經脈。毒邪犯及經脈,故以陽和湯加補陽藥予以溫通經絡、補腎督、通太陽、解凝滯而收到了效果。
第18講 帶脈辨證
一、帶脈概述
(一)帶脈循行路線
足少陰經別,向上行至膕中,另走與足太陽經相會合,再向上內行至腎,當十四椎處(兩旁腎俞穴)分出,屬於帶脈。
帶脈出自季脅部,交會於足少陽膽經的帶脈、五樞、維道穴,圍繞腰腹部一周。
(二)帶脈病證
如果帶脈不和,可見婦女月事不調,赤白帶下等症。《素問·痿論》:“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說明帶脈失調,可發生痿證。在王叔和的《脈經》裏,也有“診得帶脈,左右繞臍腹、腰脊痛衝陰股”等症的敘述。
據《針灸大全》所載八脈八穴,臨泣(足)通於帶脈,其主治症有中風手足不舉,肢體麻木拘攣,發熱,頭風痛,項腫連腮,眼目赤痛,齒痛,咽腫,頭旋,耳聾,皮膚風癘癢,筋脈牽引不舒,腿痛,脅肋疼痛等。
(三)歸經選藥
嚴西亭《得配本草》:當歸主帶脈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又說:白芍主帶脈腹痛。川續斷、艾、龍骨主帶脈為病。其中艾治帶脈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升麻、甘草緩帶脈之急。
沈金鼇擴充王海藏、李時珍之論,列治帶脈病諸藥要品及九方時說:血崩久而成枯:四物湯。崩漏澀劑,收:白芍、白堊、艾葉、黃芩。血閉久而成竭:四物湯。閉者破劑,通:三棱、牛膝、桃仁、紅花、黃芪、鯪鯉甲炙、肉桂。
帶脈的引經藥,《得配本草》附錄《奇經藥考》及《雜病源流犀燭》中的“帶脈病源流篇”等,都有記載。朱小南《朱小南婦科經驗選》歸納先賢的經驗,補充一己之得,將帶脈藥分類如下:
1.升提帶脈:升麻、五味子。
升麻,《奇經藥考》認為能緩帶脈之縮急,朱老認為以升提帶脈的弛鬆為妥。因
疝、腎著等症都可應用,甚至帶下崩中久陷者,用本品頗驗,都取其升提之力。五味子為帶脈藥,《傅青主女科》寬帶湯用五味子,謂:“或疑方中用五味、白芍之酸收,不增帶脈之急而反得帶脈之寬,殊不可解。”他又解釋:“用五味之酸以生腎水,則腎能益帶,似相礙而實相濟也”(少腹急迫不孕章)。朱老不能同意他的論點,因為五味子的性能,正如李東垣所說:“補氣不足,升也,酸以收逆氣”(《本草綱目》五味子條所引)。”蓋味酸能收斂帶脈,補氣則鞏固它提係的功能而奏升提之效。
2.固托帶脈:龍骨、牡蠣、烏賊骨、椿根皮。
《奇經藥考》認為:“龍骨治帶脈為病”,蓋帶下久陷,非固托不能奏效,除龍骨外,尚有牡蠣、烏賊骨都有固托帶脈的功效,帶下日久,上列諸品均可選用。
3.止帶脈之疼痛:白芍、甘草。
《奇經藥考》認為:“白芍治帶下腹痛”,又說:“甘草緩帶脈之急”,凡是帶脈失調而發生疼痛現象,芍藥、甘草二者並用,協同安撫帶脈,而收止痛之功。
4.溫帶脈之寒:艾葉、幹薑。
《奇經藥考》認為艾葉能溫下焦,暖胞宮,所以能祛帶脈之寒。幹薑辛熱散寒,帶脈受寒,則功能減退,弛垂而酸痛,用熱藥溫暖,寒去而功能恢複,所以甘薑苓術湯中用本品,其理即在於此。
5.清帶脈之濕熱:黃芩、黃柏、白芷炭、車前子。
《雜病源流犀燭·帶脈病源流篇》認為黃芩亦為治帶脈病要藥,凡帶脈有濕熱滯留,黃芩之外可加黃柏。如果形體虛胖,濕重而兼陰部痛癢並有浮腫的,可加白芷炭、車前子,以增燥濕之力,尤其白芷,《神農本草經》已述其治帶下之效,近人更認為是治濕熱帶下的引經藥。
