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第6章 便秘的中醫治療與調養
第一節 中醫學理論的特點與食療保健
一、中醫學理論的基本特點
(一)整體觀念
中醫理論體係有諸多特征,其中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特點。整體觀念主要包括人體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環境3方麵的內容。
觀念一,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以心為主宰,五髒為中心,通過經絡“內屬於髒腑,外絡於肢節”聯係的有機整體。就形體結構而言,任何局部都是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與整體密切相連;就基本物質而言,各組織器官活動的物質是同一的(即精、氣、血、津液);就功能活動而言,結構上的整體性和基本物質的統一性,決定了各種不同功能活動之間的密切相關性。彼此之間相互協調,互相製約,共同完成人體的生理活動,從而表現出生命活動的整體聯係。
在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機時,亦立足於整體,著眼於局部病變的整體病理反應。主要體現在病變的相互影響和傳變,如髒與髒、腑與腑、髒與腑、髒腑與形體官竅之間,均可通過經絡的感傳作用而相互影響,發生疾病的傳變。因此,通過觀察分析五官、形體、色脈等外在的病理表現,就可判斷內在髒腑的病理變化。所以,中醫的診法是通過察脈、驗舌,以及觀察體表的變化,測知內髒及全身功能活動的識病方法,是整體觀念指導下的創舉。
整體觀念也融會於中醫學的治療用藥之中。對於局部的病變,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主張通過整體加以調治,如齒齦紅腫疼痛可以通過清瀉胃火治愈,因為足陽明胃經循行於此。
觀念二,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在生理方麵,中醫學認為人體通過內在的調節功能,保持著人體與自然界的統一。人體的陰陽氣血、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受晝夜晨昏、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的影響。
中醫對疾病的診治用藥,強調結合機體的內外因素進行全麵考慮,對任何疾病都不能孤立地看待,應該聯係四時氣候、地方水土、生活習慣、性情好惡、體質強弱、年齡性別、職業特點等,運用望、聞、問、切的診病方法,全麵地了解病情,準確地把握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等,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與治療。在具體處方用藥時,還應結合具體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特點,才能取得理想的療效。
觀念三,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群體之一,社會環境的不同可造成人們身心功能上的某些差異。社會地位的不同,經濟狀態的差異,可使身心功能產生諸多的差別。社會的進步,無疑給人們的健康帶來更多的益處,但同時也會給人類健康帶來一些新的不利因素。另外,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人們的人生、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也會改變,一些新的身心疾病就會產生,如焦慮、頭痛、眩暈、失眠、心悸等病症。所以,社會的變遷可造成人群體質和發病的差異,這就是中醫學診治疾病非常重視社會環境的原因所在。
