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憨內奸安祿山
一、胡兒起家
安祿山本姓康,名軋犖山,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胡人。後因其生父早逝,做女巫的母親阿史德氏改嫁突厥番官安延偃,而改姓安,名祿山。
安祿山隨其母到突厥部落不久,該部落發生內訌,部眾四散逃生。安祿山與其繼父哥哥的兒子安恩順一起逃到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先經營小買賣,很快就當上了負責維持市場治安管理的互市牙郎。任互市牙郎期間,安祿山既善於處理各種糾紛,又敢於同當時惡少爭鬥,因此不久就以勇敢善鬥聞名於幽州。為謀求政治上的發展,安祿山投軍於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帳下,被任命為捉生將。
在任捉生將期間,安祿山經常帶領輕騎兵襲擊與唐王朝為敵的契丹人。因為他經常趁著契丹人不防備,發動突然襲擊,所以常立大功。又加他為人狡詐,善於揣度人心,所以很受張守珪的青睞,甚至被張守珪收為義子、幹兒。因此,他也不斷得到提升。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三月,已擔任了平盧討擊使、左驍衛將軍的安祿山奉張守珪之令進攻反叛唐王朝的奚契丹族人。由於安祿山自視勇猛無敵,根本不把敵手放在眼中,就率領部眾數百人貿然追擊,結果中了奚契丹人的埋伏,被打得全軍覆沒,隻身單騎逃回幽州。張守珪依軍法要處斬安祿山。安祿山顯得滿不在乎,臨行刑時卻大聲喊叫:"張公您不是要滅契丹人嗎?為何契丹未滅,卻要先殺壯士!"張守珪愛惜他是個人才,想饒他不死。
於是就寫了一紙呈文,派人將安祿山押往首都長安城,交朝廷處置。當時擔任右丞相的張九齡看了呈文後,批複說:"昔日司馬穰苴為嚴明軍紀,不惜殺掉備受齊景公寵愛的監軍莊賈;孫武為嚴明軍紀,也曾殺了吳王最寵愛的兩個妃子;若張守珪要嚴明軍紀,使部屬統一行動,就不該免安祿山的死罪。"但唐玄宗看了張守珪的呈文後,卻認為安祿山是個少有的人才,應該赦免,讓他帶罪立功。張九齡堅持說:"安祿山違反軍紀,喪師失地,影響惡劣,不殺不足以嚴明軍紀。再說我看安祿山的麵相有反相,如果現在不殺他,必然會遺害無窮,追悔莫及。"但唐玄宗卻說:"您不要自認為是西晉的王導,像他認為石勒有反相一樣,可以準確地推斷安祿山久後必反,最終陷害忠良,給朝廷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於是下詔赦安祿山不死,但罷去其所兼各職,暫且帶兵打仗,立功贖罪。這樣一來,安祿山雖然暫時丟了官,卻在最高統治者唐玄宗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朝野中也成為聞名人物,為其日後的飛黃騰達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安祿山回到幽州軍營,張守珪對他更加另眼看待,不但給他創造了各種立功贖罪的機會,而且讓他負責接待朝廷派往幽州的各方麵人員。生性圓滑的安祿山使出渾身解數曲意巴結、賄賂各方麵的人。