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十而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的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周靈王二十一年(前551年)複曆八月二十七日,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夏曆二月十一日,享年七十三歲。
今曲阜城東南有一座昌平山,山下即古昌平鄉,昌平鄉東有一座不太高的小山,原名尼丘山,因避孔子諱,省去"丘"字,改名為尼山。這裏山明水秀,林壑幽美,海拔340餘米,五峰蓮峙,其中環抱的即為尼山,遠望尼山五峰好像五位老人,故又名"五老峰"。相傳兩千五百年前,我國的文化偉人孔子便誕生在尼山腳下東側的坤靈洞(又名夫子洞)中。
孔子的祖先本係春秋時宋國的貴族。宋國貴族原是殷商子姓王族的後裔。
正考父以謙恭儉樸和熟悉古文獻見稱,是輔佐過戴、武、宣三公的三朝元老,據傳《詩經》中的《高領》就是經他整理的。其子孔父嘉已淪為大夫,因參與宋國貴族華氏內爭被殺,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祈父,祈父生防叔。至防叔時,遇上國家戰亂,逃到魯國。防叔生伯夏,伯複生叔梁紇,叔梁紇即孔子之父。由於當時一般取五代祖先的字為"族名",因此,孔父嘉的"孔"成了孔子的"族名"。
家道傳至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已經沒落了,他已成為一個失去世襲貴族地位的官位不大的武士。叔梁紇曾娶過魯國人施氏為妻,生了九個女兒,沒生兒子,又娶妾生了一個兒子,但是個有殘疾的跛子,取名孟皮。叔梁紇感到孟皮不能繼承他的家業,又向顏家求婚,顏家是魯都的大姓,有三個女兒,隻有未滿二十的小女顏徵在願意嫁給叔梁紇。此時,叔梁紇已是六十六歲的老人了。老夫少妻,年齡相差太大,古人認為這種婚姻不合禮儀,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以"野合"一詞來描述這門婚事。
"野"字古時有兩種解釋,一說指野外,一說指不合禮儀。有的學者以此而認為孔子是私生子,這種說法比較武斷。
傳說叔梁紇與顏徵在婚後,很想早日生個兒子繼嗣,為此多次上尼山向天神祈禱生個男孩。在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周靈王二十一年)夏曆八月二十七日,當他們同去尼山祈禱後下山時,生孔子於山下東側的一個山洞裏。古書上關於孔子誕生的神話很多,如《祖庭廣記》上說,孔母禱於尼山時,當她走進山穀時,連腳下草木的葉片都下垂,當她走出山穀時,草木的葉片又都抬起頭來。後世傳說尼山的荊棘朝下,是為了避免刺傷孔母與孔子,可見降生聖人時連尼山的草木也為之感動。由於孔子生於尼山腳下的山洞中,後人為了紀念顏徵在母子,名此洞為"坤靈洞",又名為"夫子洞"。
孔子出生後,其父母給他取名叫"丘",這是因為孔子剛生下來時,頭的形狀有點像圩頂,所謂圩頂,通常是人們形容山的周圍高而中間平的形狀,這種頭形很像這種山,因此取名為"丘"。又別名"仲尼","仲"是老二的意思,因為孔子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就是前麵提到的跛足的"孟皮"。
盡管孔子降生尼山的故事是那麼神聖而不平凡,然而幼年的孔子在人世間的道路則是十分不幸而艱難的。孔子三歲時,他的父親叔梁紇含著眼淚、懷著對三歲的兒子的一片愛心與期望,離開了人世。母子倆孤苦伶仃,相依為命。遷往魯都的娘家。當時的魯都曲阜是魯國的政治、文化的中心,典籍豐富,名師眾多,孔母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在這種良好的文化環境中完成學業。因此,孔子自幼就生活在曲阜的傳統文化氣氛中,接觸到保存得比較完整的周王朝的典章文獻、禮儀製度。孔母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將來能夠光宗耀祖,繼承先聖商湯的偉績,長大後成為有出息的人,教他學習通曉周王朝的《詩》、《書》、《禮》、《樂》。在孔母的嚴格教育下,盡管生活清貧,但仍以一個貴族子弟的身份認真學習貴族的禮儀,《論語》上記載孔子的自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這是說孔子在十五歲時,就立誌求學,又兩次記孔子"入太廟,每事問"。
