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秀出自我(1 / 3)

第一步:秀出自我

當“亡羊補牢”被世人津津樂道時,我卻不以為然,防範於未然是我們每一個渴望成功的人應該做到的。如何走向成功更成了首要解決的問題,全麵的認識自我,打造自信,鍛煉意誌,秀出超完美的自我是你走向成功的基石。

一、全方位解剖自我

許多人之所以不能成為成功者的原因之一,是他們給自己找到了一根心靈的保險繩。一項科學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思維方式也越來越缺乏活力,這並不完全是生理上的原因,更多的是由於習慣使人逐漸破壞了自己察覺變化的能力。

對你個人的事業負責,就和學習語言一樣嚴格,而且學習和學習的願望是你要同時掌握的。大多數人在潛意識裏都渴望被保護,於是不自覺地期待著家庭、朋友、政府、時間和幻想,指引他們度過一生。在一定程度上這些人都沒有從哺乳期過渡到成年期。否則就很難解釋為什麼麵臨一些突發事件時,許多成年人六神無主地渴望一個拯救者,雖然事實上他自己完全有能力完成自救工作。

我們不能去責備什麼人,因為獲取安全感和獲得保護是人的本能。但是千萬不要依賴保護度過你的一生,應當相信更多時候你隻能是自己。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位叫裏爾的少年,一直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家庭是他潛意識中一根永不會斷的保險繩。而事實也好像證明了這一點。裏爾一帆風順地到了16歲,去異地求學,當離開家庭的新鮮感被一種無依無靠感替代後,他開始茫然不知所措。不過第一年由於同學之間的友情使他比較順利地度過了最初的日子。可是第二年由於一次意外,他觸犯了校規,校方給了他兩個選擇,要麼留級要麼退學,這時候的裏爾多麼渴望有一雙強有力的手給他指引方向,可是不管他如何禱告上帝讓奇跡發生,到最後他隻能自己做決定,於是他一夜之間被迫丟開心靈的保險繩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退學,重新去考另一所學校。

從那時起裏爾就不再給自己係上類似的保險繩了,因為他知道有時候能做決定的隻有他自己。應該說裏爾是幸運的,因為在他少年時期就有機會擺脫被保護的心態,而一些年齡上已經成年的人卻一直沒有契機。當生活一帆風順時,看不出這種渴望被保護的心理的弱點,但一旦遭遇不幸時,卻會讓這些成年人無所適從。

沒有一個人會平白無故獲得事業的成功,盡管富有的家庭可以提供穩定和機會,它們卻不一定能帶給人以滿足。比如摩洛哥國王的女兒,卻以成為歌星作為自己的事業選擇。成功的事業,是個人以希望、追求、明察、多方發展的能力和實際考慮現實、長遠計劃和個人的勤勉因素為基礎,斷然做個人決定的成果。

從上麵的故事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想擁有自己的事業,就得付出代價。這話是指你必須願意——而且能夠自己負起責任。責任是一個關鍵的觀念,《簡明牛津辭典》將“負責”定義為:“有責任的,能做合理行為,可靠、值得依賴、有良好的信用及聲譽的。”

1隻有勇於承擔,勇於付出,才能丟開心靈的保險繩。

每個人或多或少總有一些習慣,有些習慣是行為上的,有些習慣是思維方式上的。有許多時候人們實際上不是依靠大腦去麵對現實,而是依靠習慣去解決問題。剛出生的小孩是最缺乏習慣的人,因為每一個行為、每一種事物、每個想法對他來說都是第一次,所以嬰兒的學習能力大大超過成年人。一項科學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思維方式也越來越缺乏活力,這並不完全是生理上的原因,更多的是由於習慣使人逐漸破壞了自己察覺變化的能力。一個小孩子會對一隻飛翔的小鳥而瞪大眼睛,而大多數成年人隻會對此匆匆一瞥然後走開。說了這許多,隻是想證明習慣對於成為一個成功者是致“命”的。這個“命”不是生命而是命運。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從事危險工作的人,如情報人員,根本不能讓自己養成某種習慣,因為這種習慣將使他陷入極度危險之中。許多大公司大都會向外聘請“效率專家”來考察自己公司的運營情況,因為以一個未置身其中、處處感到新鮮的眼光,可以發現一些自己早已習以為常的錯誤。

