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經營觀念

經營觀念是實現經營目的的指導方針,是為了實現經營目的而進行活動的原則。

經營觀念包括的主要內容是,經營的目的、經營的社會責任、經營決策的方式以及對組織與人的看法。而其中主要的是經營的目的觀念和經營的社會責任觀念。

經營觀念所內涵的任何一項內容,都屬於一種經營現象,無論經營的目的觀念,經營的社會責任觀念,都具有立體性、網絡性、雜多性和有機性的特征。

麵臨挑戰的傳統觀念

一、轉換中的傳統觀念

傳統觀念認為,企業經營者必須有效地使用資源,以提供顧客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古典經濟學家認為,企業經營的目的,就是使股東獲最極大化的利潤。

這種觀念意味著,管理的任務就是追求利潤最大化,決策者隻著眼於短期的利益,對於社會問題置之度外。

舊的經營觀念經受到過衝擊,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形成了一種利益均衡哲學。當時大企業的經營者主張,應當在各方麵利益均衡的基礎上做決策,即照顧股東、員工、顧客、供應商以及一般公眾的利益。如果各方麵利益得到良好的均衡,便可以視為公司長期利潤的極大化。

目前,舊的傳統觀念正受著另一種衝擊,社會經濟管理哲學正在突破舊有的觀念。根據社會經濟管理學的觀點,企業應當對整體環境而不僅僅對市場做出反應。社會賦於企業各種不同權力,反過來便希望按某種方式運作。過去一家公司隻被要求有效率地使用資源,現在它被要求在效率以外,也要承當社會責任,公司領導者們已逐漸對社會責任取得了共識,他們意識到,他們確實應當承擔社會責任,以適應社會的新期望。

盡管戰略的意義並不十分明確,然而,這種社會責任的管理哲學,同平衡利益與利潤極大化的觀點是截然不同了。

舊的傳統觀念、平均利益觀念以及社會經濟觀念,是相繼轉化而發展起來的。

舊的傳統觀念也並非輕而易舉地會被衝破的,並非每一個人都同意超越傳統做法(追求利潤極大化)而承擔社會責任。弗利曼(MiltonFriedman)即為最突出的反對者,他認為企業有一項,而且隻有一項社會責任——使用資源,從事活動以增加利潤,隻要它處於競賽規則下即應如此;也就是說,沒有欺瞞、詐騙地從事公開與自由的競爭……。有些趨勢會徹底地破壞我們息由社會的基礎,如公司高級職員接受社會責任而非盡量去為其股東賺取最多的利潤。社會責任是根本巔覆性教條。

弗利曼還認為,經理人是企業所有者的夥計,並且直接對其所有者——即股東負責。因為股東希望使其財富擴大化,所以經理人應該不折不扣地追求這一目標。他也表示如果經理人未經允許就花費股東的鈔票,就像沒有代議士,即逕予課稅一樣。為了更令人信服,弗利曼辯稱如果公司追求社會責任,那其實是政府的責任,其績效即應按衡量政府機構的標準來衡量。如此一來,將使經濟上的效率大大降低,成為社會的損失。

這是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反對的聲浪。它使傳統的經營觀念走上了極端。

二、現代科技對傳統觀念的警示

企業的社會責任的觀念,是基於三項主要的核心內容形成的觀點:

第一,社會期望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許多企業家接受這種概念,認為公司是由社會授予經營權力,如果公司不按照社會願望去做,社會可以撤銷其許可。

第二,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長期利益之所在

公司以積極的方式促進公益利益,是開明的盈利之道。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一方麵盡其社會責任,一方麵改進其盈利情況。

第三,公司承擔社會責任,可以提高企業的信任度,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一方麵可以提高政府對它的信任程度,另一方麵也可以維持其在公眾心目中的信賴程度。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企業的社會責任對其自身的發展越來越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治理環境汙染方麵,給企業經營者的啟示是深刻的,實例也是不勝枚舉的。

1941年,美國胡克電化學公司決定啟用30年前接管的一條被稱為“愛河”的排水渠,用來處理它所屬的尼亞加拉幾家電化學製造公司廢物的場所。這些化學廢棄物主要來源於腐蝕劑和氯氣的製造廠。這條運河用於汙物處理是十分合適的,也十分安全。廢棄物的處理工作大約持續了10年,裝滿工業汙物後,該公司最後又用了10英尺厚的粘土把化學汙物全部封閉起來,這樣,胡克電化學公司似乎謹慎、有效地處理了他們的工業廢物。

