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奇4(1 / 3)

由於少奇同誌的正確指導,使得山西的統戰工作,在形勢轉變的關鍵時刻,沒有迷失方向,並且很快開創了新的局麵。

劉少奇還給犧盟總會的負責幹部包括非黨幹部公開作了一次報告,分析了抗戰開始後的形勢,要求犧盟會大膽放手發動群眾;號召學生、知識分子脫下長衫子,換上短布衣,到農村去。他還親自起草了《山西農會章程》,用犧盟會的名義發布,使黨和一切進步團體都能利用這個章程,合法地去發動農民群眾。

劉少奇在太原還同閻錫山的代表梁化之見了麵,談了話。他著重地向梁說了下麵一段話:犧盟會是共產黨幫助發展起來的。發展統一戰線,是為了抗日救亡,為了中華民族,不是為私利,不應有誰挖誰的牆腳的問題。我們之間是可以長期合作的。在統一戰線中,閻先生是會發展的,共產黨當然也要發展,限製我們的發展那是不行的。少奇同誌明確、有力的談話,緩和了閻錫山的疑慮,也大大方便了我們的工作。1937年秋,雁北失守,太原深受威脅。正在這個時候,朱德總司令和彭德懷副總司令率領八路軍一一五師、一二○師、一二九師,東渡黃河,挺進華北前線抗日。這對山西以及整個華北地區抗日軍民是個極大的鼓舞。在黨的領導下,以八路軍為骨幹力量,放手發動群眾,成立抗日民主政權,發展地方武裝,使敵後根據地很快就建立和發展起來了。

八路軍在挺進。山西舊軍在日本侵略者進攻麵前,卻一觸即潰。閻錫山雖然槍斃了他的部下李服膺,也未能阻止潰敗之勢。這時閻對舊軍已逐漸失去信心。於是就來找薄一波等幫他的忙。根據黨中央曆來指示的精神,薄一波等對閻錫山說:看起來僅僅依靠舊軍是不行了,有必要趕快組織一支新軍。閻錫山也有組織新軍的想法。他決定把這個任務交給我們,要薄一波先組一個團,試試看。薄一波當即向劉少奇報告了這種事,他說,好,趕快去!要抓槍杆子,一個團也要搞。並決定由牛蔭冠同誌接替犧盟總會的領導工作。

一支實際上受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山西新軍,很快就誕生了。1937年8月1日,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一總隊成立。在一年多的時間裏,新軍不斷壯大。決死隊發展到四個縱隊,工人武裝自衛隊從團發展到旅,又發展了三個政治保衛旅和一個暫編師,不算犧盟會在各地的遊擊隊,有正式番號、列入正式建製的有五十個團,實際的兵員和武器數量都超過了當時的舊軍。

劉少奇同誌當時向華北地區黨組織提出兩條:一是動員平津和華北各城市的青年學生到農村去;二是在三個月內擴大部隊到10萬。當時黨內也有少數同誌反對這個方針,認為根本不應當提出讓城市青年學生到農村去,認為擴大部隊到十萬,一來不可能,二來會破裂統一戰線。但是,少奇同誌提出的這個方針,無疑是正確的、切合實際的,為了獨立自主堅持華北敵後的抗戰,必須這樣做。那時,周恩來同誌正在山西,他在一封給中央的電報中明確表示:“胡服提議三個月擴大到十萬。我讚成。”並且具體部署,擴大部隊時,把決死隊和犧盟會遊擊隊包括在內。這個方針得到了黨中央和毛澤東同誌的同意。後來華北抗戰形勢的發展,證明這個方針是完全正確的。

9月下旬,在太原召開了第一次全省犧盟會代表大會。周恩來同誌代表中共中央到會作了報告。這個報告,實際上就是黨中央對黨在犧盟會工作的指示。根據報告的精神,大會修改了犧盟會工作綱領,強調全民總動員,反對片麵抗戰;把我黨發布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的主要內容,結合山西抗戰的新形勢,寫進犧盟會新的工作綱領中。

11月8日,太原失守。第二年,日軍從太原沿同蒲路向南進攻,攻占臨汾,直進到黃河北岸的風陵渡。山西主要交通幹線和主要城市都已淪陷。犧盟會和決死隊在黨的領導下,撤出城市和鐵路線,退到兩側,留在敵後,配合八路軍發動群眾,開展遊擊戰,擴大根據地。

隨著形勢的發展,犧盟會逐步掌握了縣政權。在閻錫山的舊軍隊、舊政權潰敗時,許多縣的犧盟會同誌根據黨的指示,留在當地,堅持抗日鬥爭,有些人就接過了縣長的職務。山西全省有七個行政區,其中五個行政區是由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擔任領導的,這些行政區的縣長都是由我們經閻錫山直接任命的,縣政權完全由我們掌握。在其他行政區也有一些縣政權掌握在共產黨員手中。全省105個縣,有70個縣長是共產黨人。

1938年秋初,少奇同誌調離北方局。在劉少奇領導下,經過兩年多的工作,建立和發展了山西特殊形式的統一戰線,共產黨有了群眾基礎,有了政權,有了新軍,有了根據地,形成了一支新的強大力量。那時人們把它叫做山西新派。這支力量,配合八路軍主力部隊,在堅持華北抗戰中,作出了重要的建樹。

劉少奇同誌領導華北白區鬥爭的勝利實踐,又一次證明他不愧為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林彪、“四人幫”一夥的誹謗誣陷,終究遮不住少奇同誌的革命的光輝。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代表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意願,為劉少奇同誌平反昭雪,還曆史以本來的麵目,這是我黨實事求是光榮傳統的又一偉大勝利。

