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作大家湯顯祖(1 / 3)

劇作大家湯顯祖

(一)傑要政要

《明史》為湯顯祖列傳,不是因為他的文學成就,而是著重嘉獎他從政時的作為。

湯顯祖早就開始了他從政的預備階段。中國封建社會的教育,以受教育者成為政府官員為設定立足點,所謂"學而優則仕"。孫中山先生所說:"學生們要做大事,不要當大官",這是現代意識,古人將無法理解,不當大官怎麼做大事呢?所以明清時代考秀才、考舉人、考進士,都是為了做官。

湯顯祖早慧,五歲即有一定的文字能力。十二歲寫的第一首長詩,題《亂後》,居然頗帶政治傾向。十四歲,"補縣諸生",也就是俗說中了季才。二十一歲,中江西鄉試第八名舉人。此時的湯顯祖是,"童子諸生中,俊氣萬人一。弱冠精華開,上路風雲出",簡直是躊躇滿誌。但這之後就屢遭挫折了。

1571年,隆慶五年,湯顯祖進京會試不第。傳說是文化名人陳眉公誣陷所致,蔣士銓還將此寫進劇本。肯定是不確的,因為陳眉公生於1558年,其時尚在童年,怎麼可能與湯顯祖因名譽事結怨並阻擋湯的中第呢?1574年,萬曆二年,會試又不第。1577年,萬曆五年,仍不第。1580年,萬曆八年,依然與進士無緣。

1583年,萬曆十一年,湯顯祖三十四歲,禮部會試取中第六十五名,殿試三甲第二百十一名"賜同進士出身",簡稱進士。是科錄取進士共三百四十一名,湯顯祖的名次夠低的了。僅據此,即能看出科舉弊端之多,中與不中,不僅未必取決於真才實學,甚至也不足以證明其人八股文之高下優劣。湯顯祖的八股文,是當時臨川四大家之一,人們的評語是,"如霞宮丹篆,自是人間異書","製義以來能創為奇者,湯義仍一人而已"。可是這樣的文章,這樣的人才,卻屢困春試,因此讀書人痛斥試官如盲如聵、文不足憑、公道不彰了。

湯顯祖回顧科舉過程,往往感慨萬端。他說:"某少有伉壯不阿之氣,為秀才業所消,複為屢上春官所消。""數不第,氣力已減。"青少時代的剛烈之氣,在展轉頓挫中已大大地減消了。可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要想有所作為,進入仕途幾乎是惟一的途徑。明清兩代要做官就得攻八股文、過科舉關,湯氏也概莫能外。而科舉對於扭曲文人與官員的心態的影響又是深遠的。

舉進士後,有一段等待分配官職的時間。此時之湯顯祖表態:"分以一縣自隱,得少進為郎便足。"1584年七月,湯顯祖赴南京任太常博士,正七品,也就是今日所說之縣處級。自從永樂初年,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往北京,南京被稱為南都,所設的一套官僚機構名稱、官職雖略與中央同,實際政務肯定減少了許多。湯顯祖"壯心若流水,幽意似秋日",似乎還沒有從挫折中恢複過來。不過湯顯祖青年時代即自視雄才濟世,既踏上仕途,更是壯心不已。

他認為"神州雖大局,數著亦可畢。""某頗有區區之略,可以變化天下。"所惜者未得重視未得機遇耳。他或閉戶讀書,或暢遊金陵名勝,或填詞作曲,作置身局外狀,實際上卻關注政壇,一切了如指掌。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終於無法忍受,上書萬曆皇帝,這就是有名的《論輔臣科臣疏》。

