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經營戰略的立體化
世界經濟的國際化已經成為21世紀的重大發展趨勢,各國都在其各自的國家基本戰略中將跨國公司經營戰略作為未來戰略的重要內容。中國也在積極地推行跨國公司的發展戰略。
跨國公司的經營戰略無疑具有立體關係。如同國家基本戰略一樣,它的立體關係表現在:
1.跨國公司經營戰略的縱向延續關係和繼承關係;
2.跨國公司經營戰略的橫向相似關係和相異關係;
3.跨國公司經營戰略的延伸關係,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諸多領域中的延伸關係。
跨國公司戰略的縱向化
任何國家的跨國公司的經營戰略機製都自具其曆史的延續性和繼承性。
從各國的跨國公司的由來與發展中,可以清楚地揭示出各國的跨國公司的經營戰略機製的曆史延續性和繼承性。
從實質上來看,跨國公司的發展模式基本上可分為歐美發展模式和日本發展模式,但是,無論是歐美發展模式,抑或是日本發展模式,都體現了不同發展階段的繼承性。
一、歐美跨國企業發展的階段性
對於歐美類型的跨國企業的發展階段論說不盡相同,而通常認為,劃分為六個發展階段是頗具科學性的。
美國學者魯賓遜(RobinsonR.D)於1972年發表了一部題名為《多國公司的超越》(BeyondtheMultinationalCorporation,1972),書中對多國公司的發展階段做了如下分類:
第一階段——國內公司階段
在此階段,純粹進行國內經營的企業逐步發展成國內中堅企業,同時,此類國內企業將國內經營能力相應地轉化為國際經營能力,並掌握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和經營方式,為過渡為國外導向型企業創造條件。
第二階段——國外導向型公司階段
此階段是多國企業階段的前一階段,在此階段裏,通常,企業要經營國外事業,但是國外事業都在企業整體中所占比重不大,企業的國籍隻限於一國之內。
第三階段——國際公司階段
企業所從事的海外事業由以出口為中心開始轉向直接投資、當地生產,但是國內市場以及出口比重仍然頗大,不過在此階段,就組織結構而論,通常國外事業同國內事業分開而形成一個獨立部門——國外事業部。國外事業部具有同國內部門從總體上相對應的權限,從而形成集中權限從事對外經濟活動的本部。
第四階段——多國公司階段
在此階段,企業以國際市場為基礎,並向追求經營資源最合理的國際分配以及最大限度的利用的戰略轉換。國內市場的地位也相應降低,並被視為世界市場的一個環節。通常,在此階段,國內事業的管理和國外事業管理被重新調整,或按地區類型,或按產品類型,或按其他類,在整個公司進行重新組合。
第五階段——跨國公司階段
在此階段,股份所有權分散在多種國籍,經營者的國籍無差別化,總公司的位置可以不受任何限製。
第六階段——超國家公司階段
所謂超國家公司,是指從法律上不具備國籍的公司,一般此類公司是依據國籍協定而建立的。
對以上六個階段的具體內容,各國學者的觀點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且各國學者分段的原則也是雜披紛呈,莫衷一是。
二、日本跨國企業發展的階段性
日本的經濟起飛是在本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這一時期國際環境的特點是,一些發達國家已占領了大部分國際市場,發展中國家為了保護民族經濟也紛紛構築起了種種關稅壁壘,因此,日本的企業建立跨國公司經曆了不同的發展階段[日]金森久雄,原三代平,館龍一郎、遷村江太郎,宮川公男:《日本經濟事典》,日文版,日本經濟新聞社,1981年,第811頁。:
第一階段——外向化發展階段
從跨國公司所經曆的發展階段來看,以日本為例大致始於60年代,在此發展階段中,日本企業以擴大出口為中心,推行在國內生產而由海外代理商推銷的戰略,實現企業外向化發展。
第二階段——海外據點化發展階段
日本企業在實現了外向化發展之後,於70年代轉入海外據點化發展階段,在此發展階段中,日本企業是以在海外建立生產據點和銷售據點為中心,實現海外據點化。具體的策略是在海外設立子公司,產品直接在海外生產和銷售。
第三階段——國際化發展階段
在實現海外據點化之後,日本企業為了進行合理而有效的管理,開始建立“企業內國際分工”體製,並以此實現企業國際化,具體而言,子公司的管理集中化,在總公司建立國際事業部。日本企業在80年代初開始推行企業國際化。
第四階段——跨國化發展階段
80年代,日本經濟已形成跨國條件,由於日元升值,日本企業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實現了由“國際化狀態”向“跨國化狀態”的轉變,企業經營也從國際化發展階段過渡到“跨國化”發展階段。
第五階段——全球化發展階段
由於日本企業在80年代末期實現了“企業的跨國化”,90年代,大部分日本企業可實現企業的“全球化”戰略,從而進入全球化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無論是總公司、分公司,抑或是辦事處或經營據點,均可設在世界任何地點。
