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領袖白居易(1 / 3)

樂府領袖白居易

(一)少年遊江湖

白居易誕生於鄭州新鄭東郭宅。父母為他取名居易,字樂天,排行第二。他有一個哥哥幼文,在他之後,又添了弟弟行簡和幽美,兄弟四人。他祖籍太原,曾祖白溫,移家下邽(今陝西渭南)。祖父白鍠因在河南做官,便又在河南新鄭安居下來。他的祖父白鍠和父親白季庚都是明經出身。白季庚作過簫山縣尉、左武衛兵曹參軍、宋州司戶參軍一類的小官,長年在外作官。居易的童年是隨外祖母和母親一起度過的。他的母親除了操持家務外,還親自執詩書、晝夜教導,培養居易、行簡成人。

居易生性聰穎,不同旁人。據他說,他六七個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有人指"無"字"之"字給他看,他雖口未能言,但心已默識。這些話雖有些誇張,卻說明了他具有不同凡響的先天秉賦。

他的祖父白鍠好學並善屬文,工五言詩,有文集十卷。父親白季庚為人剛正不阿,嫉惡如仇,意欲報效祖國。祖、父兩輩都官階不高,正直好文。家庭環境的熏陶漸深,使居易從小就好學苦讀,熟知儒家學說。再加上比較貼近社會下層的生活,這對他以後思想的成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從少年時代起,"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就成為他世界觀的主要內容。

德宗建中元年,白季庚授彭城令。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政權極風雨飄搖,藩鎮割據之勢愈演愈烈,此起彼伏,兩河藩鎮多叛唐獨立,危及朝廷。這時,身為彭城令的白季庚勸說徐州刺史李洧歸順了朝廷,平廬留後李納率軍圍攻徐州。徐州無兵,白季庚聚集吏民千餘人,支援徐州與李洧堅守城池,親擋矢石,曆經四十二天,救兵方至。深得德宗嘉許,被授為朝散大夫,拜本州別駕,充徐泗觀察判官。但逆黨仍暗中勾結,繼續為亂,攻汝州,陷汴州,江淮大亂。離汴州較近的新鄭也受到殃及,白季庚的家人被迫遷往他的任所徐州埇口。這一年,居易十二歲。

到了唐德宗興元元年,僭立稱王的藩鎮又去掉王號,複受唐職。徐州歸順朝廷後,江淮得到了暫時的局部的安定,白季庚受命連任。十四歲的白居易想要開闊視野,增長知道,便隻身前往江南漫遊。這時白家的族人也多居官江南,為他漫遊提供了物質基礎。第二年他寫了一首《江南送北客因憑寄徐州兄弟書》的詩,表達他羈旅思鄉之情,為今存白氏最早之詩作。白居易沿著衢江、蘭江到達桐廬;又由桐廬沿富春江來到風景秀麗的杭州和江南雄郡蘇州。杭州刺史房孺複,為人狂傲放縱,年少而有浮名;蘇州刺史就是善寫五言詩的韋應物。

他們周圍人才彙聚,如顧況、李泌、柳渾、丘丹等,大家常常在一起飲酒賦詩,互相唱和,風流儒雅,名噪當時。十五的歲白居易對此十分欣羨,暗立誓言,將來一定要為一郡之主。他也漸漸明白讀書、應考、中進士的事,更加苦節讀書,以為進身之階。

貞元五年,居易到了長安,正月十二日,詔定"自今宜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獲悉後他便試作了一篇《中和節頌》。他又帶著自己的詩作去見著作郎頤況。頤況見他年紀輕輕,乳臭未幹,便指著他的名"居易"二字笑道:"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但是翻閱他的詩稿,讀到《賦得占原草送別》中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之句時。才感歎地說:"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難,老夫前言戲之耳!"