湯顯祖對近二十年的朝政,作了一番概括總結,抨擊權臣專橫,吏治腐敗,言路閉塞。又懇切提出,"臣謂皇上可惜者有四":官職和俸祿,是皇上施與人才的雨露,現在被輔臣用以培植私人,豈不可惜了嗎?群臣隻知宰輔之恩,而不知恩出自皇上,豈不太可惜了嗎?權臣不破法與人富貴不顯其恩,皇上現有的法度被破壞,不是太可惜了嗎?皇上經營天下二十年,因輔臣之故,前十年之政與後十年之政均教人不敢恭維,皇上大可有所作為的寶貴時間,豈不是可惜了嗎?湯顯祖的"四可惜"說,設身處地,懇切中肯。而且巧妙地奉承了一番,因為萬曆皇帝朱翊鈞繼皇帝位時尚不到十歲,怎麼稱得上"經營天下"呢?倘若朱翊鈞稍有見識,一定會因湯顯祖之忠直及"善解朕意"而委以重任,為湯顯祖實現政治抱負提供場所,如此則湯顯祖之人生走向將會是另一番格局,他會不會成為一代名臣、著名的政治家呢?但朱翊鈞剛愎自用,他批諭內閣:"湯顯祖以南部為散局,不遂己誌,敢假借國事攻擊元輔,"憂國憂民,竟成了極端個人主義。高高在上的朱翊鈞未必詳知湯顯祖為何人,所下政治結論,肯定本諸朝臣的進言。

也不能說毫無依據,湯顯祖在三十七歲時寫的自敘詩中就有幾句話:"陪畿非要津,奉常稍中秩,幾時六百石?吾生三十七",的確是發過牢騷的。朱翊鈞下旨:"本當重究,姑從輕處了",從六品之南京禮部主事降為廣東徐聞典史(添注)。典史,據《明會要》,地位在八品之縣丞與主簿之下,掌管文栘出納。"添注",是編外之意。這樣,湯顯祖既不至生活無著落,又不必時時俯首奔走於縣衙之內,也是一種給出路吧!

湯顯祖雖寄心仕逡,實際上並不具備政治家、職業官僚必須具備的審時度勢、廣結善緣、左右逢源、捭闔縱橫的素質。權相張居正有心提拔他,這無疑可大大縮短他進入官場的途徑,他珍惜氣節婉言拒絕了。輔臣張四維、申時行也有召致之意,他又不應。於是出現矛盾:有意從政,卻又與把持著從政通道、並非大奸大惡的高官處於關係緊張狀態,這豈非緣木而求魚嗎?

湯顯祖也許太看重個人的尊嚴,但既踏上科舉之途,人的尊嚴還剩幾許?蒲鬆齡曾描述,"秀才入闈,有七似焉":初入時,自足提籃,似丐。唱名時,官嗬隸罵,似囚。其歸號舍也,孔孔伸頭,房房露腳,似秋末之冷鋒。其出場也,神情恍惚,似出籠之病鳥。迨望報也,行坐難安,則似被係之猴。忽而飛騎傳報,報條無我,此時神情猝變,則似被毒之蠅,弄之亦不覺也。初失誌,心灰意敗,日漸遠,氣漸平,技又癢,遂似破卵之鳩,隻得銜木營巢,重新另抱矣。所以在科舉路上摸爬滾打的人中,很少有真正的男子漢,是不足為奇的。湯顯祖確實是傑出人物,科考路上櫛風沐雨二十餘年,雖感慨剛氣已消,卻仍細心地堅持著獨立的人格,適時地散發著光彩。

(二)遂昌見證

湯顯祖於1591年,明神宗萬曆十九年五月十六日被貶官。時年四十二歲。湯在去貶所前先回家鄉臨川小住。入秋南行,十一月抵達雷州半島南端的徐聞。排比湯顯祖一路所寫詩篇,意外地發現,他竟然興致很高。有些詩寫得頗清新閑適。如有一首題為《九裏》的五言絕句:

九裏十三坡,沉沉煙翠多。

釣台何用築,吾自泛清波。

湯顯祖一路從容地遊覽許多風景名勝,迂道亦在所不惜。見到了許多殊方異俗,稀罕事物。初見南方大城廣州,他甚為驚歎,《廣城》二首之一寫道:

臨江喧萬講,立地湧千艘。

氣脈雄如此,由來是廣州。

南行使湯顯祖與西洋文明有了很多的接觸。他曾在肇慶遇到兩位西方傳教士,寫下詩篇《端州逢西城兩生破佛立義,偶成二首》。其二雲:"二子西來跡已奇,黃金作使更何疑。自言天竺原無佛,說與蓮花教主知。"這兩位傳教士是誰,徐朔方先生認為即利瑪竇和同行者特·彼得種斯神父,黃芝岡先生則持較審慎態度,說不知這二人中有沒有利瑪竇,或許隻是他的徒眾吧!

