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人屈原
(一)偉人出生
公元前340年,中國長江上遊的秭歸(在今湖北省秭歸縣),升起了一顆璀璨的明星。這顆"與日月爭光"的巨星,就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名平,"原"是他的字。屈原在著名的詩篇《離騷》中自敘家世和降生之日時,開始就說:
帝高陽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我是古帝高陽的後代,伯庸是我已故的父親。太歲逢寅的那年正月,庚寅是我的降生之日。
高陽即顓頊,相傳為黃帝之孫,楚之祖先。高陽氏的六代孫,名叫季連,開始姓羋,楚國就是他的後代。周文王時,季連有個後裔名叫鬻熊,他的曾孫熊繹,在周成王時受封於楚,住在丹陽(在今湖北省秭歸縣境內)。到了春秋初年,楚成王熊通的兒子瑕,因功被封於屈,瑕的後代便以屈為氏。屈原就屬於屈氏這一支。;由此可知,屈原是古帝高陽的後裔,與楚王族為同二始祖。自屈瑕以後,屈氏中有不少重要人物,如春秋時的廂完曾為令尹,屈正曾為申公,屈到曾為莫敖,屈建曾為司徒,屈罷曾為大夫。不過到了戰國末期,屆氏勢力已衰弱。當時比較著名的人物,隻有屈原以及被秦國俘虜了的大將軍屈丐。而屈原的父親伯庸有沒有擔任過楚國的官職,史書上並無記載。屈原在自己的詩篇《惜誦》裏有"勿忘身之貧賤"句,可知屈原雖具有貴族身份,但在經濟上可能已處於沒落的地位。
屈原自稱他是寅年寅月寅日出生。據一些學者推算,屈原降生的日子,約當公元前340年(楚宣王三十年,周顯王三十九年)夏曆正月初七。古人以"人生於寅"為吉祥,而屈原一身獨占"三寅",曆史上極少有這種現象。《離騷》中說:
皇覽揆餘初度兮,
肇賜餘以嘉名。
名餘曰正則兮,
宇餘曰靈均。
這四句詩說的是:屈原的父親伯庸,十分重視兒子的生辰,以為非同小可,於是一降生就給他取了個好名字。為他取名叫"正則",取字叫"靈均"。
這"正則"和"靈均"又是什麼意思呢?東漢人王逸在著作《楚辭章句》中解釋說:"正,平也;則,法也;靈,神也;均,調也。言平正可法則者,莫過於天;養物均調者,莫過於地。高平曰原,故父伯庸名我為'平'以法天,字我為'原'以法地。"王逸的解釋正合"正則"、"靈均"與"平"、"原"二字有聯係的意思。而"正則"和"靈均",並非一定是屈原真正的名字,隻是其中含有他名"平"、字"原"的意義。屈原自信有美好的生辰,象征他有與眾不同的天賦和不同尋常的抱負。
屈原的故鄉在秭歸。這裏瀕臨長江,接近三峽,是一個層巒疊嶂,淥水滎回,風光秀麗的靈異之地。屈原誕生在山水如此雄偉,風光如此奇特的三峽附近,"他的氣魄的宏偉、端直而又娓婉,他的文辭的雄渾、奇特而又清麗,恐怕也是受了山水的影響。"(郭沫若:《屈原研究》)
屈原生活在風雷激蕩的戰國時代(前475一前221)。從春秋到戰國,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偉大的轉變期。這是一種新舊製度的變革,是從奴隸製社會向封建製社會的大轉變,這一轉變在戰國中後期達到了激烈的頂點。這時,我國社會正處在初期封建社會由分裂割據逐漸走向集中統一的過渡時期。
從西周經春秋到戰國的數百年間,各國之間紛爭不已,原先的數百個諸侯小國,已兼並成七個諸侯國,世稱戰國七雄。此時,淩駕在各諸侯國之上的周天子已經名不副實。
戰國時期,七雄並峙。這七個國家是:齊、楚、燕、趙、韓、魏、秦。七國中秦國最強,齊國最富,楚國最大。七國間戰爭不斷,戰爭的目的已不是爭作霸主,而是要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統一的封建政權。然而七國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各國力量的此消彼長,鬥爭的形勢十分尖銳複雜。