劉少奇代替毛澤東的主席職務

1945年8月28日,毛主席在周恩來同誌的陪同下去重慶談判時,絕大部分中央同誌到前方各地區去了。毛主席離開延安前,中央政治局舉行擴大會議,確定由少奇同誌代理黨中央主席職務,就是說,中央的工作由少奇同誌來主持了。這段時期,他既要抓好中央直接領導的工作,又要配合好毛主席在重慶同蔣介石集團麵對麵的鬥爭,還要溝通東北、華北,華中、華南等地區我軍的互相聯係與協同動作,指揮好前線的鬥爭。這段時期可以說,是少奇同誌一生中為黨為革命,工作最繁重、最勞神、最緊張的一個時期。

這段時間的重大工作有以下幾項:一、及時指導全國各地黨、政、軍、群運的全麵工作;二、果斷處理我解放區附近地區的日軍投降及有關事宜;三、堅決回擊國民黨的一切破壞和挑釁活動,並加強壯大我們的實力;四、依形勢和發展要求,堅決迅速調整和積極部署我軍主力,爭取戰略優勢;五、大力發動農民群眾進行土改,努力做好城市接管工作;六;盡力做好統戰工作,等等。少奇同誌按照毛主席的意圖,嚴肅認真,小心謹慎地處理了這些方麵的一件件大事,並且處理得很好。

毛主席在重慶談判的日子裏,國民黨軍隊對解放區的挑釁活動大大增多了,而我軍給予對方的回擊和懲罰也異常及時而淩厲,每次都以徹底粉碎蔣軍的進攻而告終。在雙方矛盾、衝突日趨尖銳化的情況下,有些同誌曾擔心毛主席在重慶的安全是否有保障,對這個問題,少奇同誌作了非常精辟、明確的解釋,他說:“蔣介石隻懂得拳頭,不懂得道理。前方對他的打擊越堅決、越沉重,在實際行動中越能顯示出我們的力量,他越不敢輕舉妄動,不敢觸動毛主席一根毫毛,毛主席的安全就越有保障。”他還說:“這是毛主席臨動身前給我的指示和交待,我在堅決按照毛主席的意旨行事。”毛主席於1945年10月11日從重慶回延安後,健康狀況一直不大好,所以,從那時起,直到1947年初,仍由少奇同誌協助毛主席領導黨中央的全麵工作。這個階段是我們革命力量將在全國範圍內與反革命勢力進行大決戰的極其重要的準備時期,這個時期我黨的全麵準備工作做得很好,是和少奇同誌的努力分不開的。毋庸置疑,這個時期,少奇同誌處理一切重大原則問題,都是同毛主席商量並按照毛主席的意見和決定辦的。許多問題,都是事先請示,或事後向毛主席彙報的。他這種謙虛謹慎、認真負責和對毛主席的尊重與忠誠,以及同毛主席長期來親密無間的合作的精神確實使人十分感動、十分敬佩。這個時期的形勢是複雜而多變的。少奇同誌成功地、卓有成效地完成了黨和毛主席給他的重托,給全黨樹立了光輝的工作範例。

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簽署了《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1946年1月10日國共雙方又簽訂了《停戰協定》(即《關於停止軍事衝突的協定》)。1946年2月1日中央發出了《關於目前形勢與任務的指示》。在這之後不久,少奇同誌在延安幹部會上作了中央上述指示的傳達報告。在報告中他要大家認清時局的變化,要善於掌握局勢的發展和適應形勢的變化。同時強調指出,我們要有兩手準備,既要學會在和平形勢下的工作,即進行公開的、合法的鬥爭,也要準備對付意外,即當敵人向我們發動軍事進攻,或進行突然襲擊時,給予堅決的反擊。他把應付和平與戰爭的兩手準備工作,總括為:練兵、減租、生產三大任務。這是完全符合中央指示精神的。這種部署就是為了全黨在日常工作中做好兩手準備,特別是為了應付敵人可能發動戰爭的準備。在備戰工作中,他尤其注意調整華東、中原地區我軍的部署,以防備敵人發動突然襲擊,並注意加強華北和東北的軍力與幹部的配備。1946年6月,國民黨以五十萬軍隊分四路重點進攻中原解放區的中心地區——宣化店。事件發生後不久,大約7月間,毛主席在中央的一次會議上分析了形勢,檢查和總結了我黨前一段的工作。毛主席指出,不應忽視宣化店事件,因為它事實上意味著全麵內戰的開始,應該從中汲取嚴重的教訓。少奇同誌完全同意毛主席的分析和估計。此後,中央工作的指導方針路線,正是按照上述指示精神貫徹的。毛主席在那次會議上的講話,大大扭轉了《雙十協定》發表後在黨內產生的某種認識和估計。我們目前不僅在政治上,而且在軍事戰略上占有有利形勢。我們可以毫無後顧之憂地以全力對付正麵的敵人,就是說,可以放心地把注意力集中使用在一個方向上,對付主要敵人。兩翼雖有敵人的威脅,但危險不大,因為他們的力量較弱,而又受到牽製。我們的後方是穩固的(隻是在東北地區要加緊剿匪、肅清內部敵人),必須認清這個局勢,決不可丟失這個良好時機和有利的戰略形勢。

劉少奇作出爭取東北的戰略決策

1945年8月,蘇聯宣布對日作戰。在我抗日軍民8年的英勇抗戰和蘇聯紅軍的沉重打擊下,日本侵略者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戰勝利的消息像春風一樣傳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這時,八路軍總部向各解放區發布命令,要求我軍迅速行動,去接受日偽軍投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