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變量的把握
在權變方法論者看來,管理方法的有效性是環境變量的函數,或者說,環境是決定管理方法選擇的自變量,管理者應學會環境分析,為有效選擇管理方法提供前提。
未來學家A·托夫勒在其廣為引用的著作《未來的衝擊》中指出,我們正經曆著不尋常的變化,那些沒有為適應未來變化作好準備的人,必然遭受未來的衝擊。為了使企業免遭未來變化的衝擊,企業必須建立起一個環境監測係統,組織化、製度化地從事環境監測工作,並進行環境分析。
環境分析的目的,就在於找出企業所處環境中的機會和可能的威脅,以便利用機會,避免或消除威脅,就環境本身而言,又可以將其分為企業宏觀外部環境、企業微觀外部環境(行業環境)、企業內部環境這樣幾個方麵。
如果以企業整體係統為對象,那麼在企業周圍存在的,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具有直接或間接影響作用的外部係統的總和就構成了企業外部環境,亦稱為經營環境。如社會經濟係統、社會文化係統、政治法律係統、行業係統等。在企業的外部環境中,那些直接影響企業主要經營管理活動,並與該企業的產品或市場密切相關的係統稱作企業微觀外部環境,亦稱企業的特定環境,或具體環境。如企業的競爭對手、供應商、顧客群等;其他外部環境稱作企業宏觀外部環境,或企業的一般環境。如果以企業內部的營銷子係統為對象,那麼生產子係統、財務子係統、人事子係統、企業文化子係統、企業感知子係統等其他子係統就構成了該營銷子係統的環境,亦稱作企業的內部環境。下麵,我們逐一分析這幾個方麵的環境變化對企業可能產生的影響。
企業的環境分析
一、企業的宏觀外部環境
分析外部環境就是要找出外部環境中存在的機會和威脅。機會,即對企業發展的有利因素;威脅,即對企業發展的不利因素。
研究外部環境應集中兩個方麵的思考:外部環境對企業發展的主要影響有哪些;企業戰略怎樣適應外部環境的現狀和怎樣促進外部環境的改善。
企業宏觀外部環境主要包括以下要素:社會經濟地位、社會文化環境、經濟環境、政治法律環境、科學技術環境、自然地理環境等要素。
(一)社會經濟地位
社會經濟地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科技、自然地理等綜合實力的客觀表征,通常通過社會經濟指標的綜合分析得到現實反映。它是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綜合影響因素的反映。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小康社會指標研究課題組首次依循國家統計局城調大隊編寫的《1992年城市統計年鑒》,選擇其中反映城市小康特點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建設、人口素質、經濟效益、生活質量、社會秩序和穩定經濟實力等6大類,32個主要指標組成評估指標體係;根據國家十年規劃中已公布的絕對數或速度,還根據國家“八五”規劃中的速度或過去十年已達到的速度、水平,並參考國際小康標準,采用綜合評分和綜合指數相結合的方法對全國188個地級以上的城市進行了綜合評估,並按照基本實現“小康”程序依次排序為:北京、深圳、上海、珠海、廣州、杭州、佛山、大慶、廈門、長沙、蘇州、江門、大連、南京、天津、成都、昆明、鞍山、武漢、濟南、青島、柳州、沈陽、無錫等24個城市。各城市的排列位次便是該地區社會經濟地位的標誌。
企業要想求得長久發展,需將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地區作為目標實驗區域,在那裏爭得一席之地,在該地區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總結經驗,調整經營戰略,逐步實現跨地區、跨行業經營。企業需認真分析每一城市的地方特色與改革的主攻目標,以確定進入哪些地區、哪些細分市場。
(二)社會文化環境
社會文化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影響主要從人口、家庭、消費行為、價值觀念、語言、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與民族、社會財富結構變化、社會團體等方麵表現出來。我們這裏僅從一般社會文化對企業的影響方麵進行分析,企業內部文化對企業經營的作用將在“企業的內部環境”中分析。
1.人口與家庭
人口的數量、地理分布、年齡、年齡結構的變化、受教育程度、職業、人口的流動變化、增減變化等都會引起某些商品和服務的需求變化。人口統計變化對企業經營的影響更為直接。因為從根本上來說,一切生產都是為人類服務的,而生產的前提則是人類的需要。不同的年齡構成、性別構成、收入構成和地區構成、文化教育水平、社會地位構成等,都會影響不同的需要構成,而人口的總量及各部分人口的量的變動,也就影響著相應的市場變動,這些都是值得管理者重視的因素。同時,人口也是企業勞動力的來源,因而也影響到企業的雇傭政策。
