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言脈訣(1)(1 / 3)

【作者簡介】

作者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又字可觀,晚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人,明代醫藥學家。長耽典籍,若啖蔗飴,博覽群書,搜羅百氏,先後編著《本草綱目》、《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書。其中《本草綱目》,曆時30年,引證醫籍800多種,載藥1 892種,集明代以前藥學大成,為空前巨著,世界許多國家相繼對其進行翻譯研究,對世界醫學有相當大的貢獻。

【內容提要】

本歌訣是李時珍摘取諸家脈學精華,以明晰的語言和生動的比喻,分析二十七種脈,對其中同類異脈的鑒別和各種脈象主病,均編成七言詩,或稱七言訣,便於讀者習誦,可以說是《瀕湖脈學》的主體,是一本學習脈學的良好讀物,曆來為廣大醫家所推崇。

(一)浮脈(陽)

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①(《脈經》)。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厭厭聶聶②,(輕泛貌),如循榆莢③(《素問》),如水漂木(崔氏),如撚蔥葉④(黎氏)。

浮脈法天,有輕清在上之名,在卦為乾,在時為秋,在人為肺,又謂之毛。太過則中堅旁虛,如循雞羽,病在外也。不及則氣來毛微,病在中也。

《脈訣》言,尋之如太過,乃浮兼洪緊之名,非浮脈也。

【體狀詩】

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

三秋得令知無恙⑤,久病逢之卻可驚⑥。

【相類詩】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⑦。

拍拍而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悠悠⑧。

浮脈輕平似撚蔥,虛來遲大豁然空⑨。

浮而柔細方為濡⑩,散似楊花無定蹤。

浮而有力為洪,浮而遲大為虛,虛甚為散,浮而無力為芤,浮而柔細為濡。

【主病詩】

浮脈為陽表病居,遲風數熱緊寒拘。

浮而有力多風熱,無力而浮是血虛。

【分部詩】

寸浮頭痛眩生風,或有風痰聚在胸。

關上脾虛肝氣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脈主表,有力表實,無力表虛,浮遲中風,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浮虛傷暑,浮芤失血,浮洪虛熱,浮散勞極。

【提要】

本節講浮脈的脈象與主病、浮脈與相似脈的鑒別,以及浮脈的相兼脈及其主病。

【注釋】

①舉之有餘,按之不足:診脈用三種指法,輕按皮膚為浮取,又稱為“舉”;重度用力為沉取,又稱為“按”;指力從輕到重、從重到輕左右推尋稱之為“尋”。此處指浮脈脈象浮取便覺得搏動有力而稍加用力則顯得沒有力量了。

②厭厭聶聶:厭厭,微弱之意;聶聶(niè,音鑷),疊合;厭厭聶聶,形容脈搏如水波疊合而至的樣子。

③榆莢:即榆錢。

④如撚蔥葉:撚(此處讀niè,鑷),此處作“按”講。形容浮脈輕取可明顯觸及,再用力則應指之力稍減。

⑤恙:(音yàng),病。

⑥久病逢之卻可驚:浮脈主表證,多見於外感病的初起階段。久病之人病位在裏,多見沉脈,若反見浮脈則應高度警惕,看是否為陽氣浮越於外的危重病候。

⑦芤:音kōu。

⑧來時雖盛去悠悠:指洪脈的脈象,來勢如洪水滔滔滿指,而去勢力度卻徐徐減弱。

⑨虛來遲大豁然空:豁(音huò),開通、豁亮。指虛脈遲緩,寸關尺三部舉按皆無力。

⑩浮而柔細方為濡:濡(音rú),軟。指濡脈的脈象浮細而軟,主虛證和濕證。

散似楊花無定蹤:指散脈舉之浮散而不聚,稍加用力則像楊花一樣按之若無。

寸:即脈位的寸部。診脈分寸、關、尺三部,可分別體察上、中、下三焦的病證。

溲便:溲(音sōu,搜),泛指排泄二便,亦特指排尿,此指小便言。

【白話解】

浮脈之脈象,輕按皮膚即可明顯觸及,而稍加用力則覺脈搏力度稍減。形象比喻,指下感覺就像撫摩微風吹起鳥背上的羽毛一樣;而又似漣漪疊合而至;又似撫摩到輕飄且軟的榆錢一般,還似手觸及到水中漂浮的木塊,觸之明顯,按之稍弱;又像按在蔥管之上,浮取即可明顯觸及,但稍加用力則有空虛之感。

脈象:診察浮脈,輕按皮膚即可明顯觸及,感覺就像撫摩到榆錢和羽毛一樣輕浮。人體在秋三月出現浮脈是正常脈象,不是病脈,而久病之人反見浮脈則應高度警覺是否為陽氣浮越於外的危重之象。

相似脈:浮脈指下感覺如水漂木,若浮脈兼見脈體寬大,按之空豁,則視為芤脈;若浮脈兼見滔滔滿指,來盛去衰,則應視為洪脈。正常的浮脈輕緩平和,猶如撚蔥,若脈來遲緩,按之空豁無力則為虛脈;若脈浮而兼有細軟之象,則為濡脈;至於脈來漫無根蒂,去來不明,好像飛散無定的楊花一樣,當為散脈。