(二)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思路,是中醫理論體係的基本特點之一。辨證的任務是分析疾病,尋找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麵;論治則是采取相應的措施,對所找出的主要矛盾進行治療。
所謂辨證,就是將四診所搜集的症狀、體征及其他資料,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進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質、部位、邪正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候,這一識病方法就是辨證。因此,辨證的過程就是醫生從機體反應性的角度來認識臨床表現的內在聯係,並以此反映疾病本質的思維過程。所謂論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是確定治療方法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辨證的目的。通過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是否正確。所以,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過程,是指導中醫臨床醫學的基本原則。
辨證論治的原則要求人們辨證地看待病與證的關係。既要重視一病可能出現的多種證候,又要關注不同的病可以出現相同性質的證候,因而臨床實踐中常有“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方法。
總之,中醫治病注重於病機的異同,其次才是病的異同。所謂“證同治亦同,證異治亦異”,即指相同的病機可以表現為相同的證候,不同的病機表現為不同的證候。病機體現著疾病特定階段的病理本質,是該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了疾病在此階段所表現的證候。顯然這種針對疾病發展變化過程中,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質的方法進行解決的原則,就是辨證論治的精神實質。
中醫辨證有很多學說,如八綱辨證、髒腑辨證、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簡單地理解,各個學說的不同之處就是根據各自對人體功能係統的不同劃分,從患者複雜的臨床症狀中找出內在聯係,然後歸入自己劃分的功能體係中。如髒腑辨證,就是將症狀歸納判斷,確定是屬於髒腑學說的“心係”功能紊亂,還是“肝係”功能紊亂等。
八綱辨證是辨證論治的綱領,髒腑學說是八綱辨證以外所有辨證體係的基礎,髒腑辨證是重要的辨證方法之一。髒腑學說的核心作用就在於將複雜的臨床症狀歸納入人體的五髒係統,無論多麼複雜多變的症狀,都可以分別歸入肝、心、脾、肺、腎五個係統中。概要而論,發生在人體的疾病不外乎兩方麵的內容,一個是發生部位,髒腑學說解決了這個問題;另一個是病證性質,八綱辨證將發生在人體的疾病性質歸納為8類,“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六淫學說”則確立了病因,為“風、寒、暑、濕、燥、火”。
1.八綱辨證 八綱共計4組,陰陽、表裏、寒熱、虛實。
(1)陰陽:陰陽是八綱中的總綱,是辨別疾病屬性的兩個綱領。髒腑各有陰陽,陰陽協調則體健,陰陽失調則疾病生。陰陽不和主要為4種形式的盛衰不均,陰平陽盛,外在症狀為陽證;陰衰陽平,外在症狀為陽證;陽平陰盛,外在症狀為陰證;陽衰陰平,外在症狀為陰證。
(2)表裏:表裏基本是指病變位置在表還是在裏。表者在肌膚腠理,指邪氣侵入機體,正氣抗邪於膚表淺層所反映的輕淺證候。表證見於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淺、病程短的特點,可以發散治之,如外感風寒初期以散寒發汗藥治療。裏者在髒腑營血,或為外邪襲表而表證不解,病邪傳裏,或為外邪直接入裏,或情誌內傷、飲食勞倦所致,當以清解、攻下、溫固等法治之,如脾陽虛以溫中理氣藥治療。
