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岸貌然王莽
一、出身貴戚
現在我們漫步街頭,仍然時常見到相麵算卦的人在招搖撞騙,稍有理智的人對此從來都是不屑一顧,隻是那些愚昧無知的人才會趨之若鶩。既然是騙人,算卦的人也許有時會碰巧說對了,想來古代的情況也無非這樣。西漢中晚期住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東)的王禁就非常相信算卦,當然這一卦又是碰巧說對了的,因為那大多數不靈驗的卦根本就不為後世所知。
王禁一家本來隨父親王賀住在濟南郡東平陵(今山東省章丘西),後來王賀與當地人發生糾紛,才舉家遷居河北。王禁沒有太多的功業,惟一值得一提的是妻妾眾多,繁衍了一個王氏大家庭,包括四個女兒:王君俠、王政君、王君力、王君弟,八個兒子:王鳳、王曼、王譚、王崇、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即使子女眾多,若沒有二女兒王政君,王禁恐怕也是永無出頭之日,不過是個農村裏的土財主罷了。
王政君生於本始三年(前71),是王禁嫡妻李氏所生。李氏生了政君和王鳳、王崇後,因為嫉妒丈夫娶妾過多,一氣之下改嫁了別人。王政君幼時跟隨爺爺王賀住在山東時,曾許配過人家,但沒等結婚,未婚夫就死了。後來東平王見她清秀聰慧,又聘她當姬妾,仍是還未結婚,東平王又死掉了。這兩次都沒把女兒嫁出去,王禁覺得很晦氣,找了一個算命先生來為政君相麵,這個算卦先生一見政君,大吃一驚,說:"這個女孩富貴無比,我不敢亂說。"對這類話,一般人隻當耳旁風,可王禁卻很相信,找人專門教王政君讀書、彈琴,等待著有朝一日能出人頭地。
時機終於到來了。在王政君18歲的時候,被選進了漢宣帝的後宮當宮女。又過了一年,當時皇太子劉奭的愛妃司馬良娣病逝。劉奭是個難得的念舊情之人,不忘愛妃;不搭理其他姬妾。這一招急壞了等著抱孫子的漢宣帝和皇後。無奈,皇後從後宮裏的良家女子中挑出了五位美女,強迫著兒子劉奭選一位,王政君就在其中。選者無心,應者有意,劉奭仍深深地懷念著司馬良娣,心不在焉地掃了一眼這五位精心打扮的美女,沒有發現哪一位能比得上死去的愛妃,但為了不負母後的一片心意。無奈隨意地抬了抬手,說:"就是那個吧!"皇後派來的侍從並不清楚太子指的是誰(其實太子自己也不明白是誰,因為他對誰都無所謂),見王政君站得最靠近太子,又穿著與眾不同的大紅衣服,便以為是王政君了。皇後派人把王政君梳妝打扮,送去太子宮中陪伴。
俗話說,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除司馬良娣外,陪伴太子的姬妾不下幾十人,時間長的都有七八年了,可誰都未能生育,王政君陪了太子一夜,竟然就有了身孕。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甘露三年(前51)王政君生下了一個兒子。因為這是太子的長子,漢宣帝大喜,經常抱著這個孫子在膝上玩,並親自起名:劉驁。宣帝去世後,劉奭繼位,就是漢元帝,劉驁的長子身份順理成章地成了太子,王政君自然母以子貴,被冊封為婕妤(地位次於皇後的妃嬪),三天後又被冊立為皇後。王禁這時方嚐到了女兒帶來的好處--被封為陽平侯。
