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極必反盛極必衰;唐朝,自公元618年立國後,至太宗即位626年-----649年;因親眼目睹大隋的興亡,所以,常用隋煬帝作為反麵教材,來警誡自己與下屬。他像荀子一樣,把人民和君主的關係比作水和舟,認識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選賢任能,從諫如流;任人廉能,知人善用。重用魏征等錚臣;並采取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複興,完善科舉製度等政策,經數年勵精圖治,出現了百姓富足、社會安定的局麵,因其時年號‘貞觀’史稱‘貞觀之治’同時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這一時期,唐朝國威遠播四方,唐太宗則被西北諸國尊為‘天可汗’;然物極必反,盛極必衰。唐朝,這個東方大帝國,在數十年空前的鼎盛後,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至公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後,連年的戰亂,使唐帝國,逐漸式微。公元907年,由唐末農民起義和藩鎮割據的軍閥混戰中起家的朱溫,廢掉已是有名無實的唐哀帝,在開封建立了後梁。自此,數百年來不可一世,稱雄於華夏大地的大唐帝國就這樣分崩離析了,中國陷入了五代十國軍閥長期混戰的分裂局麵。各路軍閥,你方唱罷,我登場,各各種勢力一直進行著逐鹿中原的廝殺。‘攻城以戰,殺人盈城’,‘攻地以戰,殺人盈野’。中原大地遂成為殺人的戰場;‘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昔日肥沃的田地,竟然淪為狐兔出沒的廢墟。社會經濟遭受嚴重的破壞,黎民百姓蒙受了極大的苦難;五代亂世,不但各派軍閥之間互相爭鬥,而且各種勢力內部也不斷上演著篡殺奪位的鬧劇,後唐莊宗李存瑁的皇位還沒坐上幾年,就被他的養子李嗣源發動政變推翻。也許是接受了前朝的教訓,新上台的後唐明宗李嗣源暫時停止了對外征戰。他的這些做法,在幾年內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史家記載這一時期‘年穀屢豐,兵戈罕用,較與五代,粗於小康。
第1章 開篇(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