湯顯祖雖是貶官,到徐聞後的處境頗佳。得到縣令支持,它整修貴生書院,提出重要的觀念:"天地之性,人為貴。""天地之大德曰生。""故大人之學,起於知生。知生則知自貴,又知天下之生皆當貴也。"他自責以前關於"生"的道理知道甚少。他有《徐聞留別貴生書院》詩:

天地孰為貴?乾坤隻此生。

海波終日鼓,誰悉貴生情!

徐聞不過數月,湯顯祖便返回臨川。本認為還要南行,卻有了"量移遂昌知縣"的命令。

1593年,萬曆二十一年三月十八日,湯顯祖來到遂昌。遂昌在浙江省西部,邑處萬山溪壑中,虎盜為害。他到任即忙於視察、調查,多有發現:"謁先聖廟,甚新。從學官諸生至講堂,堂敝……問所藏書,無有。問縣隅中或有他學舍為諸生講誦,無有也。"僅十餘日,四月一日,又急於視事。可見他為政的心切。"貴生"是湯顯祖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他為政觀的組成部分。

湯顯祖說:"雷陽歸,得憩此縣,在浙中最為偏僻貧瘠。仆又不善為政,因百姓所欲去留。時為陳說天性大義,百姓又皆以為可。賦成而訟稀。"所說"天性大義",亦即《貴生說》"天地之性人為貴"。他又說:"弟邑治在萬山中,士民雅厚。既不習為吏,一意勸安之,訟為稀止。""因百姓所欲去留"、"賦成訟稀"、"桑麻牛畜成行",是地方治理的崇高境界,湯顯祖以謙遜口氣,道出的是自負和自得。

古代老百姓的要求是很低的,一位縣令,隻要如湯顯祖那樣,政簡刑寬,勸農扶貧,興辦教育,懲除害群之馬,人們就感恩戴德了。遺憾的是,遂昌建縣千餘年,前後縣令三百餘人,如湯顯祖者能有何許人呢?《牡丹亭》中寫道:

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陰道上行,春雲處處生。

官也清,吏也清,村民無事到公庭,農敢三兩聲。

縣小事少,湯顯祖有充足的借俸著書,所著何書,湯顯祖漏了一筆,令後世學者論辯不已。

遂昌地僻,摯友的遠道來訪,常成為湯顯祖生活中的大事。達觀曾來遂昌。達觀(1543--1604),本姓沈,名真可,晚年號紫柏,十七歲出家,在湯顯祖思想曆程中占有極其重要地位。湯顯祖常說:"吾師明德夫子而友達觀","幼得於明德師,壯得於可上人。"明德先生即羅汝芳(1515--1588),號近溪,字維德,門人敬稱他為明德先生。湯顯祖自從十三歲求學羅汝芳門下,終身以他為師。此時羅汝芳已逝世數年了。早在湯顯祖遠謫徐聞時,達觀就有訪徐聞之心,"然有心而未遂"。現在是"買舟絕錢塘、道龍遊,訪寸虛於遂昌。"

(一)傑要政要

《明史》為湯顯祖列傳,不是因為他的文學成就,而是著重嘉獎他從政時的作為。

湯顯祖早就開始了他從政的預備階段。中國封建社會的教育,以受教育者成為政府官員為設定立足點,所謂"學而優則仕"。孫中山先生所說:"學生們要做大事,不要當大官",這是現代意識,古人將無法理解,不當大官怎麼做大事呢?所以明清時代考秀才、考舉人、考進士,都是為了做官。