然而,元帝時,王家地位並無顯赫之處。在忘記了司馬良娣之後,元帝又喜歡上了傅昭儀(昭儀也是一種地位在皇後之下的妃嬪),雖然給了王政君皇後的名份,卻沒付出格外的寵愛。竟寧元年(前33),元帝一命嗚呼,太子劉驁繼位,就是漢成帝。此時王家很快時來運轉:王政君被尊為皇太後;兄弟中王鳳任大司馬領尚書事,總理朝政,集國家軍政大權於一身;王崇被封為安成侯;異母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被封為關內侯,因屬一天之內同時受封,被人們稱為"五侯"。
自此,以太後王政君為首的王氏一家控製了漢朝大政,王氏之興蓑與西漢晚期的曆史緊密聯係在一起。
二、初露頭角
讀者也許會問:王政君不是有八個兄弟嗎,怎麼隻有七位升官發財顯赫一時呢?原來老二王曼早逝,無福享受其姊妹帶給家族的富貴。不過沒必要為他惋惜,王曼雖沒福氣,可他有一個更加曆害的兒子,就是王莽。
王莽生於漢元帝初元四年(前45)是王曼的次子。他的哥哥與父親一樣早早地就死了,所以王莽年紀輕輕就成了家庭的頂梁柱。不知是本性厚道後來才變得野心勃勃呢,還是少年老成居心叵測?總之年輕時的王莽與他那些飛揚跋扈的堂兄弟們很是不同:他在比較貧苦的家庭中,對內孝敬寡居的母親,照顧兄長的遺孀,耐心教育頑皮的侄子;對外拜當時著名的學者陳參為師,攻讀經書孜孜不倦,待人接物恭敬有禮,格外謹小慎微地侍奉權高位顯之叔伯們。大凡暴發戶,總愛炫耀財富;卑賤者一旦平步青雲,總愛濫用其權力,其中若有例外,那麼這個人若不是特別好,就肯定是非比尋常地壞。王莽一家雖沒升官發財,可畢竟有個當皇太後的姑母,日子過得應該也不至於太差,但王莽從不跟堂兄弟們去尋歡作樂,而是潔身自好,表現得恭謹勤儉、溫文爾雅,從而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讚譽,為日後的政治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漢成帝陽朔三年(前22),把持朝廷大權的伯父王鳳病重,王莽一生的轉折點到來了。他日夜伺候在王鳳身旁,親自嚐過後才喂伯父服藥,照顧得無微不至,比王鳳的親兒子更孝順。幾個月如一日,王莽衣不解帶,最後累得蓬頭垢麵、麵黃肌瘦。王鳳為之所感,又想到幾個弟弟全發達了,隻有二弟王曼沒有享福的命,因此要在侄子身上做點彌補,臨死時拜托皇太後王政君和外甥漢成帝,托他們關照一下王莽。隨後,王莽第一次有了職務--黃門郎,不久又升任主管弓弩兵的射聲校尉,這已經是個有二千石俸祿的高級官員了。在年僅24歲的時候,王莽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王莽的陰謀詭計在涉足官場後有了用武之地。他決不是那種得誌便猖狂的等閑之輩,而是想以此為跳板,向著更高的權力攀登,因此更加謙遜恭謹,獲取美名:王莽的哥哥早死,隻留了一個兒子王光,王莽給他請了一位博士當老師,每次從朝廷回來,總是沐浴淨身、衣冠整齊後才去博士府拜謝,對博士恭恭敬敬,盛情款待。雖然侄子年齡比自己兒子王宇還小,但王莽給他們一塊辦婚禮,錢財花費一視同仁。酒席之上,奴仆來耳語:"太夫人不舒服",王莽就會三番二次地離席,到後堂去服侍母親,並親自給母親喂藥。王莽如此善待侄兒,孝順母親,在"百善孝為先"的古代,被奉為"孝悌"的楷模。同時,王莽還刻意結交公卿貴族,禮賢下士,散放財物給窮人,使得上下左右齊聲稱讚。當時接替哥哥王鳳執掌大權的大司馬王商,也感到這個侄子不同凡響,向成帝上書願將自己的封地分一部分給王莽,實際上就是要求皇帝給王莽封侯。另外一些朝廷大臣也都看好這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紛紛向皇帝讚譽王莽。盛譽之下,成帝封王莽為新都侯,封地在南陽郡新野(今河南新野),食邑千伍百戶,同時升任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騎都尉與原先的射聲校尉官職相當;但加上光祿大夫一職後,就可參與朝政,討論國家大事;再加上侍中一職,就能夠經常出入皇帝左右,進入了朝廷政權的核心。年僅30歲的王莽,這時已躍居幾個叔叔之上,成了炙手可熱的朝廷重臣了。