6.補帶脈之陰:當歸、熟地黃。
葉天士治奇經之法,以當歸為治帶脈病主藥,“帶脈為病,用當歸以為宣補”(《臨證醫案指南》龔商年按語)。帶脈陰虛營虧,當歸之外,可加熟地黃,效力更為顯著。
二、帶脈辨證病案評析
帶脈的“帶”字,含有腰帶的意思。因其橫行於腰腹之間,統束全身直行的經脈,狀如束帶,故稱帶脈。帶脈的主要功能,總的說來是“約束諸經”。它從第2腰椎發出,圍腰一周。因此,足部的陰陽經脈都受帶脈的約束。由於帶脈出自督脈,行於腰腹,腰腹部是衝、任、督三脈脈氣所發之處(衝、任、督皆起於胞中),所以帶脈與衝、任、督三脈的關係極為密切。帶脈為病主司婦人帶下,《傅青主女科》說:“夫帶下皆是濕證,而以帶下名者,因帶脈不能約束而有此病”。帶脈為病概言之,可分虛實兩
候,實證源於帶脈阻滯,虛證責之帶脈遲緩。茲擇其主要病理變化介紹驗 案數則。
1.帶下病案
蘇某,女,69歲。患者膽石症術後,腹瀉已近半年,迭經中西藥物治療罔效,近半個月來症情加重,腹瀉稀水便日五六行,腹部墜迫,納少神疲,舌質淡,苔薄白,脈細。乃中氣虧虛,清氣下陷,帶脈失約所致。治以益氣升陷,固束帶脈。藥用:
黨參15g,炙黃芪30g,炒白術12g,炙升麻6g,炙柴胡6g,炙甘草10g,巴戟天10g,續斷12g,杜仲10g,五倍子6g,訶子肉10g,陳皮6g。
服藥1周,腹瀉停止,續於原方去五倍子、訶子肉加入鹿角霜、金毛狗脊等調治半個月以鞏固療效。
[陳革. 從奇經論治經驗點滴. 國醫論壇,1999,14(1):19]
原按:帶脈繞腰一周,約束縱行之經脈,使其守於常度。若脾氣虛弱,中氣下陷,往往易造成帶脈失約,諸經弛緩,出現諸如內髒下垂、久瀉脫肛、帶下等證。治療此等證候,除投益氣升陷藥物外,參用固束帶脈之品,方能獲事半功倍之效。
2.環腰拘痛案
陸某,女,27歲。1992年9月26日初診。患者14歲月經初潮,經來腹痛,並繞腰一周,似繩索緊束,每因情誌不悅而臨經繞腰痛,經量較多,經期縮短。今適臨經期,感胸悶腰酸,小腹墜脹,繞腰一周緊束感。舌苔薄白,脈象弦細。按疼痛部位,診斷為經行帶脈拘急痛。證係肝腎不足,複肝氣鬱結,帶脈阻滯,拘急而痛。治擬緩帶脈、疏肝氣、補肝腎之法。處方:
當歸10g,白芍30g,甘草6g,香附10g,紫蘇梗10g,鬱金6g,白術10g,延胡索10g,烏藥10g,補骨脂10g,杜仲15g,阿膠(烊衝)10g,仙鶴草15g。
服2劑後,經水來潮,束腰痛減輕,守前方續進3劑,囑下次臨經前1周複診,先後調理3個月經周期,帶脈疼痛緩解。
[沈誌強,程婉麗. 帶脈為病臨證治驗. 江蘇中醫,1995,16(4):26]
原按:帶脈繞腰一周,似箍桶之圓環,總束諸脈。帶脈阻滯,導致拘急而痛,有緊張而急迫感。上述病例,疼痛沿帶脈的循行部位,有如繩索紮緊之狀。其病機,首先是肝腎不足,複因肝氣鬱結,帶脈阻滯。臨經帶脈阻滯尤為明顯,故見帶脈拘急等一係列征象。治以緩帶脈,疏肝氣,補肝腎之法。選仲景芍藥甘草湯,方中芍藥治帶下腹痛,甘草緩帶脈拘急。考後世諸理帶脈拘急方中,均離不開此二藥,故重用白芍、甘草以緩帶脈之拘急,增入延胡索、香附、紫蘇梗疏肝氣鬱結,並引用當歸,一以養血調經,二以宣通帶脈。葉天士謂本品為宣通帶脈之主藥,佐以補骨脂、杜仲等調補肝腎,阿膠、仙鶴草等益氣養血,以奏全功。
3.胎漏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