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思想之源:《易經》(1 / 3)

立體思想之源:《易經》

在世界管理思想的體係中,立體思想可追溯到中國的《易經》。雖然,《易經》中的立體思想隻是一種雛型,但卻是立體思維的源頭,它對於確定現代的立體思維以及立體論原理,堪稱智慧之源。

現代高新科技的飛速發展,使思維空間概念發生了質的變化,電子空間特殊思維領域的出現,使人類進入思維的新時代——立體思維的時代。

立體論在立體思維的時代應運而生,它將隨著立體思維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易經》的立體思維模式

一、太極圖——立體思維雛形

太極圖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象征,是立體思考之圖象大成。

從素描理論與太極和卦象結合起來考察,太極圖應是立體的,太極圖是運動的。它以易的形象模式出現在人們麵前。

這種立體與運動的雙重觀測法,使人們從本質上揭示出太極形象,並不是平麵二條首尾相接的魚,而是躍出紙麵外的兩股旋渦運動,這兩股旋渦運動是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

對於陰陽對立統一的太極圖立體形式,易學家以及諸多學者做了方方麵麵的考察。他們的思考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但是,對於太極圖是三維空間對立統一運動的象征,則是人所公認的。

太極圖是立體思維框架的典型框圖,對立陰陽、對立統一的太極立體框圖,可以從事物屬性方麵加以思考,其主要方麵可歸結為如下三個方麵:

1.一切事物是陰陽對立的,處於運動狀態裏,如人生有生就有死、物體有正就有反、人情有憂就有歡,這些是相感共存的。就像太極圖中黑與白共存。

2.事物都按其本性的陰或陽由小到大進行變化,到一定極限量時轉化成對立性質,事物發展軌跡是波浪式螺旋上升與下降。正如同太極圖中黑魚與白魚的相互關係。

3.S線思考:由那條在平麵體現S線貫穿立體扭動的區域不僅僅是分界線,而是漸變的分水嶺。它是由陰變陽、由陽變陰的一個完整的過渡。它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體現了事物的一般規律,是人可以感知的,並能得到驗證的過渡現象。

如果說以上三方麵的思考還停留在一般事物屬性之上,那麼從S線的意義與魚眼去思考,又可做出如下四方麵的解釋:

1.“魚眼”思考:“魚眼”不僅是古書所講的“陰中陽”“陽中陰”,而且它們之間是相通的。“魚眼”的形象具有極其重大的表達意義,它是時空轉移的非常區域,是有生命與無生命的時空轉化。如太極圖中的白色魚眼,是陽性發展到極端,而產生的陰的陷落,由實到虛的突變。而黑中的白眼是陰虛的運動到一定極限度產生陽的升騰。

如同陽魚中陰眼與陰魚中陽眼都是事物發展形式的雙重性,是邏輯的反向運動的思維表現。正如人類認識事物都是由量變到質變漸變的過程,另外也有一種突變的頓悟過程。

2.這個運動狀態的能知圈心,太極模式的外輪廓不僅是一個圓環,而且是處於不斷地膨脹與縮小的陰陽對立的旋轉球狀星雲態。

3.太極立體模式的中心O,這個中心點不是靜止的,它是隨著人類的能知度的進化,而做著不斷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前進狀態永恒地運動,這個中心點從來就不會重複到同一空間座標點上。

4.太極模式中心的軸運動軌跡:在曆史長河蹤跡裏,隻有座標上某一方位的相似和相近而已。

從上述解釋不難看出:太極圖的解釋中體現不再是三維空間思維,而是過渡到四維思維裏稱之為“太極圖的立體思考”。這三維之外空間領域即四維空間,體現在太極圖運動態的魚眼中。

太極圖的立體思維框架對於現代企業管理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二、易經的立體思維模式

一部人類認識史也就是人的思維方式的發展史。人類的思維方式,從總體上講是由低級到高級的思維方式發展的,它是由初級的線性思維向高一級的平麵思維轉換,再由平麵思維方式向更高一級的思維方式——立體思維方式轉換,逐步發展起來的。

《易經》的立體思維模式的確立,正是線性思維→平麵思維→立體思維轉換的結果。

《易經》是一種文字易,它主要是指文王演變的六十四卦形,與卦爻辭,及孔子之“十翼”。這些以文字和卦形所組成的語言符號,是以文字由點到線所形成的直線而產生信息。由於線性思維的障礙的存在,致使千百年來對易的研究,尤其易的結構的研究,停留在初級階段。而到了宋代,邵子先後天圖及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是由線性思維向平麵思維轉換的結果。近現代以來,諸多學者進一步研究《易經》結構,從不同角度剖析了它的直覺思維的立體運動方式。這標誌著,對《易經》結構的研究開始由平麵思維階段向立體思維階段轉換。