三、羽翼漸豐
王莽的權力欲不斷增長,在叔父大司馬大將軍王根病重的時候,他又瞄上了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要職務,可這時,他遇到了一個勁敵--淳於長。
說來都不是外人,淳於長的母親王君俠是王禁的長女、皇太後王政君的同父異母姐姐,憑借姨媽的關係,淳於長也擔任黃門郎一職。在王鳳病重時,淳於長與表兄弟王莽一樣盡心地侍奉,所以也被推薦給皇太後和成帝。王鳳死後,淳於長先是擔任校尉諸曹,不久就升任水衡都尉侍中,很快再升衛尉。連升三級之後,成為九卿之一,統率守衛皇宮的南軍,相當於現今的國務委員兼京畿衛戍司令,權勢遠比擔當射聲校尉的王莽高出許多。古往今來,耍陰謀起家的人,無非兩種情況:-種人靠投機鑽營博得別人的歡心,但升得快敗得也,陝,往往成不了什麼大氣候;另一種人內存奸詐外示敦厚,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贏得別人的讚譽,終究達到其險惡的目的,這種人最可怕。淳於長屬於前者,王莽則屬於後者,但同時也具有前者的機智。所以,在攫取最高權力的比賽中,淳於長雖然起步早、速度快,但終究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雖然同是靠了皇太後王政君的裙帶關係才得以發跡,然而出於急功近利的想法,淳於長又投入了漢成帝及其寵妃趙飛燕的懷抱。成帝本來很寵愛皇後,無奈許皇後生的一男一女都夭折了。抱孫心切的皇太後千方百計地離散這對恩愛夫妻,想讓皇帝寵愛其他妃嬪以誕生皇子。不料事與願違。許皇後失寵後,皇帝偏偏選中了陽阿公主的侍婢趙飛燕,為漢朝江山埋下了隱患。趙飛燕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美人,成語"燕瘦環肥"中的燕瘦就是趙飛燕,她非但姿色出眾,更是能歌善舞,體輕如燕,據傳能在手掌上跳舞,所以有"飛燕"一名。成帝在陽阿公主的筵席上,見到趙飛燕的妙曼舞姿,為她驚人的美貌所迷惑,當即帶回皇宮大加寵幸,後又將其妹趙合德一起收入宮中,這姊妹二人都被冊封為婕妤。在許皇後失寵的情況下,趙氏姐妹進一步對其陷害,終於讓皇帝廢掉了皇後。然而成帝冊立趙飛燕為後的想法,遭到了皇太後王政君的阻礙,認為趙氏出身卑微,不足以母儀天下。淳於長看出這是一個博取皇帝歡心的大好機會,利用血親關係在太後麵前說項,太後經受不住淳於長三寸不爛之舌的勸說,應允了此事。皇帝對淳於長的斡旋之功很是感激,賜他以關內侯爵位,不久又封為定陵侯,成了皇帝的寵臣,大有代替舅父任大司馬大將軍之勢。
然而淳於長畢竟沒有王莽那般沉穩,初登高位便躊躇滿誌驕奢淫逸起來。他先是與一個寡婦額思夫人許嬤私通,後來娶她當了小妾。許嬤的妹妹恰好是被廢黜在長安宮中的許皇後。許後不甘心自己的失敗,想利用姐姐的關係,求皇帝眼前的寵臣淳於長說情,力圖恢複一個婕妤地位。淳於長對來自許後的賄賂照收不拒,騙說可以立許後為"左皇後",許嬤每次去長安宮看妹妹,淳於長都要修書給許後,言辭刻薄,極盡百般戲弄之能事。得意之餘,他又怎會想到,還有一個急紅了眼的表兄弟王莽在時刻注視著他的一舉一動呢?
