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業崎嶇不平路
中國石油、天然氣的開采和利用,是一項新興而又古老的事業。它成為中國現代能源生產的一個重要工業部門,不過是新中國建立後三十多年的事情,而中國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的曆史,卻可追溯到兩千年以前,並且在技術上曾經創造過光輝的成就。中國近代石油工業萌芽於十九世紀中葉,經曆了七十多年的艱難路程,直到新中國建立前夕,它的基礎仍然極其微弱。回顧這一曆史過程,將有助於認識當代中國石油工業的崛起。
中國是發現和利用石油、天然氣最早的國家之一。早在公元前一、二世紀,中國的古代先民就在陝北一帶發現了石油。成書於一千九百多年前的《漢書·地理誌》中記載:“高奴,有洧水可然”。而魏晉以來到唐宋(公元七至十三世紀)的史籍中的記載,則說明不僅陝北,而且甘肅酒泉、新疆庫車以及準噶爾盆地南緣,都是很早就發現石油(古稱石漆、石脂水、火油等)的地方。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至遲在秦、漢(公元前三世紀)之際就在鑽鑿水井和鹽井過程中發現了天然氣的可燃現象,並且形象地稱這種井為“火井”。“石油”這一名稱,第一次出現在北宋沈括(公元一○三一至一○九五年)的著作《夢溪筆談》中,一直沿用至今,已有近九百年的曆史了。
中國古代對石油與天然氣的利用已經相當廣泛。大約距今兩千年前,在中國西北地區人們就知道飄浮在水麵的石油“然(燃)之極明”,遂收集盛入容器,用以點燈。北魏酈道元(公元四六六或四七二至五二七年)的地理名著《水經注》中曾有用石油“膏車及水碓缸甚佳”的記載。唐、宋以來發展到用石油製作“石燭”和墨。北宋(公元十至十三世紀)時,京城開封出現了煉製“猛火油”的作坊,所產猛火油主要用於軍事。《元一統誌》中記述道:“延長縣南迎河有鑿開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癬,歲納壹佰壹拾斤。又延川縣西北八十裏永平村有一井,歲辦四百斤,入路之延豐庫”。可見,當時石油已用於醫藥,並作為一種稅賦上繳。中國古代對天然氣的利用,最初是與鹽井相聯係的。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東漢時期,四川的鹽井已遍及當時的臨邛、成都、南充、臨江等十多個縣。在鑽鑿這些鹽井時,便在有些井內發現了天然氣,並利用它來生火做飯、煮鹵熬鹽。從公元十三世紀開始,人們就對四川自貢、富順和榮縣一帶的淺層天然氣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利用。這是世界上最早投入開采的天然氣田之一。
隨著四川天然氣的開采和利用,中國古代天然氣的勘查、開采、集輸等方麵的技術曾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古代在打井前,要請“山匠”來觀察“龍脈”,以定井位。所謂看龍脈,就是要選擇比較好的地質條件。到明朝(公元十四至十七世紀)以後,還通過撈取鑽井岩屑來分析和認識地層,以確定天然氣和水的層位。
在鑽井方麵,早在公元前二五○年,四川勞動人民就用人力掘鑿鹽井。北宋中期(公元一○四一年前後),四川地區開始以簡單的機械衝擊鑽鑿方法(即頓鑽)代替手工掘鑿,成功地鑽鑿出井徑如碗口大的“卓筒井”。這種“卓筒井”自井口下入相當口徑的竹管至一定深度,借以防止井壁塌陷或封隔水層,有的井深達五十餘丈。“卓筒井”的鑿成,是中國古代鑽井工藝技術上的重大創新。到宋末元初(公元十三世紀初),鑽井絞盤車的動力以畜力部分地代替了人力。明代時,中國已有了一套完整的鑽井、打撈、完井的工藝方法和程序。當時用的鑽機,是用木竹參差相銜綁紮製成井架,以木竹製套管,以堅木製絞盤。當時的鑽頭有雙、單馬蹄銼,財神銼,銀錠銼,魚尾銼等十多種,還有十多種打撈工具,可以根據不同的打撈對象,選用不同的工具,靈活實用。鑽井的工藝程序有:開井口、下石圈(即導管)、銼(即鑽進)大口、下木竹(即套管)、扇泥(即撈岩屑)、銼小口、見功(即完井)。這個程序,基本上與現代鑽井一致。中國古代鑽井技術的發展,在世界鑽井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隨著天然氣的開發利用,當時人們還用竹筒和木頭來製作“筧”——輸氣管線。這在缺乏鋼鐵等金屬的時代是一項重大的創造。這種管線能翻山越澗,乃至穿過河底,將天然氣或鹽水輸出一二十裏以外。到明朝中期,自流井天然氣的開發規模已相當龐大,地麵管線形成了完善的集輸係統,總長達二三百裏。
綜上所述,古代的中國,無論在發現及利用石油與天然氣方麵,都創造過光輝的業績,為人類做出了重要貢獻。
古代中國在發現和利用石油、天然氣方麵曾一度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長期的封建統治,使生產力發展極其遲緩。從十一世紀出現“卓筒井”算起,在長達八百年的曆史中,除天然氣的開采、利用有所發展外,石油的開發始終處於原始狀態。直到十九世紀中葉,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洋務派官僚和早期資產階級改良派參加的洋務運動中,中國近代的石油工業才開始出現。它從誕生時起,就受到外國侵略勢力和國內封建勢力的雙重阻撓和壓製,慘淡經營,步履維艱,直到一九四九年,其規模仍然很小。
一、中國近代石油工業的開端——台灣苗栗油礦
一八六一年台灣苗栗發現石油,其後當地人曾用土法開采。一八七七年,清政府兩江總督沈葆禎去台灣巡視,與福建巡撫丁日昌合議,擬將此地油礦收歸官辦,於當年奏請清廷獲準。他們於一八七八年從美國聘請鑽井技師兩名,購進石油鑽井機械一套,組成了中國近代石油史上的第一支鑽井隊,在苗栗鑽了第一口井,深約120米,日產油約750公斤。這是中國使用近代頓鑽打成的第一口油井。在鑽第二口井時,因事故不能排除,鑽探中斷。一八八五年,台灣改設行政省,首任巡撫劉銘傳就開發苗栗石油問題再次上奏清廷,於一八八七年獲準成立礦油局,委派統領林朝棟主持其事。一八八七年至一八九○年,他們在苗栗出磺坑(現名出礦坑)共鑽井5口,僅一口井出油,產量也很低。因設備很差,資金缺乏,劉銘傳打算引進外資開發油礦,遭到清廷的強烈反對。一八九○年,劉銘傳被革職,新任巡撫邵友濂將苗栗油礦查封,直到一八九五年台灣被日本侵略者占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