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石油工業(1 / 3)

海洋石油工業

海洋大致覆蓋了地球表麵積的70%。在廣闊的水體和海床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資源。中國海域自北緯3度至41度,總麵積約473萬平方公裏,其中200米水深範圍內的近海大陸架麵積有130多萬平方公裏。渤海、黃海、東海、南海都分布著可供找油找氣的大麵積的沉積盆地。

中國海洋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開始,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通過實行對外合作和自營相結合的方針,大大加快了前進步伐。到一九八五年,已經基本完成了大部分海域的地震普查和部分海域的地震詳查,對各沉積盆地進行了早期油、氣資源評價;海上已鑽探井和生產井300多口,發現了一批油、氣田;為各個海域石油勘探開發服務的沿海基地,已具備一定的規模和比較完善的設施;全國已經建立起海洋石油管理機構和工作體係,一支包括海上地球物理勘探、石油鑽井、測井、平台建造等專業和供應船舶、直升機、通訊等後勤服務的比較配套的隊伍已初步形成。海洋石油勘探開發事業正在不斷蓬勃發展。

從一九五七年開始,到開展對外合作勘探開發海上石油以前,石油工業部、地質部、中國科學院和廣東省等有關單位,就曾分別先後在南海的鶯歌海淺海、北部灣、珠江口、渤海、南黃海、北黃海等海區進行過重力、磁力普查和一部分地震普查。石油工業部所屬單位在渤海和南海的北部灣、鶯歌海打探井110口,有33口井獲得工業油流,在渤海開發了3個小油田,累計產原油100多萬噸。地質部所屬單位在南黃海、南海的珠江口打探井14口,有1口井獲得工業油流。這一時期,大體經曆了以下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一九五七——一九七二年),艱苦創業,在南海和渤海鑽出了石油。

中國海洋石油勘探始於南海。早在五十年代,南海就引起了國內外石油地質工作者的重視,但是,中國當時還沒有掌握海洋石油物探和鑽探技術。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石油地質工作者采取“以陸推測海”的辦法,開展了南海毗鄰地區陸地的石油地質調查和勘探工作。通過對廣東(包括海南島)和廣西大陸的地質調查,初步積累了有關南海大地構造和石油地質的資料,進而研究探索海上石油的地質情況。

在南海首先發現油、氣的海區,是海南島附近的鶯歌海。一九五七年,石油工業部派地質專家進行了調查工作,在淺海地區共發現36處油、氣苗,據此編繪了油、氣苗分布圖。一九六○年,在南海淺海開始了鑽探工作。廣東省石油管理局海南勘探大隊在鶯歌海村水道口附近的淺海中,用駁船安裝衝擊鑽機,鑽了兩口淺井(英衝1井和英衝2井),發現了少量原油。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六四年,石油工業部在鶯歌海用雙船作業,用六分定位儀定位,光點地震儀接收,進行了地震試驗和普查工作,為進一步鑽探作了準備。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茂名石油公司地質處用2個500噸打撈浮筒作基礎,上用角鋼聯結成一平台,再安裝1部B—1200米鑽機,製成“浮筒式”鑽井裝置,在鶯歌海村水道口外離岸4公裏、水深15米處,鑽了3口海上探井,其中海2井鑽出了原油。之後,由於美帝國主義侵越戰爭的影響,這個地區的石油勘探工作暫時停了下來。

一九六五年,在華北陸上發現勝利油田、大港油田以後,海上石油勘探的重點轉向了北方,勘探工作伸展到渤海海域。

一九六五年二月,大港油田組成海洋石油勘探室。一九六六年八月,在天津塘沽成立了海洋石油勘探指揮部,由大港油田副指揮鍾一鳴兼任指揮。當時的條件十分艱苦,職工們為了進行海上勘探,租了一艘小汽船進行海況調查,把吊車固定在駁船上當起重船,用小拖輪把上百噸重的鑽機、設備運到海上,先在塘沽東麵50公裏的一個孤島——曹妃甸鑽井鍛煉隊伍。在此期間,他們遇到了渤海六十多年未見的大海嘯,洶湧的海濤幾分鍾就吞沒了整個海島。53名職工擠進一座航標燈塔下的小房裏。救援人員經過三天搏鬥,才把遇險人員搭救脫險。他們為了在海上鑽井,又自己動手設計、建造樁基固定式鋼平台,連續奮戰了100多個日日夜夜,完成了從平台預製到海上安裝全部工程。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日,在渤海灣建起了第一座鑽井平台。十二月三十一日二十三時四十五分,渤海第一口石油探井開鑽。一九六七年六月十四日,這口探井喜噴原油,日產油約30噸。國務院為此發了賀電,廣大職工倍受鼓舞,乘勝前進,加速建造了第二號鑽井平台,進一步發展渤海石油勘探。