因此,時過不久,安祿山就贏得朝廷各方麵的一片讚譽之聲。張守珪也乘機保薦他擔任平盧兵馬使。開元二十九年(741),平盧兵馬使安祿山進駐營州(今遼守朝陽),朝廷禦史中丞張利貞以河北采訪使的身份來到營州,安祿山對他百般逢迎,想方設法進行賄賂,使張利貞感到心滿意足。張利貞回京,在玄宗麵前對安祿山交口稱讚,玄宗本來就喜歡安祿山,今見中丞保舉,於是擢升安祿山為平盧軍使,兼營州都督。不久,張守珪因患背癰病死。平盧由幽州節度使管轄內分出,需另立節度使。此時,不學無術的奸相李林甫專權,李林甫為鞏固相位,最忌文學之士,尤其極力排擠那些文武兼備的儒將。他以為安祿山胸無點墨,不過是一介武夫,可以為用。因此就在唐玄宗麵前誇讚、保薦安祿山。於是天寶元年(742),安祿山被任命為執政一方的邊關大帥--平盧節度使。
天寶二年(743),安祿山入朝謝恩,玄宗對其恩寵無比。安祿山乘機顯得受寵若驚,大開眼界,問這摸那,玄宗一麵笑答,一麵調侃逗弄,而安祿山愈顯幽默、質樸。他還乘機啟奏玄宗說:"去年秋天營州蝗蟲蠶食禾苗,臣焚香祝告天神雲'我如果心術不正,事奉國君不忠,願意讓蝗蟲吃掉我的心。如果我的行為沒有違背我向神祗發的誓言,就讓蝗蟲立即散去。'我的話音剛落,就有一群鳥從北邊飛來啄食蝗蟲,蝗蟲馬上全部飛走。由此可見,天神也認為我對皇上忠貞不二。"玄宗聽了安祿山的這番表白甚為高興。於是天寶三年(744),在李林甫等人的推薦下,安祿山又兼任了範陽節度使。
一身兼任乎盧、範陽節度使的安祿山執掌大權,野心更加膨脹。為了邀功固寵,他屢次出兵侵掠奚契丹,奚契丹首領紛紛殺唐朝公主,與唐王朝斷絕和親。安祿山碰好打敗一些奚契丹部落,打了幾次勝仗之後,愈為得意。天寶六年(747),安祿山再次入朝謁見玄宗。伏地奏道:"臣生長蕃戎,仰蒙皇上恩典,得極寵榮,自愧愚蠢,無法勝任,隻有以身許國,報答浩浩皇恩。"玄宗慰勉他說:"卿能以身報國,這是朝廷的福氣,我還能說什麼呢?"言畢,玄宗指著一旁的太子,讓安祿山上前參拜。而安祿山隻是輕描淡寫地"哦哦"了兩聲,並不向前參拜。殿前侍監厲聲道:"安祿山鬥膽!見了殿下,為何不拜?"安祿山卻裝糊塗地問玄宗:"殿下是什麼?"玄宗以為他真不懂,笑著說:"祿山,殿下就是皇太子。"安祿山還裝作不懂說:"臣不懂朝廷禮節,皇太子是個什麼官兒?"玄宗說:"朕百年之後,當將帝位托付於他,所以叫做皇太子。"安祿山這才假做歉意地說:"愚臣隻知有陛下,不知有皇太子,真是罪該萬死!"說著,還用手故意打了自己的腦袋幾下,然後隨隨便便地向太子拜了幾拜。唐玄宗不明白安祿山奸詐,反而稱讚他誠樸可愛,對他的"隻知有陛下"感到十分順耳。
一天,安祿山向玄宗獻上一籠鸚鵡。玄宗問:"這隻鸚鵡從何而來?為何要獻給我?"安祿山就騙說:"臣前次征討奚契丹,路經北平,夢見先朝大臣李靖、李績,向臣求食。臣想著他們曾為聖朝開疆拓土,勞苦功高,就向他們設祭獻食。忽然,這隻鸚鵡從空中飛來,站在祭壇上長鳴不飛。臣以為它是隻吉祥鳥,就造了這個金籠子來喂養它。經過一年的喂養,馴化,它如今稍有薄技,臣因此才敢把它呈獻給陛下。"唐玄宗聽了這話,半信半疑,瞅了瞅籠中的鸚鵡順口說:"禦苑中雖然也養了一批鸚鵡,但都比不上這隻高潔。"
"謝萬歲恩獎!"原來,安祿山先教了一些讓這隻鸚鵡讚美皇上、貴妃的話,所以這時鸚鵡又高叫:"萬歲,萬歲,萬萬歲!"