(3)寒熱:寒證、熱證,總由陰陽偏盛而成,陽盛(陽證)則熱,陰盛(陰證)則寒。寒證指感受寒邪,或陽虛陰盛,導致機體功能活動衰退所表現的具有冷、涼特點的證候。熱證指感受熱邪,或髒腑陽氣亢盛,或陰虛陽亢,導致機體功能活動亢進所表現的具有溫、熱特點的證候。總的治則為溫熱性藥物治療寒證,寒涼性藥物治療熱證。
(4)虛實:實證指人體感受外邪,或疾病過程中陰陽氣血失調,體內病理產物堆積,以邪氣盛、正氣不虛為基本病理,表現為有餘、亢盛、停聚特征的證候。虛證是人體陰陽、氣血、津液、精髓等正氣虧虛,而邪氣不著,表現為不足、鬆弛、衰退特征的征候。從陰陽論,則陰平陽盛為陽實證,治療通常需要大寒藥物攻陽;陽平陰盛為陰實證,治療通常需大熱藥物攻陰;陰衰陽平為陰虛證,治療通常需滋陰治本,涼藥清解虛熱治標;陽衰陰平為陽虛證,治療通常需補陽治本,溫藥暖寒治標。
2.六淫辨證
六淫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不正常的氣候變化而言。六淫在中醫理論中主要被歸於外感病因,也就是說6種不正常的氣候變化造成人體受傷,發為疾病。中醫基本的病因學說為“三因論”,即人之病因不外3類,六淫外感為外因,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所傷為內因,房事、金刃、蟲獸、飲食、勞倦所傷為外因。
(1)風:指風邪侵入人體膚表、經絡,衛外功能失常反映的證候。外風常發症狀為發熱、惡風、自汗、瘙癢、痛無定處等;內風常發症狀為頭目眩暈、四肢抽搐、麻木、強直,乃至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等。內風諸證多與肝相關。
(2)寒:指寒邪侵機體,陽氣被遏所反映的證候。外寒常發症狀為惡寒發熱、無汗、身痛、骨節痛(得熱則舒,遇冷加重)、肢體拘急、脘腹冷痛(得熱則舒,遇冷加重)、喜熱飲、腸鳴腹瀉、食少納呆等;內寒則主要由於陽虛所致。因此,又稱為“虛寒”,常見症狀為畏寒喜暖、四肢不溫,甚至手足逆冷、嘔吐清水、下利清穀、小便清長、倦怠嗜臥等。虛寒證多發於脾腎。
(3)暑:指感受暑熱之邪,耗氣傷津所反映的證候。暑邪有明顯的季節性,獨見於夏令。常見症狀為頭暈惡心、胸悶嘔吐、多汗心煩、口渴喜飲、倦怠乏力、小便短少、大便稀溏、食少納呆等。即通常所謂“中暑”。
(4)濕:指感受外界濕邪,或體內水液運化失常所反映的證候。外濕常見症狀為頭身困重、四肢酸楚、汗出而熱不解、痛處固定不移、有沉重感等;內濕主要是脾病的表現,多為脾陽虛導致水液不化,聚而為飲,常見症狀為食欲不振、口膩不渴、胸悶嘔惡、痰涎清稀、頭重身沉、便溏或瀉、小便渾濁、婦女帶下等。
(5)燥:指外界氣候幹燥,耗傷陰津所反映的證候。外燥常見症狀為頭痛、少汗、口渴、心煩、鼻幹咽燥、幹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咳吐不爽等;內燥證主要是津液損耗,起因或由陰虛,或由陽亢,或由年老久病致精血虧損等。臨床常見症狀為口燥咽幹、皮膚幹澀粗糙、毛發幹枯不榮、肌肉瘦削、小便短少、大便幹結等。治則以滋陰養血為主。
(6)火:指外感火熱邪毒,陽熱內盛所反映的證候。外感多見於溫熱病,起初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咽喉腫痛、口幹而渴,繼則但惡熱不惡寒、大渴引飲,待熱入血室則心煩不寐,甚則動血生風;內傷實火多為心、肝、肺、胃等病變反應,如口舌糜爛、口苦目赤、咽喉幹痛、咳吐黃痰或膿血、齒齦腫痛、口渴喜冷飲、心煩急躁、大便幹結、小便短赤等;內傷虛火則多屬肺、腎、心、肝的病變,症見五心煩熱、失眠、盜汗、咽幹、目澀、頭暈、耳鳴等。
二、中醫食療保健
(一)概述