時光荏苒,居易離家已經六年,經過六年的漫遊見識增加了,閱曆豐富了。貞元六年的年底,十九歲的居易回到徐州符離(土甬)橋家中。符離是個清幽恬靜的小城,比起秀麗的江南,別有一番宜人的情趣,尤其是小城附近的陴湖,夏季一到,碧波粼粼,白鷗翩翩,使居易心如止水。

看到過蘇杭刺史書應物、房孺複的風流儒雅、榮耀體麵,他深知要步入仕途,出人頭地,隻有奮發圖強。於是他埋頭讀起書來。苦讀又有苦讀的樂趣,因為有一個理想在頑強地支撐池,而且他和張徹、張複兄弟及比他小五歲的弟弟行簡等五人一起讀書,生活並不寂寞。

貞元八年,白季庚由衢州別駕改除襄州別駕。這一年,小弟弟幼美病亡,符離家中一片淒涼,居易陪著傷心的母親來到襄陽父親的任所,他便在那裏繼續攻讀。可是隻過了兩年,父親也病故了,享年六十六歲。他隻好又護送家人返回符離,開始了長達三年的丁憂守孝生活。這些時候,他心情沉重,憂心忡忡,弟兄們守禮在家,母子們孤苦伶仃,隻能靠作浮梁縣主簿的長兄幼文一點微薄的俸祿養家糊口。自己已經二十出頭了,仍然沒有功名,是個白丁,前途未卜,他的心情淒苦、焦急又彷徨。

在符離,居易繼續發奮苦讀,他把希望寄托在考取功名上。在心情重新平靜之後,他與東鄰的一個姑娘相愛了。青梅竹馬,牆頭馬上,二人互相傾慕,兩心相許,情真意切。他在《長相思》中寫道:

"妾住洛橋北,君住洛橋南。十五即相識,今年二十三。……願作遠方獸,步步比肩行。願作深山林,枝技連理生。"

《長相思》雖是古樂府名,但這裏卻非泛指,而是他倆愛情生活的真實記錄。

姑娘芳名湘靈,居易有《寄湘靈》詩雲:"淚跟淩寒凍不流,每經高處即回頭。遙知別後西樓上,應憑欄幹獨自愁。另有一首《冬至夜懷湘靈》:"豔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姑娘的溫柔美麗讓他傾倒,纏綿熱烈的愛情使他陶醉在幸福之中。但是為了生活,也為了前程,他不能長相廝守。守父親丁憂除服之後,他不得不離家出遊離開湘靈。

他首先把母親送到洛陽,然後南下,先去看望居官溧水的叔父白季康,就在那裏參加了鄉試,這是他仕途的第一步。中的之後,獲得了參加州試的資格,他趕緊到浮梁探望長兄幼文。幼文官位卑微,俸祿微薄,念老母在堂,令居易負米還鄉,歸養老母幼弟。

居易負米還鄉後,不顧鞍馬勞頓,又匆匆奔往宜州,參加"州試"。他深感漂泊之苦,寫詩感歎:"時年荒世業空,兄弟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吊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他抓住"離散"這個關鍵,敘寫了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也抒發了家庭的不幸給他帶來的滄桑之感。

州試的試題是一賦一詩,賦題是《射中正鵠賦》,詩題是《窗中列遠岫》。都是一些文字遊戲。在這次參加考試的人中,他認識了後來牛黨的重要人物楊虞卿。

居易被宣州史崔衍錄取了。州試通過了也就獲得了參加考取進士的資格。考試一結束他便先往洛陽探望老母,然後奔赴長安。從貞元十五年初冬到貞元十六年春天,他在長安等候參加進士考試。考試在即,他心情緊張,唯恐落第。因為從少年時期起就深藏在心中的理想,成敗與否,就在此一舉了。懷著忐忑不安、疑慮重重的心情,他參加了進士考試。後來寫詩歎道:"此生知負少年春,不展愁眉欲三十。"

這時候,他正值二十九歲。二十九歲之前,居易走過了漫長的、困頓曲折出生活道路,經曆了無數的坎坷,也忍受了難以名狀的痛苦,漂泊流離,無以為家。苦難的經曆使他能夠深入下層社會,了解到民間的疾苦和朝政的弊端,而且清醒地認識到朝政的弊端正是人民痛苦的根源,滿腹經綸使他領會到了儒家的先王之道,加上他剛正不向阿的品格和他自幼所受到的文化熏陶,使他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世界觀。他熱切地期望通過科舉躋身仕宦之途,從而實現自己"兼濟天下"的抱負。