孔子十七歲那年母親去世。孔母死時才三十多歲,這對孔子又是一次痛苦的打擊。
說起孔子,人們的腦海中會浮現出孔廟裏孔子的形象。但孔子的形象到底如何呢?從有關典籍中可以看出,十八九歲的孔子身材魁梧。《荀子·非相》上記載:"仲尼長,子弓短。"《史記·孔子世家》上說:"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這一尺度當屬周製,周製一尺合今19.91厘米,折算下來,等於今天的191厘米。《莊子·外物》上記載孔子體型:"修上而趨下",即上身長,胳膊長,下身短。其"肩背傴僂"。孔子體格十分強壯,筋骨勁健,力大過人。《列子》與《淮南子》上也有類似記載。王充《論衡·效力篇》上說:"孔子,周世多力之人也。"這與孔子從小習武,精通射、禦之術有關。《呂氏春秋·慎大》上說:"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據此可知孔子決非文弱的書生。孔子的頭部更有特點,頭形中凹而四周高起,古書上稱為"圩頂"。孔子又有兩顆像兔子的大門牙,露在外頭,古書上稱孔子的門牙是"駢齒"。關於孔子的外貌特征,《孝經·鉤命訣》上說:"仲尼鬥唇,舌理七重","龜脊、輔喉、駢齒,麵如蒙倛。"古書上載帝嚳、周武王、南唐後主李煜都生有駢齒。於是,駢齒非但不是不雅觀,反而成為聖人的一大特征相貌。孔子是否有駢齒,可以另當別論。不過,今天不少有關孔子的圖象、雕象中,確有不少作品裏的孔子是有駢齒的。關於孔子的服裝,《孔子家語》中有一段記載,謂孔子見魯哀公時,公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農。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以鄉,丘未知其為儒服也。"從這段記載,可知孔子所穿的衣服,所戴的帽子,都是鄉服,亦即為魯人所穿的服裝,為宋人所戴的帽子,並不是代表儒者身份的製服。因為孔子是一位不恥惡衣惡食的平民身份的知識分子,以他的身份是不會穿那些華貴精美的服裝的。
十九歲那年,孔子與魯國的一位青年女子亓官氏結婚。傳說亓官氏也是殷人之後,婚後第二年,亓官氏生下一個男孩,孔子很高興。
當魯昭公獲悉孔子得子時,也專門派人向孔子道喜,還送去了一條大鯉魚。為了紀念這件很榮耀的事,孔子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為"鯉",又取字為伯魚。大概這時,魯國國君已將孔子視為叔梁紇的繼承人,至此亡父的家族也都承認孔子的合法地位。孔子二十歲左右時曾做過兩次小吏。一次是做乘田,乘田的職務是管理牛羊。另一次是做委吏。委吏的職務是管理倉庫,孔子在青少年的,幹過很多的低踐的工作,人家死了人,他就去給人送葬,當吹鼓手;孔子很熟悉葬喪之禮,並為人辦喪事。《論語》中記孔子說:"鄉人儺,孔子朝服而立於阼階。"儺是一種趕鬼的儀式,孔子也參加。經過刻苦學習,孔子逐漸成為一位博學多能的人。
孔子從記事的時候起,就體驗到人生的艱辛.由於其父親在孔子幼年即去世,因此實際上孔子的生活已由貴族下降為平民,及至他後來被門人弟子尊為師表、譽為聖人時,他的西家鄰人仍稱呼孔子為"東家丘"。就這一點看,孔子自幼平易近人,即在他名聲大揚時,仍不失他的平民知識分子的本色。
