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1 / 3)

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中國石油化學工業包括石油煉製工業和以石油、天然氣為原料的化學工業(簡稱石油化工)。

石油煉製工業是將原油經過常減壓蒸餾、催化裂化、加氫精製、冷凍脫蠟、催化重整等煉製過程,生產出汽油(包括車用汽油和航空汽油)、煤油(包括民用煤油和航空煤油)、柴油和潤滑油等燃料油品,以及石油氣體、苯類、石油焦和瀝青等產品。石油化工則以輕質油品(凝析油、石腦油、輕柴油等)、天然氣、石油氣為主要原料,經過裂解、分離、合成等工藝過程,生產出多種有機化工原料、合成樹脂和塑料、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合成氨等產品,然後再進一步加工成生產資料和消費品。

中國是一個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不僅有天然石油資源,而且還有油母頁岩等人造石油資源。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從漢代開始,就有關於石油的文字記載。宋朝以前,人們就把石油用於照明、潤滑、防腐、醫療、製墨和製作火器。清朝末年已經開始了石油的提煉。但由於中國曆史上長期受封建製度的束縛,近代又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因此,舊中國的石油煉製工業發展緩慢,石油化工基本上是個空白。

舊中國的地質勘探工作薄弱,地下石油資源不清,沒有條件進行大規模開采,因此,原油產量低,影響了煉油工業的發展。那時,國內石油產品市場幾乎全部為“洋油”所壟斷。據資料記載,一八六七年“洋油”開始進入中國,進口量逐年增加,到一九○七年,年進口達到18600萬加侖(約合57.6萬噸),耗白銀達2500萬兩以上。從辛亥革命到新中國成立前的三十九年間,進口的石油產品總值約30億美元。

一九四九年以前,中國的石油和石油煉製工業主要分布在西北和東北兩個地區。西北地區開采和煉製天然石油,東北地區則主要開發和煉製人造石油。抗日戰爭期間,西南地區曾一度建立起一批植物油裂解製石油產品和煤低溫幹餾製油工廠,但規模都很小,抗日戰爭勝利後陸續關閉。

一、天然石油的煉製

一九○七年,清政府聘請日本技師和技工10餘人到陝西延長進行鑽井和采油,並用單獨釜煉製,同年生產燈油450公斤出售,這是中國第一批石油商品。一九三五年四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解放了延長,這裏的油礦和煉油廠從此掌握在人民手中,生產有了發展。到一九四九年,年產原油820噸,年加工原油628噸,生產汽油176噸。當時的產量雖不高,但對支援邊區抗日和解放戰爭起過積極作用。

一九三六年十月,新疆建立獨山子煉油廠,用單獨釜煉製獨山子油礦生產的原油。一九四五年九月,成立“獨山子石油公司”,仍用單獨釜煉油。在解放前的十三年中,生產汽油、煤油、柴油僅6020噸。

一九三八年,國民黨政府成立“資源委員會甘肅油礦籌備處”,在玉門地區開始石油勘探。次年八月,玉門油田第一口油井出油,開始用單獨釜煉油。一九四三年七月著手建設煉油廠,先後建起常壓蒸餾、減壓蒸餾、蒸餾裂化、冷榨脫蠟、石蠟發汗及製蠟等裝置,年加工能力約14萬噸。一九四九年實際加工原油7萬噸,生產車用汽油、燈用煤油、柴油、潤滑油和石蠟等油品。

一九三四年,日本侵華勢力與當時的偽滿政府聯合在大連籌建“滿州石油株式會社”(石油七廠前身),次年建成蒸餾、洗滌和冷榨脫蠟等煉油裝置,並於同年投產,煉製從美國進口的原油,年加工能力為15萬噸。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原油來源中斷,工廠處於停產狀態。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前夕,燒毀大部分技術資料,運走一批貴重儀器和設備,全廠陷於癱瘓。

一九四一年,日本侵略者在遼寧錦西成立“錦西製作所”(石油五廠前身),除建煤低溫幹餾爐外,還建設了一套年處理天然原油15萬噸的常壓蒸餾裝置,一套7.5萬噸的熱裂化裝置和一套油品洗滌裝置,以及12000千瓦火力發電廠。一九四五年,日軍投降前對工廠設備進行了破壞。一九四六年,工廠由國民黨政府的中國石油公司接管後進行了修複,但隻在一九四七年十月開工一次。一九四八年十月錦西解放前夕,“中國石油公司”運走了部分設備,國民黨軍隊又炸壞了發電機大軸,致使發電廠不能運行。

二、人造石油的生產

人造石油包括頁岩油和煤煉油(煤氣合成和煤低溫幹餾)。一九二八年,日本人在遼寧撫順籌建“撫順炭礦西製油廠”(石油一廠前身),利用頁岩幹餾生產人造石油。到一九四二年共建成140台幹餾爐及其配套工程,預定年產原油26萬噸。在建成西製油廠後,日本侵略者又籌建“撫順炭礦東製油廠”(石油二廠前身),但至一九四五年隻建成頁岩破碎設施和60台幹餾爐,僅對其中40台幹餾爐進行了試生產。從一九四二年開始,還在吉林樺甸建立頁岩幹餾製油工廠,但係土法開采和幹餾,產量極少,至一九四五年僅生產110多公斤。

一九四一年,日本侵略者利用德國魯奇公司技術,在“錦西製作所”建立煤低溫幹餾車間,一九四四年建成魯奇式幹餾爐兩座,但因爐體燒壞未能正式投產。日本侵略者還在撫順建立“煤液化加氫廠”(石油三廠前身),在錦州建立煤氣合成油廠(石油六廠前身),並在吉林省的吉林市、四平市建立煤焦油加氫裝置。由於煤煉油技術複雜,對設備要求高,投資大,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時,除錦州煤氣合成廠和撫順煤液化加氫廠基本建成、處於試生產的初期階段外,其他廠都未建成,更未形成一個完整的工業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