28年後,胡克電化學公司因此而遭受了5億美元的巨大損失。

1952年,教育委員會在購置了這塊土地後,著手修整場地,他們運走了大約1萬立方英尺的土石,使原來凹凸崎嶇的場地變得平坦,同時,也使局部下降了3英尺,這樣就造成了一種潛在的危險。因為,這塊土地的粘土層隻剩下5~6英尺,這個厚度,使埋在地下的化學廢棄物隨時都有泄漏的可能。教育委員會在金錢利益的誘惑下,於1957年決定把該土地的一部分轉讓給一些私人開發者。這時胡克電化學公司知道這片土地下麵建造任何含有地下工程的建築物都是絕對不行的。因此勸阻教育委員會不要出售此地皮,但最終未能阻止這筆交易。此後尼亞加拉市政當局鋪設地下管道途經這塊垃圾場,毀掉了封閉有毒物質的粘土覆蓋層的地下圍牆。這樣,有毒的化學廢物就露出地麵,致使到此地遊玩的兒童的皮膚受到了刺激和損害。1974年愛河地區的部分房地產以簽定契約的形式再次轉賣。

胡克公司造成的隱患終於發作了。

第一篇關於化學毒品已滲入愛河地區民房地下室的新聞報導於1976年10月出現了。同時,尼亞加拉市政府、胡克電氣化學公司和尼亞加拉市衛生部門聯合組成的專門工作組也相繼成立,該小組建議采取適當有效的辦法來改變這種局麵。隨後又有其他機構和企業也對此事進行了研究,其目的是防止有毒物質進一步擴展。而與此同時,事態繼續變化。愛河地區的居民被迫搬遷,房屋出賣。治理愛河的補救工程開始後,第二年又出現了畸生率劇增和大量孕婦流產的現象。在1979年末,美國高等法院對胡克電化學公司早年在愛河地區處理化學廢物的行為提起公訴;1980年4月,紐約州法院向該公司及其母公司提出6.35億美元的索賠。這意味著胡克電化學公司要對40年代的行為負責。此後,這一事件成為美國頭號新聞,並驚動了在任的卡特總統。在公眾輿論的譴責下,胡克電化學公司股票大幅度下跌,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胡克電化學公司吞下了自己的苦果,也給人以警示。

三、信息安全對傳統觀念的再警告

現代科技對傳統觀念發出了警示;社會責任對科技企業的自身發展有著直接的意義。而現代信息化踏上了現代科技發展的履轍。不肯承擔社會責任,單純追求利潤最大化,信息化企業也必然會遭到可悲的結局,因為,如同現代科技給人帶來的汙染一樣,現代信息化也造成了嚴重的汙染,隨著信息化的迅速發展,它拆除了信息溝通的藩籬,也給人們帶來了令人苦惱的問題——信息汙染和信息安全問題。

信息垃圾是指那些繁雜無用的信息。信息垃圾已經泛濫成災。

信息垃圾帶來了一種叫“信息汙染綜合症”的疾病,即短時間接收大量繁雜無用的信息,大腦受到負麵刺激和幹擾,便會產生心理不適現象。而另一方麵,信息垃圾又使人們感到“信息饑渴”,因為信息垃圾淹沒了有用信息。

信息垃圾對信息消費者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對提供信息服務的企業則意味著被用戶厭煩和冷落。

信息垃圾中的無用信息還應包括那些成千上萬個已成為廢址的網點。

WWW是電子領域中的一塊新疆土,無數企業和個人蜂湧而入,圈占地盤。但是他們常常占完便走,像遊牧的羊群匆匆奔向水草更豐美的地方,甚至去向不明,使電腦網絡空間世界裏的數字化垃圾——隻建不管或建立之後又拋棄的網點日益增多。

那些不斷泛濫的黃色信息、欺騙性信息已經構成了社會的汙染源。

信息網絡給人類帶來政治、法律和道德上的汙染。一方麵,交互網絡被人推崇為“最大的出版工具”,另一方麵,它己成了“孩子臥室裏的色情商店”。

網絡溝通的範圍越擴大,就越容易受到攻擊。美國是網絡最發達的國家,也是網絡犯罪率最高的國家。據美國國防部估測,1995年美國共發生入侵非保密計算機係統的事件25萬次,其中有16萬次獲得了成功。

壞消息往往更具有刺激性和趣味性,有關運行在交互網絡上的網絡頻頻遭“黑客”襲擊,甚至連五角大樓也不能幸免的消息在各種媒體上被津津樂道地加以渲染,使交互網絡幾乎成了“不安全”的同義語,令許多用戶望而生畏。

