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煉製工業的企業管理(1 / 3)

石油煉製工業的企業管理

中國石油煉製工業在依靠科學技術進步發展生產建設的過程中,按照社會主義公有製和現代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結合石油煉製的生產特點,加強企業領導班子,強調基礎工作和職工思想作風建設,重視建立健全一整套包括各項專業管理與綜合管理在內的企業管理製度和方法體係,形成了比較科學的管理秩序,保證了石油煉製企業生產的順利進行,促進了經濟效益的逐步提高。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各煉油廠認真貫徹改革、開放的方針,適應企業由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變的需要,在堅持經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傳統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努力改善企業素質,積極學習應用現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推動企業向管理現代化發展,進一步提高了企業管理水平。

▓以崗位責任製為重點的生產管理

石油煉製是以機械化、自動化為基礎的連續生產,具有工藝流程長、工序銜接緊密、製約因素多等特點,因而對生產管理的要求比較嚴格。早在五十年代石油煉製工業的恢複和初步發展時期,各煉油廠就開始建立總工程師責任製等企業管理製度,製訂和貫徹裝置、儀表等安全操作規程,加強生產計劃調度與財務成本核算等工作,並在各生產崗位全麵推行玉門煉油廠的科學運行法,嚴格按照工藝條件和操作規程的要求,定時定點地進行生產運行情況的巡回檢查,確保安全、平穩生產。

從六十年代初起,國內新建煉油廠逐步增多,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加強生產管理顯得更為重要而緊迫。因此,一九六三年由石油部副部長李人俊帶隊,以部機關業務司局幹部為主,科研設計部門和部分煉油廠人員參加,組成工作組,到蘭州煉油廠進行生產管理的調查、整頓和“刻樣板”活動。工作組到廠後,和蘭州煉油廠的領導一起,以建立健全生產和工作責任製度為重點,進行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總結了一係列生產管理經驗,然後,把這些經驗在全國各煉油廠推廣,有效地提高了石油煉製工業的生產管理水平。在各煉油廠的共同努力下,到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之前,即已形成一整套嚴格、統一、科學的生產管理方法,形成了石油煉製工業的優良傳統。

這套生產管理方法,主要包括:

(一)實行綜合作業計劃。根據國家指令性計劃和企業年度計劃的要求,統籌考慮原油和原材料供應、生產裝置開工停工和相互銜接、半成品生產和成品出廠、勞動力調配和生活後勤等各方麵的情況,按月編製綜合作業計劃,指導全廠生產及與生產有關的各項工作。

(二)加強生產的統一調度指揮。綜合作業計劃由生產調度部門認真組織實施,堅持每天一次的生產調度會和定期的生產活動分析製度。調度部門二十四小時管生產,隨時解決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重要問題由調度人員到現場解決。從廠領導到生產車間,嚴格實行幹部輪流值班製度,做到“工人三班倒,班班見領導”。

(三)各級各類幹部、機關職能科室、各基層車間(隊)、各操作崗位,層層建立明確的責任製度和工作細則,對當班應做的事項和每項工作應達到的標準都有明確的規定,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專責”。

(四)所有生產崗位都建立崗位責任製度,內容有崗位專責製、質量負責製、設備維護保養製、安全生產製、經濟核算製、巡回檢查製、交接班製、崗位練兵製,使各項具體工作都有章可循,落到實處。

(五)在連續生產作業的倒班崗位,嚴格進行交班接班,實行“十交五不接”,即交任務、交指標、交質量、交儀表、交事故、交衛生、交工具、交記錄、交指示、交工藝指標,衛生不好不接、記錄不全不接、工具不齊不接、交班不清楚不接、設備潤滑不好不接。

(六)在生產操作過程中,實行科學運行法的巡回檢查,由操作責任人按照規定的巡回路線、檢查點、檢查時間和應檢查的內容,進行定時、定點、定項目的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並按要求認真填寫操作記錄。

(七)推行班組民主管理,在生產班組設立不脫產的政治宣傳員、質量檢查員、安全設備員、經濟核算員、生活行政員等工人管理員,協助班長搞好班組生產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八)開展文明生產活動,包括文明操作、文明施工、文明檢修、文明維護保養等,促進生產的安全、平穩和長周期進行。

