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開發和建設油、氣田是石油工業的根本任務。油、氣田是石油工業的主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石油職工經過三十多年的艱苦奮鬥,到一九八五年底,在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發現了253個油田、78個氣田,建設起了大慶、勝利和華北等17個油、氣勘探開發基地,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的麵貌。本編各章以五十年原油累計產量的多少為序,分述了這些基地的發展曆程、主要成就以及它們在全國石油工業發展中的作用。

大慶油田職工於六十年代初,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奮發圖強,"兩論"起家,迅速探明了一個特大油田,並將其投入開發建設;在十年動亂期間,他們排除幹擾,克服困難,大幅度提高原油產量,實現了年產上五千萬噸;粉碎"四人幫"、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他們繼續開拓前進,連續十年保持了年產原油5000萬噸,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大慶油田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實踐,大慶油田不斷前進和發展的曆史,充分顯示了石油職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國爭光,為民爭氣,堅定不移地發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崇高品質和聰明才智。

大慶油田位於黑龍江省西部、鬆遼盆地中央坳陷區北部。油田境內,草原一望無際,上百個泡泊星羅棋布,鑲嵌其間。

鬆遼盆地麵積26萬平方公裏,縱跨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在黑龍江省境內約占12萬平方公裏。在地質曆史上,這裏曾是一個大型內陸湖盆,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沉積了豐富的生油物質。盆地中心的沉積岩厚度達7000-9000多米。

大慶油田的主體--大慶長垣,是鬆遼盆地中央坳陷區北部的一個大型背斜構造帶,南北長140公裏,東西寬6-20公裏。長垣之上,自北而南有喇嘛甸、薩爾圖、杏樹崗、太平屯、高台子、葡萄花和敖包塔油田。長垣之外,已探明的有杏西、龍虎泡、升平、宋芳屯、模範屯、朝陽溝、榆樹林、徐家圍子、敖古拉、高西和新店等油田。大慶油田是以上這些油田的總稱。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關懷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黑龍江省及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大慶油田職工經過二十六年艱苦卓絕的努力,在油田勘探、開發和建設上,取得了豐碩成果。

大慶油田於一九六○年投入開發後,全國原油年產量持續大幅度增長。一九六三年,大慶油田生產原油439萬噸,占全國原油年產量648萬噸的67.8%;一九六五年,大慶油田原油年產量達834萬噸,占全國原油年產量1131萬噸的73.7%,進一步實現了中國石油產品全部自給,使用"洋油"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一九七六年,大慶油田原油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後,連續穩產十年、一九八五年達5528萬噸,占全國原油年產量1.24億噸的44.6%。為中國躋身於世界主要產油國行列作出了突出貢獻。

大慶油田是世界上原油年產量達到或超過5000萬噸的少數幾個特大油田之一。從一九六○年到一九八五年,累計生產原油7.92億噸,累計完成財政上繳623億元,是這一時期國家給大慶油田投資總額的20.3倍。大慶油田是全國上繳利稅最多的一個企業。

大慶油田生產的原油於一九六二年開始出口。這是有史以來中國開采的原油第一次出口。從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八五年,共出口原油13538.5萬噸,為國家換取外彙221.9億美元。

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促進了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大慶煉油廠原油加工能力於一九七○年即達500萬噸。接著,又先後建設了合成氨、硝酸氨、丙烯腈和腈綸絲等石油化工裝置,發展了石油資源的綜合利用。一九七六年以後,陸續建成引進的年產30萬噸合成氨和48萬噸尿素裝置,發展了化肥生產,並完成16套乙烯原料工程和引進的30萬噸乙烯一期工程的建設。到一九八五年,大慶油田的石油化工產品達60種,除供國內自用外,還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大慶油田的勘探實踐豐富和發展了陸相生油學說。大慶油田開發初期,吸取玉門、克拉瑪依油田以及國外油田的開發經驗,成功地實施了早期注水,保持油層壓力的開發方案,並逐步形成了分層注水、分層堵水、分層測試、油層改造、機械抽油等配套采油工藝技術,實現了油田高產穩產;油田進入高含水開采期後,油田職工對地下油、氣、水運動規律的認識進一步深化,並及時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保證了油田長期穩產;同時還研究成功了一套經濟合理的集油、注水、脫水、汙水處理技術,實現了油、氣密閉輸送,大大提高了油、氣資源的利用程度。大慶油田的勘探、開發和建設,促進了中國石油科學技術的發展。

