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第1章 人體排便過程(1 / 3)

第1卷第1章 人體排便過程

第一節 從口腔到胃

一、食物的粗加工車間——口腔

人體的消化道為粗細不等的管道,起於口腔,其後為咽、食管、胃、小腸(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大腸(盲腸、結腸、直腸、肛管),最終至肛門。通常將口腔至十二指腸的一段消化道稱為上消化道,空腸以下的部分稱為下消化道。

口腔是消化過程的起點,也是食物的粗加工車間。在所有動物中,人類從食物中獲得的能量是最多的,這是因為人類擁有上、下牙溝槽緊密咬合的完美牙齒。食物在口腔停留的時間為15~20秒,在這裏,食物被咀嚼、磨碎,並與唾液混合,形成食物團,而後被吞咽,經咽部進入食管。通過食管自上而下的蠕動,首先將食團送入食管和胃相結合的部位——賁門。需要注意的是,食管並不是直直地下達胃部,而是從側門溜進來。也就是說,食管與胃相交成銳角,這種開口在側麵的通道能夠阻止胃液向上反流。

賁門像一個守衛險要部位的士兵,食物通過後就會收縮,而且隻允許食物流向胃內而不能反流。在某些情況下,如食管裂孔疝時,賁門結構被破壞,胃酸就會反流到食管。

二、食物的儲存和研磨車間——胃

(一)胃又稱為胃袋

胃位於腹腔上中部偏左側,上連食管(接口處稱為賁門),下接十二指腸(接口處稱為幽門)。賁門和幽門都有特殊的肌肉——括約肌,以保證食物沿著食管→胃→十二指腸的方向行進,這樣即使在沒有重力作用(比如平躺)的情況下,食物也會按照這一方向行進,而不是相反方向。

俗語裏,胃被稱作胃袋。確實,胃是名副其實的袋狀器官。這是為了給食物提供一個短暫停留的地方,而緩緩進入小腸,否則,食物就會快速、全部通過,結果是你一天就得吃六頓飯,或者更多。

胃“袋子”的大小因人而異,胃擴張者胃大而膨脹,胃下垂者的胃則下垂。即使是同一個胃,形狀也會時常改變。沒有食物的時候胃就像一個癟了的氣球,容積隻有50毫升,比一隻小酒盅大不了多少。

一旦食物進入,胃就像氣球被吹起來一樣,體積可以膨脹數十倍。成年男性的胃容積約為1 400毫升,成年女性的胃容積約1

200毫升,相當於兩大瓶啤酒的量。胃容積擴張到最大時,男性可達2 400毫升,女性可達2 000毫升,所以一次喝下1 000毫升的水,胃也不會有問題。

胃的充盈還與飽腹感形成有關,即胃被裝滿後(不一定完全滿,達到1

500毫升以上即可)人通常會覺得飽,並停止繼續進食。正常情況下,胃裝滿食物後並不會使人產生疼痛或有不適的感覺,但當胃黏膜有炎症或潰瘍時,進食後不僅容易產生飽脹感,還會有疼痛或不適,因此“提前”結束進食,使進食量下降,影響營養物質的供給;同理當胃排空後,人會覺得餓,但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產生疼痛或不適的感覺。然而,當胃黏膜有炎症或潰瘍時,也會產生疼痛或不適感。

那麼,在堆積了食物的胃裏,將會發生些什麼事情?

胃的內壁是覆蓋著黏膜的皺襞,當食物進入胃時,這層皺襞就會伸展、變平,這種伸展使名為“促胃液素”的激素分泌到血液中。促胃液素由血液運行至全身,到達胃時就會促進胃液分泌。

(二)胃腺

胃壁的結構由淺至深分為黏膜層、黏膜下層、肌層和外膜層共4層。胃腺是胃黏膜層內緊密排列的大量腺體,呈管狀,根據位置的不同,又可分為胃底腺、賁門腺和幽門腺。其中,胃底腺又稱為泌酸腺,約有1

500萬個,是胃黏膜中最多、功能最重要的腺體。胃底腺的構造像細長的水井,密密麻麻排列著的3種分泌胃液的細胞就如同井壁:“井口”是黏液細胞,“井底”是主細胞,壁細胞則四處散在。

3種細胞這樣排列,當然有它的道理。黏液細胞守在“井口”,是為了便於分泌黏液塗滿胃壁,以保護胃壁;壁細胞各處都有,目的是分泌大量的胃酸,最大程度地消化食物;主細胞心甘情願地呆在“井底”,是因為它負責分泌胃液中一種重要的物質——胃蛋白酶原,這種酶原並沒有活性,它一路前行,在“井壁”及進入胃內後遇到壁細胞分泌的鹽酸,於是被激活,轉變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能夠分解蛋白質。

胃底腺、賁門腺和幽門腺的分泌物混合為胃液,成年人胃液的一天分泌量為1 500~2

500毫升,空腹時也會少許分泌。胃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分、鹽酸、胃蛋白酶原、黏液等。

我們還經常會聽到“胃小凹”這一概念,什麼是胃小凹呢?胃小凹是胃黏膜表麵遍布著的約350萬個不規則的小孔,每個胃小凹底部與3~5條胃腺連通。

(三)胃酸的“功”與“過”

鹽酸是胃液的主要成分,作用最為重要。鹽酸也稱胃酸,胃酸是由胃壁細胞分泌的。胃酸的酸度比較高,濃度為0.2%~0.4%,pH為1.5~2.0,屬於強酸。

1.胃酸對食物具有較強的腐蝕性,促使蛋白質變性或分解,並進行初步的消化。

2.促使胃蛋白酶原轉化為胃蛋白酶,以消化食物。

3.殺滅隨食物進入胃的細菌,維持胃和小腸的無菌狀態。

4.促進鐵和鈣的吸收,因為鐵和鈣隻有在酸性條件下才能較好地被吸收利用。

5.進入小腸的胃酸還間接地促進胰液、膽汁和小腸液分泌,後兩者是營養素消化吸收的主力軍。

正是因為胃酸具有上述重要作用,胃酸缺乏或減少會導致一係列消化不良的症狀,並影響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如果壁細胞的工作熱情過高,分泌過多的鹽酸,則會侵蝕到胃和十二指腸的黏膜,導致潰瘍病。

如果我們取出胃液,放入鋅等金屬,就會發現胃液會迅速發生劇烈的反應——產生泡沫,金屬被融化,這就是胃酸在起作用。那麼,胃壁也是由蛋白質組成的,它為什麼沒有被胃酸消化掉呢?這是因為胃黏膜有天生的防禦機製以保護其免受胃酸腐蝕。胃壁表麵有黏液細胞分泌的黏液覆蓋,其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在正常人,胃黏液在胃黏膜表麵形成厚約0.5毫米的凝膠層,保護胃黏膜。它一方麵起到潤滑和保護作用,有利於食糜在胃內的來回運動,使胃黏膜免受堅硬食物的損傷,一方麵可以降低胃液的酸度。此外,胃壁還能分泌類似於碳酸氫鈉(小蘇打)的堿性物質,遍布在黏液層下方,中和胃酸。這在醫學上稱之為“黏液-碳酸氫鹽屏障”,不但可以阻止胃酸,還能夠阻止胃蛋白酶對胃黏膜的腐蝕。此外,胃上皮細胞之間連接非常緊密,構成了“胃黏膜屏障”,也可以保護黏膜。胃黏膜還能夠合成和釋放前列腺素,抑製胃酸分泌,有利於胃黏膜修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