(二)長恨風情濃

當白居易正在焦急地等待放榜之際,終於傳來了好消息,他得中第四名進士,同榜十七人,不少都是他日後的好友或同僚。這次考試是科舉考試中最難也最關鍵的一級考試,從全國各地來參加考試的舉人有數千名,而錄取的名額隻有十七名。他的中舉,關係到家族的興衰,所以他非常高興。當時習俗是,新科進士先到杏園舉行探花宴,再齊集大雁塔下題名留念。居易題詩:"慈恩塔下留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之後,就匆匆回洛陽向母親報喜,以告慰多病的老人。

從這時起,到貞元十九年參加拔萃科考試,有近兩年的時間,他在洛陽沒有久留,便到宣城去拜謝崔衍的"貢舉"之恩,順便到當塗去憑吊了李白之墓,再到浮梁長兄幼文的任所,住到九月,才回到符離。唐代規矩,進士及第後還須再經吏部考試,試判三條,叫做拔萃。考試合格,才能授官。為了迎接拔萃科考試,他不敢有絲毫懈怠,抓緊時間,埋頭讀書。

這期間,他目睹了發生在符離城外,剛剛結束的一場爭權奪利的戰爭,殘留的戰場的痕跡使他感慨良多,他寫了《哀二良》詩,表達他對這場戰爭中遇難忠良的同情和憤憤不平。

在符離埋頭讀書,一住就是十個月,應當說湘靈也是他住在這裏的重要原因。他想和她在一起多呆一些時間,尋找機會,玉成姻緣。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裏,他們怎能公開戀愛關係呢?隻能秘密交往,不露痕跡。居易苦悶,彷徨,感到人生茫茫。

現實殘酷地破壞了他們編織的愛的幻夢,湘靈沒有能夠成為他正式的妻子。雖他的家庭不是什麼高門望族,但是他的前代都做過中央或地方的中下級官員,地位不算很低。這對一個出身於普通老百姓家庭的姑娘來說,可以說是高門大族了。而當時的社會,又十分重視門第與等級,強大的輿論壓力,使他們不得不望而卻步。居易在《長相思》中寫道:"有如女蘿草,生在鬆之側;蔓短枝苦高,縈回上不得。"由於不是門當戶對,一對深愛著的情侶難以終成眷屬。居易以後屢屢寫詩回憶這段痛苦的往事,如《花非花》:"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兒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這是他們愛情生活的真實寫照,飽含著甜蜜,也充滿廠惆悵。

秋天將盡,居易為了參加拔萃科考試.又要離家遠行,最痛苦的是與湘靈的離別,他寫了一首《生別離》,流露了他對湘靈的無限依戀不舍。最後幾句寫道:"生別離,生別離,憂從何來無斷絕。憂極心勞血氣衰,未年三十生白發。"

眼看已經三十歲了,因為對湘靈的深情眷戀,他還沒有成家,總希望有朝一日,有情人終成眷屬。但是希望在哪裏呢?

忍痛離開湘靈後,輾轉來到長安。第二年三月,居易參加了書判拔萃科考試。由吏部侍郎鄭瑜領選部,裴坰考詞判。這次考試的考官公正無私,唯才是擇,白居易與元稹等八人同時及第,同授秘書省校書郎。對他來說,最使他高興的是結識了許多朋友,特別是誌同道合的元稹。他在常樂裏租了一所房屋住下來,開始了平凡樸實生活,直到秋天,一切都穩定下來之後,他決定回符離搬家,並探視湘靈。

在符離家中,他一直住到第二年二月,才舉家離開甬橋,遷往長安。實現了他企盼多年步入仕途、在朝為官的願望。但這次離開符離也意味著永遠離開湘靈。此地一別,相見遙遙無期,有什麼能比永遠離開心愛的人更令人傷心呢?而且他們隻能把痛苦深藏在心裏,不能讓別人看出絲毫痕跡。

他悄悄地向湘靈告別。兩人都清楚這是最後的相聚,也都強忍著悲痛,鼓勵愛人珍重前途。分手時,湘靈送給他一雙親手做的繡花鞋,作為紀念,二人揮淚而別。後來居易具體地描寫了二人被迫分離的情形。在他《潛別離》中寫道:

"潛別離,不得哭;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春斷連理枝。河水雖濁有清日,烏頭雖黑有白時;唯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後期。

悄悄地相識,悄悄地相戀,悄悄地相別。眼淚和苦楚都強咽在肚裏,居易帶著滿腹愁腸、遺憾和悲痛,永遠地離開了湘靈。

這次戀愛的悲劇結局,在居易的心裏留下了長久的創傷,他把對湘靈的愛深深地埋藏在心裏,從這時起,到三十六年漫長的歲月中,他不僅沒有再屬意於其他女子,而且也無意於婚姻之事。

居易把全家遷到長安後,卻沒有財力在長安租賃較大的住宅,便把家人送到下邦(今渭南)故裏,自己不時從長安乘船回家探望。

在長安任校書郎的日子,他的交遊漸廣,結識了不少朋友,除了同時登第的元稹等友人外,還有李建、柳宗元、劉禹錫、李紳等。這些人在他以後的生活道路上和詩歌創作活動中,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貞元二十一年,德宗皇帝病故,太子李誦繼位,是為順宗,改元永貞。順宗得了風疾,不能講話。王任、王叔文用事,結納有誌之土如劉禹錫、柳宗元、韓泰等,進行改革,打擊藩鎮割據,奪回宦官兵權,這就是聞名的"永貞革新"。但士族官僚勢力也很快地結合起來,壓製了這嶄露頭角的革新運動。

居易官職低微,沒有能夠參與這場變革,不過支持革新的態度是鮮明的。

八月份,太子李純繼皇帝位,是為憲宗,改元元和。王步文黨皆遭貶黜,先後不到八個月的革新運動就偃旗息鼓了。

元和元年三月末,居易任校書郎期滿,決定應製舉考試。製舉就是皇帝親自考試,考試的科目是試策。所謂"策"就是回答皇帝的"問"。皇帝所問的都是當時的時政問題,通過"策"可以看出被試人的才幹。因此,居易遷到永崇裏的華陽觀,與元稹一道,琢磨當代之事。那裏綠苔侵階,環境幽雅,在此期間,他二人不僅思想上、學識上都有所增進,而且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居易著成"策林"七十五篇。

他回想起自己在漂泊、窮困、苦悶中度過的青少年時代。父親為官清正,兩袖清風。家庭生活貧寒,經常衣食不充、凍餒並至。他在《秋暮西歸途中抒情》詩中寫道:"馬瘦衣裳破,別家已三年。憶歸複愁歸,歸無一囊錢。"這一段生活使他接近了人民,真實而具體地了解了民間的疾苦,感情上與他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多年來,在數不清的事件中,他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百姓太苦,做官的太貪,而且麻木不仁,窮奢極欲,這是一個應當改變的不合理現象。要使百姓得以溫飽,隻有皇帝,隻有至高無上的皇帝才有無限的威力和權力,可以改變這一切。他很同意杜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主張,所以在"策林"裏,他對政治、刑罰、外交、軍製、吏治、經濟、風俗各個方麵都闡釋了自己的意見,希望通過神聖的皇帝來實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常說:"教無常興,亦無常廢;人無常理,亦無常亂;蓋興廢理亂,在君上所教而已。故君之所為,為教興廢之木,君之所措,為人理亂之源。若一出善言,則天下之人獲其福;一違善道,則天下之人罹其殃;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階於亂;一念子德,而邦有以階於興。"

"達則兼濟天下",是他自幼讀書立下的誌向,一個人不能為自己的國家和百姓做點好事,空有滿腹經綸,徒抱濟世之才,隻不過虛度年化而已。他想,有朝一日,自己能在朝為官,一定要協助皇帝治理好天下,解救受苦的蒼生。

考試結束了,他和元稹同時中選。元稹被任命為左拾遺;而他,由於出言無忌,卻被任命為京兆府的轄縣周至縣尉。

周至縣在長安西南一百三十裏處,縣城就在終南山下。設縣尉二人,為正九品下。縣體的事務是"分判眾曹,收率課調"。就是皇帝派出的差科頭,向人民征討賦稅,隻要老百姓繳不上賦稅,就可以用刑具鞭打。