王莽不露聲色地搜集了有關證據後,乘著殷勤侍奉的機會,對病床上的大司馬大將軍王根說:"淳於長見您病了這麼長時間,很是高興,隻盼著早一天當上大司馬總攬朝政呢!我聽說他連上台後誰做什麼官、誰幹什麼事都已經安排確定了。"接著,又把淳於長私通許嬤、戲弄許後等等惡劣行徑,添油加醋地渲染了一番。王根頓時大怒,埋怨侄子為何不早彙報,王莽反而假惺惺地說:"我不知您對他是何態度,再說他畢竟是我們的血緣親屬,隻希望他能收斂改正,現在見他不思悔改並且變本加厲,才敢向您通告"。王根聽了,非常喜歡侄子的忠厚誠實,也就更加痛恨外甥淳於長,責令王莽馬上報告太後。太後聞訊更為大怒,馬上讓成帝削奪淳於長所有官職,勒令回封地反省。
淳於長不僅丟了馬上就要到手的大司馬,甚至連衛尉一職也沒保住,心中的懊惱就可想而知了。但他仍不死心,以大量金銀財寶賄賂另外一個舅舅紅陽侯王立。王立這次在成帝麵前的說情非常不成功,被皇帝看出了他們的私情,令有部門立案審查。王立怕事情敗露而忍痛割愛,逼著與淳於長交接財物的兒子王融自殺,然而這樣並不靈驗,酷刑之下,淳於長對賄賂王立及戲弄許後等事一一供認。王立在白白死了一個兒子後,又被趕出京城回到封地。淳於長更慘,被定為大逆不道罪,梟首示眾,妻子兒女發配邊疆。王莽與淳於長的競爭,最後以淳於長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在王氏一家掌握大權的漢成帝時代,鬥倒了強有力的對手淳於長,其餘的叔叔、堂兄弟們又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前進路上便暢通無阻。王根在病床上推薦了王莽,綏和元年(前8),成帝提拔王莽擔任大司馬一職,頂替王根輔佐朝政。這樣,王莽在38歲的時候,登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
王莽本來老謀深算,為了鞏固已經攫取的權力,就更加克己修行,延聘德才兼備名聲遠揚的學者政客當幕僚,收到的賞賜盡皆分給手下官吏侍從,家中餘財也經常分發給窮人,而對自己的要求卻更嚴格了:有一次他母親生病,各公卿大臣們為了巴結而紛紛派夫人前來探視,負責招待客人的王莽夫人,身穿短衣布裙,以至於貴婦人們把她看做了奴婢。這事傳開之後,王莽的恭謹儉約美名更加響亮了。
四、仕途小挫
天有不測風雲。王莽榮升大司馬主持朝政,剛過了一年,上下左右的權力網還沒有建立完善,漢成帝就死了。更為嚴重的是,成帝生前隻寵愛趙飛燕姐妹,這姐妹二人自己無法生育,就特別痛恨懷上成帝骨肉的妃妾,每見有妃嬪懷孕就及早將之處置,導致成帝沒有自己的兒子。無奈之下,成帝過繼其異母兄弟定陶恭王的兒子劉欣為太子。劉欣繼承皇位,就是漢哀帝。哀帝與王氏沒有血緣關係,所以王莽的仕途也麵臨著極大的危機。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哀帝本來就忌恨王氏一家的權勢,再加上他的奶奶從中挑唆,心中就有了排斥王莽的打算。前麵說過,漢元帝確立王政君為皇後時,實際上最寵愛的是傅昭儀,也就是定陶恭王的母親、哀帝的祖母。現在孫子當了皇帝,傅昭儀自然就東山再起了。太皇太後王政君很識時務,麵對著傅昭儀咄咄逼人的氣勢,不得不忍讓三分,在自己蜇伏不動潛待時機的同時,下詔讓王莽等人辭職避讓。然而哀帝知道,王氏一家長期掌權,各種關係盤根錯節,還不是輕舉妄動的時候,所以假惺惺地對王莽說:"您本是父皇選定的執政大臣,今日父皇歸天。我真誠地希望與您通力合作管理國家。您要求辭職,是覺著我不能繼承父皇的遺誌嗎?我非常傷心。我已傳旨下去,今後大小官員均聽命於您。"同時加賞350戶食邑。
