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英雄末路(1 / 3)

第四十二章 英雄末路

宣嬌離世後一個月,苦難的鹹豐皇帝奕詝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之後,於鹹豐十一年七月病逝於熱河避暑山莊,小皇子載淳繼位,改元同治,兩宮太後垂簾聽政,進入了同治時代。又六個月之後,翼王率領部下終於打出廣西,進入四川東南的石砫廳(今石柱縣),距長江南岸五十裏,距重慶府亦隻四百裏,打下重慶,省會成都就無險可守了,時為太平天國壬戌十二年(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正月二十二日。

宣嬌薨逝之後,清軍進逼潯州,殺了“大成國”平潯王陳開,餘部三萬多人由大將李福猷率領投入翼王麾下,達開依靠這支生氣勃勃的生力軍,重新振作起來,麵對清軍的圍攻,決定立即突圍,殺出廣西。他於八月初辭別大姐,率領四萬多人的隊伍離開貴縣,兼程北上,途經柳州府融縣浮石圩時,中了清軍道員劉坤一(劉長佑族叔)的埋伏,受傷落馬,清軍上前擒拿,幸虧被侍衛親兵搶救回營。九月十八日,經過融縣東北的懷遠縣,進入清軍防禦薄弱的湖南西部,擊敗湘軍席寶田、劉嶽昭部,由南而北,直穿整個湘西,於十二年的大年初一到達湘鄂邊境龍山縣,經過五晝夜搶渡邊界河酉水,進入湖北來鳳境內,與石鎮吉的部將曾廣依部會合。廣依在百色兵敗後,率領鎮吉餘部數千人進入貴州,轉戰於川鄂邊界一帶,部隊發展到了幾萬人,聽說翼王出江北上,特地占領了來鳳縣城,一邊休整,一邊迎候翼王大軍的到來。

翼王過河登岸,見到了前來迎接的曾廣依部兵馬,欣喜過望,廣依跪迎在翼王足前,流淚道:“百色失利之後,與國宗失去聯係,隻得帶領餘部三千多人進入貴州,曆盡艱險,僥幸保存了這支兵力,今天總算盼到了殿下,願隨殿下開疆辟土,萬死不辭。”

翼王出了廣西沿途不斷擴充兵馬,與曾廣依部會師後,主力達到十多萬人,聲威壯大,又恢複了翼殿兵馬的興盛時期。翼王高興地慰勉道:“廣依,想不到在這裏見到你,百色蹉跎,不幸鎮吉遇難,你能在艱險的環境中保存了國宗的這支人馬,很不容易,也為我們入川開辟了道路,可喜得很,待我們在這裏休整些日子就進川吧。”

廣依將翼王與眾大員迎入城中行館住下,翼王詢問川中清軍防禦情況,廣依稟道:

“殿下可惜來遲了兩年,若在寶慶會戰結束後就挺進四川,那時這裏有李短韃(即李永和)、藍大順等從雲南入川的起義軍幾十萬人,攻占了川南、川西許多城鎮,並且分兵在川北、川東活動,妖軍疲於奔命,決無阻攔殿下大軍的力量。到了去年四月,大妖頭駱秉章從湖南調到四川來做總督,用計分化了起義軍,逐個擊破,現在李、藍他們連連挫敗,退到川西嘉定府(今樂山地區)一小塊地方,不可能給我們什麼幫助了。”

翼王沉吟道:“是錯過了一次好機會,可是當時寶慶周圍妖軍眾多,必然攔堵,入川是不容易的。往者已矣,來者可追,我們不是已經到了四川的大門口了嗎,來鳳往西緊靠四川的酉陽州,抬腿就過去了。”

廣依道:“現在不那麼容易了,駱大妖頭得悉殿下大軍從廣西沿了湘西北上,必然是衝著四川來的,而酉陽州首當其衝,已經調集一批綠營兵在酉陽、黔江一帶布防,因為過了酉陽、彭水就是涪州(今涪陵),那裏離重慶隻有百把裏路,就是四川的腹心地帶了,大小妖頭十分驚惶,殿下進川還得費些周折。”