玄宗聽到此聲,馬上非常高興,對左右侍臣說:"貴妃素愛鸚鵡,可宣她出來,一同玩賞。"左右領旨而去,一會兒裏麵環佩叮當,鸚鵡聞聲又叫道:"娘娘來了,妃子娘娘來了!"玄宗看著鸚鵡出神,安祿山的目光卻轉向那叮當作聲處。不一會兒,隻見許多宮女,眾星捧月般地簇擁著一個天仙般的美人,姍姍而來。那麗人剛剛步出珠簾,卻又故意退後幾步,似作回避狀。直至玄宗召喚:"愛妃,安大夫不是外人,你出來吧!勿需回避。"楊貴妃才輕移蓮步,緩緩步出珠簾。與此同時,安祿山也裝腔作勢地向玄宗叩頭,請求退避,玄宗讓他留下,他才拱手肅立在殿階之下。
貴妃見了玄宗,上前施禮,玄宗就指著鸚鵡說:"此鳥乃安卿所獻,愛妃以為如何?"貴妃仔細地看了一番鸚鵡,便說:"鸚鵡並不罕見,隻是白鸚比較難得,便何況它又熟習人言呢!"玄宗說:"愛妃既然喜愛這隻鸚鵡,你就把它收養在宮中吧!"楊貴妃甚為高興,立即讓一名隨侍宮女,收去養著。一麵又問玄宗:"安卿在哪?"唐玄宗當即命祿山拜見貴妃。祿山下拜,貴妃還禮之後,玄宗又說:"安卿鎮守邊疆,屢立戰功,近口入朝,朕念他辛勞,愛他忠誠,特地讓他留在京城休養幾月。"楊貴妃隨口說道:"我常聽李林甫與您說,如今天下太平無事,既是太平無事,義何妨留他在京呆一二年呢。"玄宗聽了點頭稱是,安祿山見了心下暗笑,激動不已。當晚,唐玄宗就命高力士設宴於勤政樓,召集諸楊及親信大臣侍宴。
當群臣畢集,盛筵排好之時,玄宗與楊貴妃攜手並肩,登臨勤政樓。安祿山緊跟其後,隻覺香風陣陣,撲鼻而來。上了樓,玄宗一麵傳召楊銛、楊錡、及楊貴妃的三個姐姐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登樓,其餘百官分坐樓下,一麵讓內侍在禦座東間,設一道金雞嶂(屏),中間放置一榻,榻上陳列酒肴。安祿山正在猶豫,不知自己應該坐到哪裏時,諸楊陸續登樓,與玄宗、貴妃合坐一席。安祿山左顧右盼,正想下樓,忽聽玄宗召喚:"祿山,來,你坐金雞嶂內。"安祿山感到難以置信,他受寵若驚,連忙謝恩就座。接著,珠簾高卷,開始宴飲。
正當安祿山激動不已,心曠神怡,心跳不止之際,驀聽樓上響起一片悠揚的音樂。隻見貴妃和三個姐姐,各執管笛、琵琶等樂器,吹拉彈唱,奏出一片清音悅耳之聲。安祿山忘乎所以,不由得起身離座,走到禦席前啟奏道:"皇上,臣愚不識音律,但覺悠揚悅耳,真是盛世元音,奇.妙無比!然而,有樂不可無舞。臣乃胡人,胡旋舞乃臣所長,今願在筵前獻醜。"
玄宗笑著說:"你如此肥胖,也能跳胡旋舞麼?"
