矚目世界500強

回眸世界500強

1.世界500強的由來與發展

世界企業500強來源於美國的一家雜誌《Fortune》,中文譯名為《財富》(另又譯作《幸福》)。

《財富》500強的排名始於1954年,提出這一想法的是《財富》雜誌的一名普通編輯。歲月荏苒,當年提出這一偉大設想的編輯如今早已退休,而500強排名榜則成為《財富》雜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每年銷量最大、影響最深、創收最多的就是刊載著當年500強排名的那期雜誌。

《財富》雜誌最早的排名,是從1954年全美500家最大工業公司排名開始的。這一年,《財富》雜誌已創辦24年,在工商業界有良好的聲譽。此時,美國經濟也迎來二戰後的高速增長期,新的產業和新的商業潮流不斷湧現。全美500大排名就這樣悄然誕生了。當時的排名項目隻有簡單的三欄:年銷售額、利潤及資產。然而,就是這簡單的三欄數據,標誌著美國企業第一次被以同一客觀標準排列,美國經濟發展的脈絡變化也被以粗線條勾勒出來。

《財富》雜誌發表大企業排名初期,其權威性尚未被各大公司普遍認同,隨著《財富》大企業排名的持續進行,其權威性不斷提高,因而很快被美國各大公司所重視,許多公司都將能否進入500強及其位次視做宣傳企業形象的重要內容。

自1954年《財富》首創的企業排名榜發布後,《財富》雜誌每年都發布全美500強,此後又不斷推出其他排行榜,如全美最受讚賞的公司、最適宜工作的公司、最新潮的公司等等。再後來,美國《商業周刊》和《福布斯》雜誌也相繼推出自己的排行榜,從此,企業排行榜成為美國企業界一種最常見、最具權威的資料之一。隨著科技手段的不斷進步,特別是信息革命的到來,收集資料變得日益容易和便利,500強的排名項目也因此日趨完備。

1976年,也就是全美500強評選了20多年之後,排名終於實現了國際化,這一年,《財富》雜誌推出世界500強工業公司排行榜。進入90年代,科技革命的成果終於使《財富》雜誌實現了推出世界500強的理想。1990年,《財富》雜誌將全美500強工業公司排名與世界500強工業公司排名結合在一起,發布了世界500強工業公司排行榜,隨後又公布了世界500強服務業公司排行表。隨著世界服務業的蓬勃發展,銀行、保險等服務業公司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為適應最新的經濟發展潮流,《財富》雜誌在1995年將世界500強工業公司及500強服務業公司兩項排行榜合並,變成單一的排名,這就是享譽世界的“財富世界500強”。

2.世界500強的指標體係與排名方式

美國《財富》雜誌500強企業的排名曆時多年,已形成了一套嚴格、規範的評價程序和指標體係。在程序上,首先由企業提出申報,任何公司隻要年銷售額超過80億美元(這是最新的入圍標準),就可以把經公認注冊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認可的財務報表寄到美國時代公司雜誌社,申請參評。《財富》雜誌再根據企業的性質決定是否將其納入評比範圍,一些並非真正市場經濟意義上的企業如行政性公司等往往被剔除在外。隨後,《財富》雜誌根據各公司財政年度銷售額進行排名,並於每年7—8月份公布上年世界500強的排名結果。

美國《財富》雜誌對“世界500強”的排名共采用了5個指標:銷售額、利潤、資產、股東權益和雇員人數。其中,500強的入圍指標是銷售額,依此確定每年1—500位的排序。其他是參考指標,但也按多少進行500強企業內的再排序。在此基礎上,《財富》還結合上一年的財務數據分別列出收入和利潤相對於上一年的增長率,且結合資產和股東權益指標,對企業的業績進行分類排序,以反映企業的綜合實力,具體分為營業收入增幅最大、贏利最多、利潤增幅最大、營業收入收益率最高、資產收益率最高等項目,每個項目下再按500強公司的10%即50家公司再排序。由此可見,《財富》500強的評選指標體係做到了靜態與動態相結合,因而比較全麵和科學。另外,《財富》雜誌還按產業分類排序作為附錄,反映企業在同行業中的地位。產業分類按照美國管理和預算辦公室設立的目錄對比進行,近幾年一般有44個有代表性的產業類別的企業進入500強,每個企業按其銷售額最大的業務歸入相應產業。同時,《財富》也按國別進行分類,以比較各國和地區500強企業的多少,反映各國和地區競爭力的強弱。

為了便於了解,我們以1997年8月4日的《財富》雜誌公布的1996年世界500強為例。

銷售額。各公司必須如實公布其業績才能有資格入圍世界500強。銷售額除正常公布之外,還包括公布期間的不連續業務的銷售額。商業銀行和儲蓄機構的營業額為利息總額和非利息營業額之和。保險公司則是保險費和年金收入,扣除儲蓄的資本收益或損失。銷售額包括固定的下屬企業的銷售額,但不包括銷售稅。對美國以外的公司的銷售額,是按官方規定的平均彙率折算而得到的。

利潤額。利潤是稅後利潤,扣除額外貸款或費用,並且排除會計方法改變而產生的累計效應。同樣,對美國以外的公司的利潤是按官方公布的平均彙率折合而成。銷售額和利潤額必須是在1997年3月31日之前公布的1996年度的發生額。

