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國大盜袁世凱1(1 / 3)

一、紈絝子弟

公元1857年9月16日,在河南省項城縣袁寨村的袁保中家中,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一個男嬰呱呱墜地。那清脆而又十分響亮的啼哭聲,如同晴天中的一個響雷,使急切中的全家老小先是一驚,繼之又雀躍起來,他便是在中國曆史上曾經出賣過四萬萬中國人的賣國賊--袁世凱,其字慰庭,又稱袁項城。

袁家是當地的大戶,袁世凱曾祖父以上三代都是學富五車的大儒,因而袁家不管從哪方麵講,都是一個殷實而又儒雅的家庭。但是,袁世凱出生時,正值太平天國運動發展之時,從袁世凱的祖父開始,便"備守具,練鄉團,以保護鄉裏",抵禦農民起義軍。那種儒雅的家風便多少有點變化,而這種變化,恰好是培養紈絝子弟的極好溫床,袁世凱便是在這種環境裏長大的。

袁世凱的父親袁保中是本縣聞名的地主豪紳,大辦團練,與農民起義軍為敵。其叔父袁保慶亦是靠辦團練起家的,後因為鎮壓農民起義軍有功,便由郎中升為道員。

袁保中相繼娶妻兩個,均姓劉,第一個夫人生子世敦後便病故。後又娶妾,生子世昌、世廉和世凱,可謂人丁興旺。而其叔父保慶家則不然,袁保慶一妻兩妾均不曾為其生下一子,袁保慶萬分焦急卻又無計可施。或許是上蒼憐其盼子心切,讓袁世凱一生下來便缺奶,而袁保慶妾牛氏奶水卻極充足。因此,袁世凱便被牛氏抱去喂養。牛氏與保慶尤其喜歡,待之好比親生兒子。保中見胞弟年近40尚無子嗣,又如此深愛世凱,便將世凱過繼給保慶成為養子。

袁世凱過繼到叔父家以後,深受寵愛。他聰敏、好強。6歲時,袁保慶便給他請了一位啟蒙教師,袁世凱讀書寫字悟性也很高。然而,優裕的生活條件,使他很早很快就厭倦了這種苦行僧的生活,他學習極不用功。

1867年,袁保慶去山東做道員,袁世凱當時8歲隨養父一塊到山東,袁保慶又聘請了出名的秀才王誌清作為袁世凱的教師。

兩年後,袁保慶又調到江寧(今南京),袁世凱一直跟隨到江寧,這時袁世凱已滿10歲。袁保慶殷切盼望袁世凱將來能通過科舉取第,光宗耀祖,因而特地為其聘請了兩位有名望的老師。同時,為了讓其安心讀書,把他的哥哥世敦、世廉也從家鄉叫來,讓他們一起學習,互相監督。但是,因為袁世凱自小過的是嬌生慣養、寄生安逸的生活,加之保中、保慶兄弟倆對他的溺愛,即便是和兩個哥哥一塊讀書,他也極不用功。時常逃學,不時結交一些少年無賴吃喝玩樂,遊山玩水,放蕩不羈。兩位哥哥經常勸導,他全當作耳旁風,對養父也往往陽奉陰違。袁世凱終究不是一位簡單的人物,在厭倦學習的同時,在另一方麵卻得到了極好的鍛煉,以致於和他以後走上軍旅生涯都有著極大的聯係,那就是他熱衷拳術,酷愛騎馬,加上特愛騎桀騖不馴的烈馬,並能自如地控製馳騁。此時的袁世凱雖說隻有十三四歲,但是那種花花公子,紈絝子弟的作風已經完全形成。

1873年,袁保慶病死江寧,袁世凱隨養母牛氏回原籍項城老家。後來,袁世凱的堂叔袁保恒回家探親,看見他無所事事,隻知尋歡作樂,又害怕他會因此而荒廢了學業,便將其同袁世廉一同送往北京,由另一堂叔袁保齡管教。袁保齡管教很嚴,為袁世凱聘請了三個老師,一個教寫詩,一個教寫字,另一人教寫八股文。但袁世凱在堂叔和老師在時,還可裝模作樣地看書學習,他們如果離開,便開始打鬧嘻笑。就這樣,袁世凱學了一年多,文章尚不入門,但卻對北京八大胡同的秦樓楚館十分熟悉。

