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營規模權變
在現代經濟中,麵對靈活多變的現實世界,以長期追求規模經濟和大批量而形成的大企業已經不合時宜了。為了管理跨單元項目和加速對市場的反應,許多公司正在進一步重視建立多功能、多單元小組。這種減少層次和壓縮規模的趨勢源於降低成本的需要,同時也反映了信息和通訊技術對管理的衝擊。然而,事情並非這麼簡單,現實中有把大企業變成稍小一些的事實,但也有很多的中型企業正迅速成長為大企業,甚至大企業變得更大。所以“大”和“小”不僅僅是一種表麵規模關係,而且反映了企業內部管理結構、生產結構等諸多方麵的實質。規模經濟並沒有過時,隻不過規模經濟作用的方式發生了變化。
企業經營規模概述
一、企業的規模經濟性及原因
(一)規模經濟性和不經濟性的概念
在闡述規模經濟性和不經濟性的定義之前,先要介紹企業短期平均成本曲線和企業長期平均成本曲線。
我們知道,在短期裏,企業的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不會發生較大的變化。經常變化的隻是能源、原材料、勞動力等的數量。在這種情況下,產量與成本的基本關係構成了短期成本的數學模型。它直接反映出企業一定量產出的總成本就是總固定成本和總變動成本之和單位產品的成本就是單位產品的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之和。
(二)規模經濟性的原因
為什麼在一定限度內企業擴大規模能夠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呢?這是由以下技術經濟因素決定的。
1.專業化和勞動分工
亞當·斯密寫道:製針廠的勞動分工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創造了條件,首先,各特殊工人的靈巧程度提高了;其次,節省了一個特殊工作到另一個特殊工作損失的時間;最後,使用專業化的機器生產,使勞動生產簡化,一個人能承擔過去由一組人共同才能承擔的工作。
十分明顯,專業化和勞動分工與企業規模是密切聯係的,企業隻有達到一定規模才能使用專業化的機器設備,才能使用在工程、生產、市場、財政以及信息處理等方麵有特殊技能的職工。現代大企業采用流水線方法就是如何實行專業化和勞動分工以及生產規模經濟性的一個明顯例證。
2.不可分性
它的規模經濟性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技術裝備的不可分性。引起的規模經濟性,其典型形式是企業的機器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必須要有合適的利用率。企業的生產線是以某些關鍵設備為中心來設計的。各種機器設備的生產能力必須平衡,但各種設備的單台生產能力是不相等的。這些設備必須按其能力的最小公倍數配置才能充分利用。規模擴大時,隻有成倍增長,才能有好的經濟效益。
與技術裝備相聯係的另一種類型的不可分性表現為機器設備尺寸的大小與其表麵積之間的關係,以及機器設備的容積與產量之間的關係。許多機器設備的成本通常與其尺寸大小和表現積有關,而它的能力和產量又和其內部容積有密切聯係。當這類機器的表現積增大時,它們的容積(圓柱體形的設備尤其這樣)會以更快的比率增大,這就是說,機器的能力比機器的成本增長得更快。而且,機器設備投入運行後,勞動力方麵的成本增加一般也將大大低於機器的容積和產量的增加。例如,燒一台5噸的鍋爐,需3個人,燒一台10噸的鍋爐並不需要6個人。
二是銷售的不可分性而引起的規模經濟性。如果為企業銷售產品的人員和機構的潛力比較大,不作更多努力和不花費更多的開支就能銷售現有生產線上追加生產的產品,其成本增加的比率一定會比產量增加的比率少。
三是財政不可分性引起的規模經濟性。它首先表現在企業的廣告方麵。廣告是溝通生產與消費者聯係的一種工具。無論是采用何種傳播媒價作廣告,其價格不會因企業的大小而變化,大批量生產的企業,其單位產品所負擔的廣告成本一定會比小批量生產的企業要低,而且,對通過廣告使其產品已取得消費者承認的企業來說,如果擴大規模,增加產量,其廣告費也要比最初取得的消費者承認時低。其次,這種規模經濟性還表現在與調查貸款前景或調查新的投資可能性相聯係的成本方麵。調查5萬元的貸款或投資與調查50萬元的貸款與投資差別是甚微的,如果調查貸款或投資的成本增長率低於貸款或投資規模的增長率,那末,這種規模經濟性對大企業是有利的。
