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與國際貿易(1 / 3)

地理環境與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活動是離不開一定的地理環境的,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有明顯的影響。在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國際地域分工日益廣泛和深化、國際間的競爭愈益激烈的今天,地理環境各因素對國際經貿活動的影響比過去任何時候更加激烈和深刻。

積極開展地理環境對國際經貿活動的影響及其規律性的探索研究,對預測國際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國際貿易變化和做好對外經援工作等方麵,均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自然地理環境與國際貿易

地理環境分為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兩大部分,前者包括地理位置、地質地貌、氣候條件和自然資源等方麵,它們是國際貿易的自然地理基礎。

一、地理位置的影響

地理位置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可以從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交通位置和鄰國位置等方麵反映出來。

大家知道,地球表麵的熱量、降水量等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廣大中緯度地區因其位置居中,致使這一地帶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水適中,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貿易等活動都較適宜,是人們生存、發展和交往等的理想環境。舉世矚目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埃及和巴比倫,是古代文化、經濟和貿易等發展最早與最繁榮的地區和國家。他們疆域的主要部分就是位於中緯度的溫帶和亞熱帶範圍。我國漢代就開拓的溝通歐亞非三洲的古代“絲綢之路”即是世界上著名的最早的國際貿易通道。同樣,從世界地圖上可以清楚看出,當今地球上社會經濟最繁榮、交往最密切、經貿活動最活躍的幾個區域,也往往在北半球中緯度的北美洲、歐洲和亞洲等三洲的沿海地區,其中包括北美洲五大湖區與大西洋沿岸區域,西歐地區和亞洲日本的“三灣一海”地區以及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等世界重要經貿區域,上述地區其土地麵積隻占世界陸地麵積的10%,而工農業總產值和進出口貿易總額卻分別約占世界的80%和70%。

與上述情況相反,國土遼闊的獨聯體(前蘇聯),雖然是世界上土地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但是由於其國土的大部分處在高、中緯度,相當大部分的疆域,特別是廣闊的東北部地區,自然條件嚴酷,冬季漫長,寒冷幹燥,夏季短促,永久冰土帶廣布,以農業綜合自然條件分析,遠不如同緯度的西歐諸國和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故其農業土地的生物潛力可能性要比美國低57%,比法國低53%,比德國和英國分別低38%和32%,不僅嚴重影響種植業的發展,而且對工業生產和城市建設以及交通運輸與經貿活動等都帶來不少困難。至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伸入北極圈和南極洲的那些地區,由於位處高緯度,氣候嚴酷,對社會經濟的製約作用更大,故至今仍然是地球上經濟、貿易活動最不發達地區之一。

瀕臨海洋還是深居內陸的位置,對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發展和貿易交往等亦會產生重要影響。沿海地區(尤其是開放地區)與內陸地區(特別是邊遠偏僻山區)相比,因為環境、交通和出海口等條件大不一樣,使這些國家(或地區)之間以及內部,其經貿狀況會形成明顯的差異。一般前者發展較快,成為發達地區;而後者則發展較慢,往往是比較閉塞和落後的地區。例如,我國東部沿海一帶,因為緊臨太平洋,海運的地理優勢突出,加之沿海都市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科技先進,實力雄厚(總人口不足全國的8%,工業產值卻占全國的25%左右,高等學校也占全國的17%多),又臨近港澳地區和國際市場,僑商、僑眷眾多,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先後開放了“5個特區”、“14個沿海港口城市”和多個三角洲地帶,形成了由南向北的沿海開放前沿地帶,與世界170多個國家、地區建立了經濟貿易往來,各個方麵發展迅速,已成為我國經濟騰飛的前沿陣地。相比之下,西部內陸地區則較為閉塞落後,與東部沿海地區存在很大差距。

地球上有20多個內陸國家,除歐洲的8個屬於發達國家外,其餘都是發展中國家。位處歐洲的內陸國家所以會比較發達,這與歐洲資本主義發展曆史較早,現代化鐵路、內河航運與航空運輸等交通較方便以及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較好緊密相關。其他廣大內陸國家之所以較貧困,經貿活動不夠發達,有其經濟、政治、文化和曆史等複雜原因,而距離海洋較遙遠,沒有方便的出海口這一重要地理環境因素,是嚴重影響他們經貿發展的帶根本性的共同原因。眾所周知,海運是當今國際間經濟貿易活動聯係的主要手段,內陸國家隻有取得通暢的出海口才有發展經濟、繁榮貿易的現實可能,而要做到這點,首先必須與鄰近的海運便利、經濟又較發達的國家建立良好的雙邊關係。由於曆史的原因,南美洲的玻利維亞100多年來一直是借道智利的港口進行對外貿易活動。又如非洲的讚比亞,其傳統的出海口在南非,由於南非推行種族主義政策,讚比亞被迫又重開坦桑尼亞和莫桑比克道路,這才保證了其最重要的外貿物資——銅礦的正常外運出口,使開展經貿活動的願望變成現實。

當然,具體問題要作具體分析。獨聯體雖然為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所包圍,但是,由於北冰洋長年封凍,成為天然障礙,太平洋岸僅有的港口距西部經貿重心地區遙遠,交通很是不便,西部出海口被土耳其海峽所扼,北冰洋西部的摩爾曼斯克港,雖為不凍港,但航線需經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控製的挪威海峽,因政治原因,進出口甚為不便,所以前蘇聯雖瀕臨三大洋,但卻酷似內陸國家,一定程度上製約著它的對外貿易的發展。

