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三月,輕煙柳影,依依飄舞;撲鼻的十色芳香,繁花盛開爭奇豔;另有曲折的小巷浮漾著蘭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畫舫,禪院的鍾聲,實乃人間少有。
這是一座水鄉之國,富足的魚米之鄉。
揚州城中,小河如網狀履於民居之中,與之相映成趣,形成了江南民居別於北方民居的獨特風味。
這便是江南特有的水路。
水路兩邊,長廊蜿蜒,店鋪林林總總;黑壓壓的人頭,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叫賣聲和叫好聲,不絕於耳。
這叫好聲連綿不絕,來自於水路上,石拱橋旁邊的酒館;酒館鋪聚滿了人群,時而叫好聲震天,時而靜能聽蚊聲,朱元璋率兵起義最終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明政權的故事《英烈傳》,如常遇春、徐達、沐英、朱文正、等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當中又講到,沐王府沐英沐王爺的子孫木天波。明朝末代皇帝桂王逃到雲南,黔國公沐天波,他忠心耿耿,保駕護主。吳三桂打到雲南,黔國公保了桂王逃到緬甸。緬甸的壞人要殺桂王,沐天波代主而死,忠義雙全的英雄豪傑的故事。
這故事聽著是熱血沸騰,無不敬重,但此故事要是拿到京城中講演,那可是反清複明,是要殺頭的。
光“清風”“明月”兩字,說出口都有殺身之禍,更別說《英烈傳》,黔國公沐天波了。沐王府是公然的反清組織。
要知道,那明史一案,關於《明史輯略》一本書,清廷已因此案處決了不少百姓官員,莊廷瓏已死,開棺戳屍,莊允城在獄中不堪虐待而死,莊家全家數十口,十五歲以上的盡數處斬,妻女發配沈陽,給滿洲騎兵為奴,前禮部侍郎李令皙為該書作序,淩遲處死,四子處斬。李令皙的幼子剛十六歲,法司見殺得人多,心腸軟了,命他減供一歲,按照清律,十五歲以下者得免死充軍,誰知少年道:“我爹爹哥哥都死了,我也不願獨生。”終於不肯易供,一並處斬。鬆魁,朱昌柞入獄候審,幕客程維藩淩遲棄市。歸安,烏程的兩名學官處斬。因此案牽連,冤枉而死的人亦死不計其數。湖洲知府譚希閔到任還隻半月,朝廷說他知情不報,受賄隱匿,和推官李煥,訓導王兆禎同處絞刑。
除此之外,買書賣書的都被抓來殺頭,凡是有一點關聯的都抓進了大牢,個個都是無辜株連。
這光天化日之下如此講前朝的《英烈傳》不知收斂,如不是揚州離京城山高皇帝遠,這些聽書,說書的非要抓去淩遲不可。
“大家先靜一靜……”
“大家先靜一靜…”
這時,一隊頭戴高帽,灰衣藍領,腰間別刀的衙役走了進來。
為首的是一位少年,藍衣胸口一副蟒蛇繡圖,頭戴頂戴花翎。少年看似不大,有十四五歲的年齡,能在府衙混事,已是了不起的事情。
不過這不是什麼讓人驚訝的事情,這個年代十一二歲都能成婚生子,十四五歲做官也不是稀奇。
讓人側目的是,這少年常人體魄,身負一柄七尺闊刀,兩腕配各五隻銅環。
七尺闊刀看樣子少不了有四五百斤,一腕五隻銅環,一隻二十斤,一手就要負一百斤,兩手就是兩百。這神人般的少年如何不讓人側目。
“原來是朝(zhāo)大人大駕光臨,真是讓小店蓬蓽生輝啊!”
酒館老板兩耳靈的很,一聞動靜,立馬就到,對著少年拱手,語氣恭敬的很。這少年在整個揚州城除了幾位大人,可是一手遮天,萬萬不能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