七國中,秦國地處西北高原,疆域之大僅次於楚國。人口約三百萬。秦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原來興起較晚,自秦孝公實行了商鞅變法而國勢日愈強盛,大有兼並各國之勢。
齊國位於我國東部,因遠離秦國,不受秦兵威脅。齊國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約三四百萬。由於它的政治製度比較落後,因而國力主不強大。
楚國是七雄中地域最為廣大的國家。自西周初年楚武王熊通開基立業,經營南方,使楚國成為一個強大國家。到了春秋中葉楚莊王統治時期,更達到了空前的強盛,長時間成為諸侯霸主。戰國初期,楚懷王任用吳起進行改革,使楚國很快地變得更為富強。後因吳起被殺,變法遂告失敗,阻滯了楚國的發展。到了屈原誕生之時,楚國已擁有長江、漢水、淮河流域的全部或大部。楚國人口五百萬左右,也居七雄之首。不過到了屈原這個時期,楚國雖然還很強大,但由於政治腐敗,導致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麵,都已落後於秦國。
鑒於強大的秦國對山東六國造成的威脅,六國便聯合起來,從南到北,組成"合縱",共同反對西麵的秦國。秦國也針鋒相對,提出了"連橫"的策略,即聯合六國中的一國結成聯盟,攻擊其他國家,戰國後期七雄之間的鬥爭,正是通過"合縱"與"連橫"來展開的。這一對峙也決定著楚國的命運,而楚國與齊國的聯合,更構成了對秦國的最大威脅,楚國成了秦國進攻的主要目標。
戰國時代也是我國文化學術最為輝煌的時代。這時諸子蜂起,百家爭鳴,意識形態領域空前活躍。在這個"需要巨人並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裏,出現了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屈原是這批傑出人物中的優秀代表。他同期的學者,比他稍前的,有商鞅、申不害、屍佼、孟軻、惠施、莊周、慎到、陳良、許行等;比他稍後的,有芻晰、公孫龍、荀況、韓非等。這是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屈原是這個時代的明星和巨人。
(二)遭讒被疏
貴族出身的屈原,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掌握了比較豐富的文化知識,為他日後創作詩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青少年時代的屈原,是一個知識淵博、有誌向、有抱負和有貞操的人。正如他在早年所寫的詩篇《橘頌》中所說:
嗟爾幼誌,有以異兮。
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
這四句詩的意思是:讚美你幼年時的誌氣,不同於世俗而獨異。品格超群而不可改變,怎不令人欣喜!屈原詠橘寄誌,把橘樹人格化,表明他在年輕時就確立了崇高的理想,決心為國家和社會而獻身,一生堅持不渝,毫不動搖。
據劉勰《文心雕龍》記載,屈原在正式踏上政治舞台之前,曾經做過楚國蘭台宮的文學侍從。這是一個隨從楚王遊獵於雲夢澤,賦詩於洞庭皋,並在宮廷宴會上為樂舞賦詩作歌的職務。屈原能夠擔任文學侍從,大概與他"嫻於辭令",即善於說辭有關。戰國時期,諸侯各據山方,齊、楚等國的士大夫,學習西周獻詩諷諫和春秋賦詩的風俗,以說辭為國君效勞。屈原在這方麵表現出非凡的才能,得到了楚懷王的賞識和信用。