孔子自幼好學,"敏而好古","不恥下問",學無常師。魯國東南方有一個魯國的附庸小國郯國的國君郯子來魯國朝見昭公,郯於自稱是少昊氏子孫,在魯昭公舉行的宴會上,魯國的大夫叔孫昭子向郯子問起少昊氏"以鳥名官"的情況,郯子滔滔不絕地講述了古代官名的由來。孔子聽到郯子來到魯國,便抓緊時機拜見郯子,向他仔細打聽少昊氏時代的職官製度的曆史情況,郯子向孔子介紹了古代東海岸有關鳥圖騰的傳說。孔子終於弄明白殷商文化與東海岸鳥的神話傳說的關係。郯子的講話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向郯子求教後感歎地說:"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在"官失其守",文獻典籍四散,西周王室的巫、史、祝、宗和禮樂之士流散民間的時代裏,孔子不得不以其強烈的求知欲,四處求學。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孔子向郯子學習的故事。
公元前523年,孔子二十九歲。相傳孔子這一年從山東跑到山西,向晉國著名音樂家師襄子學鼓琴。
魯昭公二十年(前522年),孔子三十歲。這一年,鄭國王子產逝世。子產是一個政治上十分開明的人,當時的老百姓議論政治,在鄉校裏批評執政,有人建議子產搗毀鄉校,但於產反對這種專製野蠻的做法,給鄉校中的士人以批評執政者的權利,可見他有著政治家的胸懷與風度。孔子對鄭國這位政治家、思想家十分敬佩,他從青年時代起,就受到子產的很大影響。當孔子驚悉子產去世的消息時,他悲痛地哭了,孔子評價子產是"古代留下來的最後一位仁人君子"。孔子後來成為聖人,多少與子產的影響是有關的。
孔子在晚年回顧自己一生的修養與治學的曆程,他說自己是"三十而立",在十五歲時開始立誌於學,到三十歲,就打下了堅實的根底,不僅精通了一般貴族子弟在進入上層社會、從事政治活動之前所要掌握的"六藝"(禮、樂、射、禦、書、數),而且精通了古代大學中所掌握的高級的"六藝",即漢代之後被尊為《六經》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已有很高深的造詣,他的學識與聲望已相當的高,基本上確定了他的"一以貫之"的思想原則,並為他後來治學、施教、參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所謂孔子自述"三十而立",除了他已熟悉、精通《六經》等古代的大量文獻外,還有另一層意思,即孔子麵對周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紛爭和政治動亂的社會現狀,他已立下了救世的宏願,形成了他的以西周禮樂文明為典範的立身處世的思想法則,確定了他的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形式、以"中庸"為原則比較完整的倫理觀、政治觀、社會觀。他開始在民間創辦私學,"始教於闕裏",並以小型學術團體的形式,開始了儒家學派早期的學術活動。這時他已是一個為魯國人所周知的品德高尚、學問精深的知名人物,求教他的學生自遠方接踵而至。從此時起,一直到他仕督之前,在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裏,他的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學問與從事教學方麵。
大約在三十歲左右時,孔子開始招收第一批弟子,這中間有顏淵的父親顏路,曾參的父親曾點。孔子的另一位著名弟子子路,也屬於這第一批弟子之列。子路比孔子小九歲,他拜孔子為師時大約二十一二歲。子路出身貧賤,為人性格豪爽、耿直,起初他對孔子很不尊重,還欺淩過孔子,但孔子以德折服了他。子路後來成為孔子最忠實、最可靠的學生。在孔子招收的第一批弟子中,還有伯牛、冉有、子貢、顏淵、閔損等人,而孔子晚年招收的子遊、子夏、曾參等人,則屬於後一輩的弟子。所謂門徒三千,當然有點誇張,就是"七十二賢",也不是同時共學的。他們在孔子那裏主要學習《詩》、《書》、《禮》、《樂》,但重點是培養德行,陶冶性情,準備擔負起聞道救世的重任。孔子在魯都杏壇(曲阜城北的學舍)向他們講學,但弟子們也跟著孔子四處出訪,在實際的社會活動中,隨時問難,這大概是中國古代最早的開門辦學。孔子之前,"學在官府",隻有貴族子弟有機會接受教育,一般平民是無資格得到求學機會的。自從孔子創辦私學後,才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麵。這在當時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在魯國引起很大震動。由於招收一大批學生,進行了認真的教育培養,造成了很大的社會影響,孔子逐漸成為一個著名的教育家。
