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馬克利
泰勒斯有一句名言:“一個民族有一些仰望天空的人,這個民族才有希望;一個民族隻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我想把這句話獻給偉大的航天人,正是他們的辛勤努力,讓國人實現了飛天之夢。同時,我也借這個機會對報道中國航天的所有媒體的記者說句話:正是你們的報道,見證了這個偉大民族的夢想成真。
記錄和見證重大的事件,是媒體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作者有幸,從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的發射開始,見證和采訪了神六、神七、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天宮一號、神舟八號,完整地見證和記錄了截至目前中國航天的一次次輝煌,用自己的眼睛,目擊一種感人的壯觀,又用手中的筆,告訴讀者這些事件所蘊含的意義。
在這本書裏,作者真實生動地記錄了每一次采訪,每一次發射。看似相同的發射程序中,卻有著不同一般的撼人力量。當然,作者也不僅僅是單純地講述這些熱鬧而壯觀的場麵,深入細致的采訪,形象地告訴了讀者航天發射的概念,張揚了值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航天精神。由而,這本書不僅有著科普的意味,更兼具愛國主義的教育意義。同時,作者以發射場為中心,對戈壁、胡楊、邛海等景觀的描寫形象生動,對曆史、文化、風情的感悟深入淺出,賦予了這本書不同意義的人文和地理的厚重。而其間對每一次采訪的感觸和心得,也是我們很多記者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地方。作者在采訪中產生的思考,我相信會給讀者更多的啟發。
正如作者所言,從荒漠戈壁到青山綠水,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航天精神給了他力量和感動,希望這種力量和感動同樣會感染每一位讀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雖然地處內蒙額濟納旗,但每一次發射,都高高托舉起酒泉這個甘肅古老曆史文化名城的名字,由此而衍生的意義和價值何其重大,作者對此的思考也給予更多人的啟發。文化強國,文化強省,需要一定的契機和由頭。甘肅是文化大省,又是飛天故鄉。飄舞在敦煌壁畫中的飛天曼妙的身影,成了世界對東方向往的魅力和誘惑。而沉澱在戈壁荒漠中厚重的曆史文化,更給人以震撼和深思。由而,搭乘中國航天,讓更多的人認識甘肅、了解甘肅、走進甘肅,有著充滿希望的前景和美好,這也是我們媒體人需要繼續努力的地方。
另外我還想說的是,從記者到作家,是一個質的轉變。當年的海明威就是一個例子。十多年前,作者從武威來到蘭州。當時我是《蘭州晨報》的總編輯,這個穿布鞋的西北漢子,從直覺上告訴我,他會用自己的善良和才氣、堅韌和執著,成就屬於他自己的一番事業。我現在還不能說他是否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因為他以後的路還很漫長,但是我可以斷定,如果堅持這樣的努力,他不僅能詮釋記者的真實意義,而且能把記者忠於曆史、記錄曆史的職責發揮到一種境界和層次。
作者是一個納於言而敏於行的人,他默默地一直在走屬於他自己的路,在這條路上走的人,都是自信而博大的硬漢,願他漸行漸入佳境:擦一把汗,繼續往前!
馬克利:甘肅日報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