"獻醜!"安祿山說著,就挪動腳步,隨著樂聲盤旋起來。起初,還覺得他有點笨拙,但接著看下去,隻見他騰挪旋轉,活躍得如同走馬燈一般,以至玄宗等人看不清他的麵目,隻見一個大肚皮,轆轤圓轉,靈活自如!大概轉了百十回次,隨著樂聲的停止,安祿山也就站定了身子。隻見他口不喘息,麵不改容,恭敬地向著玄宗行禮。唐玄宗不住口地稱讚,並指著他的大肚皮笑著說:"你腹中裝的是什麼東西,如此龐大,跳起舞來卻又顯得輕盈無比?"安祿山隨口笑著說:"沒有其它東西,隻有一顆忠於陛下您的赤心。"玄宗聽後更是無比喜悅。
宴罷,玄宗就令楊銛、楊錡,與安祿山結為異姓兄弟。按年庚排列,祿山年小,便呼二楊為兄。楊氏姐妹此時也都圍過來助興。號國夫人插話說:"男稱兄弟,女的就是兄妹了。我們也要行個新禮。"於是,楊氏三姐妹就與安祿山結為姐弟或兄妹。
百官與諸楊打道回府後,唐玄宗單獨邀請安祿山入宮,相與敘談。玄宗談到頭腦發熱之時,竟呼安祿山為"祿兒"。安祿山眼珠子一轉,不向"父皇"謝恩,反而一下撲倒在楊貴妃的石榴裙下,拜了幾拜,朗聲呼道:"臣兒祿山,願母妃娘娘千歲!"玄宗先是驚異,繼爾笑責他說:"祿兒,你又把禮節搞錯了。天下豈有先母後父之理?"祿山卻轉過肥胖的身體對玄宗說:"咱胡俗不知禮義,向來先母後父,臣隻曉得胡族習慣,就忘卻了天朝禮儀,真是該死該死!"唐玄宗不但不怪安祿山,反而笑著對楊貴妃說:"由此可見他樸質可愛。"楊貴妃見胡兒祿山如此乖巧,自是興奮異常,就經常與玄宗談論安祿山的可愛、可笑。甚至建議,為使安祿山成為唐朝永保天下太平的邊疆"長城",應對他越格賞賜、加封。
天寶七年(748)元月,唐玄宗賞賜安祿山鐵券。天寶九年(750)五月,唐玄宗又賜封安祿山為東平郡王。從此開了唐王朝將帥封王的先河。實際上,安祿山又何止開了唐王朝將帥封王之先例。就連胡人任將帥、領節度使,進而兼領節度使等,皆由祿山開始。
唐王朝建立之初,實行強幹、弱枝,強本弱末的統禦朝臣、將帥策略。選用忠誠厚道的名臣坐鎮邊關,以防擁兵自重,而且規定,朝臣不得久任某一邊關大帥,更不準在朝為臣者遙領邊關大帥,或此一邊關大帥兼任彼一邊關大帥。那些在任邊關大帥期間立了戰功,且享有較高聲譽的大臣都可入朝擔任宰相。至於少數民族將領,像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等,既具備統兵用將的才能,又有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之外的謀略,還為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的人,也不能獨當一麵擔任邊關大帥,而必須由朝廷派一個漢族大臣做大帥,讓他們當副手,以此來防範少數民族將領循東晉五胡十六國之先例,另立江山。等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李隆基意欲征服邊疆各少數民族部落,為使邊關大帥了解情況,形成強有力的征討軍事集團,連續十餘年都不調換邊關大帥,並讓皇子、宰相等遙領邊關軍隊。