大慶油田已形成了從初等學校到大慶石油學院,從工人專業技術教育到幹部培訓,結構比較合理,門類比較齊全的教育體係,在提高油田職工隊伍的政治、文化和技術業務素質,培養油田所需要的各類人才方麵,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大慶石油職工在油田開發建設中,走出了一條石油工業企業辦農副業的新路子。從一九六一年起,大慶油田就組織職工家屬參加農副業生產和各項服務性勞動。一九八○年又開始試辦以職工家屬為主的農工商公司,充分利用油田資源,大力發展綜合經營。到一九八五年底,農業生產已有相當規模,耕地麵積達27萬畝,生產糧食2948.75萬公斤,累計生產糧食6.225億公斤;林牧副漁業也有較大發展,年經營收入達1.11億元。油田職工家屬參加農副業生產和各項服務性勞動,不僅有力地支援了油田的勘探、開發和建設,改善了職工生活,而且逐步麵向社會,促進了大慶地區的經濟繁榮。

遵照周恩來總理提出的"工農結合,城鄉結合,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礦區建設方針和鄧小平關於要把大慶油田建成美麗的油田的指示,大慶石油職工已建設起了市政設施比較齊備、包括薩爾圖、龍鳳、讓胡路、紅崗和大同5個區的大慶市,以及文化教育、社會服務和生活設施比較配套的中心村42個,衛星村143個。大慶石油職工在大力發展石油生產的同時,在鬆遼平原上正在建設一座美麗的新型石油礦區。

二十多年來,大慶油田堅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廣大職工,堅持政治思想工作和作風建設,在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中,鍛煉出一支有政治覺悟,有一定技術素養,幹勁大,作風好,有組織,有紀律,能吃苦耐勞,能打硬仗的職工隊伍,造就了一代新人。依靠這支職工隊伍,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不斷取得新的發展,同時還先後輸送55000多名幹部、技術人員和工人,支援其他油田的勘探、開發和建設。大慶油田是全國石油工業部門培養鍛煉人才的重要基地。

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的麵貌,促進了中國石油工業的全麵發展。在當代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中,大慶石油職工譜寫了熠熠生輝的篇章。

從一九五五年秋開始在鬆遼盆地進行石油地質普查和區域勘探,到一九五九年九月鬆基3井獲工業油流,曆時僅五年,就發現了大慶油田。大慶油田的發現,標誌著中國石油勘探工作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一、鬆遼盆地的石油地質普查

從一九五五年秋到一九五七年初,鬆遼盆地的石油地質普查是由地質部鬆遼石油普查大隊進行的。一九五七年三月,石油工業部亦派出116地質隊,到這個盆地進行地質調查。通過他們的共同努力,鬆遼盆地的石油地質普查有了較大進展。一是劃出了盆地邊界,確認盆地沉積岩麵積為26萬平方公裏,並初步勾劃出盆地內構造格局;二是初步建立起盆地地層順序,肯定沉積岩最大厚度為4000-5000米,發現了可能生油層;三是發現了大同鎮隆起顯示。

隨著中國東部地區石油勘探的開展,石油工業部進一步加強了鬆遼盆地的勘探,於一九五八年六月成立了鬆遼石油勘探局,由李荊和任局長,各種石油勘探隊隨之增加到32個;同時地質部也增加了這裏的地質普查力量,從而展開了鬆遼盆地大規模的石油勘探。

根據對鬆遼盆地構造格局的初步認識,從一九五八年開始,勘探重點逐步轉向沉積岩厚度最大的中央拗陷區,並對大同鎮隆起進行詳查,取得了重要成果。

(一)發現了含油砂層。地質部鬆遼石油普查大隊501鑽井隊於一九五八年四月和五月,在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和懷德縣先後鑽遇含油砂層,證明鬆遼盆地曾發生過油、氣生成、運移和聚集的過程。