大約在公元前318年(楚懷王十一年),二十二歲的屈原以"博聞強誌,明於治亂"受到懷王的重視,從文學侍從一躍而升任左徒。
左徒是什麼官職呢?據《史記·楚世家》的記載,左徒的職位僅次於令尹,令尹也即宰相,可見他在楚國的政治地位是相當顯赫的。屈原在擔任左徒期間,輔助楚懷王治理國家,大顯身手:"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史記·屈原列傳》)屈原得到懷王的信任,集內政、外交大權於一身,忘我地工作著。正如他在《離騷》中所表示的那樣:
豈餘身之憚殃兮,
恐皇輿之敗績。
忽奔走以先後兮,
及前王之鍾武。
這四句詩的意思是:我並不懼怕自身會遭殃,我擔心的是國家的戰車會受到毀壞。我匆忙地前後奔走效力,為的是要趕上先王的步武。
這幾句詩形象鮮明地表明了屈原為國盡職的決心。
屈原在擔任左徒期間,在內政、外交等方麵都有所改革,培養了一批青年人才。
在外交方麵,屈原向楚懷王提出了聯齊抗秦的策略,采取"合縱"的政策,即首先同齊國結成聯盟,然後再與其他四國聯合起來,共同抵禦強秦。楚懷王聽從了屈原的建議,並派他出使齊國,與齊國簽訂盟約,共同抗秦。公元前318年,楚、齊、趙、魏、燕、韓等六國在楚國郢都集會,結成"合縱"聯盟,共同推舉楚懷王為六國的"縱約長"。
在內政方麵,屈原除了處理日常政務外,最主要的活動就是在懷王的支持下,實行變法而奔走呼號。屈原認為,隻有實行變法,修明法度,才能使楚國實現富國強兵、進而實現統一諸侯的偉大理想。楚懷王也認識到變法的重要性,便命令屈原起草國家的根本法令--《憲令》。
正當屈原被懷王重用,在內政、外交等方麵進行一係列變革的時候,卻遭到了楚國舊貴族保守勢力的反對和敵視。這是因為楚國的內政本來比較腐敗,國家政權為保守勢力掌握。他們為了保持自-身的利益,狼狽為奸,不惜禍國殃民,反對變革,反對實行法治。屈原主張修明法度,必然會觸犯他們的利益。於是,他們就聯合起來,千方百計排擠打擊屈原,阻擾懷王對他的信任和重用。
素來妒忌屈原的上官大夫靳尚和公子子蘭,他們的外交傾向都是親秦的,他們對屈原的聯齊抗秦政策十分不滿。現在屈原又說服懷王改革內政,必然損害自己的利益,因此對屈原更是忌恨,特別是靳尚,當他得知懷王親自指定屈原起草《憲令》,急於想了解《憲令》的內容。屈原擬訂的《憲令》草稿尚未完成,靳尚就硬要搶來看,遭到屈原的拒絕,他就跑到懷王麵前進行誣諂,說:"大王叫屆原起草《憲令》,大家沒有不知道的。每公布一條法令,屆原總是誇耀他的功勞,說:'除了我,別人是不能製訂出來的。'"靳尚的這些話,果然觸怒了懷王,產生了作用。
楚懷王原本就是一個昏庸無能、缺乏遠見的人。現在終於屈服於舊貴族勢力,聽信了讒言,疏遠了屈原,罷免他的左徒的官職,放棄了變法圖強的事業,傾向於舊貴放和親秦派一邊。屈原的變法事業歸於失敗。
此後,屈原被貶為三閭大夫。三閭大夫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閑職,負責管理王族子弟的教育,以及昭、屈、景三姓的宗教事務,一般不參與朝廷大計。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313年(楚懷王十六年),屈原當時二十七歲。
秦國獲悉屈原被疏,覺得有機可乘,便派遣連橫派著名人物張儀到楚國活動。張儀一到楚國,就用重金賄賂楚國的權貴,輕易地取得了懷王的信任,張儀向懷王表示,隻要楚國與齊國斷絕關係,秦國願"獻商於之地(在今陝西商縣至河南內鄉縣)六百裏"。懷王輕信了張儀的鬼話,竟斷絕了與齊國的聯盟。當張儀的陰謀得逞後,楚國的保守勢力都向懷王表示祝賀,以為這是楚國外交上的一大勝利,隻有客卿陳軫表示反對,認為這是秦國的一個騙局。他對懷王說:
秦之所以重王者,以王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交先絕,是孤楚也。……且先出地而後絕齊,則秦計不為;先絕齊後責地,則必見欺於張儀。
見欺於張儀,則王必怨之;怨之,是西起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之兵必至。臣故吊!(《史記·楚世家》)
陳軫的看法是對的,與陳軫持同樣看法的就是屈原。這時屈原正被貶在外,無法顧及朝政,但他對這件事不可能不發表意見。然而,剛愎自用的楚懷王卻不斷勸告。
楚國與齊國絕交後,懷王便派使者去秦國接受商於之地,張儀裝病不接見來使,暗地裏卻去聯合齊國。眼看三個月過去了,交割土地的事仍然沒絲毫進展。楚懷王非但看不出張儀的詭計,反而認為秦國沒有交地是因為楚國沒有徹底與齊斷絕交往的關係。便派了一名叫宋遺的勇士,到齊國去辱罵齊宣王。齊宣王一怒之下,折斷了楚國使者的符節,並下令終止與楚國的一切往來,還派使者去秦國表示願意和好,這樣便促成了齊秦的聯合。此時,楚國已經完全孤立無援了,張儀這才接見楚使,嘲笑他說:"你怎麼不去受地?從某處到某處,廣寬六裏,是我奉獻給你們大王的,請拿去好了。"
楚懷王十七年,懷王因被張儀所欺騙,一怒之下,便發兵攻秦。丹陽(在今陝西、河南二省間丹江以北地區)之戰,楚軍大敗,死傷土兵八萬多人,大將軍屈丐被俘,秦軍攻占了漢中六百裏土地。丹陽之戰失敗後,懷王非但沒有汲取教訓,反而第二次發動全國兵力攻秦,戰於藍田,再次一敗塗地。同時,韓、魏、齊三國也聲討楚國違背盟約,共同出兵楚國後方,楚兵隻好退卻。
楚懷王兩次攻打秦國失敗,頭腦稍有清醒,開始意識到屈原聯齊抗秦外交政策的正確性,後悔疏遠了屈原,更不該拒絕他提出的外交政策,以致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於是不得不重新起用屈原,派他再次出使齊國,爭取和齊國再次結盟。
秦國最擔心齊楚複交,同時看到楚國仍有相當強的實力,難以一下子將它消滅,於是便主動提出願意退還漢中地之一半與楚國議和。懷王怒火尚未平息,表示寧願不要失地,而要殺張儀的頭。張儀知道了,便對秦王說:"以一儀而易漢中地,何愛儀?請行。"
張儀來到楚國,懷王把他囚禁起來打算殺他。但張儀詭計多端,趕緊賄賂楚國大臣靳尚,靳尚便去對懷王的寵姬鄭袖說:"如果不釋放張儀,秦王準備把秦國的六個縣和大批美女來贖他"。鄭袖聽了這些話,擔心懷王得了美女,自己會失寵,便向懷王說情。同時,靳尚等人也出麵勸說懷王千萬不能得罪秦國,說什麼如果殺了張儀,秦國就會進攻楚國。
懷王是個沒有主見的人,在鄭袖、靳尚等人的包圍之下,終於動搖了,非但不殺張儀,反而將他放走了。臨行時,張儀還說服懷王"叛縱約,而與秦合親,約婚姻"。就在這時,屈原恰好完成了同齊國恢複聯盟關係的使命,返回郢都,立即"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史記·屈原列傳》)此時,狡猾的張儀早就逃回了秦國。
(三)逐而沉江
張儀回秦國不久,秦惠王去世,秦武王繼位。秦武王是看不起張儀的,張儀不得不避居魏國,第二年(前310)便死在魏國。
秦武王在位四年便去世,由秦昭王繼位,秦昭王的母親是楚國人,楚懷王想利用秦昭王的關係拉攏秦國,而即位不久的秦昭王也想利用楚國來鞏固自己的地位。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楚、秦兩國於公元前304年(楚懷二十五年,秦昭王二年)在黃棘結盟(在今河南省新野縣東北),秦歸還楚上庸(在今湖北省竹山縣西南)之地,兩國和親。此時,昏庸驕奢的楚懷王為群小所包圍,忘記了秦國背信棄義的教訓,為了苟安而使楚國完全投入了秦國的懷抱。這是楚國親秦派的又一次勝利,也是屈原聯齊抗秦政策的又一次失敗。大約正在此時,屈原因竭力反對秦楚聯盟而被懷王趕出京城,流放到漢北。