等到奸相李林甫攬政時,為鞏固相位,杜絕像王忠嗣一類的文武兼備的邊關大帥入朝為相,奪去己寵,就向唐玄宗奏稱:"朝廷任用文職官員擔任邊關大帥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這些文職大臣都害怕打仗,遇到戰爭往往不能衝鋒陷陣、身先士卒,所以屢屢喪失戰機,給國家征服邊疆各少數部族的事業造成很大損失。不如任命少數民族將領擔任邊關大帥,因為他們既熟習邊疆其它少數部族的生活、戰鬥習俗,又勇猛善戰,可以使朝廷及早完成統一全國的大業。"李林甫還有一個未說出口,但對他來說又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一向就認為:少數民族將領雖然勇猛善戰,能立下諸多戰功,但因他們絕大多數人目不識丁,"既不知書,又不達理",即使功勞比天大,也不可能入朝做宰相。這樣一來,自己的相位就可固若磐石。好大喜功的唐玄宗聽了李林甫這一番"高論",認為言之有理。就打算放手任用少數民族將領擔任邊關大帥。唐玄宗作出這一決定時,安祿山剛剛才被任命為平盧兵馬使。
然而作平盧兵馬使的安祿山就深知:"朝中有人好做官!"是官場顛撲不破的至理名言。所以,他剛一上任,就任命其心腹部將劉駱穀常駐京城長安。負責窺探偵察朝廷的一舉一動。並及時地將朝廷的各種動態飛馬通報安祿山。李林甫的這一奏本與唐玄宗準備起用少數民族將領擔任邊關大帥這一重大舉動,當然也很快被通報給了安祿山。安祿山得知這一情況後,喜出望外,一麵加緊賄賂張利貞等出巡幽州的朝廷命官,一麵馬不停蹄,日夜兼程地給唐玄宗和李林甫進獻戰俘、各類雜畜、各色珍禽異獸、珍珠寶物。並及時入朝向玄宗表白自己的忠貞不二:向李林甫傾訴自己的隻願作宰相的驍將,不敢想給宰相捧書、獻墨的心聲。因此進一步使唐玄宗感到稱心,李林甫覺得放心。這樣,天寶元年(742),他被任命為胡族邊關大帥--平盧節度使。並平步青雲,直至被賜鐵券、封王爵,完滿地勾畫出了一副胡兒發跡史。
縱觀安祿山的起家,我們可以發現:這既與安祿山本人善於逢場作戲,外表給人一種戇直、誠樸的印象,內心卻懷有陰險奸詐,具備了曆史上幾乎所有的陰謀家的基本條件有關;又與奸相李林甫的自私、狹隘、嫉賢妒能分不開;更與唐玄宗李隆基的好大喜功,偏聽偏信直接相關。正如我們通常所說: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一樣,我們能夠毫不誇張地說:是時勢造就了安祿山這樣的陰謀家,同時安祿山這樣的陰謀家也造成了大唐帝國由盛而衰,由興而亡的態勢。
二、恩寵備加
天寶九年(750)八月,唐玄宗冊封安祿山兼任河北道采訪處置使,出外巡邊,以便自己在宮中與楊貴妃安享太平。意得誌滿的安祿山,隻好依依不舍地離開京都長安回鎮。回鎮不久,為了逢迎唐玄宗的好大喜功,使自己得到更大的寵幸,安祿山又苦思冥想出一條詭計:用安撫奚契丹部落人為幌子,將他們召到軍營宴飲。在宴飲的酒中放入麻醉藥,當喝了藥酒的奚契丹人毫無反抗力時,讓一群如狼似虎的伏兵突然殺出,切瓜砍菜般地對奚契丹人大加砍殺。並將十幾個部落酋長的首級割下,裝在盒中送往長安,向唐玄宗報功請賞。玄宗見狀,更加感到:有安祿山一日在邊關,他便可高枕無憂,在京城安享清福。