(二)進一步證實中央坳陷區是盆地內有利的含油遠景區。一九五八年,在這裏鑽鬆基1井和鬆基2井時,均鑽遇厚度達500-800米的優質生油層,並發現了多套有可能儲油的地層。

(三)初步證實大同鎮隆起是一個大型構造帶。這個構造帶上的高台子構造,顯示明確可靠,又處於中央坳陷區的中心部位,具有更好的含油遠景。

根據這些勘探成果,石油工業部進一步調整了這裏的勘探部署,並將高台子構造作為勘探找油的"突破口",決定在這個構造上鑽鬆遼盆地第三口基準井--鬆基3井。

二、大慶油田的發現井--鬆基3井噴油

一九五八年七月,在石油工業部玉門會議上,鬆遼石油勘探局提出了在高台子構造上鑽鬆基3井的部署,以全麵了解鬆遼盆地中央坳陷區的地層、構造和含油情況。

為了把這口井的井位定準,一九五八年九月三日,鬆遼石油勘探局的地質工作者張文昭、楊繼良、鍾其權和地質部普查大隊的韓景行、物探大隊的朱大綬等,經過分析研究,對比利弊,一致同意將鬆基3井井位定在大同鎮高台子隆起上。九月十五日,根據共同意見,鬆遼石油勘探局向石油工業部呈報了鬆基3井井位設計方案。石油工業部經反複核實和論證,於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正式批準鬆基3井井位設計方案。

鬆基3井設計井深3200米。由鬆遼石油勘探局32118鑽井隊承擔這口井的鑽井工作。一九五九年四月十一日,鬆基3井正式開鑽。當鑽至井深1050米處時開始取岩芯,取出的油砂含油飽滿。根據這一情況,石油工業部康世恩副部長在廣泛聽取意見後決定,為了爭取時間,提前發現工業油流,鬆基3井於井深1461.76米處完鑽,立即轉入試油。這口井尚未完成的設計任務,則由附近已開鑽的葡1井完成。

鬆基3井於一九五九年九月六日射孔試油。射開油層後,未見出油跡象。於是下油管,打清水,替換出井筒中的泥漿,但仍未出油。為保證試油質量,石油工業部派工作組到現場工作,並開始提撈井筒中的水,以降低井筒水柱對油層的壓力,直到井筒內液麵降低到離井底300米時才發現了油花。康世恩要求試油人員堅持提撈井筒中的水,一定要撈個"水落油出"。經過試油人員二十天的不懈努力,終於使鬆基3井於九月二十六日上午噴出了油流。經過正式求產,這口井日產原油9-12噸。並用不同油嘴、不同工作製度進行試采,證實鬆基3井產油穩定可靠,能夠較長期保持穩產。

為了紀念鬆基3井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大慶前夕喜噴工業油流,中共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歐陽欽到現場祝賀時,提議把這個新發現的油田定名為大慶油田。

三、加快勘探,在葡萄花構造又獲工業油流

鬆基3井噴油後,人們無不歡欣鼓舞。但根據以往的勘探經驗和教訓,拿下了一口油井,並不等於拿到了一個油田,需要繼續做紮紮實實的工作,不斷擴大勘探成果。

當時,鬆遼石油勘探局的地質人員根據地震勘探等方麵的資料,初步確定對高台子構造南麵的麵積較大、含油情況可能更好的葡萄花構造進行鑽探,並提出了鑽探部署方案,得到了石油工業部的批準。

為了加快葡萄花構造的鑽探,石油工業部從四川等探區抽調鑽機,加強力量。到一九五九年底,鬆遼石油勘探局已有鑽井隊23個和相應的測井、固井、射孔等配套隊伍,並由石油工業部石油科學研究院和鬆遼石油勘探局的地質科技人員組成了地質綜合研究隊。

葡萄花構造的探井於一九六○年初陸續噴出工業油流。一九六○年元月七日,葡7井最先噴油,日產原油15.5噸。接著又有5口探井相繼噴出工業油流,其他幾口尚未完鑽的探井也見到好的油、氣顯示,從而在大慶長垣南部發現了麵積較大的葡萄花油田。