在社會對計算機網絡依賴日甚,網絡資源成為許多用戶的業務生命線時,網絡遭到入侵與破壞的後果是外人難以想像的。美國國家計算機安全委員會(NCSA)的S·庫局談及此事時說:“我是安全策略的虔誠信奉者,除非你擁有了合適的(安全)策略,否則就會像在大海中一樣被淹死。”

這正是對單純追逐利潤最大化的傳統觀念的最好警告。

企業家要使企業取得卓越的成功和成就,對於汙染與安全問題,必須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對於企業而言,使命至少包含了兩層意義,一是功利性,即企業為實現一定經濟效益的目的。二是社會使命,即擔負著社會賦予它的使命,為社會的繁榮與發展完成它應有的義務。

此外,企業家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尚須確立全新的經營觀念——立體經營觀念。

立體經營觀念的確立

一、由一維性向多維性的轉變

任何經營觀念,如同所有事物一樣,都可以隨時間變化而成為投射在三維空間中的背景上的點、麵,而點、麵的結合便形成縱橫交錯的立體網絡結構。

立體網絡結構模式的縱向、橫向以及延伸方向的具體維度關係,是隨研究對象的獨有特性的確定而確定的。

就企業的經營觀念而言,其立體網絡結構模式的主要具體維度關係如下:

1.企業經營觀念立體網絡結構的縱向維度,主要表現在經營觀念的曆史的延續性與繼承性。這種曆史的延續性和繼承性主要是對曆史積澱下來的觀念的繼承、吸收和發展關係。

2.企業經營觀念立體網絡結構的橫向維度,主要表現在跨國界、跨文化的相似關係和相異關係。

3.企業經營觀念立體網絡結構的延伸方向維度,主要表現在經營觀念在政治領域、經濟領域、文化領域以及其他領域的延伸關係。

因此,任何經營觀念都具有縱向關係、橫向關係以及延伸方向關係。

從縱向維度來分析,經營觀念具有曆史的延續性、繼承性,它有它自身的曆史演變過程。

然而,加拿大人對此亦是見仁見智。反對社會卷入的論點之一,是許多人認為,參加社會活動不是企業經營的任務,因為卷入社會會衝淡企業的基本使命,如果企業領導必須負責另一項重要責任,他們便不得不在兩項委托任務(經濟任務和社會任務)之間平均分配他們的精力。其結果將會導致組織混亂,資本集中也將陷入危險之中。而且,企業如果利用其財力資源和人力資源去解決社會問題,經濟問題會被社會問題取而代之,企業的效益和競爭力會衰減,其結果會導致成本和價格的增長。經濟效益(利潤)的損失是一種社會損失,而經濟效益則是企業創造社會效益的形式中極為重要的形式。

但是,有些人也主張,企業應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其理由之一是,社會問題可能成為利潤的來源。如果管理能力、改革精神以及創造的才能用於解決社會問題,如同解決經濟問題一樣有效,企業便可以將社會問題轉化為利潤機會。例如,一些化學公司回收廢料解決了社會汙染問題,而產品的再循環便也可以創造利潤。

中國的經營觀念中的經營目的觀念可以體現在兩個方麵李占祥、楊先舉:《現代企業管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一是為社會需要提供產品和服務,二是為國家建設事業提供積累和財富,同時謀求自身正當的利益所得。

中國的經營目的觀念涉及到社會效益與企業效益的統一問題。

通常認為,社會效益與企業效益是統一的。社會效益與企業效益兩者有不可分割的聯係。對全民所有製企業,社會效益是企業效益的前提條件,並對企業效益起主導的決定作用。社會效益與企業效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當兩者發生矛盾時,企業效益的提高應服從於社會效益的提高。

美國對經營觀念中的經營目的觀念沒有一致的認識。

管理學界認為,為消費者創造出真正的財富,產品和服務是公司的主要目標。實現財務目標雖有必要,但屬於次要目標。當公司以及股東實現其主要目標時,財務目標自然也就達到。公司如果把重點放在財務成效上,則會由於無法激發員工的獻身精神而最後遭到失敗。LawrenceMiller,“AmericanSpirit-VisionsofANewCorporateCulture.”