為了慰勞"勞苦功高"的安祿山,使邊關將帥都能取法效尤東平郡王,死心踏地地作唐王朝牢固的邊疆"長城"。唐玄宗在年終考課地方官之際,特命安祿山親自到長安報告功勞。為此,玄宗還特命朝廷給安祿山在京城修建一座府第。這座為安祿山臨時修建的府第中,全部選用上好的材料製造器具雜物,金銀器皿占了大半。既使這樣,唐玄宗還怕安祿山不滿意,諄諄告誡具體督造安府的官員說:"你們一定要供應充足,胡人眼光頗大,不能讓他笑話我們。"
當安祿山帶著八千奚契丹降俘,運著幾十車珍禽異寶,數不清的金銀貢物到達長安之際,唐玄宗親自前往望春宮,專候祿山入渴。而楊氏兄弟姐妹更是率領眾多的仆從、駕著無數豪華的車轎在戲水迎候。以至當日皇宮到戲水之間,冠蓋蔽野,從者塞道,掀起了一股常勝將軍凱旋班朝的熱潮。
在唐玄宗與楊氏兄弟姐妹掀起的這股熱潮的推動下,負責考課的官員心領神會,認為安祿山軍功、政績都非常好,應為"上上"。這更使唐玄宗龍顏大悅,在祿山謁見時大加褒獎,賜旁坐;又將祿山所獻奚契丹俘虜千餘人,賞給他作私人差役。欲壑難填的安祿山乘機啟奏玄宗說:"兒臣久在邊關,多得京中諸臣照應。今蒙父皇賜宅,意欲借機在新邸宴客,報答諸公恩德。但又怕群臣不肯賞臉。望乞父皇詔命群臣赴宴,以酬兒臣之願。"於是唐玄宗又親自下達手諭,命宰相李林甫以下的所有朝臣,盡行赴宴。安祿山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向百官顯示:"李林甫雖然執掌你們生殺予奪的大權,然而跟我也隻不過平分秋色,你們也該怕我吧。
李林甫迫於唐玄宗的詔命,雖然不得不勉強赴宴,與安祿山聯歡、飲酒,但在宴會中又對安祿山不時冷言冷語,像老嫗剝筍一樣,在漫不經心之間將安祿山的偽裝層層剝落,把安祿山的野心一一揭穿。安祿山覺得如坐針氈,如芒刺在背,心驚膽戰,冷汗淋漓。不敢向李林甫誇耀。但奸詐的李林甫並不願與安祿山為敵,隻是想煞一煞他的威風,讓他俯首聽命於己。所以,宴會結束後,又單獨與安祿山交談,對其倍加撫慰。鑒於此,後世不少人認為,安祿山後來的謀反,是與繼李林甫為相的楊國忠不能像李林甫一樣,對他既拉、又打,恩威並用,隻知道一味靠強力相逼關係很大。
雖然李林甫赴宴滅了安祿山的威風,使其不敢過分地飛揚跋扈,但唐玄宗的特別恩寵,又確實使安祿山權傾朝野,想入非非。玄宗每日都令諸楊陪安祿山選勝遊宴,使安祿山遍觀關中勝景,遍品長安美味佳肴。可是安祿山一心隻想著千方百計討好楊貴妃。為此,他不但當著玄宗的麵向楊貴妃大加貢奉,而且還不時私贈貴妃珍物,貴妃也常有賞賜給他。
日子很快過去,轉眼便日月輪回運轉到天寶十年(751)安祿山的生日。那天,唐玄宗與楊貴妃對他們的胡兒格外恩寵,賜他華美的衣服,賞他傳世的寶器,贈他豐盛的酒饌,實在是恩過親兒。賜酒宴飲之際,楊貴妃還在醉意朦朧之際,笑著對安祿山說:"按我們家鄉的風俗,三朝要行洗兒禮的哩!"貴妃此言,隻不過是有意逗弄安祿山的玩笑話。可安祿山卻故意弄假成真。在三日後,溜入後宮,要母妃給他洗禮。為達目的,他還故意呱呱地學著嬰兒啼叫。趕巧的是,安祿山貢奉給貴妃的那隻白鸚鵡當時正好在一旁。它聽到自己的啟蒙老師的叫聲後,就一個勁兒地跟著學嬰兒叫。這一人、一鳥,此伏彼起的嬰兒啼叫聲,逗得貴妃和幾個宮女,都忍不住捧腹大笑不止。貴妃的玩興也不覺大濃。
