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1 / 2)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晉侯、秦伯圍鄭[1],以其無禮於晉[2],且貳於楚也[3]。晉軍函陵[4],秦軍汜南[5]。佚之狐言於鄭伯日[6]:“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7],師必退。”公從之。辭日[8]:“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9]。

夜縋而出[10],見秦伯,日:“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11]。若亡鄭而有益於君[12],敢以煩執事[13]。越國以鄙遠[14],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15]鄰之厚,君之薄也[16]。若舍鄭以為東道主[17]行李之往來[18]共其乏困[19],君亦無所害。且君嚐為晉君賜矣[20],許君焦、瑕[21]朝濟而夕設版焉[22],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23]既東封鄭[24],又欲肆其西封[25],若不闕秦[26],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27],唯君圖之。”秦伯說[28],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29],乃還。

子犯請擊之[30]。公日[31]:“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2]。因人之力而敝之[33],不仁;失其所與[34],不知[35];以亂易整[36],不武[37]吾其還也[38]。”亦去之[39]。

[作者簡介]《左傳》,全名《春秋左氏傳》,傳為春秋末魯人左丘明所著,又叫《左氏春秋》。是一部記載春秋時代周王朝及各諸侯國政治、軍事、外交活動的曆史著作。敘事嚴謹有序,文筆生動傳神,人物性格鮮明突出,尤善描寫大規模的戰爭和外交應對;是中國古典敘事散文的經典著作,對後代創作影響極大。

[題解]《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僖公三十年,寫秦、晉圍鄭,燭之武說退秦師,使鄭轉危為安。是《左傳》中最著名的篇段之一。燭之武是一個才辯之士,也是一個愛國者,他的愛國自自然然,他的辯辭也樸實真切,這一點也頗具曆史審美價值。

[注釋]

[1]晉侯、秦伯圍鄭:晉侯:晉文公,春秋時晉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秦伯:秦穆公,春秋時秦國君,春秋五霸之一。圍鄭之事發生在公元前630年。

[2]無禮於晉:晉文公在末作國君之前,曾囚內亂而逃亡國外,途經鄭國時,鄭文公沒有按禮節接待他。這裏指的就是這件事。

[3]貳於楚:懷有二心,而與楚國親近。貳:兩邊討好。

[4]晉軍函陵:晉國軍隊駐紮在函陵。軍:駐紮。函陵:在今河南新鄭縣北。

[5]汜(fam):這裏指東汜水,故道在今河南新鄭縣北。

[6]佚之狐言於鄭伯日:佚之狐對鄭伯說。佚之狐,鄭大夫。鄭伯,即鄭文公。

[7]燭之武:鄭大夫。

[8]辭日:推辭說。

[9]許之:答應了他的請求。之:代詞,指見秦伯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