美國亨氏公司和瑞典雀巢公司看重中國的出生率和人口構成中高比率的兒童份額,因而不遠萬裏來到中國,一個在南方廣東,一個在北方黑龍江,建立生產兒童米粉、兒童奶粉的合資企業,獲得了成功。而這兩個公司的母公司,在美國或瑞典,麵對其老年化的人口,其市場前景則暗淡得多。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組織的最基本單位。自80年代以來,我國家庭具有規模變小、獨生子女增多、職業婦女增多、離婚率偏高、涉外婚姻增多、非家庭住戶(主要指外出經商、打工人員、離婚後獨居者)興起等特點。家庭結構的變化,引起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商品和服務的需求變化,這既為創造、銷售以家庭為單位的彩色電視機、多功能洗衣機、電冰箱、錄放相機、摩托車、微型車、組合家俱等商品的企業和快餐店提供了許多市場機會,亦為房地產經營開發公司提供了發展機會。
2.價值觀念
價值觀念反映了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準則,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都產生了作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對新生事物、財富、風險、時間、成就感等往往持有不同的態度。根據發達國家的調查,社會價值觀的變化傾向是:“因經濟穩定發展,在物質上基本感到滿足,對生活質量改善與精神滿足的需求增加;對單一注重效率的機械化工業社會生活感到單調乏味,要求適度調整;對社會、組織、工業產品的複雜化感到壓抑。希望恢複與自然界的接觸;對傳統性觀念和理論已失去信心,努力尋求新理論與新方法;青年一代要求增加社會生活的參與度”。企業要因人、因地、因時及時調整經營戰略。
“萬寶路”是美國的名牌香煙,它的發跡史卻不是一帆風順的。美國的20年代被稱作“迷惘的時代”。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衝擊,許多青年都自認為受到了戰爭的創傷,隻有拚命享樂才有衝淡創傷的可能。於是,他們或是在爵士樂中尖聲大叫,或是沉浸在香煙的煙霧繚繞之中。無論男女,嘴上都會悠閑地銜著一支香煙。女性是愛美的天使,她們抱怨白色的香煙嘴常常沾染了她們的唇膏,變成不雅觀的斑斑紅點。生產商菲利普·莫裏斯聽到這種抱怨,決定生產一種適合女性嗜好的香煙,於是,“萬寶路”問世了。
“萬寶路(MARLBORO)”其實是“ManAlwaysRememkerLovelyBecauseOfRomanticOnly”的縮寫,意為”隻是因為浪漫,男人總忘不了愛。”其廣告口號是“像五月的天氣一樣溫和”,意在爭當女性煙民的“紅顏知己。”然而,“萬寶路”從1924年問世,一直到50年代,始終默默無聞。它的溫柔氣質的廣告形象似乎也沒有給淑女們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
菲利普·莫裏斯公司逐漸意識到了問題的症結所在:對女性脂粉氣的附合,使廣大男性煙民對其望而卻步,而女性難以形成固定的“癮君子”群。於是,從美國的曆史、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出發,公司對萬寶路香煙的形象進行了嶄新大膽的改造:產品品質不變;改變產品包裝,使之更富有男子漢氣息;廣告不再以婦女為主要對象,而轉為鐵骨錚錚的男子漢。菲利普公司開始時用馬車夫、潛水員、農夫等做為具有男子漢氣概的廣告男主角,但這個理想中的男子漢最後集中到美國牛仔這個形象上:一個目光深沉,皮膚粗糙、渾身散發著粗獷、豪氣的英雄男子漢,在廣告中高卷袖筒,露出多毛的手臂,手指間夾著一支冉冉冒煙的萬寶路香煙。
這種滌蕩盡女人胭脂味的廣告,於1954年問世後,立刻給公司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僅1954年至1955年間,萬寶路銷售量就提高了三倍,一躍成為全美第十大香煙品牌。1968年,其市場占有率升至全美同行的第二位。而廣告牌上那粗獷豪放、自由自在、縱橫馳騁、四海為家的牛仔形象,即代表了在美國開拓事業中不屈不撓的男子漢精神,又成為了萬寶路這一著名品牌的象征。
菲利普·莫裏斯公司為萬寶路香煙樹立起來的美國牛仔形象,並不一定適合其他國家人的口味。因此,當萬寶路香煙走向國外市場時,公司針對當地的風俗習慣、文化背景等對其產品形象進行了適當的調整,采取了極為靈活的廣告戰術和藝術技巧。
70年代,當萬寶路廣告在香港開始拓展時,香港人雖然對其優美的情境和美妙的音樂持欣賞態度,但對終日策馬牧牛的牛仔卻無太多好感。由於價值觀念不同,在香港人的心目中,牛仔是低下勞工,這就在感情上格格不入。
