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馬速度並不是很快,但是它們的遷徙卻像具有神奇的魔力:沒走過的草地是鮮嫩一片,走過之後就是一片狼藉,嫩草全被吃光。留給競爭對手的是粗老的草,但是也很受某些動物的歡迎。
喀拉哈裏沙漠北部與東北部降雨較多,與南部和中部有著天壤之別,是熱帶幹草原與熱帶稀樹草原。這才是真正的非洲大草原,物種繁盛不下於非洲南部,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非洲南部很常見的長頸鹿、斑馬、象、水牛、馬羚、貂羚和黑斑羚等食草動物在東北部隨處可見;肉食性動物獅子、獵豹、花豹、黑背胡狼、野犬、鬣狗也離不開它們的身影。
另外還有一種較特殊的食肉動物——大耳狐,它也屬於犬科動物,喜歡生活在比較幹旱的開闊地區,再加上它們隻是以昆蟲、蜥蜴、齧齒類等小動物為食,尤其喜歡吃白蟻,所以半沙漠化的卡拉哈拉沙漠東北部是它理想的生活天堂。
大耳狐連同尾巴一起算也才隻有八十厘米長,體重隻有不到十公斤。體毛為黃褐色,耳、腿和臉的一部分為黑色,一對大耳朵長達十五厘米,像雷達似的轉動,極為機敏。它們生活習性與黑背虎狼很像,但它卻是張凡虎首選的食肉動物訓化對象。
非洲疣豬有兩種:普通疣豬和荒漠疣豬,普通疣豬分布最廣,遍布除了熱帶雨林和北非沙漠以外整個非洲大陸,當初為了提煉隕鐵的純度,張凡虎發動整個神樹族,砌的小型煉鐵爐就是用的疣豬血和泥做粘合劑;荒漠疣豬顧名思義隻生活在荒漠中,但是卡拉哈拉沙漠卻沒有,隻有在埃塞俄比亞和索馬裏的荒漠地區才有。
疣豬得名是因為麵部雄性有四顆雌性有兩顆獠牙,雄疣豬的上獠牙粗大,二十餘厘米長的獠牙向上及向外急彎。豬搏鬥一般用的是“排擊”,即用它厚臉皮、硬頭斜撞對手,疣豬的兩顆彎曲的上獠牙就是這樣的利器。另外,它那短而尖的下獠牙也不可小覷,可以當刀用,獵手有的不用燧石刀反而用的骨刀或牙刀,其中很大部分就是用的雄疣豬下獠牙。
疣豬肉比角馬、斑馬等食草動物肉鮮美多了,繁殖快,每年可生產兩次,平均每次七八隻小豬,它們發育成長也很快,一年左右就可以長得和成體一樣大。母豬一歲半就可以生兒育女了,公豬要到四歲以後。而且與黑背胡狼、大耳狐等動物一樣,要麼獨居,要麼雌雄夫妻成雙生活。
各種資料顯示疣豬絕對是最佳的飼養動物,隻當做肉食儲備。但是它們巨大的攻擊性和容易暴躁的生猛野性讓張凡虎遲遲沒機會,當初在巨型猴麵包樹聚居地因為多種原因一直沒有實行,每次都被直接獵殺成為了食物,現在張凡虎想飼養。
隨著向東北方向前進越近角馬遷徙的速度越來越慢,因為草原越來越繁盛了,生物也越來越多,角馬已經到了一個天堂般的存在。
神樹族仿佛得到了新生,這是一片與生活了一年的沙漠南部完全不同的地方,也是與非洲南部大草原不一樣的地方,這片大地就像是把整個非洲所有的地形種類全部完美地集中在一起,完全不是名義上的沙漠樣子。
所有人都知道,又是一個蛻變時刻到了。
(非洲大陸最南端叫厄加勒斯角,而向西偏北一百四十七公裏才是著名的好望角,有很多人甚至很多書本都認為非洲大陸的最南端是好望角。昨天看到由學校圖書館借的《世界地圖集》,地圖十分詳盡,這才看到,今天皮皮“厄加勒斯角”才知道事實。“好望角”是皮皮過多次的,但是說得模糊不清,另外很多書本也誤導了,當然,這也是資料做得不全,再次向讀者道歉了。想了一下,前麵關於好望角的“最南端”錯誤的章節太多了,所以給你們這些最忠實、堅定的讀者說說就行了,不改前麵了。
再說一下斑鬣狗的種類劃分問題,老歌承認在最前麵幾章犯了一個錯誤:說斑鬣狗屬於犬科。皮皮原話“雖然斑鬣狗有一些像犬科,但它們其實是更為接近靈貓科。斑鬣狗屬於貓型亞目,故較接近貓科而多於犬科。斑鬣狗是鬣狗科中現時最大型的成員。”我承認斑鬣狗屬於單獨的鬣狗科,但是那“屬於靈貓科”還是讓我心裏有陰影:隻要是人,一眼就能看到鬣狗的外形像狗!那個名字就是最直白的證據。當然這有些無賴了,那鄙人就用專業的知識來解釋:貓科與犬科明顯的區別就是眼睛、爪子,隻有貓科動物的瞳孔會隨著光線的變化而變化,犬科是絕對不會的,這一點讀者朋友們可以看看你們的寵物貓狗以求證;爪子,也隻有貓科動物的爪子可以隨意收縮,犬科不會,也因為這一點貓科動物能上樹,犬科不會。說實話,我並不是很相信皮皮,因為我了解得更深入。如果能聯係到編輯斑鬣狗的皮皮負責人,我一定要與他(她)在這方麵理論!知識,需要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