漢北位於漢水上遊(在今湖北省鄖縣、襄樊一帶地方),地處郢都之北。是年屈原三十六歲。在即將遠離故鄉的時候,屈原憂愁幽思而作《離騷》,詩中以浪漫主義的情調,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駕龍使鳳,上天入地,馳騁想象,表達了詩人嫉惡如仇、秉持正義、眷念祖國和熱愛人民的情懷,以及他為楚國國事的深切憂慮和為理想獻身的精神。
屈原遭讒被放,閑居漢北,憂心鬱鬱,寫下了《九章》中《抽思》一篇。自述他多次進諫,一片赤誠之心,竟觸怒君王,遭讒見疏。如今身在漢北,不能違命去郢都,隻好以文辭為伴,舉以告君,表白自己的心意,仍然企盼懷王能翻然悔悟,勵精圖治。
屈原在漢北大約耽了五六年,這期間楚國又發生了很多不幸的事件。公元前303年(楚懷王二十六年),齊、韓、魏三國以楚國破壞縱約為借口,共同興兵伐楚。楚國將太子橫送到秦國做人質,以便取得秦國的支援。第二年,太子橫因與秦大夫決鬥,殺了秦大夫,逃回楚國。公元前301年,秦國以此為借口,聯合齊、韓、魏三國討伐楚國,大敗楚軍於垂沙,楚將軍唐昧被殺。公元前300年,秦軍又攻楚,楚軍死亡二萬多人,楚將軍景缺被殺。這時侯懷王又打算聯合齊國抗秦,便又把太子橫送到齊國去做人質,齊國雖然答應與楚國恢複邦交,卻不願意在軍事上援助楚國。到了楚懷王三十年,秦國再次攻打楚國,占領了楚國八座城池。
國家傾敗的時候,身在漢北的屈原,麵對在強秦的侵襲下,楚國人民為保衛國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無數誌士犧牲在戰場上的嚴酷事實,創作了一篇讚頌為保衛祖國浴血戰鬥而犧牲的將士的祭詩--《國殤》。全詩著重描寫了戰士們誓死的決心和不可征服的氣概,表現了詩人的愛國精神,以及楚國人民同仇敵愾的決心。
公元前299年,四十一歲的屈原從漢北回到了郢都。這一年,秦國在占領了楚國八城之後,強迫懷王在武關(在今陝西省丹鳳縣東南)相會。據《史記·屈原列傳》記載: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原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複之秦,竟死於秦而歸葬。
這段話說得明白,懷王去武關之前,屈原已看出這是秦國的詭計,指出秦國是"虎狼之國,不可信",曾竭力阻止懷王不要去。然而懷王的幼子子蘭卻擔心失去秦國的歡心,慫恿懷王前往。懷王一人武關,就被秦軍扣留,強迫他割讓巫郡和黔中郡,懷王怒而不許。懷王曾設法逃到趙國,但因趙王害怕得罪秦國,不敢收留。懷王不得已,隻好重返秦國,三年之後,終於客死秦國。
正當懷王被扣留在秦國的時候,楚國王室決定立太子橫為國君,是為頃襄王。頃襄王是一個昏憤無知之徒,根本沒有治理國家的才幹,他上台不久,便讓他的弟弟子蘭當上了令尹。此後,楚國的內政外交就完全操縱在以令尹子蘭為首的親秦派舊貴族手中。就在頃襄王即位那年,"秦發兵出武關,攻楚,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取析十五城"(《史記·楚世家》)。頃襄王受不了秦國的壓力,在國內投降派的壓力下,隻得向秦國俯首聽命了。從此,楚國便一直受到秦國的壓迫,處於受辱的地位。