孔子辦學成名,與當時民間流傳的"聖人降生"預言有關。那就是孔子是殷人之後,早在孔子之前,當周初滅殷之際,就在殷人的遺民中流傳著將有"聖人出世"的預言。這位聖人是誰呢?人們紛紛猜測。這就是所謂殷商滅亡後,"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的預言。《孟子》最後一章就專門提到這件事說:"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上距殷商武庚滅亡,約有五百多年。這個"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的傳說,曾經勾起宋襄公複興殷商的野心。但宋襄公是一個失敗的仁君。然而這個"預言"仍在殷民中流傳著,到孔子出世的時代,這個將有聖人複起的預言已有五百多年了。這時候,在殷宋公孫的一個嫡係裏忽然出來了一個天資聰明的貧賤少年,傳說中又有那麼多"聖人降生"的神話,於是在魯國的貴族中間與民眾的目光中,孔子成了偉大的聖人。(參見《胡適論學近著》第一集《說儒》)。
早在孔子十七歲時,魯國有位孟僖子,他是"三桓"之一,政治地位僅次於季平子,是魯國第三號人物。這一年是魯昭公七年(前535年),孟僖子陪同魯昭公出訪楚國,途經鄭國抵楚,在引導魯昭公參加對方歡迎儀式時,因為不懂禮節而出醜,孟僖子為此慚愧之極,歸國後便到處向人求教,曾向青年孔子問禮,孟僖子從此十分敬佩孔子的學問。
魯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孔子三十四歲。孟僖子在臨終前,將他的兩個兒子叫到床前,長子仲孫何忌快三十歲了,次子南宮廷也已十幾歲了。孟僖子向他們講述禮的重要,講述自己不知禮所得到的教訓,又講述了孔子的家世。他說:"聽說我們魯國出了個通達明禮、學問淵博的人,他就是孔丘。我告訴你們,他是聖人商湯的後代,他的祖先弗父何有功於宋國,弗父何的曾孫正考父曾輔佐過宋戴公、武公、宣公三個國君。他們雖然地位很高,但謙虛謹慎,可見孔丘的祖先有謙恭的美德。當年我們魯國臧孫紇說過:'祖先有美德,其後世必定出現聰明通達的人。'現在孔丘年紀才三十多就已經知道許多學問,懂得許多禮節,他就是今天的聖人吧!我死後,你們要拜他為師,向他學禮。"
孟僖子的這一番話對於研究孔子生平很有價值。首先這段話證明孔子作為"聖人之後"已經得到當時魯國貴族的普遍承認,同時也可看出孔子在三十四歲後,他所創辦的私學在魯國已有很大的名聲,連魯國的貴族也將自己的子弟交給孔子教育。另一方麵,孔子之所以辦學成名,也是因為他看到魯國貴族在當時需要自己出來重新恢複禮樂文明。從此,孟僖子的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都做了孔子的弟子。孟氏是魯國掌權的貴族,自從孔子吸收了孟氏兄弟入學後,孔子辦學的經費得到了國家的補給,私學的規模越來越大。
孔子的教學活動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結合社會實際進行教學。為了收集古代的文獻典籍,為了弄清三代文化的演變,孔子早有去洛邑的打算,他對南宮適說:"我聽說京都洛邑(今河南洛陽)當守藏史的老聃博古通今,通曉禮樂文明的源頭,明白道德學問的歸宿。我們還得向這位智者求教哩!"南宮適將孔子的這一赴周都采訪的願望報告給魯昭公,"請與孔子適周",魯昭公還派出車馬仆役,支持孔子師生這一次長途出國訪問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