這時張遂謀取出地理圖攤在桌上,翼王看了,將手指從來鳳向北直插湖北利川縣境,然後轉向正西,說道:“既然妖軍在酉陽有備,我們避實擊虛,就從來鳳經鹹豐、利川,進入西邊的四川石砫廳,那裏緊靠江邊,渡江過去就是忠州豐都縣,打它個措手不及,等到駱秉章發現,我們已經翻山越嶺,旌旗直指成都了!”

眾人都說是條好計,翼王下令道:“事不宜遲,也不要休整了,明天就全軍北上!”

翼王揮師入川,果然不費力氣就拿下了石砫城,問了當地百姓,說是:“城外不遠有個渡口,名喚羊肚溪,屬豐都縣管轄,平時有渡船往來,聽到大軍來到,都拘集到北岸去了。”

翼王親自帶了文武僚佐前往羊肚溪察看,果見江水滾滾東流,卻不見一艘船舶的影子,看那川江江麵,雖處上遊,仍很遼闊。翼王命人立刻從石砫通往豐都縣城南岸的小河三江溪中征集了幾十艘小船,派出精壯士卒,強渡北岸。無奈清軍早有戒備,豐都城瀕江而築,駐紮了一隊炮船,來往梭巡江麵,炮轟太平軍渡船,縱有一二艘上了北岸,兵少勢寡,後援不斷,也被北岸清兵包圍殺害了。太平軍強攻數日,不得渡江,翼王隻得轉而從陸路西上,進攻涪州,以取重慶。

太平軍石達開部進入四川,震動了四川總督駱秉章,此人字籲門,是道光十二年進士,(比曾國藩還早了八年),做過侍講學士,道光三十年就做了湖南巡撫,論資曆和曾國藩同輩,論才幹卻平常,做湖南巡撫時,全仗自稱“老亮”(諸葛亮)的幕僚左宗棠一力調度,人稱“二撫台”。去年奉調為四川總督以平李永和、藍大順之亂,便又帶了湘軍將領劉蓉到成都來做幕僚,保薦他當了四川藩司。秉章年已七旬,年高氣衰,更加倦於政事,劉蓉還隻四十多歲,精力正旺,秉章一如在湖南時重任左宗棠,將四川製台衙門中一應軍政事務都放手托付與劉蓉料理,名為藩司,實則也是個出謀定策的“二製台”。劉蓉與曾國藩同鄉,又是兒女親家(劉女嫁與國藩長子紀澤),湘軍初期,劉蓉由辦團練而領兵作戰,鹹豐五年因為胞弟劉蕃戰死,送喪回鄉,又丁父憂,一直不曾再出來從軍。這回是駱秉章三顧茅廬把他請出來的。到了成都,劉蓉建議派人打入起義軍中,用金錢官職分化離間,誘使李、藍的部將唐友耕等叛降過來,大大削弱了起義軍的實力。這次翼王剛從湖南進入湖北來鳳,探馬報到成都製台衙門,秉章驚惶焦急,立即召請劉蓉到簽押房中商議。秉章道:

“果然不出兄弟所料,石達開來了!此人在長毛軍中最為凶悍,雖然在寶慶一戰中碰得頭破血流,大敗而逃,幾乎被劉坤一部活捉了,仍然不可小視。川江漫長,處處須防,稍不留意,便容易出漏子,前已下令沿江船隻盡數拘往北岸,使長毛插翅難渡。我還在想,長毛縱然無船,可以自己打製新船,南岸江邊如有堆存的木材,應該趕快運走,來不及搶運的,就放火燒掉。石達開既然進了川,決不肯輕易退兵,敵我決戰事關川中大局,萬一失誤,川中百姓必遭蹂躪,通省文武將佐的頂戴前程也都遭殃了。兄弟年邁,諸事仰仗老哥統籌,若有緊急情況來不及請示看稿,你就以我的名義全權指揮。”