頃襄王三年,懷王客死秦國。不久,秦國將懷王的屍體運回郢都。對於懷王的死,"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史記·楚世家》)人們記得,懷王的死,罪魁禍首當然是子蘭,是他慫恿懷王去秦國的,而現在頃襄王反而任命他為令尹,這件事引起了民眾的憤恨。屈原的心情更是悲憤,越發追念懷王,寫下了詩篇《招魂》,用來寄托自己的哀思。屆原和楚國人民一樣反對屈辱求和,反對令尹子蘭,因而遭到了新的迫害。《史記·屈原列傳》說: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予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返也。屈平既嫉之。令尹子蘭聞之大怨,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頃裹王怒而遷之。
屈原由於遭到子蘭、靳尚等人的誣諂,再次被頃襄王驅逐出郢都,流放江南,是時屈原約四十三四歲。
當時的江南,是指如今的湖北省南部和湖南省的北部一帶。這一帶有莽莽的草原和樹林,渺無人煙,尚未開發。屈原離開故都國門,順大江東下,經過洞庭湖、夏浦(今漢口),到達陵陽(今址不詳)。他在陵陽住了八九年,又逆流而上,渡過大江(長江)和湘水,人洞庭,過枉渚(在今湖南省常德市南)、辰陽(在今湖南省辰溪縣西南),再向東南折入漵浦(在今湖南省沅陵一帶)。詩人行程艱難,度過了十幾年精神苦悶、貪病交加的生活。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他創作了《哀郢》和《涉江》,表達了自己老而彌篤的節操。
公元前280年(頃襄王十九年),秦軍再次擊敗楚軍,重新占據去了上庸和漢北一帶地方。第二年,秦軍攻下了西陵。公元前278年(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占郢都,將楚國先王的墓陵挖掘燒毀。這時楚軍全潰,頃襄王逃到了陳城(在今河南省淮陽縣)。
在郢都危難的時候,屈原大概回到了這裏,想在最後關頭為攙救楚國盡自己最後的氣力,然而頃襄王根本不聽他的勸諫,並不準他在郢都滯留,屈原隻得離開郢都重返江南。屈原經曆了十多個年頭的流放,潦倒困頓,受盡了各種艱難苦楚,產生過形形色色的複雜思想。但不管環境如何險惡,生活如何悲慘,他對祖國複興的希望都一直沒有泯滅,然而郢都的淪陷,對於處在孤寂淒苦境地中的屈原,無疑是一次最沉重的打擊。
公元前278年夏曆三四月間,屈原從沅水順流東下,人洞庭、湘水一帶。當他行至長沙附近時,已經是天無可遊之處,地盡絕人之路的情勢。他再也不想繼續飄流下去了,前途茫茫,理想破滅,貪病交加,生計斷絕。他要用死來實踐自己的諾言,作自己雖然為之奮鬥一生而終於無法實現的理想的殉道者。此時,他寫下了《懷沙》。《懷沙》,就是懷念長沙、懷念先王、懷念故國的意思。詩人在這篇作品中,沒有過多流露愁思苦慮、悲愴淒切的感情,而是冷靜地分析現實,清醒地概括自己的一生,鎮定地向世人表達了以死殉國的決心。
一個憔悴不堪,形容枯槁的老人,邊走邊吟著詩,來到湘江澤畔。有個老漁翁在江邊碰到他,便問道:"你不是三閭大夫嗎?怎麼會落到如此地步?"
屈原答道:"世上一片混濁,惟獨我一人幹淨;眾人都已沉醉,惟獨我一人清醒。正因如此,我被流放了。"
漁翁道:"聰明的人對事物的認識不固執己見,而能順應潮流轉變。既然世上一片混濁,你為什麼不順應大流而推波助瀾呢?既然眾人都已沉醉,你為什麼不同別人一樣,也去吃些糟滓,喝些薄酒呢?為什麼要堅持自己的高潔品德而自找被放逐的苦惱呢?"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撣掉帽子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上的灰塵。怎能讓幹淨的身體受到髒物的玷汙呢!我寧可跳入江中葬身魚腹,也不能讓高潔的品格蒙受世俗的汙染呢!"
那漁翁皖爾一笑,一邊劃著槳離去,一邊歌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