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經營:世界500強超常發展模式之六
跨國經營:世界500強發展的共同特征
跨國經營是指企業以國際市場為舞台,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廣泛利用國內外資源,在一個或若幹個經濟領域進行的經營活動。進行跨國經營的企業即為跨國公司,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對跨國公司定義為“凡任何企業在其母國以外的國家,擁有並控製其生產或服務機構者均屬於跨國公司”。按以上定義,全球500強企業絕大多數是跨國公司。
世界500強企業的發展曆史表明,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是從國內市場起步,然後以本國為基地,逐步走向世界,最終發展成為跨國企業的。跨國經營是國際級大企業產生和發展的必經過程,隻有從一國企業發展成為跨國企業,才能成為國際級企業。當今世界,越來越多的企業為了生存與發展,都走上了跨國經營的道路。據聯合國跨國公司中心的統計數字顯示,全球跨國公司數已從1986年的1.2萬家增至1997年的4.4萬家,國外分支機構從11萬家增至28萬家。
跨國經營是世界500強企業向外擴張的主要方式。通過跨國經營,在全球建立生產體係,能夠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對企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1.加速生產資本的國際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的經濟和科技發展十分迅速,新技術廣泛地應用於生產,提高了生產力。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有更多的原料和更廣闊的市場。這就使國際經濟聯係更趨緊密,生產和資本更加國際化。生產國際化的發展要求企業從全世界範圍來安排生產和銷售,選擇最有利的地方進行投資,因而加強了資本的流動性,造成資本國際化的進一步發展。
國際分工的蓬勃發展推動了世界500強企業的跨國經營。為了迎合國際分工的趨勢,企業必須從全球角度而非像過去那樣從本國經濟出發來統籌企業發展目標,擴大經營的回旋餘地,減少風險。企業的國際分工也由自發的分工向內部自覺的跨國分工發展,加速了國際分工的深化進程。二戰前的國際分工主要按各國自然條件的差異進行,以初級產品和製造品之間的垂直分工為主,而戰後國際分工則是以生產要素(資本、技術和人力資源等)差異進行的分工。信息工業的高速發展使國際分工可以在同一產業部門內部跨國界進行專業化協作,使水平分工進入到高層次。德國大眾汽車公司除在德國有6個汽車裝配和零件製造廠外,還在美洲、非洲和歐洲設有9個工廠,這15個工廠或公司相互供應各自的零部件和備件。各廠設有研究機構,負責對各自分工的部件進行研究。研究的成果由總部統一鑒定,規定統一的投產日期。同時對各廠生產的零部件和備件在裝配廠需要時統一調出和調入。雖然跨越九個國家,但卻像一個大工廠,不同的車間生產不同的零部件,最後組裝成型。在大眾集團裏沒有國界,隻有分工不同,這是高水平的國際化經營。
跨國公司在生產國際化過程中所起到的促進作用,主要有如下兩個方麵:
首先,看一下跨國公司參與全球生產的兩種主要方式。一種叫做國際分包合同。它是指一家公司與外國一家公司簽訂協議,由前者提供設計模型並購買製成後的產品。這些產品既可以運回國內,也可以在國外銷售。另一種方式是由跨國公司組織其在海外的子公司進行生產。這種方式在生產國際化過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其次,從母國角度來說,少數幾家巨型跨國公司幾乎壟斷了工業發達國家的主要行業和發展中國家的某些重要行業。例如在汽車行業,80年代初期,22家跨國公司占世界全部汽車生產的90%和西方工業發達國家汽車生產的97%。它們在各自國內產量的合計是7,200萬輛,在國外的產量是670萬輛。因此,國際生產占全部生產的20%和國內生產的25%。世界最大汽車公司通用汽車公司除在國內設有各類工廠131家外,還在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墨西哥、巴西、南非、韓國、泰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子公司或聯營公司,下屬60多家製造和裝配工廠,國外生產占全部生產的31.7%。再從東道國角度來看,跨國公司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對這些國家國民經濟的參與程度。毋庸置疑,跨國公司在國外的子公司對許多東道國的經濟發展都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外國跨國公司的子公司占這些國家製造業產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和初級產品加工業產值的二分之一以上。
總而言之,跨國公司是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結果,但跨國公司的發展又反過來成為促進生產和資本進一步國際化的力量。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國際產業分工更加深化,甚至可以說是已經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即以產品多樣化的企業間分工和零部件及生產工藝的專業化為特色的企業內部分工。生產國際化表現在把整個世界作為經營決策的對象,生產和銷售麵向國際市場,從而使資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優化,取得規模經濟效益,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社會勞動,促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2.加速資金跨國界流動