(九)堅持實行班組、車間、廠部的三級質量分析和經濟活動分析。生產班組對當班的產量、質量、收率、原材料和動力消耗等都進行統計、核算,作為考核獎懲的依據;車間和廠部每月進行分析,對統計、核算、分析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采取整改措施。

(十)開展崗位責任製檢查評比活動。采取領導與群眾相結合的方式,車間每月進行一次自查自改,廠部每季度組織一次綜合性的檢查評比。對自我檢查和綜合檢查中查出的問題,要訂出整改措施,抓緊解決;發現好的經驗,及時總結推廣。

上述生產管理的一套辦法,是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從各煉油廠的實際情況和管理實踐出發,逐步總結提煉出來的。由於它體現了實事求是、嚴格要求和依靠職工群眾主人翁責任感與生產積極性的精神,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很快在煉油企業推廣開來,並在基層紮下了根。十年動亂中,這套管理製度和管理辦法曾經被當作“修正主義的管卡壓”遭到荒謬的批判,使企業的生產管理受到削弱。但是,科學的東西畢竟是不可戰勝的,它的主要內容在廣大職工的努力下,仍然逐步得到了恢複,並在生產中堅持了下來。許多新建的煉油廠,也都基本上沿用了這套製度和辦法。

一九七九年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對企業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各煉油廠的生產管理在堅持那些經過實踐檢驗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傳統經驗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改革和探索,取得了新的發展。其中最主要的有三點:

一是打破過去那種自我封閉狀態,在國家計劃的指導下,麵向市場和用戶,把單純的生產管理發展成為生產與經營、生產與開發相結合的生產經營管理。在強化企業內部管理的同時,加強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專業科研、設計、教育等單位,企業與銷售部門的橫向聯係,按照揚長避短、自願互利和注重效益的原則,開展資金、技術、設備、智力的聯合協作和原料資源的綜合利用,增強企業自身的發展能力和應變能力。

二是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的束縛,在正確處理國家、企業、職工三者利益關係的前提下,把崗位責任製進一步發展為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檢查考核與獎懲相聯係的經濟責任製。先是在嚴格執行崗位責任製的基礎上實行了考核計獎的辦法,按照經濟技術指標完成情況計分算獎,初步改變了職工之間幹與不幹、幹多幹少、幹好幹壞一個樣的狀況。接著,在企業內部各單位實行了以承包主要技術經濟指標、確保上下工序之間的協作配合、按考核進行獎罰為主要內容的經濟責任製,明確了各單位的責、權、利及考核辦法,增加了各單位的壓力和動力。一九八四年以後,經濟責任製的內容又發展為多層次、多形式的承包責任製,並相應地賦予基層生產單位一定的人、財、物自主權,增強了搞好生產經營管理的活力和積極性。

三是在傳統的計劃管理和崗位責任製大檢查的基礎上進行改革,把分專業的縱向管理與綜合協調的橫向管理結合起來,普遍推行了目標管理。首先是根據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上級指示和指令性計劃、市場動態與企業實際,對投入產出、利弊得失、效益預測進行可行性分析,確定每年的工廠目標。然後,在工廠總的目標指導下進行層層展開和分解,並同經濟責任製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崗位保班組、班組保車間、車間保全廠的連鎖互保的目標鏈,使企業各項工作任務從廠長開始逐級落實到機關、車間、班組和個人。在目標展開、指標分解之後,則是加強控製、反饋、考核和獎懲,實行定期檢查,確保目標的實現。

▓石油產品的質量管理

在石油煉製工業部門,質量第一的思想具有深厚的基礎,質量管理工作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一套比較嚴格和完整的製度,對保證石油產品質量的規格標準和滿足軍需民用的使用性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一九七九年以來,按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各煉油企業在總結以往質量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又認真推行全麵質量管理的科學方法,使質量管理有了新的發展,產品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

一、加強產品開發過程的質量管理

產品開發的質量是產品生產質量和使用質量的基礎。石油煉製工業從五十年代起,就很重視新產品、特別是軍用新產品的開發質量。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來,根據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對石油產品品種、質量的新要求,各煉油企業不僅進一步加強了產品開發的技術力量,而且把全麵質量管理引入產品開發領域。

首先,從市場研究,包括國內外市場和文獻資料的調查分析、國內外代表性產品的質量剖析與評價對比開始,到產品質量設計、試驗室研製和質量評價、試生產工藝和質量指標的製訂、工業試生產和試製品使用質量評價、投產技術鑒定等各個環節,都建立健全了科研開發程序和工作質量標準,並嚴格貫徹實施,確保產品在開發試製階段就具有較高的質量水平。