1876年秋天,又是一次鄉試開科。袁世凱從北京趕回河南應試,結果名落孫山,這一年袁世凱16歲。落第之後,其堂叔父袁保恒鼓勵袁世凱,要他苦心鑽研經史,致力於闈藝策論,以求下次鄉試奪魁。但袁世凱通過這次科舉考試,已清楚自己不是坐冷板凳的料,落第的打擊又使他意誌頹廢,無心再在八股文上獵取功名。袁世凱盼望走其他道路,獲得飛黃騰達的機會,不願再受寒窗青燈之苦。很快,與於氏結婚。

1877年,河南遭受了曆史上少見的大旱災。袁世凱的家鄉項城,更是雪上加霜,又發生了蝗災,一時間餓殍遍野,一片淒慘景象,有的地方甚至發生了食人現象。此時,袁世凱的堂叔父袁保恒被派往河南幫辦賑災。袁保恒上任之時,也把袁世凱帶到省府開封,以便讓袁世凱學點做官的本領,並幫助自己辦點事情。這下可對了袁世凱的胃口,馬上便熟悉了官場中的應付本領,且遊刃有餘,成為袁保恒的得力助手。但好景不長,1878年夏天,袁保恒病死。袁世凱將其堂叔父葬在陳州,自己也和妻子於氏在陳州袁家的一處房子居住下來。後來,因為家大業大,人口眾多,不能共同生活,袁家便分了家。袁世凱在其養父的名義下,獲得了一份頗豐的家產。自此,袁世凱過起了遊手好閑的生活,整日裏騎馬試劍,鬥雞走狗,下棋賭博,甚至結交官府,仗勢欺人。袁世凱本身沒有什麼文化,可是喜愛裝模作樣。1879年秋天,袁世凱又參加了一次鄉試,到頭來仍名落孫山,使得袁世凱徹底喪失了信心。氣憤之餘,袁世凱慷慨陳詞:"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耶!"決定投身軍旅,以求發跡。

1881年,一個叫吳長慶的人在山東登州主持海防。袁世凱的養父袁保慶是吳長慶父親的救命恩人,吳長慶與袁保慶也是八拜之交。吳長慶為了報答袁保慶,便寫信給袁世凱,要他去山東學習軍旅之事。袁世凱接信之後,真是喜從天降,欣喜萬分,便起程到了吳長慶軍中,開始他的軍旅生涯,結束了浪蕩不羈的紈絝子弟生活。

二、平步青雲

袁世凱在軍隊當中,因為與吳長慶的特殊關係,很受重用。吳長慶對袁世凱十分信任,處處關懷,讓其幫辦文案之事。

1882年7月,清政府的蕃邦朝鮮發生了"壬午兵變",朝鮮請求清政府出兵救援。清政府馬上派吳長慶率六營士兵,在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領的三艘軍艦護衛之下,東渡朝鮮。袁世凱被吳長慶委派負責軍需,並勘探行軍路線。袁世凱欣喜萬分,他覺著自己到朝鮮可以建功立業,大出風頭,加上可以看到異國風光,這一切對於年輕的袁世凱來說,無疑具有極強的吸引力。況且,出國征戰,對於喜騎馬試劍的袁世凱來說,更合其性格和胃口。這次出征朝鮮,也為袁世凱以後的升官發財創造了良好的契機。

說來事也湊巧,吳長慶率軍乘船抵達朝鮮的南洋港後,命令一個營作為先鋒,準備第二天登陸。但這個營的長官說士兵不習航海,多數暈船,請求稍緩時日。吳長慶大怒,馬上撤了那個營的長官之職,讓袁世凱代理。袁世凱代理營長官之職後,表現得十分機智果斷,在二小時之內把一切布置就緒,吳長慶大加誇獎。後來,清軍登陸之後,因為紀律鬆弛,奸淫婦女、搶掠財物之事,時有發生,袁世凱覺得有損於大清體麵,便向吳長慶作了報告。吳長慶大怒,指著袁世凱說:"你為什麼不嚴辦?"