不幸的是,美國大多數高層企業主管對本身企業的目標隻有極膚淺的了解。他們大都認為,公司的目標是擴大股東的收益,或者以“擴大投資效益”、“擴大利潤”來陳述企業的目標。

日本的經營目的觀念大致包括兩種認識,一是對經營目的認識,一是對企業利潤的看法。根據日本學術振興會經營問題第108次委員會的《現代經營觀念:實態篇》(1967)和《現代經營觀念:理論篇》(1968)中的調查結果和理論分析,在日本代表性企業的400餘名經營者中,絕大多數支持“增加盈利為企業所有的利害關係者效勞”的經營目的觀點。

對企業利潤的看法的調查統計中,認為利潤是企業成功的尺度,是維持企業生存的必要手段的占絕對多數。

此外,在“經營者的工作內容”的調查中,主張使企業持續成長的占壓倒多數。

日本學術振興會經營問題第108委員會將上述征詢結果統一為一致的見解,其基本內容為:

1.經營的基本目的是,促使現代企業的持續生存和成長。

2.企業的社會責任和利潤目的,是諸多次要目的中的兩項目的。

從加拿大、中國、美國、日本的企業的經營目的觀念的闡釋中,可以看出,任何一個國家的企業經營目的觀念,同其他國家之間的經營目的觀念都有必然的橫向關係。

如果將加拿大、中國、美國、日本四個國家的企業經營目的觀念援引於橫向表格之中,其間的橫向關係便一目了然了。

加拿大企業的經營目的中國企業的經營目的美國企業的經營目的日本企業的經營目的·經營管理的基本使命是,創造經濟效益。·為社會需要提供產品和服務。·為消費者創造真正的財富、貨品和服務是公司的主要目標。·經營的基本目的是促使現代企業的持續生存與成長。·企業應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為國家建設事業提供積累和財富同時,謀求自身正當利益所得。·財務目標屬於次要目標。·企業的社會責任和利潤目的是次要目的。

由上表可以剖析各國企業的經營目的觀念之間存在著以下幾種橫向關係:

1.由於受多種多樣的利害關係集團的利害關係製約,企業的經營目的由單一的目的向多樣化目的轉化。這種轉化在日本企業的經營目的觀念和美國的經營目的觀念中體現的頗為明顯。在加拿大企業的經營目的觀念中,企業同不同利害關係集團之間所形成的複雜多樣的關係也占有相應的地位。

日本的企業經營目的又明確地劃分為基本目的和多樣化的次要目的,也就是說,日本學術界所強調的多樣化僅體現在次要目的之中。

中國的企業經營目的觀念所強調的內容是,企業必須把為社會需要創造物質財富,增加積累作為自己的特殊使命和宗旨,必須紿終把能使企業能動地獲取這種經濟成就放在首位,必須把它作為確立自己的價值觀,作為決策自己的目標、戰略和行為準則的依據。李占祥、楊先舉:《現代企業管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2.美國和日本的經營目的觀念中,強調利潤目的應被視為次要目的。中國經營觀念強調社會效益是企業效益的前提條件,並對企業效益起主導的決定作用。而加拿大企業的經營目的觀念則強調企業的基本使命是創造經濟效益。

從上述橫向分析可以看出,在加拿大、中國、美國、日本各國企業的經營目的觀念之間存在必然的相似關係和相異關係。

事實上,各國企業的社會責任觀念之間也同樣存在著必然的相似關係和相異關係。這裏不妨從橫向上剖析加拿大、中國、美國、日本各國企業的社會責任觀念之間的關係。

加拿大企業的社會責任觀念的具體內容,是企業領導者不僅要分析企業的環境(總體環境和切近環境),同時要尋求改善環境的基本條件和整個社會福利的途徑,這是企業的最基本的責任之一。PierreG·Bergeron,“ModernManagementinCanuda-ConceptsandPractices”,MethuenPubilcations1987,pp.100—104。。

加拿大企業的社會責任觀念的形式,是基於如下幾點認識:

第一,當今社會裏,企業的領導者應意識到,他們的決策會對社會產生衝擊。一百年以前,企業領導者要滿足三個集團的要求,即投資者、客戶以及雇員的要求。而當今,他們則必須同諸多的不同利益集團合作,而每一個集團都具有一係列不同的目的。

第二,企業組織並非存在於真空之中,在作出重要決策之前,企業領導者必須分析同具體環境相關的所有因素(經濟因素、政治與法律因素、技術因素、社會因素、道德因素以及國際因素),同時也必須分析同切近環境相關的因素(工會、調節者、供應者、客戶、競爭者、社團事業)。