湯顯祖早慧,五歲即有一定的文字能力。十二歲寫的第一首長詩,題《亂後》,居然頗帶政治傾向。十四歲,"補縣諸生",也就是俗說中了季才。二十一歲,中江西鄉試第八名舉人。此時的湯顯祖是,"童子諸生中,俊氣萬人一。弱冠精華開,上路風雲出",簡直是躊躇滿誌。但這之後就屢遭挫折了。

1571年,隆慶五年,湯顯祖進京會試不第。傳說是文化名人陳眉公誣陷所致,蔣士銓還將此寫進劇本。肯定是不確的,因為陳眉公生於1558年,其時尚在童年,怎麼可能與湯顯祖因名譽事結怨並阻擋湯的中第呢?1574年,萬曆二年,會試又不第。1577年,萬曆五年,仍不第。1580年,萬曆八年,依然與進士無緣。

1583年,萬曆十一年,湯顯祖三十四歲,禮部會試取中第六十五名,殿試三甲第二百十一名"賜同進士出身",簡稱進士。是科錄取進士共三百四十一名,湯顯祖的名次夠低的了。僅據此,即能看出科舉弊端之多,中與不中,不僅未必取決於真才實學,甚至也不足以證明其人八股文之高下優劣。湯顯祖的八股文,是當時臨川四大家之一,人們的評語是,"如霞宮丹篆,自是人間異書","製義以來能創為奇者,湯義仍一人而已"。可是這樣的文章,這樣的人才,卻屢困春試,因此讀書人痛斥試官如盲如聵、文不足憑、公道不彰了。

湯顯祖回顧科舉過程,往往感慨萬端。他說:"某少有伉壯不阿之氣,為秀才業所消,複為屢上春官所消。""數不第,氣力已減。"青少時代的剛烈之氣,在展轉頓挫中已大大地減消了。可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要想有所作為,進入仕途幾乎是惟一的途徑。明清兩代要做官就得攻八股文、過科舉關,湯氏也概莫能外。而科舉對於扭曲文人與官員的心態的影響又是深遠的。

舉進士後,有一段等待分配官職的時間。此時之湯顯祖表態:"分以一縣自隱,得少進為郎便足。"1584年七月,湯顯祖赴南京任太常博士,正七品,也就是今日所說之縣處級。自從永樂初年,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往北京,南京被稱為南都,所設的一套官僚機構名稱、官職雖略與中央同,實際政務肯定減少了許多。湯顯祖"壯心若流水,幽意似秋日",似乎還沒有從挫折中恢複過來。不過湯顯祖青年時代即自視雄才濟世,既踏上仕途,更是壯心不已。

他認為"神州雖大局,數著亦可畢。""某頗有區區之略,可以變化天下。"所惜者未得重視未得機遇耳。他或閉戶讀書,或暢遊金陵名勝,或填詞作曲,作置身局外狀,實際上卻關注政壇,一切了如指掌。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終於無法忍受,上書萬曆皇帝,這就是有名的《論輔臣科臣疏》。

湯顯祖對近二十年的朝政,作了一番概括總結,抨擊權臣專橫,吏治腐敗,言路閉塞。又懇切提出,"臣謂皇上可惜者有四":官職和俸祿,是皇上施與人才的雨露,現在被輔臣用以培植私人,豈不可惜了嗎?群臣隻知宰輔之恩,而不知恩出自皇上,豈不太可惜了嗎?權臣不破法與人富貴不顯其恩,皇上現有的法度被破壞,不是太可惜了嗎?皇上經營天下二十年,因輔臣之故,前十年之政與後十年之政均教人不敢恭維,皇上大可有所作為的寶貴時間,豈不是可惜了嗎?湯顯祖的"四可惜"說,設身處地,懇切中肯。而且巧妙地奉承了一番,因為萬曆皇帝朱翊鈞繼皇帝位時尚不到十歲,怎麼稱得上"經營天下"呢?倘若朱翊鈞稍有見識,一定會因湯顯祖之忠直及"善解朕意"而委以重任,為湯顯祖實現政治抱負提供場所,如此則湯顯祖之人生走向將會是另一番格局,他會不會成為一代名臣、著名的政治家呢?但朱翊鈞剛愎自用,他批諭內閣:"湯顯祖以南部為散局,不遂己誌,敢假借國事攻擊元輔,"憂國憂民,竟成了極端個人主義。高高在上的朱翊鈞未必詳知湯顯祖為何人,所下政治結論,肯定本諸朝臣的進言。