其次,積極采用國際標準或工業先進國家、先進石油公司的標準,以適應產品國際化的需要。經過幾年努力,現已形成常規產品、出口產品、優質產品等三類石油產品標準係列,其中直接引用國外試驗方法標準100多項。為了適應石油產品質量趕超國標水平以及產品質量創優的需要,煉油企業還從國外引進了600多台(套)先進的產品性能評定設備和分析儀器,改善了產品開發研究的物質技術條件。

此外,為了保證新產品的質量,對航空油料、艦艇油料、裝甲車輛油料等重要油品,特別注意強調有關的鑒定程序,並嚴格按照規定的程序組織全麵的技術鑒定。新產品隻有在鑒定確認全麵符合要求的情況下,才能投入工業生產。

產品開發階段質量管理的加強,為擴大石油產品品種和提高產品質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到一九八四年,全國煉油企業累計生產的石油產品品種牌號達到1107種,比一九四九年增加了1095種,比一九七八年增加了451種。其中,出口優級汽油、3號航空煤油、內燃機車潤滑油、抗磨液壓油、抗氨汽輪機油、防水瀝青、食品蠟、分子篩催化裂化催化劑等一批新產品,質量已達到或接近國際水平。

二、健全產品生產過程的質量保證體係

從原材料進廠到成品出廠的工業生產過程,是製造合乎質量要求的產品的實施階段。進入八十年代以來,各煉油企業運用全麵質量管理的科學理論和方法,結合本廠實際,對以往質量管理的實踐經驗加以提高和發展,使生產過程的質量保證逐步體係化,收到較好的成效。

(一)質量責任製更加完善。

各企業堅持年年進行質量教育,不斷提高全體人員的質量意識和質量管理知識水平。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質量責任製,按縱向和橫向的相互聯係,明確每一個職工各自的質量責任和職責範圍,使各個環節的質量措施落實到人。同時,把質量責任製與經濟責任製緊密結合起來,實行嚴格的檢查、考核、評比和獎懲。

(二)原材料質量管理更加細致。

各企業對進廠的原油,定期進行評價分析,掌握原油性質的變化,及時調整工藝指標。生產所需的有關材料和化工原料,均按質量標準進行采購,入庫和使用時還要進行驗收化驗,不合格的不投入使用。有些煉油廠還同化工原材料的主要生產廠礦建立聯係製度,幫助提高原材料的質量,以保證本企業產品質量的穩定和提高。

(三)生產工藝和工序管理更加深入。

各企業普遍重新修訂了工藝卡片和生產裝置技術操作規程,以及各項管理製度。同時,加強工藝紀律的檢查監督,嚴格按照規定的工藝流程、操作規程和工藝指標組織生產。在各生產工序,強調用操作特性來管理質量特性值,對影響產品質量的關鍵工序或工藝指標建立管理點,運用數理統計方法進行因素控製和優化管理,使主要工序達到科學的管理狀態,不斷提高工序的生產能力,縮小質量波動範圍。那些工序管理搞得好的煉油廠,生產裝置的餾出口合格率都在99.7%以上。

(四)半成品和成品質量控製更加嚴格。

所有半成品都有質量控製指標,生產部門嚴格按質量標準進行生產,質量檢驗部門嚴格按標準規定方法進行化驗檢查。在向下一道工序轉移半成品時,嚴格執行“五不許移動”(半成品質量不符合標準要求不許移動、分析項目不全不許移動、油罐停止進油後未經分析不許移動、容器管線不符合標準不許移動、特殊情況未經生產廠長或總工程師批準不許移動)製度。所有出廠產品也都製訂有比標準要求更嚴的質量控製指標,獲國家質量獎和部級優質品稱號的產品均按獲獎時的質量水平製訂出廠級控製指標。所有產品都嚴格按照“五不許出廠”(質量品種規格不符合標準要求不許出廠、分析項目不全不許出廠、沒有質量合格證或化驗單不許出廠、包裝容器不符合標準規定不許出廠、未按規定留樣不許出廠)製度,把好出廠質量關。萬一發生出廠質量差錯,則堅決按包退、包換、包賠的製度予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