由於平麵思維向立體思維轉換的結果,周易的研究便產生了一個飛躍,把《易經》從書麵上的文字敘述,從曆代圖象的平麵展示中擺脫出來。

人們對於《易經》結構的研究表明,周易的立體模式存在於預測事物與分析及感知事物一種思維模式中。易學立體模式產生在這一時空統一思維運動中。

如果以形象圖象說明,它是一個不封閉的球體,是一個周易球,是思維結構框架。

從上述研究成果,可以得到的啟迪至少應包括下列兩方麵:

1.《易經》立體模式的三界、太極、兩儀在周易預測儀中,A區是天界、B區是地區、C區是人界,這三界區表達了一般事物發展三個階段,由地界到人界、從人界到天界,正如每個卦都有三個階段。

2.《易經》的立體模式以形象展示出天地人間的關係,地道區反映事務發展屬性的空間地域,天道區反映事務發展屬性的空間天域,人道區反映人類行為吉凶禍福的活動空間,所涉及上至天道,下至人道的影響和幹涉的領地過渡。

三、五行的立體思維架構

“五行”在中國人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人們生活中離不開的五大原素,而五行的立體思維架構對人類思維的發展具有特殊意義。

五行是東方人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把世界萬物歸納成五大元素,各有屬性,它們各自性格鮮明,具有獨立本性的形象和規律,然而,五行是互相轉化的,又是相互製約克製的。在它們之間,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完成一個生生相依良性循環。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被相克的製約循環,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這是一個相互製約的循環。

凡所歸屬在五行中的事物,都有相生相克的特性,這些規律也體現在立體模式中,如果用色彩表示,會展現一副色彩斑瀾的立體球狀物體。

五行立體思維架構所展示的原理苗永江,《易經形象預測學》,萬國學術出版社,1994年,第8頁。為:

第一,五行生動地體現相生相克的不平衡與平衡的能量元素較量。

第二,從立體模式體現了爻與爻間的生克關係,每個爻與周圍爻,以及每個角度和空間爻區與自身爻性間生克關係,非平衡與平衡的空間關係。這樣周易立體模式的五行觀念,不再停留在一個點上,不再停留在一條線上,而是全方位係統呈現出五行元素分布的全貌。

第三,在立體的模式圖中,不僅可以看到五行的質量的分布,還可以看到五行量化分布。

上述不可思議的分布與客觀事物規律可能是息息相關的:

(1)地球上的物質組成:

A與化學元素百分比有關聯;

B與化合分子數百分比有關聯;

C與物質結構電子軌道數,化合價之間有關聯。

(2)天體的星宿在不同月份對地球的影響:

A不同屬性的天外星座對地球光照的時序;

B天外星球對地球磁力場的周期顯示五行作用質與量的變化規律;

C天外星球對地球場運轉距離的數值規律表。

(3)易經反映的五行陰陽的內核的相互製約,相互轉化的規律:

A數字規律;

B分布結構與物質轉化意義;

C時間意義在五行中的分布。

(4)人的五行屬性:

A土性人居多(中國人口);

B性格分析(時間生辰);

C中華人口多,中性人居多。

立體思考

立體思考是中國人思考方式的重要特征,它趨於尋找對立麵的統一,長於變易和循環,重視天人合一。

一、對立統一:立體思考的基礎

《易經》的八卦圖形往往給人以不可思議之感。而構成八卦圖形的兩個符號—、--,卻是並不費解的。對《易經》來講,二個相反符號的反向對立,是構成立體思考的最基本原理之所在。

兩個對立的符號,並不僅僅表示兩者的對立而已。兩者雖然極端相反,但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而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係。

兩者對立關係貫穿於《易經》整體之中,易條辭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這一體係,是觀察宇宙的體係,從宇宙到本原,萬事萬物,其中隻有一個道理,貫通一切,就是兩儀——陰陽。

這是中國人思考方式的重要觀點。中國的先哲,對於相對性有極深刻的體認,形成了中國哲學的傳統思考。

1.老子的相對性思考

老子認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上相傾。”有無、難易、長短、高低,分別形成各自的組合,同一組合中的兩者,無一不是“相生”、“相成”、“相形”、“相傾”的。執其一端,做出價值判斷,是相當愚昧的。人往往認為美是自然之物。然而,這個想法,其實就是醜的。過份執著一端,而不加思索另一端,這是世俗之常有的態度。這也正是老子提倡相對性的緣故。

老子指出:“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本。”

貴和賤,高和低,有相對不相離的關係。有賤才顯得出貴,有低才看得見高。這是在貴裏有賤,賤裏有貴的相互關係。從現實的相對性明朗化,引導人們進入絕對之“道”的境界,是老子主要的著眼點。