從事跨國經營的企業的全球活動對世界經濟的另一個重要影響表現在其加速了資金跨國界的流動。跨國公司組織全球生產的最主要方式是直接投資。對外直接投資是其國外經營活動的基礎。它們在國外建立子公司,必然會帶去自有資本(公司內部資金)和外來資本(公司外部資金)。這種自有資本既可以是現款,也可以用技術設備等作價。而外來資本既可以是從別國或當地銀行借來的長期貸款,也可以是當地或第三國企業的合夥人的資本。跨國公司擁有和控製的這些巨額資本,即長期生產資本和借貸資本是國際資本流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跨國公司為了企業的運轉和企業各分支機構的協調,還擁有巨額的現金和流動資金。1971年底,世界各國跨國公司持有的短期流動資金共達2,680億美元,相當於同年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總額1,584億美元的1倍。這個數額正好是所有發達國家的中央銀行持有外彙儲備的2倍。跨國公司不僅擁有巨額流動資本,而且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間、各子公司之間轉移頻繁,周轉迅速。這無疑是國際資本流動加速的又一重要原因。另外,跨國公司擁有的大量股票和債券又是國際證券交易市場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隨著跨國公司的全球化,跨國銀行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為了促進國際資本的流動和循環,各國的跨國銀行和分支機構給予跨國公司以多方麵的支持。而跨國銀行的發展又進一步加速了國際資本的跨國界流動。可見,跨國公司和跨國銀行的默契配合,更加強了其在國際資本流動、促進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跨國公司的活動,有利於促進各種形式的國際資本流動,因而利於促進戰後國際經濟的交往。
跨國公司的發展帶動了國際資本的流動,彌補了東道國投資所需資金的不足,推動了自身的經濟發展。然而,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麵;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跨國公司引起的資金跨國界流動卻易導致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穩定。眾所周知,跨國公司的財力雄厚,有其自身的經營戰略和目標,即以獲取最大利潤為宗旨。總公司根據其全球利益,對資金進行統一調配安排,把資金調入其最為需要的地區,而不顧及東道國金融市場和經濟發展將麵臨的紊亂和遲滯。而且,由於各國大金融市場都是密切相關的,一國金融市場的波動往往會引起其他諸多金融市場的波動,加之當今世界電子通信技術的發展,金融交易技術的創新,使世界金融市場形成晝夜不停的緊張聯係,大量資金在其中頻繁調動。跨國銀行與跨國公司攜手合作,在債務危機及救援活動中,跨國銀行組成的銀團,操縱一些債務國的經濟財政政策,破壞其國際收支的平衡和經濟的穩定。
3.擴大國際貿易流量
二戰後,世界貿易的增長速度顯著加快,1948~1981年,世界出口貿易量年增長速度平均高達6.8%。相比之下,在過去曆史上世界出口量增長最快的1860~1870年間,也不過5.6%。到1987年,世界貿易額已高達23,000億美元。國際貿易的飛速發展,固然與各國實行的貿易政策、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同時也是跨國公司飛速發展的結果。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帶動和引起了大量的商品輸出與輸入,可從跨國公司在東道國投資辦廠的不同發展階段來分析國際間的商品流動。
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國對外貿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現為:
(1)規避壁壘,消除障礙
對外直接投資還可消除各種貿易障礙。戰後,各國在急劇擴大出口規模的同時,為保護本國的市場和產業,又都設置了包括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等多種貿易障礙。跨國經營可以將優勢產品的生產基地直接移向東道國,利用東道國的勞動力資源、土地資源、原材料資源等進行就地生產,並擴大該產品在東道國的市場占有率,從而為衝破貿易障礙創造了條件。
(2)規模經營,取得壟斷
規模經營是國際級大企業取得壟斷優勢的一個重要手段。開展跨國經營,可以將企業的生產經營體係延伸到國外,從而取得規模優勢,並作為對付其他企業競爭的防禦性策略。跨國經營有水平型和垂直型之分。前者是指母公司與子公司大體上生產同類產品,經營同類業務;後者是指國外子公司生產與母公司本身產品有密切聯係的上遊或下遊產品,形成一個產業鏈。不管哪種方式,均能使企業的生產規模得到迅速擴大,從而帶來規模經濟效益。這種規模效益不僅表現在生產上,而且表現在管理和研究開發上。同時,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還可運用收購兼並手段,以少量自有資本控製他人的巨額資本,以擴大其規模。據美國商務部研究報告證實,跨國公司國外分支機構的資產相當於其投資額的5~6倍。開展跨國經營,企業可以建立龐大的“生產帝國”,將生產經營體係分布於幾十個國家,通過全球經營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如在世界500強中居於前列的埃克森石油公司,在100多個國家有子公司500家,參與開采的油井超過1.3萬個,有煉油廠50座、石油化工廠50多家;IBM公司擁有80家企業,分布於47個國家和地區;可口可樂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分公司、子公司、加工廠、分銷店和辦事處等達3000多家。
