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經營決策的關鍵,是決策環境和決策程序的維度化和空間化。
立體論觀點認為,決策環境,無論是總體環境,或是切近環境和內部環境,是一種時空區域的環境。而決策程序的重要前提,則是各個階段的維度化和空間化。而在維度化和空間化基礎上,再根據立體論原則,對決策環境進行分析,並實施決策步驟。
立體思維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隨著時空區域的變化而變化的,諸如,正放射型思維、反放射型思維、正反放射型思維、反正放射型思維、正反放射型思維、內交叉放射型思維,外交叉放射型思維,都是密切結合時空區域特點而形成的創造性思維。
隨著時空區域變化而創造立體思維模式,可說是科學決策的根本之所在。
決策環境因素的立體分析
各國學者對決策因素的觀點不盡相同,對企業經營環境的分類也迥然各異,諸如加拿大學者將影響決策的因素分為總體環境、切近環境、內部環境;中國學者,則對企業的經營決策產生影響的重要範圍歸為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兩個方麵;美國學者,則把製約決策的主要因素歸結為:總體環境影響、內部環境影響、決策者特性的影響、不可預測性的影響四個方麵;日本經營決策所考慮的因素分為:國內外形勢、國內外同行業狀況、企業自身狀況三個方麵。
雖然各國學者對決策因素的觀點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但是我們認為,決策環境因素獨具立體論的重要特性,即決策環境因素的立體特性、網絡特性、雜多特性以及有機特性。
一、決策環境的時·空區域
(一)時間·空間的整體
決策環境因素的立體特性,主要表現在最基本的運動形式之中,由於時間·空間是一切物質形態的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因此決策環境因素的最基本的運動形式也具有時間·空間的特性。
時間·空間作為一種現象的形態,實際上是把決策環境因素聯係起來,使它們成為一個時間·空間的整體。決策環境因素便可構成時間·空間的區域,其立體的特性則是時間·空間的四維性,即空間的三維性和時間的一維性。
決策環境的時間·空間區域作為統一體而存在,它由部分的、個別的各個具體的時間·空間區域而構成,從而任何具體的決策環境都是一個特定的時間·空間區域,並具有其時·空特性和時·空關係。
任何影響決策的因素都處於一個特定的時間·空間區域之中,並在其中顯示出自己所具有的時·空特征以及與其他影響決策的因素之間的某種時·空關係。
(二)各種決策環境時·空的維度
顯而易見,在決策環境的不同層次的時·空區域(例如,總體環境)以及同一層次的不同區域(例如,總體環境中的社會環境、政治環境、曆史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技術環境、科學環境、軍事環境)之中,其時空的性質和是同一的,但是它們之間也存在著差異。例如,無論決策環境的不同層次的時間·空間區域,還是同一層次的不同區域,均具有四維時·空的共同特性,而它們彼此之間的差異卻是各自的空間維數的不同。對於決策環境的時間·空間區域而言,影響決策的因素實質上是空間的維度。它們各自影響決策的因素,無論是數量,或是質量,都是迥然不同的。例如,總體環境由經濟環境、政治法律環境、技術環境、社會環境、道德環境以及國際環境等六個附屬環境組成;切近環境,則包括工會、調節者、供應者、社會團體等對企業經營產生直接衝擊的各種因素;至於內部環境,其主要構成因素是組織文化、管理者和雇員。
誠然,上述總體環境、切近環境以及內部環境所包括的構成因素並非是十分全麵的,但是三種環境所包括的構成因素的數量顯然是不同的。由此可見,一種環境的時·空區域的各自空間維數是不同的,而且各個決策環境中所確定的決策因素的多寡直接影響著決策的科學性。
上述三種決策環境的時·空區域的質量特性也不盡相同,其質量特性主要表現為對企業組織的切近程度和衝擊程度。
總體環境的時·空區域對於企業組織的切近程度較低,因此它對企業組織產生的衝擊具有間接的性質。
切近環境的時·空區域,顧各思義,對企業組織極其切近,因而它對企業組織產生的衝酃則具有直接的性質。至於內部環境,由於它所包括的因素屬於企業組織的內部條件,對企業組織產生的影響就更為直接,更為明顯了。
上述三種環境的時·空區域對企業組織的切近程度和衝擊程度顯然是不盡相同的。
(一)總體環境的時·空關係
決策環境因素的網絡特性,主要表現在決策環境的時·空區域中各種因素的錯綜複雜的交織關係上。
影響決策的環境因素是複雜多變的。無論是決策環境的總體時·空區域,還是決策環境的具體時·空區域,還是決策環境的具體時·空區域,都包含著種類繁多的因素。因此,各種不同的決策因素會形成網絡特性。
時·空區域所包含的各種相互作用可以分為如下兩點:第一,任何一個時·空區域所形成的各種作用皆是相互影響、相互製約的;