2.莊子超越對立的思考

莊子的《齊物論》,即萬物齊等的論說,是他思想的精華,是超越現實事物的對立,而進入自由境地的觀念。

“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萬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因是因非,固非固是。是以聖人之不由,而照之於天。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齊物論》)

莊子的超越現實對立的思想,是同《易經》一脈相承的,莊子不是認定此為絕對性的矛盾對立,反而主張這是相互依存關係,是彼此包含在各自之中的。

3.清朝的虛實之論

虛實論是中國人喜歡的二元說明法。這種虛實論經常出現於清朝學者的畫論之中。

清朝惲南田說過:“現在的人,費盡心思於筆墨,但古人卻費盡心思於不使用筆墨。如果能悟解此意,那麼對任何事都能洞若觀火,繪法的技巧,必能進步。”(《甌香館畫跋》)

與陰陽說相同,虛是空、無,是微妙難以理解的事物,實是指充實,有,是具體的東西,這也是相對的概念。同樣,與陰陽一樣,虛無也有相輔相成的關係,虛不是絕對的虛,實不是絕對的實,兩者相互為用,相互依存。

同理,中國的繪法技巧,崇尚空白,不用筆墨的空白處,就是虛,用筆墨畫線塗色就是實。虛與實相對立,卻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惲南田又說:“古人用筆,即使在畫得滿滿之處,也有虛靈的旨趣。但現在的人,稍微畫一下就感到煩悶。虛如果在實之中,那麼整幅畫就已經得靈妙的意趣了。”(《甌香館畫跋》)

由虛來產生實,實也包含在虛的作用中。隨著虛實的相互作用,整張畫才顯得出色。這就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道理。

陰陽統一,是一種運動形式,而且是一種立體的運動形式。在《易經》中最明顯不過地記述了這種運動形式: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係辭下傳》)

屈行蟲把身子曲縮起來,是為了伸展前進。“屈”和“伸”是兩種不同的運動形態,兩者相對立,但又有不可分離的關係。因為“屈”中有“伸”,“伸”中有“屈”,屈行蟲的伸和屈的對立形態,是一種運動中形成的立體形態。

另在《文言傳》中有如下說明:

“陰過於旺盛,與陽混淆難以分辯,必‘戰’。由於陰太旺,令人懷疑到是否有陽的存在,因此,用‘龍’來說明爻辭。”

4.動靜互製說

所謂動靜互製就是以動製靜、以靜製動和以動製動、以靜製靜。剛柔互克即是以柔克剛、以剛克柔和以剛克剛、以柔克柔。這是張誌祥提出的無為管理的方法。

“動”是物質存在的形式,是物質固有的屬性;“靜”也是物質存在的形式,但它是物質運動的特殊形式。“動”為陽,“靜”為陰。“剛”是指剛強、剛健堅強;“柔”則相反,指柔和、溫和。“剛”為陽,“柔”為陰。

“動”和“靜”、“剛”和“柔”是事物的不同存在形式和表現形式,他們之間是互相製約、互相滋生的關係,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采取動靜互製和剛柔互克法就是使事物向有利的方麵轉化,達到平衡,出現和的狀態。由於事物是動態的,是變化的,有時需要以動製靜,以剛克柔;有時需要以靜製動,以柔克剛;有時則需要以動製動、以靜製靜,以剛克剛、以柔克柔。第二毛紡廠廠長萬德明采取的“月亮走我也走”的策略,就是以動製動、以剛克剛。有的企業在配備領導班子成員時,除了考慮德才條件以外,還注意使其成員在性格上搭配,即有好動的,也有好靜的,有剛也有柔。這樣,當領導班子做決策時,可以做到剛柔互補、動靜相兼,減少決策的失誤。

變易與循環是中國人立體思考的關鍵。世界萬物分陰分陽,世界萬物的變化也莫不起於一陰一陽。陰陽變化是萬物變化之根源。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是陰陽“生生”的過程。陰生陽,陽生陰,生生無窮,沒有止息。“生生之謂易”,易就是度易,是變化。陰陽二氣永不停息的變化。這便是易的道理。

中國人的立體思考就是以變動和循環為主流的。

1.孔孟的變易思想

孔子曾提出隨時間變化的思想,《論語》中說:

逝者如斯,不舍晝夜。(《論語·子罕篇》)

這是孔子對於隨時間推移而變化流轉的現實,作象征性的描述。

對孟子而言,世界曆史則是“一治一亂”的曆史。治與亂反複交替。所以,孟子曰:“五百年有王者興,其間有名世者”,世界就是這樣反複地作周期性變化。

陰陽家學派的五德始終認為:土、木、金、火、水五行之德,決定相繼而起的王朝之性格。所謂王朝變革的革命,就是這五個循環。

孔孟的變易思想,形成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主體,並為後人所繼承和發展。

宋朝朱子學說側重宇宙論,是以“太極圖”為基礎而展開的。宇宙的本體為“太極”,太極為陰陽所構成,但也不能遠離、超越陰陽。其運動為陽,動到極點,則成為靜,靜就是陰。這動與靜是永不止息的反覆。由此陰陽的交流產生五行,然後,完成萬物的生成。