一九六九年初,正當第二號鑽井平台準備開鑽之際,渤海灣又發生了幾十年未遇的特大冰災,整個渤海西部被堅冰覆蓋,冰厚達50至70厘米,兩個鑽井平台和近百名職工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在這危急時刻,周恩來總理命令陸、海、空三軍派出人員救援,石油工業部、交通部和天津市也派出船隻破冰搶險,奮戰了二十八天,保住了一號平台,但二號平台被冰塊推倒。渤海石油職工自強不息,繼續奮戰,他們又造了新二號鑽井平台和三號鑽井平台。這樣,從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二年的七年中,在渤海建造了4座鑽井平台,打了14口探井,發現了3個含油構造。更重要的是,鍛煉了隊伍,湧現了海上鑽井隊長康於義、李紀紮等模範人物,為以後的勘探積累了經驗。

第二階段(一九七三——一九七九年),更新設備,展開勘探,在渤海進行開發試驗。

從一九七三年開始,中國在大連造船廠建造了自己設計的渤海一號自升式鑽井船,從日本引進了渤海二號自升式鑽井船(原富士號),以後又在大連造船廠建造了渤海三、五、七號自升式鑽井船和渤海九號生活供應船,從國外引進了渤海四、六、八、十號自升式鑽井船。同時,還在國內建造和從國外引進了一批三用(拖航、起拋錨、供應)工作船和地球物理勘探船等。從此,渤海的石油勘探進一步展開,鑽井速度加快了。在這段時間裏,渤海共打探井和生產井100口,發現了9個含油構造和海四、埕北、428西三個海上油田,建起了簡易采油平台,有19口井投入試采。為了適應渤海石油勘探開發的發展,一九七八年八月,石油工業部在天津塘沽設立了海洋石油勘探局,馬驥祥任局長。

一九七三年二月,原燃料化學工業部決定成立南海石油勘探籌備處,停頓了幾年的南海的石油勘探又重新恢複了工作。一九七三年十二月至一九七四年六月,在西沙群島永興島上鑽了永一井,獲得了重要的地質資料。一九七四年和一九七五年,先後從法國進口了一艘24次覆蓋數字地震船,從丹麥進口了三艘3800馬力的三用工作船。一九七五年五月,成立了茂名石油公司南海石油勘探指揮部,張誌友任指揮,指揮機關設在湛江。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在新加坡建造的“南海一號”自升式鑽井船拖運回國。一九七七年三月二日,“南海一號”開始在鶯歌海鑽鶯1井,沒有發現油、氣。當年八月二日,該船又在潿西南構造帶鑽了北部灣的第一口探井——灣1井,獲得了日產原油20多噸、天然氣9490立方米的油、氣流,這是在北部灣盆地首次發現油、氣。隨後在北部彎又相繼打了7口探井,有5口井見到了油、氣流,證實北部灣盆地找油找氣的領域是廣闊的。

為適應南海深水鑽井的需要,一九七八年從挪威購進“南海二號”半潛式鑽井船。同年四月二十二日,開始在鶯歌海三號構造帶鑽鶯2井,沒有獲得油、氣。一九七九年六月,在鶯9井獲得日產原油37立方米,表明鶯歌海盆地也有找油找氣的良好前景。

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創業,為中國海洋石油工業培養和鍛煉了隊伍,增加了一定的裝備,建設了一些基地設施,積累了一些管理經驗,為它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初步基礎。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為了加快海洋石油的勘探開發,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進行海洋石油對外合作的決策,從而使渤海、黃海、南海珠江口、北部灣、鶯歌海等部分海域的石油勘探開發工作加快了步伐,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確定符合中國國情的對外合作方式

海上石油勘探開發具有投資高、建設周期長、技術複雜、風險大的特點,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是采用與外國合作的辦法,勘探開發海上石油。一九七八年三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下,在開展中國海上石油勘探開發方麵,石油工業部可以采取平等互利的貿易方式,直接和外國一些石油公司建立商務關係,開展對外合作。為了做好這項工作,石油工業部組織了出國考察,收集了125個國家和地區的120多種有關合同和法律方麵的資料,邀請了國內有關方麵的專家和挪威、聯合國的外籍專家、學者進行谘詢、座談,對國際上海上石油對外合作采用的風險合同、工程承包、技術服務、租讓製等幾種方式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工程承包、技術服務這兩種方式,是把石油勘探開發過程中的物探、鑽井、建設、開發等各項工程發包給外國公司,由資源國自己拿錢買設備、買專利、雇專家,由資源國自己承擔風險。租讓製的辦法是把海域租出去,生產的石油由外商支配,資源國用收稅或買油的辦法得到經濟利益。國際上較普遍采用的是風險合同的方式。這種合作方式的作法是:利用外商投資進行勘探,外商承擔風險,如勘探失敗,資源國無須償還勘探費用。油、氣田發現後,雙方投資開發生產。合同還規定,外商向資源國政府交納稅、費,回收投資本息,提取操作費和分成利潤。合同條款必須體現資源國的主權,體現平等互利的原則。

經過反複比較,中國在資金比較缺乏,管理工作經驗不足,技術水平還不適應的情況下,采用風險合同的合作方式,是比較符合國情的。整個合作過程又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地球物理勘探階段,其費用由外國各參與公司分擔;二是勘探開發階段,在物探的基礎上招標,參與第一階段物探工作的公司,才有資格參加第一輪招標的投標,中標的公司才能與中方簽訂勘探開發合作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