資產總額。資產總額是在一個財政年度末的資產總計數目。

股東權益。指同一時點上的股票總額、已付股息和延遲收益。股東權益不含利息。

雇傭人數。或是公司公布的年平均值,或是一個財政年度的期末值。

從1954年全美500強的評選,到上海論壇的舉辦,45年來,《財富》雜誌為世界經濟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它用嚴謹的態度、公正的手段、精確的數字、科學的統計,為全球最大的跨國公司製定了一個又一個排行榜。“世界500強”已被商界公認為“全球最權威和最科學的排名”,成為世界上許多知名企業用來判斷自身實力、規模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成為眾多商界領袖作出重大決策時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財富》雜誌副總編科克蘭先生這樣形容財富世界500強評選的影響:它已成為企業的無形資產,入選500強就意味著進入了全球企業界的精英階層。一些企業在入選《財富》500強及《財富》雜誌的其他排行榜後會徹夜狂歡,經理人的年薪也會扶搖直上。可以說,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全球論壇是世界500強排名影響的最高體現,是對《財富》雜誌40餘年公正評選的回報。

色彩斑斕的世界500強

1.世界500強:驚人的財富積累

世界500強就是一個財富的世界,它們都以規模龐大而著稱,其銷售額和資產額甚至分別高於許多中小發展中國家的GDP與所有企業的資產,利潤額要高於其財政收入。1994年世界500強的銷售總額為10.2萬億美元,相當於全世界GDP總和的40.6%;1994年美國上榜500強的151家企業的銷售額總和為2.9萬億美元,相當於當年美國GDP的44.2%;日本149家500強企業銷售額總和相當於日本GDP的82.9%。

世界500強的確是一群賺錢機器。1994年每個公司平均獲得5.5億美元的利潤,1995年為6.6億美元,1996年每個公司的平均利潤超過8億美元,1997年更是高達9億美元,世界500強的驚人獲利能力,是一般公司難以想象的。從近年看,世界500強的利潤指標比其他指標的增長趨勢更猛。荷蘭皇家殼牌公司是最盈利的公司之一,該公司在1993、1994、1995、1996年獲利分別為45.052億、62.356億、69.046億和88.871億美元,在利潤排名表上均占第1位。1997年荷蘭皇家殼牌公司的利潤為77.582億美元,名列第3位,把第1名的位置讓給了另一家石油公司。美國的埃克森公司,該公司在1997年獲利84.600億美元。最近幾年,美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基本上都取得了較好的利潤,就連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通用汽車公司和IBM公司都獲得較高的利潤,尤其是通用汽車公司,經常能進入利潤排行榜的前3名位置。

1994年,世界500強的年銷售額增加了不到9%,但其利潤卻猛增至62.1%。美國是世界上最盈利的地方,在以福特汽車公司(排名第7位)和通用汽車公司(排名第5位)為首的兩家公司帶領下,汽車製造和零件工業的收益由1993年的23億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204億美元。但如果用工業中位數(industrymedians)來衡量的話,排名靠前的行業當屬計算機和辦公設備製造企業,它們的收益比上年增加了88%,是500強普通收益水平的6倍。1995年的世界500強跨國經營範圍更廣,從烏茲別克斯坦的煙草製造業到玻利維亞的輸油管道,到處都有500強的足跡。它們涉足的國家越多,利潤就越豐富。1995年500強的銷售額增長了11.1%,企業的利潤增長了14.7%。同1994年的銷售額62%相比,11.1%是小了點,但與全球經濟增長隻有2.4%相比,利潤依然是巨大的。

縱觀《財富》雜誌以往公布的世界500強的有關數據,50年代以來,各大公司飛速發展,其整體規模和實力不斷膨脹,時至90年代,500強的經營規模已經相當驚人。世界工業500強的總銷售額1989年已達到45911.5億美元,到1993年則增長到54028.3億美元,年均增長為4.15%,高於同期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1994—1996三年的年平均增長率,營業收入為5.6%,利潤額為19.8%,資產額為3.9%,增長速度提高,效益進一步改善。1997年世界綜合500強的總銷售額上升到11.45萬億美元,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占1997年全球GDP總額281570.12億美元的40.68%。可以說500強企業已把握世界經濟的命脈,左右著世界經濟的發展。這種驚人的財富積累,已使500強成為全球財富王國裏真正的霸主。

2.世界500強:全球國際化大企業的代表引自《全球500強》,蔡來興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真正意義上的世界500強的排名始於1990年,但《財富》雜誌的500強排名卻開始於1955年,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排名的方法、標準、數量和範圍進行了不斷的調整。1955年,《財富》隻列出美國最大500家工業企業排名。1956年,考慮到服務業在美國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財富》增加了250家服務業企業排名,50年代後期及60年代,歐洲經濟複興,日本經濟也進入高速發展期,《財富》除了列出美國最大500家工業企業排名外,也列出美國以外的資本主義國家大企業的排名。從1957年開始,《財富》每年發布上一年度美國以外的最大100家工業企業的排名。《財富》還順應世界經濟的發展逐步增加外國企業排名榜的數量,1963年列出美國以外最大工業企業200家,1972年上升到300家,1976年再上升到500家。70年代中,服務業企業在原有250家分類排名的基礎上增加了50家金融公司的排名,總數擴大到300家。1983年,美國經濟中服務業的比重已大大超過第一、第二產業,因而《財富》列出的美國服務業企業增加到500家,即商業銀行前100名,綜合服務業前100名,金融公司前50名,儲蓄機構前50名,人壽保險前50名,零售業前50名,運輸業前50名以及公用事業前50名。此後《財富》進一步將社會主義國家真正市場意義上的非行政性公司納入其中,從而使評選範圍真正覆蓋世界各國。1990年,《財富》將美國最大的500家工業企業與美國以外的最大500家企業合並,產生了全球工業500強。1991年,追加了世界服務業中6個主要行業的前100名或50名,即全球服務業500強。隨著世界各國全麵經濟市場化的推進及經濟領域透明度的增加,1995年的《財富》雜誌推出了1994年度世界綜合500強(包括所有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