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悲憤辭世
話說1944年11月初,正是美國總統大選進入最激烈角逐的時候。民主黨候選人、現任總統羅斯福和共和黨候選人杜威為了擊敗對手,一麵大肆渲染自己的宏偉藍圖,一麵尋找對方的弱點展開攻擊。民主黨由於羅斯福推行多年的新政和在戰爭中的傑出表現明顯占有上風,而共和黨也不示弱,杜威用聳人聽聞的方式宣稱:共產黨人已經控製了新政。
恰在此時,被羅斯福下令召回的史迪威,已經從印度起飛,就要回到國內。史迪威由於在緬北特別是在密支那的傑出戰績,被美國人看成是了不起的英雄。這樣一位英雄不明不白地被解職,無疑是很難對公眾作出交待的。因此,這一消息在美國國內仍然密而不宣。為了避免麻煩,政府決定對史迪威采取“保護”措施。
11月2日下午,史迪威乘坐的飛機在華盛頓降落。到機場迎接他的,隻有他的夫人威妮和馬歇爾的副官弗蘭克·麥卡錫上校。沒有軍政要員,沒有歡迎儀式,連馬歇爾和史汀生都沒有去,仿佛他是一個從前線溜回來的逃兵。
麥卡錫驅車把史迪威夫婦送到梅耶堡軍營的軍官俱樂部,那裏給他們準備好了房間。這時才出現了兩位將軍,參謀部作戰處處長漢迪將軍和陸軍部公共關係處處長蘇爾斯將軍。蘇爾斯和漢迪神情緊張地對史迪威說,形勢是極富爆炸性的,對任何人什麼都不要說,也不要去看任何人。顯然,他們是奉命而來的。
吃晚飯時,麥卡錫突然問道:“將軍,您什麼時間離開華盛頓?”“什麼?你這是什麼意思?”史迪威反間了一句。“就是那個……您打算住多久?”麥卡錫有些尷尬,一時語塞了。“這就是說華盛頓不希望我呆在這兒,是嗎?”麥卡錫點了點頭。史迪威接著說:“好吧!我和馬歇爾將軍談過話就離開。”麥卡錫推托說馬歇爾要外出,幾天內不會回來。史迪威斬釘截鐵地告訴他:“我在見到他以前是不會走的。”
晚上,馬歇爾來了。他們談了1個多小時,馬歇爾也告誡他:“要一言不發,這可是有爆炸性的。”原來,大選的日子定在11月7日,羅斯福擔心因此事而影響他的選票。
第二天,史迪威夫婦便離開華盛頓,準備經達拉斯返回他們在卡梅爾的家。威妮夫人提前打電報,在達拉斯市內的旅館定了房間。但在飛抵達拉斯的洛夫機場時,前來迎接的希金斯上校告訴他們,華盛頓發來了命令,飛機上的任何人都不能離開洛夫機場。史迪威和隨行人員隻好在機場的招待所裏休息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便飛到了卡梅爾附近的德爾蒙特機場,然後回到家裏。
但是,事實是封鎖不住的。史迪威在重慶就找去了著名記者西奧多·懷特(白修德)和布魯克斯·阿特金森(愛金生),向他介紹了被召回的內幕經過。阿特金森決定立即趕回國內,向公眾宣布這些情況。
10月31日,《紐約時報》在第一版的顯著位置發表了阿特金森的報道。這篇報道尖銳地指出:“史迪威的決裂,起因於蔣介石拒絕全力進行戰爭。”這一事件意味著美國默認“一個垂死的反民主政權的勝利。這個政權更關心的是維持其政治特權,而不是把日本人趕出中國。美國現在至少是在消極地支持著一個日益不得人心並在中國失去信任的政權,一個擁有三種秘密警察機構和關押政治犯集中營的政權,一個壓製言論自由、反對民主勢力的政權。”
阿特金森的文章像在平靜的水潭裏扔進了一塊石頭,立即激起了一層層漣漪。《時代》、《新聞周刊》、《生活》、《星期六晚郵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民族》、《新共和》等報刊紛紛發表報道或評論,斥責國民黨政權,為史迪威鳴不平,批評美國政府的錯誤政策。緊接著傳來的高斯大使辭職的消息,更使輿論界一片嘩然,人們自然而然地把史迪威的召回和高斯的辭職聯係在一起。
麵對著強烈的輿論反應,羅斯福不得不就此召開了記者招待會,一再聲稱史迪威和蔣介石的衝突完全是性格不合造成的,不涉及政治、戰略和政策問題,與赫爾利、與高斯的辭職都沒關係,也不牽扯“所謂的共產黨”問題。重慶方麵由宋子文出麵,也廣新聞界散布同樣的觀點,聲稱這隻是“人事問題”、“個人問題”。
《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專門駁斥了所謂“性格問題”,指出:“說他們(史迪威、高斯)不圓滑,但難以想象,比他們圓滑的代表,能戰勝已使中國的戰鬥力陷入癱瘓的混亂和腐朽嗎?”
史迪威呆在家裏,一直保持著沉默。門外總有拿著筆記本或麥克風的記者要求見他,但他都婉言謝絕了。他打電報給陸軍部,詢問何時能取消禁令。回答是:“你講得越少,處境會越好。”一段時間以後,經陸軍部同意,史迪威在卡梅爾的家裏接受了一批記者的采訪,但他一句也沒談中國的事。他愛美國,他不想讓美國,包括它的政府、它的總統,在這個問題上過於難堪。他確實想安靜地休息一段了,同妻子兒女歡聚一堂,自由自在地帶著心愛的小狗在海灘上散步。
風波漸漸平息,史迪威回到華盛頓。1945年1月23日,他被任命為美國陸軍地麵部隊司令,職責是負責國內部隊的訓練工作。
兩天以後,從中國傳來消息,他曾經付出巨大艱辛的中印公路於1月25日正式通車。從印度利多開出的第一批105輛卡車,滿載著武器、彈藥、油料,拖曳著重炮、山炮、高射炮,轟轟地開進中國雲南。兆日,雲南的門戶畹町舉行了隆重的通車典禮。2月4日,車隊開抵昆明,10多萬群眾湧向路旁,揮舞著標語和小旗夾道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