對於一個成功者或想成為成功者的人來說,致命的習慣指的是那些讓人養成惰性或不能敏銳觀察事物的慣性思維。希爾說:多數的有關事業指導的書籍,都是在討論如何去達到自我滿足,然而,這些書中,往往隻教人怎樣“獲得”,而不教人如何去“給予”。但事實上,絕大多數已經成功的人士,都強調對別人貢獻的重要性。這其實和盲人點燈的道理一樣,一個盲人走夜路時提了一盞燈,別人都譏笑他多此一舉,而盲人卻平靜的回答,我點燈照亮了別人,使別人不致摔倒。同時又使別人看得見我,不致於把我撞倒。這是盲人點燈的理由,也是“獲得”與“給予” 的關係。而由於習慣人們隻看見盲人點燈的可笑,卻看不見“獲得”與“給予”的相互性。

丟開致命的習慣,讓自己的眼界更廣闊一些,讓自己的感覺更敏銳一些。

2必須對自己負責。

能不能學習對自己更負責一點呢?拿破侖·希爾認為答案是“可以!”第一步是要明白這是一件很長時間的事。如你要學習一門外語,你必須花相當長時間學習,才能運用自如。對你個人的事業負責,就和學習語言一樣嚴格,而且學習和學習的願望是你要同時掌握的。

有效掌握你自己,固然非常重要,但了解這一點已經不容易了。希爾的學生之一湯姆在一戰之前的一次飛機失事中失去了兩條腿。他躺在醫院時,已經基本上失去了意識,但是在迷迷糊糊中,他聽到兩名護士在對話。其中一個說:“這孩子也許堅持不住了。”一向堅強的湯姆聽到這話,決意堅持下去。結果令人們大感意外,湯姆不但活了過來,而且以驚人的速度複元,而且再度擔任戰鬥機駕駛員時,表現非常出色,有一次甚至從德國戰俘營中逃脫——隻用他的兩條義肢。

意誌力使湯姆從死亡線上掙紮了過來。此外還有許多例子顯示了個人選擇與決心的重要性。在抗癌成功者中,多數都具備這樣一些心理特點:拒絕放棄希望、拒絕扮演病人角色、隨時準備接受新觀念等等。他們對自己永遠具有強烈的信心。希爾說:“這些人拒絕壞消息,他們拒絕相信自己的疾病,他們拒絕讓自己更理解自己真實的情況。”

我們是成功者,還表現在即便是不知不覺狀況中的個人決定,也往往比我們通常所知的,更能決定我們的現在和未來。而那些有意識傾注了堅定決心的決定,就更能讓我們決定發展的方向。

這不是理想,也不是不切實際,許多人正是因此而改變了自己的一生。例如,身為電腦程式設計師的瓊,寧可放棄自己的高薪職業,攻讀醫學,她說:“我迫切想做有長遠價值的事。我決定改變整個人生方向,是經過無數痛心與悲傷才決定的,不過我現在的確很快樂。”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在某種生活形態中呆得太久,所以改變對他們來說是種不能承受的衝擊。舉一個完全真實的例子,雖然看上去整件事顯得那麼不可信。一位高年級的大學生由於某種原因提出暫緩考試的要求,而這一要求沒有被批準,這意味著這位學生的生活將發生某種被迫的改變,於是他自殺了。令人驚異的是在他自殺前一個月中,他很平靜地寫了四封遺書,這令我們迷惑不解,一個如此堅定的自殺者為什麼不把這種堅定放在麵對改變上呢?答案隻有一個,他認為結束生命與改變生命他隻能選擇前者。改變對他來說是件可怕的事,但是如果他認識到他是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那麼他還會如此選擇嗎?

全麵的剖析自我,改變你致命的習慣,解開你心靈的保險繩,將你身上的毒素驅除。你還怕不成功嗎?

二、掌控身心

人體是世界上最精密的儀器,你可以把你的狀態調到所希望的頻道

哈佛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指出:要想好好控製住腦子的反應,你不能不隨時注意自己身心所處的“狀態”。不容否認,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在於追求快樂和逃避痛苦,然而我們若是改變意焦或形氣,那麼就可以很快地改變先前對於快樂和痛苦的認知。

我們的身心狀態受製於神經係統,千百萬種神經活動的總和結果,這些活動乃是各種感覺器官將所測得的外界資料在腦中處理的過程。我們對於大部分身心狀態是怎麼發生的並不知道,因為當我們一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事,身體立即就會有相應的狀態產生,這個狀態可能是消極無力的,也可能是積極奮發的,隻是大部分的人不知道如何控製這些狀態的發生。