劉蓉拱手道:“多蒙籲公厚愛,事機緊迫,敬當從命,如今沿江船舶都已拘集北岸,石逆不得渡江,必然沿江西走,故今後製勝之道,一在以水師炮船巡江,陸師嚴守北岸,不使偷渡;二則速調陸師加強南岸諸城戒備,使攻城不下,繼續沿江西走,然後覓一袋形陣地,北守南攻,聚而殲之,此一勞永逸之法也。”

秉章撫掌笑道:“妙,妙!石逆誌在必得成都以成割據之勢,猶如飛蛾投火,雖知火能燒身,仍往火光處撲去。他明知官軍處處設防,決不肯舍而他往,總存僥幸之心,處處搶渡,以為或有成功之望,我們利用他這種愚蠢的心理,張網以待,必可有成。”

劉蓉也笑道:“籲公說得好,當今敵我形勢,正可以‘飛蛾投火,張網以待。’八字來形容,不過這張網必須厚實嚴密,才能網住石達開這頭凶悍咬人的大蟲。現已飛調副將唐友耕駐守重慶,兼防涪州,此人是從李、藍逆軍中招降過來的,驍勇能戰,讓他先頂頭陣,這隻是網的一麵,欲破石達開,這點兵力遠遠不夠。還需谘請湘軍和黔軍、滇軍前來助戰,本省的兵勇團練也需開赴沿江布防,就是如此嚴密,這張網還有漏洞。”

“漏洞在哪裏?”秉章驚問道。

劉蓉命文案上取來一幅四川全省地圖,攤在炕幾上與秉章一同觀看,手指從石砫開始,沿江上移,從涪州、重慶、江津、合江,一直指向敘州府的宜賓縣,說道:“這一帶都是漢人居住地區,府縣官比較得力,稍可放心。可是宜賓以上乃是川江上遊的金沙江和它的支流,沿江地方既有州縣官府,也有土司轄地,土司貪財,如果得錢買放,就功虧一簣了。”

秉章用放大鏡仔細端詳了川江上下,忽然笑道:“老哥考慮得很對,官軍防守宜賓以下,足可無虞,石達開自從和洪逆分裂出走以後,兵力大不如前,窮途末路,決難衝過官軍的阻擋,他在這一帶無孔可入,不會死心,必然溯江而上,想通過土司屬地,渡過江河支流,襲我成都後背,這倒是厲害的一著,幸虧老哥提醒。不過也有辦法,土司貪財,就一手賞他重金,一手示之以威,若是放過石達開,就削去世襲領地,他們隻能乖乖地聽從我們的指揮了。”

劉蓉笑道:“籲公可謂洞察秋毫,石達開隻能束手就擒了。”

秉章歎道:“這個石達開,是個人才,可惜投錯了主子,他若仍在南京,決不致落到今日的地步,他這一走,兩敗俱傷,洪逆氣數也快盡了。安慶已在去年八月克複,滌生兄(曾國藩)現在總督兩江,督辦四省軍務,正準備以湘軍圍攻南京賊巢,建立新的江南大營,眼看平定逆亂,名標青史了。”

劉蓉笑道:“滌生兄雖然功績不少,若無籲公在湖聲的全力支持,決難成功,而且放走了石達開,還需籲公來收拾,若論本朝中興功臣,籲公也是無須謙讓的啊!”

