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先生起行征思田,德洪與汝中追送嚴灘。汝中舉佛家實相幻相之說。
先生曰:“有心俱是實,無心俱是幻。無心俱是實,有心俱是幻。”
汝中曰:“有心俱是實,無心俱是幻,是本體上說功夫;無心俱是實,有心俱是幻,是功夫上說本體。”
先生然其言。洪於是時尚未了達。數年用功,始信本體功夫合一。但先生是時因問偶談。若吾儒指點人處,不必借此立言耳。
【注譯】
先生啟程去征討思恩、田州,錢德洪和王汝中把先生送到嚴灘(今浙江桐廬縣西)。汝中舉佛教實相幻相的問題向先生請教。
先生說:“有心都是實,無心都是幻。無心都是實,有心都是幻。”
王汝中說:“有心都是實,無心都是幻,是從本體上來說功夫;無心都是實,有心都是幻,是從功夫上來說本體。”
先生讚同汝中的見解。當時,錢德洪尚未完全明白,經過數年用功,才相信本體、功夫為一體。然而,這種觀點是先生依據王汝中的問題偶然論及的。若我們指點別人,不一定非要引用它。
【16】
嚐見先生送二三耆宿出門,退坐於中軒,若有憂色。德洪趨進請問。
先生曰:“頃與諸老論及此學,真圓鑿方枘。此道坦如道路,世儒往往自加荒塞,終身陷荊棘之場而不悔,吾不知其何說也?”
德洪退謂朋友曰:“先生誨人,不擇衰朽,仁人憫物之心也。”
先生曰:“人生大病,隻是一傲字。為子而傲必不孝,為臣而傲必不忠,為父而傲必不慈,為友而傲必不信。故象與丹朱俱不肖,亦隻一傲字,便結果了此生。諸君常要體此。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無纖介染著,隻是一無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聖人許多好處,也隻是無我而已。無我自能謙,謙者眾善之基,傲者從惡之魁。”
【注譯】
曾經見先生送兩三位老人出門,回來坐在走廊上,似乎有愁容。德洪上前詢問。
先生說:“剛才與幾位老人談論我的良知學說,真有如圓鑿方枘一般,之間格格不入。這條道平坦如同大路,世儒往往讓它荒蕪阻塞了,他們終生陷入荊棘叢中而不知悔改,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德洪回頭對朋友們說:“先生教誨人,不論衰老年邁,的確是仁人憫物的心啊!”
先生說:“人生的一大病就是一個傲字。為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順;身為人臣的傲慢,必然不忠;為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愛;身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所以象與丹朱都不肖,也隻是因一個傲字,就了結了自己的一生。大家要經常領會這一點。人心原本是天然的理,精精明明,無纖塵沾染,隻是有一個‘無我’罷了。胸中千萬不可‘有我’,‘有我’就是傲慢。古代聖賢的許多優點,也隻是‘無我’罷了。‘無我’自然能謙虛。謙謹是一切善的基礎,傲慢是一切惡的源泉。”
【17】
又曰:“此道至簡至易的,亦至精至微的。孔子曰:‘其如示諸掌乎。’且人於掌何日不見,及至問他掌中多少文理,卻便不知。即如我良知二字,一講便明,誰不知得?若欲的見良知,卻誰能見得?”
問曰:“此知恐是無方體的,最難捉摸。”
先生曰:“良知即是《易》,‘其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此知如何捉摸得?見得透時便是聖人。”
【注譯】
先生說:“這個道是十分簡單易行的,也是十分精細微妙的。孔子說:‘其如示諸掌乎’。人的手掌,哪天不見呢?但是當問他掌中有多少條紋理,就不知道了。即如同我說的良知二字,一講就明白,誰不知道呢?若想真正理解良知,誰又能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