2.王夫之的變異思想

清初的王夫之,極力強調變易思想,因而,被推崇為變易思想的思想家。

王夫之曾說:“天地之德為不易,天地的變化日新又新。”又說:“今日的日月,不是昨天的日月。”他認為,不停的變動是世界的本質。

王夫之反對朱子“窮極不變”的觀點,而強調動和靜二者的相互內在性,這無疑將中國的變易思想向前推進了一步。

王夫之的動和靜相互內在的觀點是十分鮮明的,他曾明確指出:

“動時有靜,靜時有動,靜含動,動不舍靜。動窮始靜,靜窮始動。(《思問錄》外篇)

動和靜的對立兩麵,是相互轉換的,這種轉換運動周而複始,永不止息。

3.變化的循環

易學是一門變易的學問,然而,它所強調的變化,不是無限地往前進展,而是循環的運動。

易學中所強調的自然界循環的思想是其核心思想,因而充滿其字裏行間。

“終則有始,天行也。”

“反複其道,七日未複,天行也。”

《老子》中有“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其具體的故事,出現在《淮南子》塞翁失馬的寓言中。塞翁失馬,在中國是廣為人知的人生智慧,人間萬事萬物都如同塞翁失馬。這與中國人變動和循環的思想密切相關。

既然,世界是變動與循環的,在世間的人們,就必須作為“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係辭傳》)

變化與循環是中國人思考方式的核心內容,已為人所公認,但是,這種思考是一種立體的思考,還是鮮為人知的。

易學的思想,是尊崇變化的生成和循環的周行。其所涉獵的變化與循環,是宇宙運動的規律。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生焉。”(《係辭下傳》)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時消息。”顯然,陰陽也是依照宇宙空間運動規律而循環的,而且是三維空間一維時間的運動規律。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一闔一謂之變。”“進退”或“一闔一”是一種反複的狀態,這種反複的變化,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是有機地結合起來了。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觀念,是說明陰與陽的相互轉化。從表麵上看,這是一種由A到B,再由B到A的簡單運動,就實質分析,這也是陰陽轉化的空間運動。因此,“陰中有陽”,“陽有陰”的時空運動觀念,才可能進一步演變成“沒有陽,就沒有陰。陰陽交戰,陰到極點,其內部也呈現出陽的萌芽了。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係辭下傳》)任何萬事萬物,一旦發展到極點,必然產生新的變化。所以要開辟新的道路使其暢通之,世上萬事萬物的空間運動都離不開這條規律。

“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變革也必須適應三維空間一維時間的運動規律。

三、天人合一:立體思考的主題

《易經》的內容是囊括一切的,《係辭傳》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侖也,三才之道也。”三才之道“是以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柔曰剛,立人之道曰仁曰義”。(《說卦傳》)

天地人是《易經》的關鍵之所在。“天人之道”是《易經》所推崇的重要《易道》。它追求的是天與人的統一與和諧,這是《易經》整體思維的一個根本點。

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天人合一”成為哲學的主題。中國傳統哲學派林立,形式迥然各異,但思維方式和要解決的問題則是共同的,即都以討論“天人合一”為中心課題。《易經》是中國哲學傳統之源,一開始就將天人問題提了出來,雖然《易經》沒有明確提出“天人合一”命題,但其思想是貫穿《易經》整個體係之中的。

1.天人合一的傳統

《易經》的“天人合一”思想體現在天的運行規律與人的活動規律的一致性之上。

孔孟之道中闡釋“天人合一”是其核心之一。孟子提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其天也。”的理念。

道家對“天人合一”之“道”更為透徹,其所謂的“道”,含有宇宙秩序原理的意義,人類隻要歸於此,便是天人合一。

漢代的儒學——朱子學把思辯性的宇宙論作為道義的根本,這無疑也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這類“天人合一”的學說,雖然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但是,他們形成了中國傳統思想的主流。

2.人類中心的思想

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也並非沒有人與自然的對立,但是,這不是絕對的對立。

“天人合一”的前提是“天人之分”,《易經》追求天人和諧統一,其大前提是,天人不同,各有區別,各有其道,不容混淆。然而,天道和人道並不是相悖的,而是一體的兩麵。

在中國占主要地位的天人合一思想,以人類為主體的思想非常明確。人們往往以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把自然置於至高無尚的地位,而人類溶解其中,其實並非如此,與其說自然界的秩序是自然科學的法則,莫如說是人類理想的投影。這一點正是以人類為中心的思想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