交通地理位置對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和對外貿易的影響亦是很大的。這是因為交通運輸條件既是生產力布局的重要內容與條件之一,又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美國是地跨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兩洋國家”,在世界以北大西洋為經濟貿易重心區的100多年時間裏,它利用便捷的北大西洋航線開展對歐洲的經貿活動,使其東北部和東部大西洋沿岸地區經濟獲得迅速發展,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北美東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地區經濟貿易重心區。而今,美國又乘日本、澳大利亞和中國等太平洋東部國家的迅猛崛起,世界經濟重心呈現從大西洋地區向太平洋地區轉移趨勢的契機,利用其便利而發達的太平洋航運,促使西部和南部“陽光地帶”的經濟繁榮發展起來,率先搶占了太平洋地區的市場。統計資料表明,目前,美國與亞太地區的貿易總額已超過其與歐洲的貿易總額,達到2,000多億美元。這對緩解美國的經濟矛盾和穩定國內政局等方麵都起了積極作用,充分顯示了美國瀕臨世界兩大海洋的交通地理位置優勢。至於跨越亞非兩大洲的埃及,溝通地中海與紅海,扼亞、非、歐三大洲的交通要衝——蘇伊士運河開通後,每年獲得10多億美元的運河船隻通行費,極大地促進了埃及的經濟、交通和貿易的發展。此外,新加坡、巴拿馬等國家,亦因位處溝通兩大海洋的重要通道和國際航線的要衝等優越的交通地理位置,大量船舶過往、停靠及其供養補給、維修保養,使其成為周圍地區與國家的物資轉運點或集散中心,繁榮了該地區的經濟和貿易活動。

除上以外,因為臨近或者毗連一些經濟發達、經貿活動頻繁的國家與地區,也會使一些國家、地區得益,促進經濟貿易得到一定的發展。

二、地形條件的影響

這裏的地形概念,內容廣泛,不僅包括類型、坡度,還包括地麵的覆蓋層等方麵。地形對於經濟和貿易活動的影響是多方麵的。現將中國和美國的相關方麵列表作以下比較:

從表1-1可以清楚地看出,地形差異是造成以後各項指標差異的“主導”因素。美國,由於平原廣布,所占比例頗高,使發展農牧業有了良好基礎,為美國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業國家創造了條件。因而,美國農牧業生產發達,農產品不僅能滿足本國需要,還可以有1/3~2/5的農產品用於出口。大量農產品的出口,不僅創造了占該國外彙總收入20%的外彙,而且在繁榮國際貿易、改善美國的國標收支和外貿平衡等方麵起了很大作用。

反之,地形破碎,沙漠戈壁遍地,崇山峻嶺,或險惡地形直逼沿海,則必然對其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農業生產產生嚴重影響,難以展開對外貿易。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大沙漠橫亙於非洲偏北部的廣大地區,使這裏的阿爾及利亞、利比亞、蘇丹、埃及等國家,經濟發展和貿易活動深受影響。

可見,地形條件對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農牧業生產的製約作用是很大的,以致將影響整個國家與地區的經貿活動開展。

三、氣候條件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氣候變化的規律性是很明顯的。春夏秋冬,四季更迭,這是一種表現形式。從赤道向南北兩極延伸,氣候帶排列有序,分別為熱帶、溫帶和寒帶,緯度地帶性清楚,這又是一種表現形式。這種氣候的節律性和地帶性,對生產事業,尤其是農業生產產生著深刻影響,進而製約著經貿活動。例如,溫帶地區適宜農作物的生長,所以作為人類衣食主要來源的棉花和糧食,主要產於溫帶地區,以1989年為例,世界糧食總產量約是18億噸,其中70%左右產於溫帶和亞熱帶地區。同樣,目前世界上穀物的主要出口國是位於溫帶範圍的美國、法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阿根廷、巴西等國家。而工業原料的橡膠、劍麻、椰子、丁香以及咖啡、可可等飲料作物則完全產於熱帶地區。氣候條件也會對國際貿易活動直接產生影響。北半球的歐洲、亞洲和北美洲的部分地帶已經伸入寒冷的北極圈範圍內,因此,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沿岸的一些位處高緯度的港口,氣溫太低,秋冬季節洋麵封冰,致使不少港口一年中有半年因航船無法運行而被迫停用,國際貿易近乎癱瘓或停頓。自本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氣候明顯變暖,1990年地球上出現了創紀錄的高溫,對國際貿易也產生了影響。由於近幾年持續暖冬,我國銷往加拿大和北歐等國家的滑雪手套等很不景氣,客戶紛紛減少定貨量乃至解除合同,貿易量大減,造成我方貨物積壓,經濟受損。

災害性天氣(如寒潮、霜凍、風暴、幹旱、洪澇、冰雹等),對於生產活動、經濟發展和貿易往來等產生的破壞性影響更為直接和嚴重。例如,一些外貿船隻往往因風暴襲擊而被迫停航,如果不掌握氣象資料,冒然遠航,外貿船舶很可能會被風浪浸沒,造成慘重的損失。

自然界中變化多端,可謂“天有不測風雲”。因種種原因造成的全球性或區域性氣候異常,經常幹擾正常的工農業生產和經貿活動。1972年,由於氣候異常,南美秘魯沙丁魚的捕獲量減少2/3,致使當作飼料的魚粉銳減。與此同時,印度和西非的花生,蘇聯的向日葵等,也因天旱而大量減產,致使能當飼料的大豆,價格成倍上漲,由此引起了世界飼料與穀物市場的供求矛盾和國際貿易活動範圍的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