但這隻是一時的寬容,一旦政局穩定下來,哀帝就實施其打擊王氏勢力計劃。一個月之後,司隸校尉解光上書彈劾原大司馬王根,指控他當政期間貪贓枉法、欺壓百姓、排斥異己、淫於聲色;同時彈劾王莽的另一個叔叔王商之子成都侯王況,說他娶掖宮廷中貴人為妻,犯了大不敬罪。哀帝馬上下詔,遷奪王況爵位,貶為平民百姓;免除王氏新薦所有官員職位;因王根從前支持劉欣(即哀帝)做太子,所以保留爵位,趕出京城回封地養病。王氏的羽翼被剪除後,王莽深感勢單力薄,危如累卵,但他仍在頑強地支持著。時隔不久,哀帝在未央宮設宴,主管禮儀事務的內者令為了逢迎皇帝,在太皇太後王政君旁邊給傅昭儀(這時稱定陶恭皇太後)設了一個座位。王莽敏感地覺察到這是對王氏勢力的侵犯,當即拍案斥責:"定陶太後隻是孝元皇帝的昭儀,一個藩王的母親,怎能與尊貴無比的太皇太後並肩齊坐!"命令撤掉座位,傅昭儀聽說後勃然大怒,拒不出席宴會,弄得哀帝也很尷尬。次日,王莽再次以辭職要挾,向哀帝及傅昭儀示威。但這次他失算了,哀帝認為這是可以撤掉王莽的時機了,欣然批準了他的申請,並賞下一些黃金作為安慰。又過了兩年,幹脆把王莽趕回了南陽郡新野縣的封地。
王莽雖然下台,但東山再起的實力仍在,哀帝沒有辦法動搖王政君太皇太後的正統地位。傅昭儀自然也很著急,在哀帝繼位後,她取得了"定陶恭皇太後"的尊號,後來又去掉了"定陶"二字,但她仍不滿意,覺得還是比不上"太皇太後"稱號尊貴,然而又不能同時有兩個太皇太後,竟然別出心裁地想出一個"皇太太後"名號,這倒是中國曆史上的獨此一家。但傅昭儀與王政君的鬥爭是必敗無疑的,雖然在當前不利的形勢下王政君采取了避而不戰的策略,可她的優勢是長壽。這一優勢雖然簡單,但效果很好,傅昭儀既然活不過她,也就自然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現在鬧得越歡,死後的下場也就越悲慘,甚至連屍體都不得安寧。一時間,哀帝的祖母稱皇太太後,生母丁姬稱帝太後,成帝皇後趙飛燕稱皇太後,加太皇太後王政君,四個太後並立,成為中國曆史上一大奇聞,太皇太後退避長信宮,不再理會朝廷大事。
王莽堅信,隻要姑姑王政君還在,王氏家族一定有重見天日的機會,為了促使這一天早日到來,他更加假仁假義起來,企圖博取更多的美名,為以後的上台打下堅實的基礎。南陽太守也認定王莽還會東山再起,特地派當時最有名望的大學者孔休管理王莽的封地。王莽對孔休也是恭敬無比,竟然以一把鑲有寶玉的劍相贈,孔休見狀誠惶誠恐,堅決不收。王莽解釋說:"我見您臉上有塊傷疤,聽說寶玉能夠消除疤痕,所以想把劍柄送您。"孔休還是推辭,王莽想了一想,問:"您是嫌它太貴重了嗎?我是敬重您學識淵博,還有什麼能比品行學問更珍貴呢?"說完,用木棒把劍柄打碎,親自包好送給孔休。禮賢下士之名也由此傳開了。更有甚者,王莽為了名聲,不借犧牲兒子:王莽的二兒子王獲,因故殺死了一個家奴,這在當時的達官貴族中本是件區區小事,可王莽擔心這與自己的名聲有損,竟然迫使兒子自殺償命。普通的百姓聽說後,無不為王莽的高風亮節而歌功頌德。
