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團隊的特征、團隊的類型的分析、團隊精神培育與意義的剖析,揭示團隊在人本管理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使我們認識到,人本管理應該高度重視團隊作用,對團隊的管理應該成為人本管理的重要內容。
企業團隊
團隊是由個體結合而成的,但並非隨便一些人聚集在一起就是一個團隊。比如,同一病房的幾個病人、同一火車車廂內的旅客、同在馬路上圍觀某一個事件的群眾、同在一個影院看演出的觀眾等等,都不能稱作團隊,他們隻是萍水相逢的病人、同路人或偶然彙集在一起的看客、觀眾。
所謂團隊,是指在心理上相互認知,在行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利益上相互聯係、相互依存,為了達到共同目標而結合在一起的人群集合體。
一、團隊的內涵
人本管理中的團隊,是指因企業的某項關聯工作而使各成員聯合起來形成的在行為上有彼此影響的交互作用、在心理上能意識到其他成員的存在,並有彼此相互歸屬的感受和工作精神的集體。這種集體,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團體,它存在於企業之中,因工作的關係而聯接起來,企業中的團隊一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例如:
①整個集體負有一項主要任務;
②集體的編組結構常常具有彈性,以適合於工作的需要;
③集體的管理運作往往采用協商和共同參與的方式,集體成員共同決定團隊的結構、目標、責任、作業原則和規範、工作績效的標準;
④在這樣的集體中,領導層雖然仍擁有實施獎懲的權力,但由於集體所創造的各種機會使成員更多地得到趨於團結一致的激勵。這些獎懲和激勵一般仍然按照行政程序來決定並特別強調其“公正”、“公平”;
⑤團隊內的主要任務,需由各成員的協作精神來推動;
⑥團隊能否生存與發展、能否取得成功的績效,主要取決於各成員合作關係的相互依存程度;
⑦團隊中每位成員都必須有足夠的相關技能,以確保勝任其工作。
團隊的概念,涵蓋了如下特性:
(一)心理上的認知性
即團隊的每一個成員,都意識到其他成員的存在,也意識到自己是該團隊的一個分子。大家都有同屬該團隊的心理感受。
(二)行為上的聯係性
即團隊成員的行為是互相影響、相互作用的。這就要求有團隊的共同行為規範,協調統一人們的行為。
(三)利益的依存性
即任何一個團隊都有其共同的利益,個體的利益存在於團隊之中。沒有團隊的利益,個體的需求也就無法滿足。
(四)目標的共同性
即團隊都有一個為全體成員共同接受的目標,這個目標隻有靠團隊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這是構成團隊、維係團隊成員的基礎條件。
(五)結合的組織性
即團隊從某種意義上是一個組織,不是一般的人群集合。是組織就有一定的結構,每個成員都充任一定的角色,執行一定的任務。
共同的目標、心理感受、行為與利益的聯係、組織結構是團隊構成的四個條件。沒有共同的目標和利益,團隊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在心理上互不認知、行為上互不聯係、利益上互不相幹、組織上一盤散沙,這樣的團隊是不能存在的。
二、團隊的分類
(一)生產作業團隊、營銷團隊和管理團隊
各團隊按照其在企業中的不同工作而區分為生產作業團隊、管理團隊和營銷團隊等。不同團隊因負有不同任務而應具有不同技能專長。生產作業團隊應能按時、按質、按量地生產出產品來;營銷團隊應能有力地拓展本企業的產品市場,並為企業的產品更新換代提供決策依據;管理團隊主要從事意見溝通、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問題。
(二)有組織的團隊與鬆散的團隊