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問題,突然記不起一位熟悉朋友的姓名?或者一時忘了某個字的筆畫?何以會有這樣的現象?你明明知道那個朋友的姓名,也知道那個字該怎麼寫,可就是當時記不起來,難道說你笨嗎?當然不是,那隻是你當時處在笨的狀態罷了。事情做得好壞的差別不是有沒有能力,而得看當時身心所處的狀態。你可以有馬華·柯林斯的勇氣和毅力、也可以有舞王佛雷·亞斯坦的典雅、更可以有諾蘭·雷思的體力和耐力、以及有愛因斯坦的聰明和才智,然而你若是一直使自己的身心處在“低落”狀態的話,就永遠別想有能夠成功的一天。

你若是曉得如何進入積極狀態的奧秘,那麼就必然能做出你意料之外的成績出來。任何時候你的認知都受製於當時的狀態,而這時的認知便會影響你隨後的想法和做法,換句話說,你會有什麼樣的行為跟你的能力無關,而是跟你當時身心所處的狀態有關。因此,你若是想改變自己做事的能力,那麼就改變自己當時身心所處的狀態,這樣便可把蘊藏的無限潛能一一發揮出來,做出驚人的成就。

在此你可能就要問了,到底要如何才能改變自己的狀態呢?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用彩色電視機的例子來解釋這個問題。如果你希望這台電視能呈現出極佳的色彩和聲音的話,首先要做的便是把插頭接上電源,然後打開電視,而讓你處在有勁的形氣下,就好比是給自己接上了電源。如果你的形氣沒有勁的話,那麼就有如沒接上電源的電視,沒有畫麵、沒有聲音,隻是空蕩蕩的一麵熒光幕而已。想想看,當你清晨醒來還睡眼惺鬆時,是不是走路跌跌撞撞,腦袋一團糨糊,直到你活動一段時間,讓血液流動加快之後才覺得好些。當你的四肢從“靜” 到“動”,你的腦子便因而發動且清醒起來,然後各種主意便源源不斷地湧出來;然而若是你的形氣處在低沉的狀態時,就算是有再好的主意,怕也不見得能夠想到。

當然,電視就算插上了電源,你還得把它轉到正確的頻道上,才能看到所希望看的節目。同理,就你的心理狀況而言,在此所說的正確頻道乃是指你得把意焦放在使你振奮的方向上。當你把注意力放在任何事物上——任何能使你有興趣的事物上,那你的感受便會變得比較強烈,因此,你若是不喜歡自己的某種習慣,那麼隻要改變那個頻道便成了。

大家對於生活中所接觸的一切事物都會產生各種心理反應,這些反應多得不可勝數,你希望有什麼樣的反應,可以依自己的意思去選擇,隻要把狀態調到所希望的頻道即可。至於要怎樣調轉頻道,你可以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改變你的形氣,第二種便是改變意焦。

羅素說:“我們知道各種各樣的情緒,可是真正體驗的卻並不多,對於能使我們產生積極效果的情緒至少也應該去體驗一下才是。”

當你一旦知道了某種情緒是跟某種形氣有相連的關係後,日後隻要想處在何種情緒,便可借形氣的改變來實現。數年前羅賓應約翰·丹佛之請,幫助他突破創作的瓶頸。丹佛是個著名的鄉村歌曲歌手,寫過多首膾炙人口的名曲,而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他的個性跟公共形象十分吻合,無怪乎能廣受歡迎。

當羅賓了解了過去他所寫出那些好歌曲的背景後,發現都是在作一些運動後所得到的靈感,例如滑雪、開過小飛機或賽車之後。這一切活動都有一個特色,就是其中都包含了“速度”,使得他的腎上腺大量的分泌,再伴隨著沿途的美麗風景,因而得以源源不斷地創作出受人歡迎的曲子。這段時間他之所以會處於瓶頸,乃是因為欠缺運動所致。因而羅賓建議他生活得有些改變,最好多加強一些體能上的活動,結果沒有多久他便恢複了自信,創造力源源地湧出。同樣地,隻要把你的形氣改一改,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裏有相同的改進,我們的潛能一直都沒有消失,若是想把它挖掘出來,隻要讓自己處於那種能釋放潛能的狀態即可。

成功的奧秘就在於不時讓自己處於“動” 的狀態,這可使你產生自信,而當你有了自信便會有各種各樣的能力,得以靈活地麵對各種環境。當一個人的能力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時,往往是因為欠缺活動之故。

如果你曾留意雨後走在馬路上的孩子,當他們發現前麵有個小水塘時會怎麼辦?是不是很高興地跑進去玩著、鬧著、笑著?反觀那些大人,是不是從水塘邊繞過去?不僅繞過去,同時嘴裏還抱怨個不停。如果你希望有個不尋常的人生、如果你希望人生中常是春天,那麼就在臉上掛著笑容吧,展現出一副充滿活力的麵貌,讓自己對於未來有個樂觀的期望,這是你活在人世的最大權利。