白居易希望躋身仕途能大展宏圖,從而兼濟天下,沒想到縣尉的公務是如此殘暴,這使他異常厭惡。催討賦稅和鞭撻百姓的痛苦常常充溢於心頭,使他無法忍受。但是身負王命,亦無回天之力。

到縣之後,他結交了一些新朋友:隱居在終南山下薔薇澗的王質夫,寓居於周至的前進士陳鴻,還有尹公亮等人,他們常常一起遊玩、飲酒、賦詩。周至境內有很多名勝古跡,在縣城南麵三十裏處有個仙遊潭,此潭周圍不遠,便是隋文帝避暑的仙遊宮,後人亦稱仙遊寺。這一年冬天,天氣頗寒,居易與陳鴻、王質夫等同遊仙遊寺,他們一邊流覽冬景一邊暢談。當他們談起了前朝皇帝玄宗與楊貴妃的遺事時,大家都感慨良多。那時居易已頗有詩名了,陳鴻、王質夫都希望他能把這個故事寫成長句,以記其事。居易也感慨萬千,詩情澎湃,李楊故事的一幕一幕曆曆在目,一個個人物在他腦海裏栩栩如生。在陳、王二人的力促和鼓勵下,他思接前朝,視通萬裏,一氣嗬成,寫下了情文並茂的不朽詩篇《長恨歌》。陳鴻又在詩前寫了內容翔實的《長恨歌傳》,一歌一傳,珠聯璧合。

這是居易的第一首長詩,是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和藝術加工而成的,不僅辭彩華美、音律和諧,而且塑造了生動飽滿的人物形象:唐明皇和楊貴妃。對他們生離死別的愛情悲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更重要的是,他表達了自己的政治見解,對先朝皇帝的荒淫誤國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詩歌一寫好,就在居易的好友中廣為傳誦,受到文人雅士的交口稱讚,不久就上自宮庭,下至民間,婦孺皆知。一時之間,街頭巷尾,樓館壁掛,人們口吟、書寫、傳抄,宮中上下齊呼居易為白才子。甚而至於,連那館樓中的歌妓也紛紛學唱。據說有一個節度使高霞寓,想聘某歌妓到其府唱歌,那歌妓道:"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怎麼能同其他歌妓一樣看待呢?"結果,她的演唱價格就一路飆升了。

居易的朋友們對《長恨歌》除了給予很高的評價外,對它的主題也各抒己見,眾說紛壇。他的好友楊虞卿則認為他筆下的明皇與楊妃堅定執著的愛情,寄寓了他本人的愛情理想。

整個春天,他來往於周至和長安之間。在長安,他就住在楊虞卿家裏。楊家的花園桃李迎風,碧波蕩漾,枝頭是鶯啼燕語,腳下是清清流水。居易在這裏一邊散步一邊清理頭腦中千絲情愫。朋友們一致認為對明皇的譴責和對李楊二人生死深情的褒揚是《長恨歌》交織的兩個主題。可楊虞卿卻說其中寄托了居易的愛情理想。那麼,自己的愛情理想是什麼呢?堅貞不渝?生死相許?正如詩中所說:"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他惆悵了,沉悶、煩惱與痛苦一齊向他襲來。他對與湘靈的婚事已完全絕望了,去年秋天曾托人帶給她一首詩:"佳節與芳歲,牢落兩成空",表達了自己的無可奈何。歉疚、抱愧、失望和無奈折磨得他心灰意冷。轉眼他已三十六歲了,將至不惑之年,仍像一片風中的落葉飄來飄去,形影相吊,有時他深深地感到孤獨與寂寞。春天到了,麵對新栽的薔薇,他吟道:

移根易地莫憔悴,野外庭前一種春。

少府無妻春寂寞,花開將爾當夫人。

他想結束這漂泊不定的生活,他需要有個家,在精神上有個港灣。楊虞卿與他相交多年,十分欣賞他的才華、學識,也很了解他現在的心事,便牽了紅線,把自己的堂妹、楊汝士的妹妹許配給居易。居易在楊家久住,也早已注意到這個美麗端莊的姑娘,一經提議,便定下親來。