按照團隊組織結構的嚴密與否,可以區分為有組織的團隊和鬆散的或無組織的團隊。當然,企業中的團隊,一般應視為有組織的團隊,哪怕是臨時為某項任務組建起來的,也需要確認團隊的存在。有組織的團隊負有全體成員協力合作的團隊營運、完成任務的職責。成員間的交互關係,成為團隊追求成功的基礎。成員具有一種較為強烈的共同完成某項任務的集體意識和精神力量,這種團隊精神是團隊追求成功的內在動力。也應該看到,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有組織的團隊一旦遇到困難,整個團隊的行為可能受到組織性的幹預而中止,成員之間埋怨較多,各成員感受的挫折感較強烈。較為鬆散的集體則在困難麵前難以為繼。因此,團隊的組織化程度和運作機製是需要細致設計的。理想的團隊組織應趨於確保民主參與決策、高效率營運以及成員關係密切、意見溝通靈活等特點。
(三)民主型團隊與專製型團隊
按照團隊營運的氣氛來看,可以區分為民主型團隊和專製型團隊。團隊營運主要源於團隊領導權力的行使、作用的發揮。並對成員行為和整個團隊績效產生影響。正是由於領導方式的民主或專製,才使團隊帶有民主或專製的印記。所謂民主型團隊,主要特征是一切大政方針皆由成員協商決定,領導者鼓勵和支持團隊成員參與決策;團隊成員在協商和討論中理解和認可工作的程序和目標;工作中成員可以自由選擇合作夥伴;工作量的分配及工作安排可由團隊和成員協商決定;團隊領導根據成員的行為表現和工作績效等客觀性事實激勵團隊成員;領導努力使成員依靠協作力量和自身能力開展工作,而在與成員關係上,努力成為團隊成員心理上的真實一員。與民主型團隊相對的專製型團隊,其主要特征是團隊領導操縱一切。團隊一切方針由領導決定;團隊工作的程序和步驟由領導下指示,成員不能獲知團隊的整體目標;工作組合和工作量分配由領導指定;領導者主要依據自己的主觀意誌而不是主要依據成員表現與績效等客觀事實獎懲成員。顯然,在民主型團隊中,成員關係融洽,以集體意識和集體的成就為榮,能團結一致地解決困難。在監督者缺位時,民主型團隊成員能進行自我管理,繼續有效地開展工作。而在專製型團隊中,成員以服從為天職,工作中以自我為中心,容易推卸責任和消極應付工作,因而也易遭受更多的指責或處罰。
(四)合作團隊與競爭團隊
按照團隊的合作方式,可以區分為合作團隊和競爭團隊。這裏的合作與競爭,主要是在完成團隊的任務時因強調團隊的成就或強調成員的貢獻的差異,及在成員之間形成的不同關係以及在團隊中形成的不同營運機製。一般認為,在合作團隊中,成員與團隊的目標趨於一致,成員將關心的焦點轉向協作關係及全體成員的相互作用上。由於致力於團隊合作,因而成員之間溝通情況良好,彼此關係融洽,能對工作提出較多富有價值的建設性意見,能積極扮演分工落實的各自角色,並對自己和團隊的成功有滿足感。而在競爭性團隊中,經常會發生打擊、壓製他人和獨占、獨享工作成果的現象。過分強調競爭機製和個人責任,不利於團隊意識的培養。當然,合作團隊也應在培育合作精神的同時要有危機感和憂患意識,從而加強團隊的團結性和提高團隊的營運效率。
(五)相互作用型團隊、協作型團隊
和對抗協商型團隊
上述按照團隊合作方式的分類,還可以按成員在完成任務時的相互依賴性來區分為相互作用型團隊、協作型團隊和對抗協商型團隊。所謂相互作用型團隊,是指團隊在所有成員完成其各自任務之後,團隊整體的任務才能完成的團隊。所謂協作型團隊,是指各個成員在短期內相對獨立地分別履行其職責,完成其任務的團隊。這裏之所以指出“在短期內相對獨立地分別履行”這一特別之處,是因為這畢竟仍然是一個團隊,必然在工作上存在著關聯性,如果成員之間長期互不發生聯係,那就不成其為團隊了。所謂對抗協商型團隊,是指成員間通過協商、妥協的方式解決企業內存在的某些問題的團隊,例如企業中勞使糾紛談判小組,就屬於這種團隊。
三、團隊規模和結構
團隊規模,是團隊人數的多少。團隊規模的大小,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正式團隊規模大小是由工作任務決定的,而非正式團隊的規模大小則是多種因素決定的。比如,一個不願暴露其存在的秘密的非正式團隊,由於特殊的愛好而形成的非正式團隊,排他性較強的非正式團隊等,規模都比較小。就正式團隊而言,在保證完成任務的前提下,規模應盡可能小一些,否則,會導致“雞多不下蛋”、“龍多不下雨”的消極局麵。
