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油田

吉林油田位於鬆遼盆地南部,北與大慶油田相鄰,南與遼河油田相望。油田上農田、草原相間,長白鐵路和長白公路橫貫其中。吉林省油田管理局設在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

鬆遼盆地南部的石油勘探始於一九五五年。到一九八五年底,在這裏已發現75個局部構造,並發現了扶餘、紅崗、新木、新北、新立、乾安和英台等7個油田。這些油田均在吉林省境內,統稱吉林油田。這個油田的油藏類型,有構造油藏、斷塊油藏和岩性油藏;開發目的層有3套,自上而下為中生界白堊係黑帝廟油層,薩爾圖油層和扶餘、楊大城子油層。

吉林油田是從一九六一年逐步投入開發建設的。經過二十五年的艱苦努力,已建成一個中型石油工業基地。一九八五年,吉林油田原油年產量達213萬噸,累計生產原油2582.2萬噸。

吉林油田的開發對吉林省的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一九七○年扶餘油田全麵開發以來,吉林省積極投入人力物力,使油田的生產建設不斷發展,經濟效益日益提高,平均每年向地方上繳利稅3300多萬元,並使吉林省一批大、中型企業的原料和燃料得到了保證。同時,扶持和帶動了一批直接或間接為油田生產建設服務的地方企業的發展。吉林油田已成為吉林省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企業之一。

扶餘油田位於吉林省扶餘縣。它是吉林省境內發現的第一個油田,一九八五年生產原油100.6萬噸,占吉林省油田管理局原油年產量的47%。它也是吉林省的一個主要油田。

一九五八年四月,地質部鬆遼石油普查大隊501號鑽機,在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達裏巴村附近鑽南17井時,首次鑽遇含油砂岩。一九五九年九月,在扶餘3號構造上鑽27井,技工業油流。從這口井出油,到一九六○年九月,經過一年的鑽探,在這個構造上又有14口井獲得工業油流,從而證實了扶餘油田是一個含油麵積大、儲量豐富、油層埋藏深度300—500米的淺油田。

一、艱苦創業

扶餘油田的開發建設是從一九六一年開始的。當時正值國民經濟暫時困難時期,開發扶餘油田缺乏資金和設備。麵對這種情況,油田黨委書記張立業動員全體職工奮發圖強,大抓生產,以礦養礦,準備發展。在鑽第一口生產井時,鑽井工人把5噸多重的井架拆開,一件一件地抬到離駐地3公裏的井場上。鑽井中,電供應不上,就用柴油發電機發電;水供應不上,就組織職工到附近村子裏去挑;井鑽完了,沒有射孔車和炮彈,無法射孔、試油,就先在地麵上把套管穿孔,然後下到井底,代替井下射孔,使試油工作得以進行;鑽完了井,鑽機要搬家,沒有吊車,鑽井職工就在鑽機前挖個斜坡,將汽車倒進去,前拉後撬,一寸一寸地將鑽機部件拖上汽車,運到另一個井位。就這樣,油田職工在這一年共鑽生產井31口,架設高低壓輸電線43公裏,並修建了一些輔助生產設施。投產油井由年初的2口增至33口,原油日產量由年初的6噸多增加到70多噸,當年生產原油7425噸。

一九六二年,扶餘油田的職工堅持自力更生,搶建原油集輸工程,建成了容量為700立方米和3000立方米的南、北油庫各一座,單井集油罐40個,解決了原油儲存問題。

扶餘油田位於鬆花江北岸,隔江與長白鐵路線上的前郭火車站相望。當時,要使扶餘油田的原油能夠通過鐵路外運,必須用駁船先把原油運到鬆花江對岸。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吉林省政府將原樺甸頁岩油公司的九條駁船調撥給扶餘油田。駁船停泊在吉林小豐滿。扶餘油田運輸公司組織職工,順鬆花江拖運這些駁船。他們從小豐滿啟航,途經幾十個大小淺灘。船擱淺了,他們就下到水裏拉船、推船,克服了不少困難,終於把這9條駁船拖運到扶餘。為了盡快把原油運過江,船工們不辭辛苦,晝夜工作,保證了原油及時外運。這一年,扶餘油田生產原油2.9萬噸。

二、早期開發試驗

一九六四年底,扶餘油田生產井總數已達58口。為了合理地開發這個油田,從一九六五年起,開始在油田上進行注水和油層壓裂試驗,並取得了明顯效果。

一九六五年八月開始進行注水試驗。經八個月的試注,注入量保持穩定,證明油層吸水能力強。一九六六年元月測試吸水剖麵說明,注入水注進了地層,並補充了前一段溶解氣驅開采造成的虧空,油層壓力穩定,有的生產井比注水前上升了1.4兆帕。注水試驗的成功,為扶餘油田大麵積注水,積累了資料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