四是研究和開發的不可分性引起的規模經濟性。假如大企業和小企業都設研究開發部門,靠自己的力量開發新產品,究其總投資來說,大企業可能比小企業要多,但是單位產品分攤的研究開發成本大企業則肯定會比小企業要少。
3.先進技術和生產組織的采用
企業規模大,有條件采用先進的工藝和技術裝備,也為采用流水線、自動線等先進生產組織形式打下了基礎。這樣就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4.學習的效果
大企業在擴建中如果使用同類型機器,由於設備安裝維修人員和操作人員過去已掌握安裝和使用這種機器的技術,不需要再經過學習和較長時間的實踐就會熟練地安裝使用,維修保養它們,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5.大量購買
在一般的情況下,企業的采購成本會隨著大量購買而降低。這不僅因為采購人員簽訂數量大的購買合同並不一定比簽訂數目比較少的合同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大量購買賣主在價格上還會作某些讓步。(如按批發價格銷售)運輸費用也會降低。
6.儲備的節約
企業要正常生產經營,必須儲備一定數量的原材料和備品配件,對於一些需求容易變化或有風險的物資更是這樣。但是,使用幾台相同機器設備的企業比隻使用一台機器設備的企業所需儲備的備品配件就要少,因為前者的機器設備的某一部位不可能同時被損壞。相同的經濟性在原材料、製成品、貨幣儲備等方麵也一樣存在。
除以上原因產生規模經濟性外,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也可能產生一些規模經濟性方麵的原因。它們是:
(1)由於競爭,一些大企業迫使它們的供應商按低於市價的價格為它們供應原材料、零部件或半成品。這是一個企業利用壟斷勢力去擠壓另一個企業的結果。這種行為是簡單地把一個企業的利益再分配給另一個企業,一些企業的獲得就是另一些企業的損失,從全社會來看,它並不增加經濟效益,但這種情況在有競爭的經濟中是確實存在的。在分析規模經濟性時,我們不能不給予適當注意。
(2)大企業比小企業能招收到高質量的勞動者。我國企業的職工過去是由國家統一分配的,由於國家重視大企業,所以大企業的人員質量一般比小企業要高,但是,即使以後的企業自由招工,這種現象也不會消失,因為由於收入、福利、榮譽感等方麵的原因,威望高的學校畢業的學生一般都願意去大企業工作。
(3)許多事實說明,在籌措資金方麵,大企業比小企業有許多優勢。由於大企業的信譽比較高,其利潤率比較穩定,取得貸款不僅比較容易,利息率也可能比小企業低,發行債券也比較容易,因此,大企業獲得資本的成本也通常比小企業要低。
(三)規模不經濟性的原因
1.技術條件問題
產生規模經濟性的許多技術方麵的原因,在一定條件下又會產生規模的不經濟性。例如,倍數原則表明,企業的專業化設備的能力要按最小公倍數配置,如果違反了這個原則,某些設備的能力就不能充分利用,造成浪費;又例如,一些設備容積增加到某種程度之後,其外壁就要加厚或者需要使用某些特殊貴重材料,才能保證安全使用。同時,安裝設備的技術標準也會提高,設備體積大了,還會給運輸帶來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都要增加費用,從而影響經濟效益。
2.管理上可能出現失控現象
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管理越來越複雜,而且管理機構更加龐大,從上層管理到基層管理,環節增多,“管理鏈”延長,企業高層領導人的命令、意見、意圖傳遞給基層領導人容易被遺漏、誤解或歪曲,而且容易產生互相指責、推逶的作風,使傳遞的速度也受影響。下層和外界的信息傳遞給企業高層領導人時也會出現類似情況,企業的管理機構越龐大,這種失控現象就越嚴重。尤其當上級管理層次和下級管理層次的目標不一致時,下級可能歪曲上級的意圖或向上級傳遞不真實的信息,如對上級的決策陽奉陰違,隱瞞生產能力,誇大困難的程度等,用這些辦法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3.職工的積極性問題