團隊結構,一般是指團隊內成員的有機構成。具體說,指的是團隊成員的年齡、性別、專業、能力、氣質、性格等方麵的構成情況。如果團隊成員在年齡、性別、專業、能力、氣質、性格等某個方麵或某幾個方麵都相同或比較接近,我們稱之為同質結構團隊。反之,若上述各方麵都迥然不同,我們稱之為異質結構團隊。
一個團隊的結構,不能簡單地就其同質結構或是異質結構就斷言合理不合理。分析團隊結構,或者在組合一個團隊時,要掌握以下幾點:
第一,根據團隊完成任務的繁簡程度,確定團隊結構。研究表明,在完成簡單任務時,同質結構的團隊效率高,而在完成複雜任務時,異質結構的團隊能夠適應任務的要求,有較高的工作效率。比如,領導班子的任務比較複雜,應當是異質結構。而一個突擊隊,任務單一,應當是同質結構,即由年齡大體相同的青年人組成。一個運動隊若搞成老中青結合,那就是天大的笑話了。還應指出,任務性質相同的團隊,由於他們所處的層次不同、規模大小不同,其結構也應不盡相同。比如,一個高層領導班子,其任務複雜,最好是異質結構,使其在年齡、專業、性格等方麵做到互補。而一個基層領導班子,任務是執行性的,重複性大,其班子結構不一定要求是異質的,有時同質結構效果更好。
第二,團隊結構的同質或異質不是固定不變的。由於種種原因,原來的異質結構逐漸趨同,原來的同質結構也會向異質變化。這就需要對團隊結構進行適時調整,以適應任務的要求。
第三,對異質結構的團隊要合理組合。不是說,隻要某些方麵是異質,怎樣組合都可以,要根據工作崗位的要求,安排具有相應特質的人,同時還要考慮有利於發揮團隊的整體功能。
四、團隊作用
(一)完成組織的任務
組織是由團隊構成的。團隊是組織聯係個體的橋梁與紐帶,是組織的正常工作機製。組織的任務目標,是靠它所管轄的團隊來完成。就是說,一個組織要實現其目標,必須依據分工協作的原則,把總目標分解為若幹分目標,分配給所屬團隊去完成。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是團隊的主要作用與功能。
(二)滿足個體的心理需要
人不同於動物,人除有生理需要外,還有心理需要或精神需要。而人的心理需要是在人際交往中獲得的,是在組織、團隊中工作、生活中實現的。具體說,團隊可以滿足人們的下列心理需要:
1.滿足歸屬需要
歸屬需要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就是每個人都希望被一個組織所接納,成為某個組織的一員,當然自己也願意參加這個組織,以成為這個組織的一員而自豪。由於組織是由團隊構成的,一個人的歸屬說到底是歸為一個團隊。歸屬問題解決了,人們才有“著落”和依靠。一個人如果歸屬問題得不到解決,必然是孤立無援,如同失落荒野,心緒難寧,才智難展。這是心理上的“失群效應”。
2.獲得安全感
一個人生存在社會上,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危險,包括自然的和社會的困難與威脅。一個人隻有在一個團隊之中,大家相互依賴、相互支持和幫助,才能免受自然的和社會的侵害,才會免於孤立和恐懼,獲得安全感,增強信心和力量。
3.滿足尊重需要
尊重需要是人的精神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的尊重。這是一切正常人的共同心理。倘若一個人的作為不被他人尊重,也即得不到他人的承認,就會產生失落感,甚至喪失生活的信心。一個不被他人尊重的人,其自尊也隻能是孤芳自賞、苦中作樂。團隊的存在,為滿足個體的尊重需要提供了條件。在一個團隊內,大家朝夕相處,患難與共,彼此了解,隻要自己行得正,總能受到他人的尊重。
4.滿足成就需要
成就需要是人的最高級需要。一個人要作出成就,總是離不開他人的鼓勵和幫助。同時,他的成就總要有人承認,才具有現實意義。一個人若遊離在團隊之外,其成就需要是無法滿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