從公卿大臣到王公貴族,從平民百姓到官婢家奴,舉國對王莽讚譽不止,同時為其被撤職而抱不平者舉不勝舉。恰巧,元壽元年(前2)發生日食,這本是一種自然現象,但擁護王莽的人卻借機大作文章,說這是上天對皇帝不用賢臣的警告,所謂的賢臣,自然就是王莽。可哀帝好不容易才趕走的人,又怎願重新起用呢?迫於輿論壓力,哀帝以侍奉估母太皇太後的名義,讓王莽回京城長安居位,但仍不恢複官職。然而,既然回到了長安,就是靠近了權力中心,以王莽的陰謀家手腕,終究有機會重新投入政治鬥爭的漩渦中去的。
五、東山再起
王莽等待的時間很短,元壽二年(前1),年僅26歲的哀帝劉欣一命嗚呼。哀帝是中國曆史上少數幾個不貪女色的皇帝之一,但他的愛好更是邪乎--專寵男色,也就是大搞同性戀。哀帝的戀人名叫董賢,其為人正好與他的名字相反,一點賢德也沒有,是個靠姿色爬上高位的奶油小生。傳說有一次哀帝起床時,發現衣服袖子被熟睡的董賢壓在身下,可又實在不忍心驚擾董賢的美夢,隻好用刀將袖子割斷,才得以起身穿上衣服,所以後來人們常以"斷袖之癖"來稱同性戀。以哀帝的這種特殊愛好,沒有生下兒子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這時,哀帝的祖母皇太太後和生母帝太後已經去世了,皇太後趙飛燕還處於恍惚之中,唯有太皇太後王政君再一次顯示了其過人的膽略:這位年過71歲、平日不理政事的老太太,一聽說哀帝駕崩,立即乘車趕往未央宮,別人尚未清楚,就將代表權力的璽印掌握,然後召見執掌朝政的大司馬領尚書事董賢,責問哀帝的喪事該怎麼辦?董大司馬陪皇帝玩樂還能花樣翻新,對天子喪葬大典又哪裏想過,隻好摘了帽子磕頭謝罪,承認失職。太皇太後卻是胸有成竹,從容地說:"這樣辦吧,新都侯王莽辦理過成帝的喪事,讓他來幫你!"董賢隻好乖乖地服從。於是王莽順理成章地進入皇宮,按太皇太後的詔令執掌兵符、節製軍隊,同時管理各部大臣。
王莽掌權後,急不可耐地授意官吏彈劾董賢,說他擔任大司馬以來,天災人禍連年不斷,是大漢帝國的災星,請求即刻予以罷免。董賢走投無路,當天就自殺了。太皇太後讓各大臣推舉大司馬人選,其實王莽已經在行使大司馬權力了,這不過是走走過場的形式罷了。明眼人早就看出了這一點,大司徒孔光、大司空彭宣提名王莽,隻有兩個不識時務的前將軍何武和後將軍公孫祿互相提名,結果自然是王莽當選,兼領尚書事,重攬大權。
合該漢朝氣數當盡,成帝沒有兒子,哀帝又沒有兒子,王莽與姑母太皇太後選定與漢成帝血緣最近的一個侄子中山王劉衎繼承皇帝位,就是漢平帝。平帝年幼無知,又體弱多病,根本無法當好皇帝,政權自然就落到了大司馬領尚書事王莽及太皇太後王政君手裏,一切事務由王莽提出方案、太皇太後發布實施。
一朝掌大權,便把令來行。王莽自己是由姑母的裙帶關係掌權的,也就深知外戚集團的可怕,也出於對哀帝時被趕出京城的報複,因此打擊的矛頭首先對準了各類外戚。第一個是成帝皇後趙飛燕,王莽指斥她姐妹二人挾持成帝、殘害其他妃嬪及皇子,使得成帝沒有子孫;再則有失皇後禮儀,對太皇太後不敬。結果是由太皇太後下詔貶為庶人,逼她自殺。其次是哀帝皇後,也被貶為庶人,逼其自殺。至於已經死去的皇太太後傅昭儀和帝太後丁姬,王莽先是廢去她們的尊號,改稱"定陶恭王母"和"了姬",但覺得一口惡氣尚未出盡,向太皇太後建議:"恭王母和丁姬死時按太後禮儀,陪葬有皇太太後和帝太後印璽,並且墳頭堆上比皇帝還高,此種規格太高,應該改葬。"太皇太後拗不過王莽,不得不應允,遷墳時丁姬墓中起火,用水澆滅才取出了棺材。王莽再次上書:"以前恭王母活著時,居住在與太皇太後相似的宮殿裏,後來火災燒了她的正殿;丁姬墓中起火,燒毀了棺槨。這表明她們規格不合道理,引得上天給予懲罰。。我請求剝去她們屍體上的金縷玉衣,用普通棺木收殮,削減墳頭堆土埋葬。"接著,打開了傅昭儀的棺槨,屍體臭氣熏天,傳到幾十裏之外。那些巴結王莽的達官貴人紛紛出錢雇人,或者派遣子弟來掘這兩位太後的墳幕,用了二十天才掘平,這就是她們與王氏爭權奪勢的下場。整治了她們幾個,那些由此升官發財的幾十位親戚,自然也難再享富貴,老實點的被革去爵位、罷免職務,凶惡點的便死罪難免,龐大的外戚勢力就隻剩下王氏一家了。