在小企業裏,職工更能把自己的工作和企業生產方麵的成果聯係起來。管理人員,特別是企業廠長、經理能較多的和職工保持直接的接觸,聽取他們的意見,關心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在小企業裏,職工更忠於自己的企業,積極性也能得到更好的發揮。相反,在大企業裏,職工眾多,有的達幾萬人,一般的工人和管理人員可能感覺到他們是默默無聞的——他們的貢獻任何人也分辨不出來,對他們的辛勤工作也很少有人去鑒別,這就使他們的積極性不能象小企業的職工那樣得到很好的發揮。
二、規模經濟的優勢
(一)技術規模的經濟性:大批量生產的魅力
技術規模的經濟性往往是通過實現大批量的生產而形成的,這在需求大於供給的市場條件下是非常有效的。歐美特別是美國的企業曾運用這樣的一條金科玉律實現了迅速的增長。大批量生產的魅力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麵表現出來。
首先可以獲得生產專業化分工的利益。按照早期經濟學家的研究,勞動的專業化分工至少可以實現三個方麵的好處:一是分工可以使勞動者專門從事一種單純的操作,從而提高勞動熟練程度,增進技能。二是分工可以使勞動簡單化,使勞動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種特定的對象上,有利於促進改革和發明。三是分工可以減少勞動工作的轉換,節約從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所需要的時間等。這三個方麵的利益被稱為是專業化經濟或分工經濟。大批量生產使用的勞動較多,並且更可能采用效率更高的專用設備以取代非專用設備,從而使生產專業化分工成為可能而獲取利益。
其次,大批量生產可以實現原材料等投入的節約。在某些情況下,隨著產出的增加所需的原材料等投入趨遞減,而不是一般認為的不變。
6/10規則:產出和原材料的關係可以從研究一個容器的體積與製造該容器的材料所需要的表麵積之間的關係中體現。假定一個立方體的邊長為r,那麼其體積就是r3,而表麵積為6r2。可以證明大立方體每單位體積所需要的材料少於小立方體。假設兩個立方體的邊長分別為r1和r2,其表麵積之比為:
S1S2=(r1r2)2
相應的體積之比為:
V1V2=(r1r2)3
由以上兩式可以得出:
S1S2=(V1V2)2/3
因此,如果要使立體體V1的體積為V2的兩倍,材料增加的比例為22/3=1.59。換句話說,體積增加一倍,材料隻需要增加59%。由於2/3接近於四六開的比例關係,所以這種現象稱為“6/10規則”。
第三,大批量生產可以充分提高設備利用率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在企業生產中,有時可能需要昂貴的設備,隻有充分發揮這些設備的作用,才能證明投資是合理的。而要達到充分利用,往往需要擴大產量。例如,生產某一種產品需要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手工操作的,每人每小時生產60個單位產品毛坯;第二道工序是半自動化的,每小時機器能生產400個單位中間產品;第三道工序是全自動化的,每台機器每小時能生產1000個單位的製成品,要使整個生產過程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就要求後兩道工序的機器設備得到充分利用,隻有使產量等於三道工序產量的最小公倍數,即每小時生產製成品6000單位產品才能做到這一點。這就要求第一道工序雇用100個工人,第二道工序安裝15台機器(包括操作者),第三道工序使用6台機器。那麼少於每小時6000單位產品的產量,都將使設備不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機器設備是固定成本中的一種,充分利用設備實際導致了分攤在每件產品上的固定成本降低,對於廠房以及其他生產設施而言,這種隨產量增加使單位產品成本下降的趨勢更為明顯。
假定一個企業生產設備能力一定,設m代表產量,CF代表企業總的固定成本(即無論生產多少產品要定期支出的成本,如設備、廠房折舊、辦公費用等等),V代表單位產品變動成本(即隨產量變動而變動的成本,如原材料輔料等等,生產量越多,耗費的原材料等就越多,但一般認為分攤到每件產品所需的原材料等是不變的)。企業在一段時間內的總成本C為總的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之和。
C=CF+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