貴妃一麵笑著,一麵讓宮女們幫她找來一幅錦繡大被,權且當作大繈褓,像裹嬰兒一樣,朝安祿山身上裹;安祿山此時卻又學著嬰兒要吃娘奶的樣子,用一雙粗大的手在貴妃胸服上亂抓,隻抓得貴妃渾身酥麻,連連用自己的玉手打他的毛手。過了好一會兒,在眾宮女的幫助之下,貴妃才好不容易地將她的胡兒包裹停當。接著,貴妃又讓宮女們用彩輿抬著祿山走動,柔弱的宮女們抬著肥胖的祿山,總是搖搖晃晃行走不穩,再加祿山故意使勁搖蕩彩輿,更使彩輿如同晃動的嬰兒吊床一樣,搖晃不停。有個宮女一邊搖彩輿,一邊又唱道:"皇上貴妃多福壽,後宮生下隻大肥牛!大肥牛,不怕難為情,幾百斤重還要娘洗澡!"宮女如此一唱,又是一陣哄堂大笑。
玄宗聽得後宮裏哄堂歡笑、喧鬧,就走來問原故。宮人們對他說:"這是貴妃為祿兒洗禮,挺有意思哩!"玄宗進內一看,見宮中確實熱鬧非凡,就抑製不住內心的高興,也來助興。這樣一來,安祿山更是大加發揮,表演的淋漓盡致。玄宗興奮之餘,既賜給貴妃洗兒的金銀錢,又賞給祿山一個吉利紅包,然後和他們一起,玩到盡歡而散。
自那之後,安祿山更是隨時出入於後宮,經常與楊貴妃對飲、同食,有時竟然整夜在後宮與楊貴妃歡笑嬉鬧。這樣一來,宮中時有各種有關安祿山與楊貴妃的傳聞。宮女們的嘀咕之聲也時有送入唐玄宗的耳中,但唐玄宗卻對貴妃與安祿山之間的"母子"關係一點也不懷疑。
在此期間,唐玄宗認為為安祿山修建的舊宅過於簡陋,因此又特出內庫錢為他在親仁坊,靠近諸楊住宅的地方重修第宅。並明令督造官員,隻求窮極壯麗,不惜財力。結果新建的安祿山住宅堂皇三重,都像皇宮中的小殿。綺疏詰屈,無不精妙至極。假山、噴泉、桃林、高台、曲池更是應有盡有,真可謂是洞天福地,窮極壯麗。非但如此,宅中的一應陳設物品也非常華麗:有長一丈、寬六尺的白檀木床兩張,有一丈八尺的銀平脫屏風帳一方,金、銀編織的各種用具舉不勝舉,甚至連廚房、馬廄都用金、銀裝飾,誠可謂連皇宮中的禦用之物都不及祿山宅第之物精美。更過份的是:唐玄宗不但令梨園教坊樂隊在安祿山進食時為其奏樂助興,而且自己每品嚐到一種美味食品,或後苑的校尉們獵獲了新鮮的珍禽、異獸,都要讓衛士騎上快馬送到安祿山府中。結果常常是從皇宮到安祿山私宅之間,傳送食物的騎兵往來絡繹不絕。所以,京城長安之內幾乎人人知曉安祿山倍受恩寵,權勢極大。
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野心家安祿山雖然常蒙唐玄宗越格、超常賞賜,但並不知足。反而又要求兼任河東節度使。為滿足安祿山的這一要求,唐玄宗特調原河東節度使韓休氓為左羽林將軍,而讓安祿山代他兼任河東節度使。至此安祿山就一身兼任乎盧、範陽、河東三個節度使,成為擁兵割據一方的封疆大吏。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安祿山的格外受寵,使當時另一個野心家,擔任產部郎中的吉溫,如同蒼蠅發現了臭狗屎一樣,叮著不放。他用計心機討好安祿山,並想方設法與他結拜為兄弟。吉溫本來是依靠巴結李林甫才步入仕途的,但此時他以為李林甫年老多病,無法長期依附,於是就賣主求榮地對安祿山說:"李右丞相現在迫於皇上對您的寵信,不得不以禮待您。但他根本不會推薦您作宰相;我吉溫雖然也經常受李右丞相任用,但我也確信他不會破格提拔我。仁兄您如果能在皇上麵前力保愚弟,愚弟我也必會啟奏聖上,說您才高過人,堪當宰相之任。以此將李林甫排擠出朝廷,您說一定會被任命為宰相了。"安祿山認為吉溫說得在理,於是就與吉溫狼狽為奸,互相吹捧,並借自己能經常謁見皇上之便,常常在皇上麵前說吉溫如何如何有才幹。因此,當他兼領河東節度使,上奏皇上要吉溫擔任副使、知留後,具體管理河東節度府事務時,唐玄宗很快就允諾了。吉溫又保薦大理寺司直張通儒擔任留後判官,協助他理事。如此一來,安祿山就開始交結心腹,壯大自己實力。
