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幾條大街小巷,終於是看到那間熟悉的門店。店門微開,一眼看去,店鋪並不算裝修的多好,就連招牌都沒有一個。隻有絲絲藥味飄散而出。
此地,街道坑坑窪窪,一灘灘水漬被烈日嗮的,散發著氤氳之氣,顯然此地也是偏向主城區,青磚綠瓦,這種建築,早已被列入改造的範圍。正值七月天,炙熱的陽光照射下,街上少有人走動,當然我走到這裏,早已經是大汗淋漓。
抹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我隨意的推開兩扇木門,木門咯吱作響,屋內極其寬敞,絲毫沒有外表看起那麼破舊,相反桌櫃椅子擺放的井然有序,屋內求診的人,還是如往常一樣的人滿為患。
開門聲傳出,正忙著煮藥的夥計,便一眼看到看我,開口叫道:“喲!小餘師傅來啦。老師正在屋內,您自便。”說完指了指後麵的布簾。
因為以前常常和王老,說一些高深莫測的藥理,見我就叫小師傅,每次聽到這個稱呼就有點好笑,想他打了個招呼,就朝著屋裏走去。
真正說來,此地應該才算是,我從老家過來第一站,當時坐了幾天綠皮火車,到了以後,上吐下瀉的,水土不服給折騰的有氣無力。正好無巧不巧的來到了這裏。都口口相傳說這裏有個老中醫,一些小感冒那是藥到病除。
當時來這裏又人生地不熟的,就進了這家藥店,就說水土不服,自主的說了幾味調理腸胃的藥。那診斷的王老,一見我小小年紀竟然懂得藥理,便是注意到了我。
初來此地,又沒住的地方,又帶病在身的,老師傅見我不易,便是讓我暫住在了這裏。因為他一個人住的緣故,煎藥調理的期間,拉著閑話家常,到是一來二去熟絡了起來。
當問到我師承時,見他醫德兼備,我才說出山中奇遇的事,當然我也有我的打算,便是打聽我那神秘師傅到底是何人。
沒錯,小時山中遇到的就是我師傅,但我卻是不知其來曆,他也不讓問。就這樣十年時間寒暑假,都跑到他那玩,久而久之,到是學得他一身本領,藥理便是其一。
此後找到工作,每月休息我都會來此向他請教藥學,幫忙抓藥、煎藥。也算是把學到的東西得以實踐。半年來,關係也就這樣近了起來。
輕手拂過門簾,正好見到一頭發花白,年齡約莫六十多歲的老者,正看著灶爐上的砂鍋,時不時的往裏丟東西。
“王老先生真是好興致,這味道可讓我食指大動啊。”聞著沸騰的砂鍋散出的香味,我一聞就知道是藥膳,因為在深山中可沒少偷吃師傅做的藥膳。
此人名叫王景之,據他親口所說,來頭還不小。以前可是某醫學院擔任過教授,現在退休,卻隱居到了這裏。
我也曾問過他,為何不受子女贍養,卻跑到這荒郊之處,做起了中醫。而他卻說,圖個清靜,中藥乃國學,西藥雖見效快,但有的病卻是治標不治本啊,趁自己還能動,多幫一人是一人吧。當時聽到這段話,很是感動,發自內心的尊敬這位老人。現在這年頭能有多少,還抱著這種思想的人呢?
聽到聲音,王老頭也沒回,開口說道:“小餘來了啊,正好,我這一鍋大炸彙,你能否猜出是何種材料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