元和二年十月初,居易從周至尉調為集賢校理,十一月召入翰林院,舉行了一次特定考試,核定合格;又因居易文辭豐富,尤精於詩筆,受到憲宗的賞識提拔,授為翰林學士。當時在院的翰林學士有李程、王涯、裴珀、李絳、崔群,加上居易,共為六人。從唐肅宗起,翰林學士已經"獨承密命",參與國家大事了。這幾位翰林學士都是進士出身,銳意改革,以後大都身居要職或官至宰相,他們剛正不阿,不畏強暴,和居易情深誼厚,多次幫助他,在他的政治生涯中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年春天,居易心情愉快、生機勃勃。他回長安後,和美麗、賢淑的楊小姐完了婚,居住在新昌坊的一所較大的房子裏,結束了他多年來的漂泊生涯。另外,弟弟行簡去年中了進士,在秘書省任校書郎,兩人能夠經常見麵,他心中甚感慰藉。

不久,居易任左拾遺並仍充翰林學士。左拾遺屬門下省,從八品上,官階雖低,但作用重大,其職責就是對皇帝的不當言行進行勸諫。居易感到這是實現自己"兼濟天下"抱負的大好機遇,他一定要趁自己的職務之便為民請命,改革弊政。授命之後,他不僅向憲宗寫了《初受拾遺獻書》表示決心,而且忠於職守,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上任後不到一個月,他寫的諫書就裝了滿滿的一箱子。在宮中值班,往往忙到深夜,甚至徹底不眠。他常常自吟:"惟歌生民病,但得天子知。"抱著這個目的,他把時政之弊,百姓之苦,一一寫入詩歌,以拯濟民生,裨補時闕,欲稍稍遞進,以達上知。雖然忙忙碌碌,他卻激動得像一個黑暗中摸索又看見了陽光,得到了光明的人一樣。

在周至兩年多的縣尉生活,對他來說是痛苦的,卻使他有機會印證一下他在"策林"中提出的政治主張。他的生活經曆和他所接觸的社會生活,證明了他的主張是正確的,符合實際的。這種認識,堅定了他改革弊政的信念,也增添了他為實現自己"兼濟天下"的抱負。

貞元元和之際,居易在長安,洞察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便直歌其事,寫了《秦中吟》十首。如《重賦》揭露"羨餘"製度給農民帶來的痛苦;《輕肥》痛罵那些吃得肚圓腸肥的達官顯貴,不顧江南奇旱,衢州出現人吃人的慘狀,仍然奢侈享樂;《買花》揭露長安城裏的富貴人家靠勞動人民的血汗供養,過著寄生的生活,有句雲:"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還有《議婚》、《傷宅》、《傷友》、《不致仕》、《立碑》、《歌舞》、《五弦》,都是貼近社會生活,針砭時弊之作。

作了左拾遺之後,居易更關注社會了,他創作了規模更大的組詩《新樂府》五十首。全詩既有大序,每首又有小序,說明寫作意圖。全詩反映的社會生活,十分廣泛,大至朝政,小至個人生活,基本上都涉及到了。五十首詩,一詩一事一題一意,篇五定句,句無定字。重視內容,而不追求形式和詞藻。篇首標目,卒章顯誌,是模仿《詩經》的寫法。他說:"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質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於樂章歌曲也。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這段話表明了他寫作《新樂府》的宗旨,無異於一份為民請命的宣言。

《新樂府》道出了百姓的心聲,一經寫出,就廣為傳誦,在社會上形成很大的反響;同時因為觸及到上層權貴,揭露了他們的驕奢淫逸和對百姓的敲榨勒索,引起了他們對居易的強烈不滿。