朝中一些想繼續向上爬的官員也紛紛曲意逢迎安祿山,甚至連當時擔任禦史中丞的楊國忠也常在安祿山上殿、下殿時攙扶、導引,有意討好。這使得安祿山有些忘乎所以,不但對公卿大臣傲慢無禮、出言不遜,甚至在曾使他畏懼的李林甫麵前也時有居傲獨尊之態。李林甫覺得應該再讓安祿山嚐嚐厲害。於是一次乘安祿山在側時,有意宣召同安祿山同任禦史大夫的王鉷議事。王鉷晉見李林甫時,恭恭敬敬地行大禮參拜,這使侍立在側的安祿山不由得大驚失色,從此又在李林甫麵前夾起了尾巴。不但在回鎮範陽時特意到李林甫府中辭別,而且回到範陽後還常派駐長安的部將劉駱穀打探李林甫的口信。如果劉駱穀從長安回到範陽說李林甫說安祿山的好話了,安祿山必然會興高采烈。反之,如果劉駱穀說李林甫說了,要安大夫好白收斂一些,安祿山一定會雙手按床歎息說:"唉!我命休矣!我命休矣!"
安祿山的一些謀臣、幹將看到如此情景,就假托圖讖符命,勸安祿山說:"您現在一身兼任三鎮節度使,兵多將廣,刑賞由己,為何還要受李林甫的控製呢?再說,當今皇上的年歲一年比一年大。假如有一天皇上駕崩,太子就要執掌國家大權。而您曾因為不參拜太子,使太子對您懷恨在心。太子掌權後必然不會輕饒您。與其將來作任人宰割的刀下之肉,何如趁現在集結力量,打朝廷一個措手不及呢?再者,我們測解圖讖符命,都表明您當代唐為帝。請您不要有違天命!本來就野心十足的安祿山,聽了謀臣們的這番勸說,野心更加膨脹。
為"順天應命",他決心大幹一場。首先,在人事安排上,組成了由孔目官嚴莊、留後判官張通儒為核心的謀士團,管轄軍事。並將出生貧寒,學有文才,心懷異誌的高不危引入幕府,典掌章奏。然後,又練兵選將。以幹兒孫孝哲為副將。史思明、安守忠、李歸仁、蔡希德、牛廷階、向潤容、李廷望、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殉、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阿史那承慶等一班驍悍舊將作部將。安祿山此時覺得文武兼備,可舉大事了。其次,安祿山將百餘名作戰中皆可"以一當百"的驍勇家兵、家將組成親兵衛隊,對八千名投降的奚契丹人進行嚴格訓練,並由他們組成騎兵敢死隊,號稱"曳落河"。"曳落河"是胡族語,意思是"壯士"。又以奚契丹為目標,調集三鎮士兵六萬餘人,用奚族騎兵為前鋒,發起大演習。然而事不湊巧,當大軍行至平盧時,突遇大雨,弓弩筋膠,幾乎全部脫粘。再加二千奚族騎兵本來就不願攻打自己的親人,也乘機全部叛逃,反與契丹兵馬合兵一處,反過來進攻安祿山的大部隊,結果把野心勃勃的安祿山打得大敗,隻帶領親信將官二十餘騎,退入一座邊關小城,勉強保全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