中醫食療保健學時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膳食在人體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和規律的一門科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食物療法和藥膳療法。“食療”,顧名思義,即以飲食作為治療疾病的手段,或稱飲食療法。藥膳是借助中國傳統的烹調方法,將中藥、食物和調料三者巧妙搭配,精製成的膳食。食療中的“食”的概念遠比藥膳廣泛,它包括了藥膳在內的所有飲食。故食療不必一定是藥膳,但藥膳必定具備食療的功效。由於曆代食養、食治所涉及的膳食主要是藥膳,所以中醫藥膳基本上涵蓋了古代食養食治的範疇。藥膳既具有食物的美味和營養,又有藥物治療的功效。它既不同於一般藥物方劑,又不同於普通膳食,而有藥膳兼備,食藉藥力,藥助食威,相輔相成的效果和相得益彰的特點。因此,藥膳是防病保健,輔助治療必不可少的佳品。
藥膳的特點有如下。
1.藥膳密切結合臨床,更因人、因證、因時、因地而施以不同的膳食。
2.以扶正固本為主,祛邪為輔,貫徹防病於未然的基本觀點,強調防病養生的重要性。
3.注重食性,如滋補食物的性主要是指寒、熱、溫、涼,一般將微寒歸涼,大溫歸熱,性溫和的稱平性,歸納起來為溫熱性、寒涼性及平性3類。
4.調和五味。五味是指酸、苦、甘、辛、鹹五味,藥膳極重視五味調和得當,不能偏嗜。飲食五味如有太過或不及,必然會造成髒腑陰陽的偏盛、偏衰,而產生疾病。
5.注意飲食宜忌。藥虛弱者宜補益,忌發散、瀉下;體質壯實者不宜過用溫補;偏陽虛者,宜服用溫補藥膳,忌食寒鹹食品;偏陰虛者,宜服滋陰藥膳,忌用辛熱之品;寒性病,宜用溫熱藥膳,忌用鹹寒食物;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忌油膩食物等。
6.飲食有節,藥膳要定質、定量、定時,切不暴飲暴食,飲酒及飲料都要有節製,同時要防止偏食。
7.注意食養,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使穀蔬合用、五味調和、四氣兼備。
按照形態來分,藥膳可分為菜肴類、粥食類、飲料類、糖點類等;按製作方法,可分為燉、燜、煨、蒸、煮、熬、炒、溜、鹵、燒、炸等。
(二)分類
1.藥茶
藥茶是中醫的傳統治療方法之一,具有攜帶方便,衝泡飲用易於接受,便於長期飲用等優點。從療效上看,藥茶的有效成分溶出量大,藥液質量好,有利於患者的調養和治療,尤其是那種素有飲茶嗜好的患者,更容易接受。如果經常堅持飲用,輔以飲食療法,可以達到治療疾病,控製症狀的效果。在中國的古代醫籍裏,有關藥茶治病的方法隨處可見。要注意平素脾胃虛弱、消化力較差者,不宜長期飲用,因大量茶水有衝淡胃液的作用。另外,不宜采用苦味太濃,異味太烈的藥茶。
2.藥粥
藥粥即將藥物或藥汁與米穀同煮成粥,既可充饑,又可食療;既有利於藥物成分的吸收,又能製約藥物的不良反應;還可以根據病情、氣候的變化,適時選用,適合於長服久食,特別適合於老年人以及病後調理之用。
3.藥汁 藥湯羹、藥汁質地稀軟,糜爛,加工時間長,水分多,有利於藥物在體內的吸收。
4.藥酒
又稱為酒劑,是指將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和動物的全體或內髒以及某些礦物質成分按照一定比例浸泡在低濃度食用乙醇、白酒、黃酒、米酒或葡萄酒中,使藥物的有效成分溶解於酒中,經過一定時間去渣而製成的,也有一些藥酒是通過發酵方法製成。酒與中藥配伍,既能防治疾病,又可用於病後的輔助治療。
(1)飲用量一定要小:藥酒的用法一般應根據病情的需要,體質的強弱,年齡的差異,酒量的大小等實際情況出發,宜適度,一般每次喝15~20毫升,不會飲酒者,可把1份藥酒兌入10份加蜂蜜的冷開水中,然後再服用。注意治療用的藥酒應病愈即止,不宜久服。即使是補性藥酒也不宜多服,如多服了含人參的補酒,可造成胸腹脹悶、不思飲食;多服了含鹿茸的補酒,則可引起發熱、煩躁,甚至發生鼻出血等症狀。
(2)不能飲酒者不宜服用:不會喝酒的人不宜飲藥酒;年老體弱者,飲用藥酒也應當減量,不宜多飲。
(3)急性病發作期忌飲:患感冒、發熱、嘔吐、腹瀉等急性病症的人,不能飲酒,更不能飲服帶有滋補性質的藥酒,否則會加重病情。