第二,不同時·空層次和同一層次中不同時·空區域之間是互相連接、互相過渡、互相轉化的。
從上述兩點出發,對決策環境的時·空區域的各種相互作用可以進行深入的分析。
任何一個決策環境的時·空區域所形成的影響決策的要素,是互相影響和互相製約的。
以決策環境的時·空區域可分為如下三類:
1.總體環境時·空區域
2.切近環境時·空區域
3.內部環境時·空區域
總體環境時·空區域所形成的決策因素可分為如下十大因素
1.政治因素
2.經濟因素
3.文化因素
4.社會因素
5.曆史因素
6.地理因素
7.法律因素
8.軍事因素
9.科學因素
10.技術因素
以總體環境的時·空區域所形成的十大因素而論,它們是互相影響,互相製約的。
(二)決策要素的交織關係
政治上不穩定性是對同外國企業有關政策的變動而言的,而政治不穩定性是政治環境的一個特點,它往往同政治風險有關。
無論是政治不穩定性,還是政治風險,都屬於總體環境時·空區域包括的政治因素,而且上述政治因素同經濟因素、文化因素、社會因素、曆史因素、地理因素、法律因素、軍事因素、科學因素以及技術因素之間的關係顯然是相互交織的關係。
政府的決策總是具有政治性的,然而支配這些決策的因素卻可能是純屬經濟性質的。例如,美國政府為本國投資者提供的國外投資政治風險保險中,就把貨幣不可兌換風險也包括在其中了。
但是,政治的,非經濟的因素會造成嚴重的經濟影響。例如,某些國家的政治不穩定會引起資本的大量外流。又如,同外國企業相對立的內部政治力量,迫使政府限製外國公司彙回利潤和進行其他的金融轉移。
政治風險也會對自然資源項目造成嚴重影響,諸如石油和采礦業,由於某些特定國家的民族主義情緒日益增長以及自然資源應為本國人民造福的觀念增強而經常受到政治風險的威脅。
政治風險對於其他諸多因素影響的實例是不勝枚舉的,僅就上述實例便可明顯地看出,政治因素對其他各種環境因素產生影響的程度相當嚴重。
從另一方麵來看,其他諸多環境因素也會對政治環境因素產生影響。對於國際商務活動造成的政治風險的來源,往往是經濟因素,文化因素,社會因素以及軍事因素。由於經濟、社會等因素而造成政治不穩定的事例更是比比皆是。例如,1978年突尼斯發生的總罷工就是由於經濟因素發起,最後導致政治上的不穩定。這次罷工開始是經濟事件,即抗議工資限製,最後卻轉向對布爾吉巴政府的全麵挑戰。
社會動蕩和混亂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除經濟因素之外,也可能涉及文化因素,諸如印度發生的宗教爭論以及學生鬧事等等。
國家之間的武裝衝突,如英國與阿根廷,兩伊戰爭,都會導致有關國家的政局不穩定。
國內叛亂可能成為社會不穩定與混亂的最終結果。80年代初期中美州的形勢便是最明顯的佐證。
綜上所述,政治因素會對經濟因素、文化因素、社會因素、曆史因素、地理因素、法律因素、軍事因素、科學因素和技術因素產生影響。反之,經濟等諸多因素也會對政治因素產生影響。同理,經濟因素也會對其他因素產生影響,其他因素顯然也會對經濟產生影響。依此類推,其他各因素之間的關係也毫不例外,所以上述十大因素之間的關係是縱橫交錯,錯綜複雜的交織關係。
通常認為,構成文化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幾點:
1.文化、教育;
2.信仰體係;
3.美學:雕塑藝術、民間風俗、音樂、戲劇和舞蹈;
4.語言。
如果追溯一下日本明治時期女性風俗的轉變,上述文化因素的交織關係便顯而易見了。日本明治時期,日本各都市迅速地向近代化發展,電車等近代化交通工具在各城市普及,日本式和歐式的混和折衷的住宅也大量出現,女性生活、衣食住行,全都隨著西方文明的湧入而產生了極大的變化。
日本明治時期出現了既保持日本風格又吸收西方特色的所謂“和洋折衷”的事物。女性服裝的變化和發展是“和洋折衷”的典型。當時領導時裝新潮流的是日本女學生,她們上穿和服上衣,下穿棗紅色西式裙子,足登長筒皮靴,與西方風行的“頭戴普魯士帽子,足穿法蘭西式鞋”的西方流行時裝相媲美,又與男子的西服相呼應。至使西服店在日本像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
日本明治時期的時裝新潮流,“和洋折衷”服裝出現,又促使了宗教習俗的轉變。日本佛教徒認為:牛,終身為人造福,不應食用(有不食牛肉為善行的信仰)。日本明治維新以後,隨著文明開化。肉食也逐漸為日本人民接受,牛肉被稱為“開化”食品,牛肉店也逐漸在各城市出現,而且牛奶及其乳製品奶酪、黃油、奶粉、煉乳等相繼上市。東京一些店鋪開始烤製西式糕點,一些西餐館陸續開業。這一切又都促進了日本女性在飲食、家庭炊事以及兒童喂養中改變了過去的許多習慣。
“文明國”的浪潮又衝擊了日本男女混浴的習慣。在“和洋折衷”促使日本諸風俗習慣轉化之前,日本人在浴池中洗浴的情景曾使當時到日本去的外國人大為驚訝,認為不可思議,特別是對男女混浴和由女人當搓澡工的情況尤為好奇,對於外國人來說這是一種可恥的風俗,為了保住“文明國”的體麵,明治政府曾三令五申嚴禁男女混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