兩人都得意地縱聲大笑了。

果不出秉章和劉蓉所料,翼王在羊肚溪渡江不成,轉而沿江西上攻打涪州,清軍唐友耕一軍及由湖南入川的湘軍劉嶽昭部,和其他幾支川黔兵勇陸續趕到涪州城下拚死抵禦,太平軍猛攻十天不能破城。翼王無奈,隻得掉頭攻打涪州與重慶之間的藺市鎮,不料唐、劉兩軍乘機渡江,由北岸抄在太平軍之前,將重慶城防衛得嚴嚴實實,翼王無隙可乘,繼續沿江西上尋覓渡江機會,卻又被清軍所逼,難以接近渡口。十萬大軍轉戰川滇黔交界處,意圖迫使清軍兵力分散,乘虛渡江,然而清軍越戰越多,雲南、貴州都有援軍前來助戰。直至這一年的五六月間,太平軍占領了敘州府的長寧縣,北邊不遠就是府城宜賓以東六十裏處的長江,翼王決定在這裏發動第二次渡江作戰,可是兩支最大的清軍唐友耕和劉嶽昭部又趕來阻攔,雙方激戰了半個多月,未能如願,這以後清軍切斷了李福猷和翼王主力的聯係,集中兵力對付達開。

翼王於十月初五日進駐宜賓西南約七八十裏處濱臨橫江的橫江鎮,宜賓以上直至青海玉樹巴塘河口的這段長江名為金沙江,橫江是金沙江南岸最後一條支流,發源於貴州威寧境內,水流湍急,春水上漲時期,從橫江駕船入金沙江,瞬息之間可以直衝北岸,清軍雖有炮船也無法阻擋。可是此時正是嚴冬枯水時期,險灘暴露,小船難以衝上北岸。翼王到了橫江鎮,見此處距金沙江邊隻有二十幾裏,是個理想的渡江地方,雖則水淺,仍決定進行第三次渡江戰鬥,在橫江中征集了幾十條小船,組成一支渡江突擊隊,他親臨兩江交彙處向船上手執盾牌深通水性的勇士們講話:“勇敢的弟兄們,天父上帝保佑你們,一往無前登上北岸去!上岸後立即接應大軍北渡,那裏距成都不過五百多裏,打進成都之後,將授給你們每人‘檢點’軍銜,功高者封侯爵,並有賞金,以後你們將在四川過上天堂生活,勝利就在眼前,去吧!”

小船一艘艘魚貫駛入長江,迅速分散開來,奮力劃向北岸無人處衝去,快近岸邊,忽然岸上眾炮齊轟,無數清兵突然出現在岸坡上向小船開槍,滾木壘石齊下,小港中又竄出十幾艘清軍炮船,紛紛向小船開炮,小船無力還擊,被打得七零八落,或沉或毀,不得登岸。船上勇士大半犧牲,翼王隻得命令鳴鑼收軍,準備將小船改為炮艇,明日再戰。不料大批清軍又及時趕來攔擊,切斷了太平軍渡江的去路,雙方激戰多日,相持不下。翼王憤憤地退兵橫江鎮以南二十餘裏的雙龍場,挖壕築壘,作長久打算,清軍唐友耕、劉嶽昭等部也踉蹤而下,扼守橫江兩岸,阻止太平軍北渡。

元宰張遂謀和大將賴裕新、曾廣依勸翼王暫且退兵,遂謀道:“我軍渡江,隻能攻其無備,乘虛而渡,現在妖軍防守如此嚴密,犯不著和他們相拚,他們有後援供應,我軍則孤軍深入。彈藥糧食都感缺乏,不宜和妖軍在這裏久戰,就是打贏了,北岸還有守軍,江上有炮船,渡江仍很困難。”

翼王沉吟了好半晌,才恨恨地說道:

“我豈不知孤軍遠道奔襲,隻宜蹈虛乘隙,不宜強攻,然而三次渡江不成,這口氣豈能咽得下去?況且從宜賓往西不遠折而向南的金沙江,沿岸懸崖湍流,就是渡過江去也是一片荒涼不毛之地,遠離川中腹地,並非是我要去的地方。橫江這一帶離成都最近,是最理想的渡口,讓弟兄們在這裏過冬,並把李福猷召喚回來,等明年春水漲了,我還是要掃平這些妖軍,再次渡江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