在葡萄花構造上鑽獲工業油流的同時,地質部物探大隊提出了大慶長垣新的構造圖。根據這一情況,為了搞好整個大慶長垣的勘探方案,石油工業部派出由張俊、翁文波、李德生、童憲章等人組成的工作組,到鬆遼石油勘探局工作。鬆遼石油勘探局的張文昭、楊繼良、鍾其權等地質技術人員,根據對葡1井出油情況的分析,認為大慶長垣北部的喇嘛甸、薩爾圖和杏樹崗構造,比已獲工業油流的高台子和葡萄花構造,有可能含油情況更好,油層更厚。為了加快大慶長垣的勘探,在餘秋裏部長主持下,於一九六○元月調整了鑽探部署,安排了三類探井。第一類探井不取芯,快速鑽進,以迅速控製油田麵積;第二類探井在油層部位全麵取芯,以掌握計算儲量所需的參數;第三類探井為探邊井,分層詳細試油,找出油、水界麵和含油邊界。此外,還計劃在每個構造上選一口出油探井,進行長期試采,以了解生產穩定情況。鑽探部署調整後,進一步打開了大慶長垣的勘探局麵。

從開始在鬆遼盆地進行石油地質普查,到發現大慶油田,僅用了五年時間,這在中國石油勘探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創舉。它不僅扭轉了石油工業的被動局麵,加速了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的進程,而且豐富和發展了石油地質理論,有力地破除了中國陸相地層"貧油"的觀點,改變了對中國石油資源的評價。大慶油田的發現證明,一個盆地有沒有石油,不在於海相地層還是陸相地層,而在於盆地內有沒有石油生成、運移、聚集和保存的條件。隻要具備這些條件,陸相地層中同樣能夠形成大油藏。鬆遼盆地的地層屬陸相沉積,但在盆地發育的長期曆史中,接受了大量的河湖沉積,保存了豐富的有機物,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轉化成石油,再經過運移,在適當的圈閉條件下,聚集起來,形成了油藏。這個發展過程,同海相地層中油藏形成的過程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這是問題的主要方麵。而陸相沉積同海相沉積的差異則是次要的方麵。陸相地層由於岩相變化大,因而其油藏類型要比海相沉積盆地的油藏更加多種多樣。

在石油勘探的指導思想和勘探方法上,大慶油田的發現也為陸相盆地石油勘探積累了經驗。

一是從全局出發選好主攻方向和突破口。陸相盆地中由於岩性變化大,油、氣運移距離短,因而生油區範圍大體控製了油、氣藏的分布範圍。勘探中首先要對全盆地進行分析,找出生油區,作為主攻方向。在主攻地區內,還要按照陸相盆地的油、氣分布規律,在最有利於油、氣富集的地帶選好勘探找油的突破口。

二是要堅持綜合勘探,運用多種信息,防止片麵性。在鬆遼盆地的勘探中,由於運用了地麵地質調查、重磁力、電法、地震、構造鑽井、深井鑽探等多種勘探方法,互相補充,互為印證,並對各種勘探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從而形成比較符合實際的認識,加快了勘探進程。

三是要從實際出發,靈活地運用各種勘探方法。例如,基準井井深都在三、四千米甚至更深,以求得比較完整的地層剖麵。如鑽遇油、氣顯示,需按設計要求繼續鑽進,完井後再從下而上,逐層進行試油。但鬆基3井鑽遇油、氣顯示後,為及早發現油田,並沒有完全按照鑽基準井的常規去做,而是果斷完鑽試油,並適時調整鑽基準井部署,既保證了資料的完整無缺,又加快了勘探速度。

一九六○年初開始的大慶石油會戰,是中國獨立自主地開發建設大油田,加快石油工業發展的轉折點。這場石油會戰,揭開了中國石油工業艱難創業史的嶄新一頁。

一、大慶石油會戰的開展

鬆基3井噴油後,經過擴大勘探,在其南部基本探明了葡萄花油田的含油麵積,為開展大慶石油會戰準備了有利條件。

(一)大慶石油會戰的決定。

一九六○年元月,石油工業部黨組召開擴大會議,經反複研究和討論,準備用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方法,組織石油會戰,進一步加快大慶油田的勘探和開發。並於同年二月十三日,向中共中央提出了《關於東北鬆遼地區石油勘探情況和今後工作部署問題的報告》。報告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