袁世凱趕緊回答:"我已發出命令,正法七人,現有七個首級在此,請大人檢驗。"

吳長慶聽了十分高興,誇獎說:"好孩子,好孩子,你真不愧名門之後!"因為袁世凱的聰明機智,令吳長慶刮目相看,便讓其總理前敵營務處,特意負責整頓軍紀事宜。由於有了吳長慶的支持袁世凱在執法時不徇私枉法很快的懲治了犯法的士兵,查辦了管兵不嚴的軍官,從此軍隊的紀律得到了根本上的改觀。吳長慶對袁世凱更加賞識,袁世凱也因此在軍隊中樹立了自己的威信,就連吳長慶的一些親近故舊軍官,也畏懼袁世凱三分。

一切就緒之後,清軍向朝鮮叛軍發起攻擊。袁世凱也參加了作戰行動,並率領清軍殺死幾十名叛軍。因為參加兵變的人員缺乏統一領導,全是烏合之眾,因此,在清軍的猛烈進攻下,很快就潰敗了這場判亂就這樣迅速平息了。朝鮮國王李熙為感謝清軍,設宴招待吳長慶等人,袁世凱也受到李熙的接見。對於袁世凱的表現,吳長慶給與了很高評價。他稱讚袁世凱"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並上報李鴻章為其請功。不久,在李鴻章的奏保之下,清政府賜袁世凱花翎,並被提升為同知。

朝鮮的"壬午兵變"平息之後,清政府由於對朝鮮局勢的考慮,讓吳長慶駐軍朝鮮,袁世凱也留了下來。自此,袁世凱成為吳長慶麾下的一員猛將,年僅24歲。這時,朝鮮國王李熙吸取兵變的教訓,準備訓練新軍,擬請袁世凱為軍事顧問。李熙親自來到吳長慶的軍營拜訪,求借袁世凱。起先,吳長慶不答應,但在李熙的再三懇求之下,吳長慶隻答應袁世凱替朝鮮兼練新軍。袁世凱接受了朝鮮國王李熙的要求之後,便依據清軍的規格草訂製度,編選壯丁,又鑒於朝鮮王室地位的孱弱,他便先建立國王的親衛軍,然後組織鎮撫軍,以加強政府的地位。李熙對於袁世凱的所有措施感到極為滿意,便敦請袁世凱移居朝鮮的三軍府居住,以便就近指揮和督練朝鮮軍隊。

起初,吳長慶對袁世凱關懷備至,十分信任。袁世凱也感恩戴德,常常在家信中說:"吳帥相待日見加優,諫行言聽,可感之至。"但隨著袁世凱聲望鵲起,日益活躍,吳長慶便與其關係日漸疏遠,甚至懷疑袁世凱不安好心,想奪自己的權。吳長慶的冷待,使得袁世凱十分寒心,覺得無望再升遷,前途十分渺茫,因此想要回到國內,以擺脫此困境。其堂叔袁保齡與李鴻章之婿張佩綸過從甚密。因此,袁世凱便通過這層關係寫信給張佩綸,並送了八件難得的古物,想在李鴻章的北洋署內謀一位置。

1884年5月,清政府令李鴻章加強東北邊防。張佩綸便和袁保齡商量,讓李鴻章把吳長慶調回國內,主持東北邊防。因此,李鴻章奏請朝廷讓吳長慶率三營兵馬回國,其餘三營仍留駐朝鮮,以記名提督吳兆有統帶,袁世凱總理營務處並辦理朝鮮防務。如此一來,袁世凱實際上成了駐朝鮮清軍的最高統帥,成為一個手握軍權的實力人物。一朝大權在握,袁世凱便飛揚跋扈起來,以為自己有李鴻章作為靠山,從此便可青雲直上。但朝鮮的局勢並不穩定,一批親日派官員在日本的煽動和誘騙之下,企圖擺脫清政府的操縱,成為與清政府並駕齊驅的獨立自主的國家。最後在1884年12月4日,在日本的支持配合下,朝鮮的親日派衝入皇宮之中,劫持了國王李熙,並準備廢掉李熙,另立國王。這就是朝鮮曆史上的"甲申政變"。"甲申政變"發生之後,袁世凱趕緊率兵前往彈壓,但王宮大門緊閉,袁世凱便上書李熙要求入宮護衛。劫持李熙的親日派矯詔不允,但朝鮮的親清派官員紛紛向袁世凱求援。袁世凱一麵向李鴻章請示;一麵又致書日本駐朝公使竹添,但日本公使不作答複。如果聽任親目派掌權,朝鮮就會擺脫清政府而投靠日本,袁世凱作為駐朝清軍重要負責人,將難逃失職之罪。麵對事態的進一步擴大,袁世凱身冒冷汗,生怕自己好不容易取得的功名利祿化為烏有。於是,袁世凱便破釜沉舟,決定一戰。此時駐朝日軍人數遠比清軍要少,袁世凱也無顧慮,便率清軍疾攻王宮。日軍開槍射擊,袁世凱命令還擊,並包圍了日軍,親日派官員逃亡,日本駐朝公使竹添也出走仁川。平息政變之後,李熙再次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