公司對萬寶路廣告做了及時的調整,在香港電視上出現的不再是美國西部紋身的牛仔,而是年輕、灑脫、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牧場主。在廣告宣傳上,打出“美國銷量第一”這一信息後,提出萬寶路“希望給您一個多彩多姿的動感世界”,山丘、森林、海濱、沙灘,及伴隨著優美的音樂而出現的一幅幅豪邁地策馬馳騁的景象。從而成功地敲開了香港的大門。
3.消費行為
消費行為受到消費者文化、社會地位、年齡、職業、收入、生活方式、個性、動機、感覺、家庭生命周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當前人們的消費行為呈現求名、求美、求新、好奇傾向;企業隻有不斷創新,不斷提供質優、外觀美、價格合理的產品和服務,才能占領更多的市場。
本世紀初,美國婦女美的標準是胸部平坦,尤其是少女,如果胸部高聳,便被認為沒有教養,是下等人。伊黛·羅森澤爾勇敢地領導了一場婦女內衣的革命,生產出了一種在當時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胸罩,為婦女解除了束胸之苦,同時,並創了一個更加適合女性天性、自然、美麗、大方的女服時代。當第一批反傳統理念、反禁錮人類天性的胸罩出現在紐約市場上時,似平地響起一聲驚雷,婦女界轟動了,服裝界轟動了,市民也轟動了,胸罩很快被搶購一空,伊黛抓住時機,擴大生產,幾年之間,她的“少女公司”由十幾名工人增加到數千職工,銷售額驟增至幾百萬美元,創造了工業發展史上的奇跡。本世紀三十年代,嚴重的經濟危機襲擊美國,工業萎縮,大批企業倒閉,唯有伊黛開創的胸罩業一花獨放,興盛不衰。
4.文化差異
人的行為受到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這是人的社會屬性。文化是人類世代相傳的生活方式、價值觀、態度、習慣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文化很像冰山,十有八九是不為人們所認識的。雖然它的深層結構相對穩定,但其表麵現象卻是激劇變動的,也是複雜多樣的。不同的群體之間,文化差異有時是極為顯著的,這些都造成人們不同的行為方式,包括工作、生活和消費等方麵的行為差別。對此,經理人員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我國某出口公司在一次廣交會上,與一家科威特分司成交了北京凍鴨700箱。科威特公司要求我方按照“伊斯蘭教方法”屠宰,而且要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出具證明。我方同意了科威特公司的要求,並將該條款寫進了合同。但在執行合同時,我方未能對“按‘伊斯蘭教方法’屠宰”給予重視,而是自以為是地采用了流行的先進屠宰方法,並在未經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實際察看的情況下,請該協會出具了“按伊斯蘭教方法屠宰”的證明。結果,貨物運達檢驗後,科威特公司以違反合同為由全部退貨。這筆業務不僅造成了經濟上的損失,而且嚴重影響了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的信譽。
5.社會財富分配結構變化
據花旗銀行(該行不受理低於100萬美元的業務)納努·潘納尼透露,亞洲百萬富翁的隊伍正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在擴大,在過去4年中,潘納尼的亞洲客戶已達8000個,預計到1996年,除日本外,亞洲的百萬富翁數目可達80萬人摘選自:“亞洲的財富”《商業周刊》1994年3期。。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揚帆預測:“改革以來,中國東西部經濟差距擴大,一方麵是上百萬個百萬元戶,一方麵是上億貧困人口,……隨著通貨膨脹日益嚴重,相當數量的居民實際生活水平下降,加上失業增加,農民收入降低,負擔過重,貧困階層的出現,中國社會的貧富分化觸目驚心,社會集團利益矛盾將加深和表麵化。”摘選自:“繁榮與危機:九十年代中國前景的十犬趨勢”《改革月報》1994年5期。認真分析與研究亞洲地區和我國掌握巨大財富和部分經濟命脈的這一特殊人群的生活、工作經曆、家庭結構、思維特征、消費和投資行為、消費和投資結構等主要特征,不僅僅是社會財富分配問題,而且是當前國際企業戰略管理麵臨的重大課題。據國內貿易部商情中心對我國92年至95年城鎮居民消費情況的分析表明,企業不能僅把目光盯在少數富裕階層上;否則,一旦出現大的經濟波動,企業就會陷入困境,甚至破產。企業的目標顧客仍是廣大工薪階層。
6.社會團體