(4)慢性病患者不宜飲用:慢性腎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消化係統潰瘍、癲、心髒功能不全、高血壓病等患者,都要禁止飲用藥酒,以免加重病情。對酒過敏的人或患有某些皮膚病的患者要慎用藥酒。不過,對於病情較輕或病情穩定者,可適量而有針對性選服低度藥酒。另外,外用藥酒忌內服。
(5)對症選酒:不能拿藥酒當一般酒飲。有人以為補酒無礙,多喝一點兒沒關係,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喝藥酒過量不但能醉人,而且會引起不良反應,所以不可以濫用。藥酒在醫療上不同於一般的酒,有規定的療程,病祛除後不宜再服用。
(6)不宜佐餐或空腹飲用:服藥酒應在每天早晚分次服用。如佐餐飲用則影響藥物的迅速吸收,影響藥物療效的發揮。空腹飲酒則更能傷人,空腹飲藥酒30分鍾後,藥酒中的乙醇對機體的不良反應可達到高峰。
(7)不宜冷飲:應該加熱到20℃以上溫飲。這樣既可減少胃腸刺激,而且藥酒中醛類的沸點隻有20℃左右,把酒燙溫,醛類就揮發掉了,減少了對人體的危害。藥酒不宜混合飲用,2種以上的藥酒混合飲用,由於藥物的治療作用不同,在體內產生不同的反應,會引起頭痛、惡心等藥物不良反應,甚至可致藥物中毒。
第二節 中 醫 治 療
一、病因病機
在古代中醫學書籍中,便秘有很多名稱,如“大便難”“後不利”“脾約”“閉”“陰結”“陽結”“大便秘”“大便燥結”“腸結”等。便秘的根本在於大腸傳導失常,但中醫學向來強調整體觀念,大腸的生理功能與其他髒腑的關係非常密切。《內經》提出“肺與大腸相表裏”。脾胃為運化水穀之海,脾主運化,胃主和降,胃與腸相連,水穀入口,經脾的運化輸布,胃的腐熟收納,最後將糟粕轉輸於大腸。這其中也依賴於肝主疏泄的功能,若肝鬱氣滯,則腑氣不通,氣滯不行,則大腸失運。腎司二便,腎氣不足,則大腸傳導無力,大便難於排出。所以,便秘的基本病變雖屬大腸傳導失常,但與脾、胃、肝、腎等髒腑功能失調有關,脾虛傳送無力,糟粕內停,致大腸傳導功能失常,而成便秘;胃與腸相連,胃熱熾盛,下傳大腸,燔灼津液,大腸熱盛,燥屎內結,可成便秘;肺與大腸相表裏,肺之燥熱下移大腸,則大腸傳導功能失常,而成便秘;肝主疏泄氣機,若肝氣鬱滯,則氣滯不行,腑氣不能暢通;腎主五液而司二便,若腎陰不足,則腸道失潤,若腎陽不足則大腸失於溫煦而傳送無力,大便不通,均可導致便秘。中醫還把便秘分為虛實兩類:虛者有虛秘、冷秘之別;實者有熱秘與氣秘之分。
虛秘:久病、產後、老年體衰、氣血兩虛;脾胃內傷、飲水量少,化源不足,病中過於發汗、瀉下傷陰等。氣虛便秘雖有便意,臨廁努掙乏力,汗出短氣,大便並不幹硬,麵色蒼白,神疲氣怯,舌淡嫩,苔薄,脈虛。治法為益氣潤腸。方選黃芪湯(黃芪、人參、芍藥、肉桂、生薑、大棗)加減;血虛便秘便秘結,麵色無華,頭暈目眩,心悸,舌淡,脈細澀。治法為養血潤燥。方選遵生潤腸丸:麻子仁、當歸、桃仁、枳殼、生地黃加減。
冷秘:年高久病,腎陽虛損,陽氣不運則陰邪凝結;或素有脾陽不足,又受寒冷攻伐,而致脾腎陽衰,溫煦無權則寒凝氣滯,腸道傳送無力,大便艱難。冷秘症見大便艱澀,排出困難,小便清長,麵色蒼白,四肢不溫,腹中冷痛,舌淡苔白,脈沉遲。治法為溫陽通便。方選濟川煎:當歸、牛膝、肉蓯蓉、澤瀉、升麻、枳殼加肉桂。
熱秘:過食辛辣厚味,過服溫補之品等可致陽盛灼陰;熱病之後,餘熱留戀腸胃,耗傷津液;或濕熱下注大腸,使腸道燥熱,傷津而便秘,即燥熱內結。熱秘症見大便幹結,小便短赤,麵紅身熱,口幹口臭,或兼有腹脹腹痛,舌紅苔黃,脈滑數。治法為清熱潤腸。麻子仁丸:麻子仁、芍藥、枳實、大黃、厚樸、杏仁加減。
氣秘:情誌不舒、憂愁思慮、久坐少動、久病臥床等引起氣機鬱滯,致使大腸傳導失職、糟粕內停,而成秘結。糞便不燥結,但排出困難。氣秘表現為大便秘結,欲便不得,納差噯氣,胸脅滿,舌苔薄膩,脈弦。治法宜
順氣行滯。方選六磨湯:檳榔、沉香、木香、烏藥、枳殼、大黃加減。
其病因病機歸納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麵。
1.熱盛津虧
外感風熱,耗傷陰津,或熱病之後,餘熱不清,留戀於胃腸,耗傷津液,均可導致大腸燥熱而便秘,所致之證歸屬於古代醫籍中“陽結”“熱秘”的範疇。另外,不良的飲食習慣,如嗜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飲食不節,恣飲酒漿,也可致腸胃壅滯,化熱傷津而便秘。