三、跨國公司發展的延續性和繼承性
從上述歐美跨國公司的發展階段和日本跨國公司的發展階段來看,跨國公司的發展具有其延續性和繼承性的特征,而這種延續性和繼承性的特征可以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麵:
第一,經營管理的延續性與繼承性:
跨國公司的發展階段表明,通常前一個發展階段是後一發展階段在經營管理上的準備,後一階段是前一階段在經營管理上的延續和發展。在歐美跨國公司的發展階段中,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即國內公司階段、國外導向型公司階段以及國際公司階段,三個不同階段之間在經營管理上的有明顯的繼承和發展關係。而在日本跨國公司的發展階段中,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即外向化發展階段、海外據點化發展階段,兩個發展階段之間也具有明顯的繼承和發展關係。這種繼承和發展關係就是國內經營向國際經營的發展,國際經營是國內經營的繼續。
顯而易見,傳統的經營管理同國際經營管理之間存在著同質性和異質性。各種經營機製在國內經營和國際經營上具有不可分割的同質性,而這種同質性,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國際經營對於國內經營的繼承關係之所在。而國內經營和國際經營的最明顯的相異點則表現外部因素之上。國際經營所麵對的環境複雜多變,而企業國際環境的各種變數是由於經濟製度、文化等差異而形成的。因此,國內經營與國際經營之間的相異點,以某種意義上講,是國內經營向國際經營發展的重要基點。
國際經營的實踐表明,在國際經營中的關鍵也在於如何科學地繼承和發展國內經營的特點。例如,日本把如何發揮日本式經營優點,作為國際經營的重點,在國際經營過程中,日本積極發展的日本經營方式的優點是,經營的參與意識。日本企業設法使當地的從業人員擁有參與經營意識,如同日本國內的從業人員一樣。為此,日本派駐國外的職員往往久留當地擔任負責人,持續不斷地將日本式經營方式傳授給當地的候補人員。
第二,經營戰略的延續性與繼承性
跨國公司的發展階段表明,通常前一個階段的經營戰略是後一階段經營戰略的準備,後一階段經營戰略是前一階段經營戰略的延續和發展。
從歐美跨國公司的發展階段可以看出,跨國公司是沿著七個階段的經營戰略持續地發展起來的,各個階段的經營戰略是總體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總體戰略是各階段戰略的連續的組合體,因此,第一階段戰略是第二階段戰略的基礎,第二階段戰略對於第一階段和第三戰略而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例如,在國內公司階段,經營戰略是國內經營能力向國際經營能力轉化並為向國外導向型轉變創造條件,而在第二階段,繼承實施國外導向轉變戰略後所形成的條件,開始實施國外導向戰略。由於在此階段擴大了出口和開始經營國外事業,這就為第三階段的經營戰略做了準備。在第三階段,開始由出口為中心的戰略轉向直接投資和當地生產戰略。由此可見,歐美跨國公司的各個發展階段之間都存在著戰略的連續關係。
日本跨國公司各發展階段的戰略連續關係更是顯而易見的。實際上,日本跨國公司各發展階段的戰略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連續組合體,這種連續組合體可以下列形式表示。
日本跨國公司發展戰略連續組合體是由國內→國際→全球三個部分連續組成,而上述三個部分又由外向化戰略→海外據點戰略→國際化戰略→跨國化戰略→全球化戰略相繼連接而構成一個完整的連續組合體。
第三,經營時空的延續性與繼承性
跨國公司的發展階段表明,時間的順序性寓於其發展過程之中,歐美跨國公司的六個發展階段,是在歐美經濟條件下形成的時間序列,日本跨國公司的五個發展階段,是在日本經濟條件下形成的時間序列。無論在歐美跨國公司的時間序列,抑或是日本跨國公司的時間序列,都由一係列發展階段組成,但是,各個階段的作用並非是等同的,而且就具體的時間而言,體現在各個時間區段的作用和價值同樣是不相同的。有些時間區段,雖然持續的過程不長,但它正好是引起事物發生新變化的時刻,這種時刻便是時機。由於這種時機同樣寓於各個不同發展階段之中,加之,構成各不同發展階段的時機因素不同,因此,跨國公司發展階段不僅具有時間的順序性,而且具有轉折的時機性。例如,日本企業在80年代初實現了國際化戰略,從而轉入第三個發展階段。按時間的順序性,日本企業應繼續向第四階段即跨國化階段發展。但是,繼續向第四階段發展的時機因素顯然應形成於第三個階段之後,因此日本企業注視時機因素的繼承性,從而必須抓住由第三階段向第四階段轉折的時機。由於日本企業在80年代以日元升值為契機,因此,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實現了企業的跨國化,完成了由第三階段向第四階段的轉變。
由此可見,跨國公司發展階段的時序和時機都具有延續性和繼承性的特征。