不管是在皇帝麵前正諫直言,還是寫詩為民請命,對居易來說,都是要冒風險而且要付出代價的。他的好友,善於寫樂府詩的張籍十分敬重他的《新樂府》,歎道:"《杜陵叟》、《賣炭翁》、《紅線毯》、《黑龍潭》等,矛頭所指,從閹臣直至聖上,真正勇敢之至!"他的另一好友善感唐衢也歎道:"《觀刈麥》、《秦中吟》、《暮宿紫閣山北村》和新樂府等詩,是一吟興嗟歎,再吟垂涕泗。真乃諷諭之絕唱!繼承了陳子昂和杜甫的傳統,怎不令人一唱三歎!"在居易之前,李紳寫了《新樂府》二十首,元稹讀過之後,覺得這些詩"雅有所謂,不虛為文",取其中揭露社會問題和政治弊病最尖銳的十二首,列而和之,寫了《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居易又寫了《新樂府》五十首,在序言中明確表達了自己的詩歌主張。於是,新樂府的創作從杜甫開始,經過元結、顧況,到李紳、元稹,再到白居易,就形成了一個波瀾壯闊的詩歌運動,由白居易推波助瀾,使他成為這一運動當之無愧的傑出領袖。

麟德殿在翰林學士院的東邊,因為殿有三麵,所以又叫三殿,是皇帝和翰林學士商討軍國大事的地方。殿內雖然也是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卻清雅有致,別有一種肅穆莊重之感。憲宗繼位時,正是李唐王朝經過"安史之亂"後,江河日下。藩鎮擁兵自重;上層官僚內部矛盾十分尖銳,互相傾軋;百姓負擔苛重,民不聊生。欣羨貞觀之治、很有效法唐太宗的決心、急待勵精圖治、重振威權的憲宗提拔了一批正直有為的新進分子,但又不能無所顧忌地使用這一批人。從代宗以來,禁軍都是掌握在宦官手中,宦官勢力顯赫,連一些像李吉甫式的舊官僚都要投靠他們以保祿位。憲宗本來就寵信宦官,加上他生性多疑、剛愎自用,這樣,聽信宦官的讒言和挑唆,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一年冬天,成德節度使王世貞死了,他的兒子王承宗擅彼繼位。河北三鎮過去一直都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憲宗卻想乘這個機會奪回德、棣二州,收回權力,派薛昌期為德、棣二州觀察史。不料王承宗反而派兵到德州把薛昌期囚禁起來。憲宗大怒,決定征討王承宗,於是派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為製將都統,出兵河北。

河北三鎮關係著國家的命運,舉足輕重,所以李絳、白居易等都不讚成輕易出兵,更不讚成任用飛揚跋扈而無將才的宦官頭子吐突承璀去作統帥。可是憲宗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吐突承璀的大軍自去歲發動攻勢以來,屢戰屢敗,並且損傷了大將酈定進。大規模的戰爭,紿人民帶來了重重災難。白居易忍無可忍,接連三次上疏請求罷兵。當時憲宗已經一個多月沒有召見翰林學士了,眼看形勢惡化,隻好召開翰林學士議事。

此前為元稹的事,居易已連上三本論救,但憲宗不聽,一意孤行。居易意識到自己勢單力薄。雖有裴珀、崔群等一些新進還可以互相關照,戮力同心,但畢竟不能和舊官僚勢力抗衡。他們都是曆任節度使、亦官亦商的巨富,一方麵用財物勾接宦官,一方麵也用財物賄賂憲宗,企圖把持朝政大權。宦官和舊官僚集團朋比為奸,扭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他們遮天蔽日、左右皇帝、為所欲為,並對提倡改革政治的新進打擊報複排擠。

居易清楚地知道因為自己經常上疏論事,針砭時弊,觸犯了他們的利益;也知道因為自己寫了許多諷諭詩諷諫朝政,引起他們對自己的忌恨,但他守折不彎,堅韌不拔,要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奮鬥。杜甫說:"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正是他的夙願,更何況在他看來,憲宗雖然有些剛愎自用,卻仍不失為一個禮賢下士、兼聽納諫的有為天子。憲宗已經多次采納他和建議,下詔"降下囚、減租稅、出宮人、絕進奉、禁掠賣",這是他可以慰藉的,他以為自己改善百姓活和處境的願望正在通過皇帝逐步地實現。所以元稹的事對他來說,盡管是一個危險的警告,他卻不願承認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