(3)降低成本,節省費用
跨國經營的一個重要利益驅動是,可以利用國外相對廉價的原料和各種生產要素,從而降低企業的綜合生產成本,提高經營效益,保持或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特別是生產成本較高的國家的跨國公司,可以按照比較成本優勢,通過更加合理的國際性的生產布局,將不適於在本國生產的一些工序移向海外,從而降低勞動力、原材料等的成本。日本大企業80年代以來大量地將家用電器、汽車等產品生產基地移向海外,正是這一利益驅動的結果。隨著生產的高度專業化,跨國公司可以將零部件的生產分布於世界各地,實現企業內部的國際分工,這樣能夠使單位成本降低20~30%。例如,美國的“朋蒂亞克-萊曼”型轎車,在德國設計,由澳大利亞製造發動機,美國和加拿大合作生產變壓器,日本生產車身薄板,新加坡提供無線電設備,而韓國供應電氣設備與輪胎。在產品生命周期日益縮短的今天,這是一種無法估價的訣竅。據福特汽車公司估計,通過使產品開發、采購、供應和其他活動全球化,每年可以節省至少30億美元。
(4)統一配置全球資源
市場銷售規模和市場占有率是企業生存發展的保證。隨著國際競爭的日益加劇,市場越來越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成為各國企業爭奪的對象。實行跨國經營,在產品的主要銷售國直接投資進行生產和銷售,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場信息和滿足當地消費者的需要,降低運輸成本,鞏固和擴大其市場份額。也可以此為基地,向周邊國家出口,開辟新的市場空間。國際級大企業海外生產部分一般要占到其銷售總額的30%以上,有些國內市場狹小的公司,如雀巢、菲利浦等,其海外部分要占到80%以上。美國化學工業生產商道氏化學公司的原則是:“寧願多花力氣,建立屬於自己的有效產銷組織,絕不貪圖方便依賴進口商。”德國的拜耳公司之所以能在美國領先於本國同行巴斯夫和赫斯特,是因為其認識到美國化工業創新率很高,若要提高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必須在美投資設廠,利用當地的信息和技術。
跨國企業在不同國家擁有工廠,因而可推行一廠一商品的政策,大規模生產全球標準化的零件,再分別在世界各地裝配成品銷售。跨國企業可將生產單位設在最有利的地區,利用當地最佳的資源。比如把研發部門設在科技發達的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集中於工資低的國家,並在資源豐富的國家生產初級原料或在當地直接再加工,最後在各主要消費市場地區設立裝配廠,製造成品銷售。由於現今許多產品往往由眾多複雜的零部件組成,所以相當多的跨國公司采用了集中生產的分工方式,將標準化的零部件分配於各地專業廠家生產,然後再集中一處裝配。
跨國公司通過在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設立子公司,可以在企業內部進行不同地區間的價格轉移,利用不同地區的不同利率和稅率達到資金的低成本,實現企業全球利潤的最大化。
4.加快先進科技的轉移
跨國經營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發展,不僅加快了各國之間的有形商品流動,也帶動了無形貿易的發展。在無形貿易中,技術貿易伴隨著跨國公司的擴張而呈現出加速發展的趨勢。在1965~1975年間,世界技術貿易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為37%;而在1975~1985年間,其增長速度則高達41%。
隨著科技革命的發展,加強科學研究,實現技術改進和技術發明,已成為壟斷資本獲取高額利潤、爭奪市場、提高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跨國經營在整個世界的科技研究與發展活動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跨國公司幾乎壟斷了全球技術貿易。據估計,發達國家中500家最大的跨國公司集中和控製著這些國家90%的生產技術和75%的技術貿易。
跨國經營的企業憑借其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後盾,為保證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都大力發展科研事業。無論是從其投入的資金規模來看,還是從其研究發展成果來看,跨國企業都令世人矚目。以美國為例,1941年,美國工業企業跨國公司用於研究與發展的經費還不到10億美元,1953年增加到35億美元,1967年增加到160億美元,1976年已達到267億美元,到1980年又達287億美元,若加上美國聯邦政府撥付的140億美元研究發展基金,美國跨國公司在這一年實際消耗的研究與發展經費高達427億美元,約占當年美國605億美元研究與發展經費的70%。跨國公司以其規模的龐大,在世界生產與銷售方麵強有力的地位,以及他們在科技研究與發展方麵大量投資的能力,已成為生產技術的主要來源,特別是在先進與尖端技術領域占有壟斷地位。
跨國經營的企業在研究和開發新技術的同時,還大力擴展國際技術貿易。隨著跨國公司對東道國直接投資的深入,具有高附加值的技術也隨之滲透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也就是跨國公司的全球投資戰略本身促進了公司內部的技術轉讓活動。近幾十年來,世界技術貿易額增長迅速。據聯合國有關資料估計,1965年國際技術貿易總額約為25億美元,1975年增至120億美元,1985年達到500億美元,預計90年代中期將達到2500億美元。這幾十年,世界技術貿易額的平均年增長率為15%,大大超過一般商品貿易3.3%年增長率的發展速度。據估計,當今國際技術貿易中的絕大部分(80%以上)是在發達國家之間進行的,且在國際技術貿易總額中,有50%~75%是在跨國經營的企業之間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