至於經營空間的延續關係和繼承關係,這主要體現在空間的價值和作用之中。空間的價值和作用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而日趨增大。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而隨著空間市場的商品密度的增強,空間市場的質量增大,空間市場區域相對縮小。空間價值和作用就大大提高了。因此,在現代經濟發展中,能否占領有利的空間市場,開拓更大範圍的新空間市場,對企業而言,是運用潛在空間的巨大價值的關鍵。
從空間的價值和作用來講,跨國公司發展階段的延續性和繼承性又體現在空間市場價值和作用之中。
無論歐美跨國公司的發展階段,抑或是日本的跨國公司的發展階段,都在空間市場的價值與作用中體現了延續關係和繼承關係。例如按照歐美和日本的跨國公司的發展階段,從總體上可以將空間市場價值與作用的繼承關係用框圖表示。
僅就獲得高額利潤而言,在跨國公司的發展處於利用國內空間市場的價值與作用時期,由於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國內資本競爭激烈,平均利潤不斷下降,這就形成了利用國外空間市場的價值與作用的需要。此後,隨之企業對利用國際空間市場的價值與作用產生極大興趣。而國際市場最大的吸引力則是利潤的極大化。隨著世界空間市場的價值與作用以及全球空間市場的價值與作用被利用,利潤的極大化程度也會更加增大,僅以美國為例,二次大戰後,國內市場資本競爭十分激烈,利潤率急劇下降,而美國企業利用國外市場之後,在50年代裏,美國百家大公司中半數以上獲取的利潤比國內增加一倍。而從70年代到80年代,由於美元貶值,國際市場對美國產品和服務需要增加,美國許多跨國公司都獲得了極大的利潤。
據統計,跨國公司在20年代獲利75億美元,而到了50年代獲利120億美元,60年代獲利320億美元,隨後於70年代獲利780億美元,進入80年代其利潤增加800~900億美元,就時間推移而論,跨國公司獲得利潤的過程同跨國公司逐步擴大空間市場範圍和增強其價值與作用的過程基本上是吻合的。
由此可見,經營空間的延續性與繼承性主要體現在經營空間(市場空間)的價值與作用之中,具體而言,它體現在經營空間的價值與作用的最大化之中。
跨國公司戰略的橫向化
任何國家的跨國公司經營戰略都同其他國家跨國公司的經營戰略有著橫向的相似關係與相異關係。
這裏姑且將美國跨國公司的經營戰略同日本跨國公司的經營戰略加以比較,以期探討它們之間的相似關係與相異關係。
關於跨國公司的發展理論,各國學者的觀點不盡相同,但是,就其發展同經濟發展的關係而論,可歸結為:一、跨國公司的發展與相關國經濟發展的關係;二、跨國公司的發展與本國經濟發展的關係;三、跨國公司的發展與世界經濟發展的關係,因此,跨國公司的橫向相似關係與相異關係主要表現在上述各個方麵。
一、跨國公司發展與相關國家經濟發展
如果以跨國公司發展與相關國家經濟發展之間關係為規定關係,跨國公司的發展模式可分為三種模式:發達國家市場模式;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市場模式;發展中國家市場模式。
按照上述三種發展模式分類,美國跨國公司屬於發達國家市場模式,而日本則屬於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市場模式。
美國的跨國公司是由於50年代以後歐洲經濟開始複興而開始紛紛向海外投資的。當時主要的投向國就是西歐各個國家,特別是在進入60年代以後,美國跨國公司以西歐為主體的直接投資活動就占據了顯著的地位。美國跨國公司進行巨額的直接投資,其目的不僅是企圖確保國內市場,而且更重要的是確保西歐市場,時至70年代,美國國際收支麵臨赤字,但使如此,美國跨國公司也仍從其自身利益出發,以英國為主體,在西德、法國、意大利、荷蘭等國開展了積極的投資活動。
從60年代美國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情況加以分析,可見也是以西歐為活動中心的。
當時美國企業在英國汽車工業中占據50%以上,在西德石油工業中占30%左右,而且占據了法國電信、電話、電子裝置、統計設施事業的40%以上,從西歐三大市場——西德、英國、法國的情況來看,1961年,美國的最大公司1000家當中,有465家在西歐設立了子公司。到1965年,其子公司便迅速增加,在1000家公司中有700家公司在西歐設立了子公司。
從上述的簡述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美國跨國公司的發展模式是發達國家市場模式。
從日本跨國公司的發展情況來看,由於日本企業的跨國化起步較晚,以及受進入海外市場的動機的製約,日本在60年代的海外投資的中心是東南亞地區。1967年的直接投資額僅為15億美元。日本以發展中國家為直接投資的重點,尤其以亞洲和拉丁美洲為重點,持續發展海外直接投資達10餘年之久。此後,在70年代與80年代之交,日本企業終於在高技術領域中超過了歐美各國,從而增加了對歐洲以及美國的直接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