主病:浮脈多主表證。浮而兼見遲緩多見外風為病;浮而兼數之脈象,多為風熱;浮而兼緊之脈象,多為風寒;若脈浮而搏動無力,則又可見於血虛之裏證。

分部主病:診脈分寸、關、尺三部,可分別體察上、中、下三焦之病證。寸部見浮脈多主上焦病變,故可見頭痛、目眩,或風痰聚積於胸中;關部見浮脈多主木旺乘土、肝旺脾虛之證;尺部若見浮脈,則可見小便不利或大便不通。

【解析】

浮脈產生的病機。浮脈的產生,主要是邪侵肌表,衛陽抗邪,邪正交爭,脈氣鼓動於外,故應指而浮。浮脈多見於感冒和外感病的初起階段,而素體虛弱或久病之人,也可出現浮脈,仔細體察脈多浮大無力,此與外感表證有別。

正常的生理性浮脈。由於體質瘦弱,或脈管解剖位置改變,使寸口脈管(橈動脈)淺露皮下,舉指即得,常似浮脈,或外界環境溫度較高時,人體表淺血管出於調節體溫散熱的需要而擴張,致脈管淺露,觸指即得,也近似浮脈。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當某種生理或病理因素造成人體心髒心肌收縮力增強,心率加快,同時外周血管擴張時,舒張壓下降,血管彈性阻力降低,血管對血流產生的側壓及阻抗減少,血流速度加快,可出現浮脈。素體健康者,正氣盛,感外邪而發熱時,機體產生反應性心率加快,心輸出量增加,同時因散熱的需要,機體又產生調節性血管擴張,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而出現浮而有力的浮脈象;若為陰虛陽盛之體,或有陰津虧耗時,則可呈現浮而有力之脈象。

臨床上,浮脈常見於普通感冒、流感、大葉性肺炎初期、急性支氣管炎等外感性疾病以及急性腎小球腎炎、流行性出血熱的發熱期等一些疾病,其可能為病毒性感染發熱的一項特有表現,可作為與細菌性感染發熱鑒別的一項重要參考指標。另外,應用一些藥物如異丙腎上腺、妥拉唑啉、毛冬青和白果等,可使血管擴張,外周阻力降低,血流通利而出現浮脈,此種浮脈多為一過性,其持續時間因藥物作用時間而異。

關於浮脈脈象為“如撚蔥葉”後世醫家對此多有微辭。以手撚蔥葉表示脈搏輕柔平和,輕手可觸,無須用力切脈和接之脈力稍減的形象,並不在說明脈管空虛。否則,與“如水漂木”相矛盾。然而這樣比喻又容易使人想像蔥管有邊無中,按之中空的形象,有與芤脈相混淆之弊。因此,後世醫家認為將浮脈作此比喻不妥,而用“如按蔥管”來形容芤脈浮大中空之象更為貼切。如《脈訣精要》說:“如撚蔥葉,則混於芤脈矣”,以此供學者參考。

(二)沉脈(陰)

沉脈,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脈經》)。如綿裹砂,內剛外柔(楊氏)。如石投水,必極其底。

沉脈法地,有淵泉在下之象,在卦為坎,在時為冬,在人為腎。又謂之石,亦曰營。太過則如彈石,按之益堅,病在外也。不及則氣來虛數,去如數者,病在中也。《脈訣》言緩度三關,狀如爛綿者,非也。沉有緩數及各部之沉,爛綿乃弱脈,非沉也。

【體狀詩】

水行潤下脈來沉,筋骨之間軟滑勻。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時如此號為平。

【相類詩】

沉幫筋骨自調勻,伏則推筋著骨尋。

沉細如綿真弱脈,弦長實大是牢形。

沉行筋間,伏行骨上,牢大有力,弱細無力。

【主病詩】

沉潛水蓄陰經病①,數熱遲寒滑有痰②。

無力而沉虛與氣,沉而有力積並寒③。

【分部詩】

寸沉痰鬱水停胸④,關主中寒痛不通⑤。

尺部濁遺並泄痢⑥,腎虛腰及下元痌⑦。

沉脈主裏,有力裏實,無力裏虛。沉則為氣,又主水蓄,沉遲痼冷,沉數內熱,沉滑痰食,沉澀氣鬱,沉弱寒熱,沉緩寒濕,沉緊冷痛,沉牢冷積。

【提要】

本節講沉脈的脈象與主病、沉脈與相似脈的鑒別,以及沉脈的相兼脈及其主病。

【注釋】

①沉潛水蓄陰經病:指沉脈主水飲內停。水飲為有形之邪,阻礙氣血不得外達,沉於裏,故見沉脈,一般表現為沉實有力。

②數熱遲寒滑有痰:數脈主熱證,遲脈主寒證。而滑脈主痰飲是因痰飲為有形之邪,壅盛於內,氣實血湧,故可見往來流利、應指圓滑之滑脈。

③沉而有力積並寒:積:指氣、血、痰、食等聚積於體內而成的有形包塊,固定不移的病證。這類病證多為實證,故脈象多見沉實有力。沉脈主寒證必為裏實寒證。《靈樞·百病始生》:“積之始,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

④寸沉痰鬱水停胸:脈診的寸、關、尺三部,分主上、中、下三焦病證,若本部見沉脈,則可見於痰飲停於胸部的上焦病證。

⑤關主中寒痛不通:關部可反映中焦病變。中焦脾胃的寒凝氣滯而致脘腹疼痛則可見關部沉脈。

⑥尺部濁遺並泄痢:尺部可反映下焦病證。淋濁、遺尿、遺精、泄瀉、痢疾等下焦疾病可在尺部觸及到沉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