社會團體是社會組織的另一種形式,影響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主要社會團體包括中國企業管理協會、中國質量管理協會、中國工業經濟協會等。十多年來,企協和企業家協會向企業提供了谘詢、信息、法律事務、人才開發、國際交流、書報刊出版等配套服務。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委員會於1991年、1993年兩次成功地總結了國家級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並出版《管理創新》、《走向市場的機製與管理》等專著,《企業管理》雜誌等,為推廣應用現代化管理科學成果,努力提高我國企業管理水平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與發展,社會團體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經濟環境
企業是社會經濟的細胞,企業經營是一種經濟活動。因此,經濟環境是影響企業經營的諸多因素群中,最關鍵、最基本的因素。影響企業經營的經濟因素主要包括國際貿易體係和國際金融體係、國家經濟體製改革和變化情況、國家經濟政策、國家產業結構調整、通貨膨脹走勢、消費者收入水平和消費結構變化等因素。具體地講,包括:
1.國際貿易體係和國際金融體係
國際貿易體係是指國際收支、商品結構、區域性貿易聯盟、貿易方向、貿易政策等;國際金融體係是指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資本流動、國際支付製度、國際貨幣製度、國際儲備體係、外彙與彙率等。企業要跨國經營,隨著商品和貨幣在國際間的轉移,必然受到國際貿易體係和國際金融體係的影響與製約,公司高層管理者必須盡快熟悉這些環境因素。
2.國家經濟體製改革和變化情況
1992年春鄧小平同誌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標誌著中國改革進入了全麵深化的階段。經過十幾年卓有成效的改革,在市場體係、所有製結構、企業機製、分配關係、宏觀調控和對外開放等構成整個經濟體製的主要方麵,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從而使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大大加快,按國民生產總值計算,改革前26年年均隻有6%左右,改革後上升到近9%,在92年、93年連續兩年增長13%的基礎上,94年增長11.8%;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人均每年提高的速度,從改革前的2.2%提升到6.5%;經濟結構有了可喜變化,第三產業比重從改革前不到20%上升到27%以上;技術進步也明顯加快了,我國的經濟實力有了很大增強,這為企業的發展與創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據國家體改委政策法規司介紹,目前國有企業經營機製的轉變呈現三個層次:一是,經濟特區中的國有企業,麵對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與外資企業享受同等的稅收政策,按照國際慣例經營管理,基本做到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多數國有企業的資金利潤率高於三資企業;二是,一批沿海開放城市和部分大中城市中改革搞得比較好的國有企業,開始具有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能力。例如,首鋼是實行承包製較早的企業,他們實行“四自”持續保持國有資產的增值能力。上海二紡機股份有限公司是試行股份製較早、效果顯著的企業,他們以國際先進水平為目標積極參與市場競爭,把高速度與高效益結合起來,使我國紡織機械製造水平跨入了世界先進行列。三是,其他國有企業雖已有了一定活力,但由於外部環境和內部管理等多方麵原因,經營機製還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企業處於困境,有的微利或潛虧,有的已瀕臨破產。
我國目前正處在由計劃體製向市場體製轉型的階段。在這個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時期,兩種體製的矛盾和摩擦是經常發生的,這就需要企業經理看準方向,把握時機,銳意創新,從而減少不利因素對企業的影響。
3.經濟政策