1事物的意義取決於意焦所在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強調:意焦會影響我們對於事實的認知,因而我們應當好好控製自己的意焦,免得不小心而被戲弄了。

如果你召開一次業務會議,結果其中有一位主管未能及時到場,這時你心中的感受就取決於你的意焦所在。在你心中對於他之所以不能到場持什麼樣的看法呢?是他根本就不在乎這場會議,還是他碰巧遇上了什麼困難?這就要看你是從什麼角度去看了,你用什麼樣的意焦,就會造成什麼樣的情緒。如果說他不能及時到場,是因為正和別人如火如荼地談一筆大生意,你卻因他不在場而發火,待日後知道真相時那如何是好?別忘了,我們的意焦往往會決定我們的情緒,所以最好不要動不動便貿然下結論。

意焦會影響我們對於真實的認知,因而我們應當好好控製自己的意焦,免得不小心而被戲弄了。要想控製意焦,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借助於提問題,因為你提出什麼樣的問題,腦子便立時會回複有關的答案,也就是說你找尋什麼就會得到什麼。如果你提出的問題是“這個人為什麼要占我的便宜?” 這時你的意焦便會放在找尋被占了哪些便宜上,也不管這個人是不是真的占了你的便宜;相反地,若是你問道:“我怎麼才能改變不利的狀態呢?” 這時你就會去想一些能使你扭轉局麵的辦法。提出問題是改變人生極具威力的一個利器,是開啟我們無限潛能的一把鑰匙,是改變我們情緒最有效且最簡單的一種方法,能在極短時間內扭轉我們人生的方向。

哈佛大學的一位教授舉過這樣一個例子,那是一位成長於阿拉巴馬州的孩子,約在15年前他被一名同學打了一頓,連鼻子都打出了血,氣憤之餘他發誓一定要幹掉這個家夥以報仇雪恥。於是他回家翻出了母親擁有的手槍,然後就氣勢洶洶地出去找他的目標了,可以說此時他已走到了一生命運的分界點。

終於他看見了那個同學,隻要輕輕一扣扳機就可一泄胸中怒氣。不過就在這重要關頭,他提問了自己這個問題:如果扣下扳機我會有什麼後果?隨之心頭便浮起一幅畫麵,他得在牢獄之中接受長期監禁的懲罰,裏麵會有什麼樣的非人折磨,令他難以想像。這些可能後果帶給他的痛苦實在遠大於複仇的一時快樂,於是他放棄了報複而把槍擊向一棵樹。

這個男孩名叫波·傑克遜,後來他在自傳中寫下了這段兒時的回憶。無疑地那件事是他人生中的一個分界點,就因為把意焦從報仇的快樂轉向坐牢的痛苦,結果使這位可能毀掉一生的孩子成為當代極富盛名的運動員。

2要把意焦擺對地方

羅賓指出:當生活中發生了什麼問題,要把意焦放在尋求解決辦法上,也就是朝向所要的結果上,可千萬別把意焦放在讓你害怕的方向上。

許多人都有心想改變自己的感受,可就是不知道怎麼做。其實要改變自己對任何事的感受,最快的方法就是改變你的意焦,就像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很窩囊,很容易就能有這種感覺,是吧?隻要你回想過去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臭事,並且使勁地想,沒多久你就會覺得自己夠窩囊的了。

想來可笑,若一部電影很爛,不知道你會不會一再去看?相信絕不會,可是為什麼你卻經常在自己的心裏放映這種爛片呢?當你一這麼做,很容易就會使自己掉進窩囊的感覺裏,無怪乎我們得特別留意意焦的擺放。就算是情況真的很糟,我們也必須把意焦放在自己能做、能掌握的部分上,這樣才能鼓起你繼續做下去的毅力。

如果你想讓心情馬上好起來,那也很容易,隻要把意焦放在曾經使你快樂的事情上,不管是跟你的家人、朋友或任何人都行。你也可以把意焦放在未來的美夢上,提早感受你將來成功時的興奮與快樂,那可以帶給你拿出行動去付諸實現的幹勁。

假想你去參加一個宴會,隨身帶了一台攝影機。整個晚上,若是你把鏡頭一直對向大廳左側一對在爭吵的夫妻身上,是不是連帶著自己的心情也不快了呢?就由於你一直看著他們的爭吵,從而心裏便興起這樣的念頭:“真是糟糕的一對,好好的宴會都破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