2.氣機鬱滯
五髒之中,與氣機關係最為密切的是肺、脾、肝三髒。脾為氣機運動的樞紐,肺氣宣降,肝氣疏泄,三髒功能失調,皆可阻滯大腸氣機,使通降失調,傳導不暢而致便秘,所致之證屬於古代醫籍中“氣秘”的範疇。正如明·戴思恭《證治要訣·大便秘》中述:“氣秘,由氣不升降,穀氣不行。”
3.陰寒凝滯 夜臥受涼,寒邪正中或貪食生冷,陰寒內結,腑氣凝滯,而致冷秘。宋·朱肱《類證活人書》曰:“手足冷而大便秘。”
4.氣血津虧
氣血陰精津液同源而互相化生。若年老體衰、久病體虛、大汗、熱病後、婦人產後、崩漏及其他原因的大出血等先天或後天的因素多造成氣虛血虧津少,則大腸失於濡潤和鼓動無力而導致便秘。此類便秘也最為常見,皆為虛證,多為慢性過程。
5.陰陽失調
陰陽是人之生命根本,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其本質是陰陽平衡的失調,同樣便秘的發生也是陰陽失衡所致。便秘的發生與五髒陰陽虛實有關。明·張介賓《景嶽全書·秘結》曰:“凡下焦陽虛則陽氣不行,陽氣不行則不能傳送而陰凝於下,此陽虛而陰結也。”
上述各種病因病機之間常常相兼為病,或互相轉化,如腸胃積熱與氣機鬱滯可以並見,陰寒積滯與陽氣虛衰可以相兼;氣機鬱滯日久化熱,可導致熱結;熱結日久,耗傷陰津,又可轉化成陰虛等。然而,便秘總以虛實為綱,冷秘、熱秘、氣秘屬實,陰陽氣血不足所致的便秘則屬虛。虛實之間可以轉化,可由虛轉實,可因虛致實,而虛實並見。歸納起來,形成便秘的基本病機是邪滯大腸,腑氣閉塞不通或腸失溫潤,推動無力,導致大腸傳導功能失常。
二、治療便秘的常用中藥
(一)大黃
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幹燥根和根莖。掌葉大黃和唐古特大黃稱北大黃,主產於青海、甘肅等地。藥用大黃稱南大黃,主產於四川。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芽前采挖。生用、酒炒、酒蒸或炒炭用。
【性味歸經】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經。
【功效】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活血祛瘀。
【應用】
1.胃腸積滯,大便秘結
本品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腸經,瀉下通便力強,善於蕩滌胃腸積滯,峻下實熱,為治大便秘結,胃腸積滯的要藥,尤宜於熱結便秘。溫熱病熱結便秘,高熱神昏,常與芒硝、厚樸、枳實等同用,如大承氣湯;兼氣血虛者,配人參、當歸等藥,如黃龍湯;脾陽不足,冷積便秘,配附子、幹薑等藥,如溫脾湯;濕熱痢疾初起,腹痛裏急後重,常與黃連、木香等同用,如芍藥湯;食積瀉痢,常與青皮、檳榔同用,如木香檳榔丸。
2.血熱吐衄,目赤咽腫
本品苦寒沉降,能使上炎之火下瀉,又入心肝,走血分,清血分熱而涼血止血,可用於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以及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證,常與黃芩、黃連等藥同用,如瀉心湯。現代臨床單用大黃粉內服,治上消化道出血,療效較好。
3.熱毒瘡瘍,燒燙傷
本品清熱解毒,使熱毒下瀉,配連翹、白芷治瘡癰、丹毒初起;配丹皮、桃仁治腸癰,如大黃牡丹皮湯;大黃粉,蜂蜜調敷或配地榆粉麻油調敷,可治水火燙傷。
4.瘀血證 本品有較好的活血祛瘀作用,為治療瘀血證的常用藥物,無論新瘀、宿瘀均可應用。
配伍桃仁、土鱉蟲等藥可治婦女產後瘀阻腹痛,如下瘀血湯;配伍桃核、桂枝等藥可用於婦女瘀血經閉,如桃核承氣湯;與當歸、紅花、穿山甲同用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如複元活血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