構築權力網的方式古今一致,無非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培植親信,排斥異己。王莽的做法不過是更高明一些:打擊敵對勢力幹淨徹底,把先前覬覦大司馬職位的前將軍何武與後將軍公孫祿罷免查辦,哀帝外戚及董賢引進的同黨悉數免官,並流放邊疆,使他們失去了興風作浪的可能。即使自己的叔叔紅陽侯王立也不放過,王莽一來敬畏他輩份高貴,二來擔心他向太皇太後說些不利的閑話,所以授意別人上書:"王立以前勾結罪犯淳於長,後來又偽稱官婢所生孩子為皇子,想擾亂漢朝皇室的血統,簡直就是呂後一類的人物,請馬上將之趕出京城"。太後現今隻有這麼一個弟弟還活著了,當然不願采納,王莽馬上就說:"現今皇室衰落人丁不旺,連續幾代無繼承人,太後代替幼小的平帝行施皇帝職權,即使事事公正嚴明,仍須擔心天下人的非議,又怎能為了私人關係,不采納大臣的正確意見,將有罪之弟強留京師呢?還是讓他回到封地,等以後形勢好轉,再慢慢地想辦法召他回城。"太後迫於王莽大公無私的謊言,隻好讓王立離京。王莽有自己一套收羅親信之法:其一是聽話,事事處處以王莽的意願為原則;其二是要有才能,辦事精明幹練;其三是要有美名,要得到大臣及百姓的信任;其四是要被太皇太後喜歡。按這些標準,王莽推舉品德學問高深的孔光輔佐自己,並羅致了王舜、王邑、甄豐、甄邯、平晏、劉歆等人,形成一個利益一致的權力集團。至此,再也沒有哪種勢力可以動搖王莽牢固的根基了。
唐人有詩:"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但使一朝身先死,一生功過有誰知。"意思是說:周代獨攬大權的周公也曾畏懼那些沸沸揚揚的流言蜚語,王莽原形畢露前也曾有禮賢下士的美名,要是他們早早地死掉了,那麼他們是忠是奸誰會知道呢?有趣的是,王莽自己也想效法周公,當然他不是學習周公的忠心耿耿,而是想與周公一樣得到至高無上的權力。因此,王莽授意四川的地方官員讓西南少數民族首領貢獻白雉(白野雞,恐怕就是今日雲南仍有的白孔雀),讓大臣們勸太皇太後:"王莽的功德如同周公輔佐成王,所以才會有吉祥的白雉出現。賢明君主的做法是:臣子立有大功就應賜與相應的尊號,就像周公一樣。如今王莽立下了平定國家、安寧漢朝皇室的巨大功勳,應該賜給'安漢公'美稱,並增加爵位和食邑,才符合天意。"太後立即答應,倒是王莽反而虛偽地一讓再讓,表現出了極大的謙遜,太後不得不頒下詔令:"大司馬新都侯王莽,曆經成帝、哀帝、平帝三代,擔任與周公同樣的重要職務,製定了萬世不變的策略,品德高尚是所有忠臣的楷模,並影響到全國人民百姓,即使偏僻荒涼的邊境民族,也仰慕他的高風亮節,獻來吉祥的白雉。現在,增添新息、召陵二縣的兩萬八千戶作為王莽食邑,封為太傅,總理國政,尊號為'安漢公',將開國功臣蕭何的房產賞給王莽。這道旨意有法律一樣的效力,不可違背,萬世不變。"現今的人當然已經知道,王莽此人與他的尊號"安漢公"中的"安漢"二字是多麼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