也不能說毫無依據,湯顯祖在三十七歲時寫的自敘詩中就有幾句話:"陪畿非要津,奉常稍中秩,幾時六百石?吾生三十七",的確是發過牢騷的。朱翊鈞下旨:"本當重究,姑從輕處了",從六品之南京禮部主事降為廣東徐聞典史(添注)。典史,據《明會要》,地位在八品之縣丞與主簿之下,掌管文栘出納。"添注",是編外之意。這樣,湯顯祖既不至生活無著落,又不必時時俯首奔走於縣衙之內,也是一種給出路吧!

湯顯祖雖寄心仕逡,實際上並不具備政治家、職業官僚必須具備的審時度勢、廣結善緣、左右逢源、捭闔縱橫的素質。權相張居正有心提拔他,這無疑可大大縮短他進入官場的途徑,他珍惜氣節婉言拒絕了。輔臣張四維、申時行也有召致之意,他又不應。於是出現矛盾:有意從政,卻又與把持著從政通道、並非大奸大惡的高官處於關係緊張狀態,這豈非緣木而求魚嗎?

湯顯祖也許太看重個人的尊嚴,但既踏上科舉之途,人的尊嚴還剩幾許?蒲鬆齡曾描述,"秀才入闈,有七似焉":初入時,自足提籃,似丐。唱名時,官嗬隸罵,似囚。其歸號舍也,孔孔伸頭,房房露腳,似秋末之冷鋒。其出場也,神情恍惚,似出籠之病鳥。迨望報也,行坐難安,則似被係之猴。忽而飛騎傳報,報條無我,此時神情猝變,則似被毒之蠅,弄之亦不覺也。初失誌,心灰意敗,日漸遠,氣漸平,技又癢,遂似破卵之鳩,隻得銜木營巢,重新另抱矣。所以在科舉路上摸爬滾打的人中,很少有真正的男子漢,是不足為奇的。湯顯祖確實是傑出人物,科考路上櫛風沐雨二十餘年,雖感慨剛氣已消,卻仍細心地堅持著獨立的人格,適時地散發著光彩。

(二)遂昌見證

湯顯祖於1591年,明神宗萬曆十九年五月十六日被貶官。時年四十二歲。湯在去貶所前先回家鄉臨川小住。入秋南行,十一月抵達雷州半島南端的徐聞。排比湯顯祖一路所寫詩篇,意外地發現,他竟然興致很高。有些詩寫得頗清新閑適。如有一首題為《九裏》的五言絕句:

九裏十三坡,沉沉煙翠多。

釣台何用築,吾自泛清波。

湯顯祖一路從容地遊覽許多風景名勝,迂道亦在所不惜。見到了許多殊方異俗,稀罕事物。初見南方大城廣州,他甚為驚歎,《廣城》二首之一寫道:

臨江喧萬講,立地湧千艘。

氣脈雄如此,由來是廣州。

南行使湯顯祖與西洋文明有了很多的接觸。他曾在肇慶遇到兩位西方傳教士,寫下詩篇《端州逢西城兩生破佛立義,偶成二首》。其二雲:"二子西來跡已奇,黃金作使更何疑。自言天竺原無佛,說與蓮花教主知。"這兩位傳教士是誰,徐朔方先生認為即利瑪竇和同行者特·彼得種斯神父,黃芝岡先生則持較審慎態度,說不知這二人中有沒有利瑪竇,或許隻是他的徒眾吧!

湯顯祖雖是貶官,到徐聞後的處境頗佳。得到縣令支持,它整修貴生書院,提出重要的觀念:"天地之性,人為貴。""天地之大德曰生。""故大人之學,起於知生。知生則知自貴,又知天下之生皆當貴也。"他自責以前關於"生"的道理知道甚少。他有《徐聞留別貴生書院》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