自92年以來,我國正在建立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目前主要進行財政政策,銀行體製和國營企業三個方麵的改革:財政改革的目的是要調整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係,建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分稅製;銀行改革的目的是建立一個獨立的金融體係;還要改變國家與國有企業之間的關係。”摘選自:“通往市場之路——和朱基的一次談話”《商業周刊》1993年3期。為此,全麵鋪開了財政、稅製、金融、外彙、外貿、投資、現代企業製度、社會保障、環保等製度的配套改革。國家通過新經濟政策,引導企業走向市場,總的指導思想是保持企業間的公平競爭,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製止企業非法謀取暴利,保持全社會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防止環境的汙染與破壞。這樣會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帶來某些限製或前所未有的轉機。
1998年夏季,長江發生了曆史罕見的、全流域性的特大水災,東北也發生了大水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次大洪水是長江、鬆花江上遊地區長期砍伐森林、生態遭到破壞,水土嚴重流失的結果,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複。嚴酷的現實把“保護環境,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毫不客氣地擺到了人們麵前。朱基總理指示“天然林一棵也不能再砍了”。中央政府發出緊急通知,凍結各項建設工程征、占用林地一年,停止部分林區的砍伐,並要求大力植樹造林。根據通知精神,四川省、雲南省、黑龍江省、重慶市等省市下發了關於停止部分天然林采伐的命令。從9月1日起,我國三大林區之一的川西林區被全部關閉。全國大約有十幾萬林業工人放下斧鋸不再砍樹,拿起鋤頭植樹造林。兩江上遊林區有史以來的最大的一次產業調整在幾周內實施,國家為此撥出專款近百億。
在我國,由於體製轉型和經濟增長方式轉型雙重任務並存,政府的經濟政策的變動性會更大。企業應密切注視國家的經濟形勢,根據具體經濟環境,認真預測政府可能采取的各種經濟政策,並采取相應的應變措施,以抓住機會,避免威脅。
4.產業結構調整
各國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是隨著生產力發展的不同水平而表現出不同的形態。它的結構規模順序,一般先從“一、二、三”,過渡到“二、一、三”或“二、三、一”,最後發展到“三、二、一”的形態。
如,在90年年代的產業結構調整中,上海提出了“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積極調整第二產業、穩定提高第一產業”的“三、二、一”方針,上海第三產業發展的具體設想:一是,大力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到本世紀末,上海第三產業應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000億元以上,占全市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5%。二是,建立和完善一批全國市場,90年代,上海要進一步完善現有的證券市場、資金拆借市場、外彙調劑市場、金屬交易市場和煤炭交易市場,與中央各部門和各省通力合作,建立石油市場、技術市場和離岸國際金融市場。三是,建立中央商務區、商業貿易區、高科技園區、涉外功能區、旅遊渡假區等五大功能區。四是,建立一係列高新技術應用的現代化通信係統;建立高效便捷的交通係統;建立一係列符合國際規範的中介服務係統;建立公用事業服務係統;建立文化傳播係統;建立完善的社會福利保障係統等六大配套係統。馮大愚等:《中國騰飛在東方——中國沿海城市生產力發展的比較分析和戰略思考》P119—123中國經濟出版社1993年版。值得注意的是,自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一些大中型企業開始熱衷於親自參加國家、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的研討會,廣泛聽取理論界、實業界、社會團體、各民主黨派對國家、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看法和建議,在振興國家、區域經濟的同時,預測自身產品、市場發展態勢,研製更加靈活、實際的企業經營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