第三,現代社會是一種多元化的社會,在這種社會形式中,每一個利益集團都可以運用其一定的權利對經營決策施加影響,而構成多元化社會的主要集團是,所有者、管理層、工會、科學工作者與專業人員、專業協會、消費者、供應者、政府部門以及社區。

中國的社會責任觀念的基本內容是李占祥、楊先舉:《現代企業管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企業的生產目的是為了不斷地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因此,企業對社會造成的各種影響都要承擔責任。企業行為應盡量給社會帶來有益的影響,而避免對社會產生有害影響。

其次,企業必須把為社會需要創造財富、增加積累,同保護生態環境、生態平衡統一起來。企業不僅應當控製和消除環境汙染問題,同時還應當盡可能采取措施,將其轉化為對人類有用的,可供銷售的產品。

再其次,企業行為必須符合社會的價值準則、倫理道德、國家法律以及社會期望。企業為社會服務,不僅要具有創造經濟成就、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功能,還要承擔推動社會進步的責任。

美國學者對社會責任通常給出的定義為: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社會經營活動中負有關心社會福利的道義責任。

對於社會責任的意義則歸結為如下三個方麵JamesH·Donnelly,Jr·JamesL·Gibson,JohnM·Ivancevich“FundamentalsofManagement”FifthEdition,BusinessPubication,Inc,1984.pp.673-680.

第一,社會責任是一種社會義務

當一個公司在社會規定的法律限製範圍內追求利潤時,它所實行的是一種社會責任行為。因為,社會以允許企業存在的方式支持企業,企業有義務通過創造利潤對社會賦予它存在的權利來報答社會。這樣,追求利潤的合法行為是社會責任行為,任何不合法的行為,或任何不追求利潤的行為則為非社會責任行為。

第二,社會責任是一種社會反應

社會責任行為是對目前通行的社會規範、價值觀念以及行為期望的一種體現。社會對企業和公司行動的期望,超出了提供商品和服務的範圍。就最大限度而言,企業必須對其活動有關的生態、環境以及社會費用負責;而就最高限度而言,企業必須對社會問題的解決作出反應和貢獻,盡管這些問題可能不直接涉及企業本身。

第三,社會責任是一種社會敏感

社會責任行為,與其說是一種反應性行為、複原性行為,不如說是一種預感性行為、預防性行為。社會責任行為的特點包括內容廣泛,諸如,自願考慮同任何集團的活動,預測社會的未來需要並促進滿足這些需要的工作,等等。

日本學術界對於社會責任的解釋是,根據經營體的生存、成長這一基本目的,再考慮到經營體的環境,具體地對利害關係者集團的利益作積極的調整[日]大島國雄:《國際比較經營論》,日文版,森山書店,1979年。。

日本對於企業的社會責任的意義歸納為:

第一,在今日社會,經營者履行社會責任就是他的任務,或者反過來說,經營者由於完成了這個任務,也就使經營體得到了生存和發展。

第二,以前認為,經營體的活動是用經濟價值數值測定的,判斷其成果的標準是利潤高低,則現在認為,如果非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等所謂的社會目的都不能實現,其基本目的也實現不了。經營者如能綜合地調整好多種目的,基本目的也就得以實現。

第三,這樣一種社會責任,可以說是經營者為了調整利害關係者集團利益而對社會承擔的責任,進而是從屬於經營體基本目的的次要目的。

上述關於企業社會責任的分析表明,在加拿大、中國、美國和日本四個國家的企業社會責任觀念之間,同樣存在著橫向關係。

加拿大、中國、美國、日本四個國家企業社會責任觀念,同它們的企業經營目的觀念一樣,也具有橫向的相似關係和相異關係。就各國的企業的社會責任而言,上述橫向的相似關係和橫向的相異關係,具體表現在社會責任的概念和認識之中。

企業的經營觀念的政治領域、經濟領域、文化領域所體現的延伸關係是主要的延伸關係,為此,姑且就政治領域的延伸關係做進一步的闡釋,便可見企業的經營觀念在不同領域的延伸關係的一斑。

企業的經營觀念通常同國家的政治製度、方針政策、政黨體製、政府類型有著直接關係。

從美國企業的經營目的觀念來看,美國學者提出,實現財務目標雖有必要,但財務目標屬於次要目標。但是,美國的學者的主張並不能真正代表美國企業的現存的經營目的,事實上,美國學者也不得不遺憾地承認,美國人多數企業高層主管都認為,公司的目的就是“擴大股東利益”、“擴大投資效益”或“擴大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