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芙蓉國裏孕才俊
清朝乾隆五十九年三月甘四日(1794年4月23日),魏源誕生在湖南省一個偏遠鄉村。後來,他成為中國近代傑出的愛國主義思想家。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環境和所受的家庭教育,對他的成長很有影響。
魏源,原名遠達,字良圖,號默深。生於湖南省邵陽縣(今屬隆回)金潭鄉魏家塅。
邵陽縣在湖南省西南部,當時屬寶慶府(今邵陽市)管轄。那裏有山有水,風景秀麗。據文獻記載,有龍山、獅山、象山、白馬山和望雲山等。龍山在寶慶府東南肋裏,秀峰很多,令人喜愛。獅山和象山橫貫金潭鄉,把魏家塅分成為上下兩個村落,北曰上魏家塅,南曰下魏家塅。魏源的家就在上魏家塅金水河的沙洲上。
龍山頂上有一個龍池,從油中不時湧出清澈的泉水。泉水流下山,彙成兩條河流,一為漣水,進入湘鄉;一為邵水,進入邵陽。邵陽縣城就在邵水北麵(後來縣治遷到南岸)。這裏還有一條資水又名資江,是從綏寧縣經武岡州流到這裏的,它在邵陽以北和邵水合流。
在邵水和資水合流的地方,有一處古跡,名叫雙清亭。魏源青少年時代常到那裏去遊玩。後來他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46歲時,回到家鄉重遊此地,寫了《歸至資江重遊雙清亭》詩二首,詩中有這樣兩句:"嶼扼雙流合,江涵一郭煙。"描繪出雙水合流,一城臨江的秀麗景色。此外,筆架山、田螺山和將軍山等處的風景也很好。村中還有石壁、象嘴、龍溪、花塢衝、麻績橋、文昌閣、荷葉塘等名勝古跡。清末的大理寺少卿鄉人魏澧蘭曾寫過幾首描寫這裏風光的律詩,可見一斑。其中一首是:
酒餘瀟灑倚花欄,醉眼頻開仔細看。
五色祥雲橫石壁,三更朗月照金潭。
形排筆架呈青障。旋髻田螺擁翠巒。
尤愛文昌高建閣,千秋勝跡壯奇觀。
詩中提到了石壁、金潭、筆架山、田螺山和文昌閣等名勝古跡。他認為,這是千秋勝跡,風景奇觀。魏源就是在這樣美麗的環境中長大的,使他自幼養成豁達開朗、寧靜深邃的性格。魏源的祖先原是江西省太和縣人。魏萬一和弟萬二為躲避元朝末年的兵亂,遷居到湖南省善化縣,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又遷居到邵陽縣金潭村,從此便定居下來。
如果以魏萬一為第一世,那麼到了魏源曾祖父魏大公就是第十二世了。魏大公,字席儒,家中富有,以孝順母親和好周濟貧困著稱。有一年,邵陽鬧了天災,糧食歉收,但官吏們照舊向農民征收錢糧,全縣騷動,人心惶惶。魏大公看到這種情況,慷慨解囊,為本鄉農民交納了全部錢糧。縣令贈給他"邵邑醇良"匾額,以為獎勵。魏源的祖父魏誌順,字孝立,仍然好周濟貧窮,凡鄉裏有類似修橋補路的善舉,他都要捐款資助。他有10個兒子,第五個兒子名叫魏邦魯,就是魏源的父親。這時魏氏家族由於人口日多,支出日大,家境開始衰落。
魏邦魯,字鍾豫,又字春煦,為人正直。他為生活所迫,到江蘇嘉定、吳江等縣去做一個巡檢的小官。巡檢的職務是捕捉盜賊,查詰奸宄,凡是州縣關津險要的地方都要設置。魏邦魯的收入雖然不多。仍然經常救濟有困難的人,受到當地人民的好評。
魏邦魯官俸微薄,不能經常回家,家中隻有他的妻子陳氏操持家務。她是一位賢淑的婦女,不但要紡線織布維持生計,還要服侍年老癱瘓的婆母和教育幼小的孩子,甚為勞苦。每天晚上點著油燈紡織操作。後來家境貧困,就點燃豆秸幹活。生活雖這樣艱苦,家庭中仍然恬靜和諧,"母績子讀,欣然忘貧"。魏源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養成了勤苦讀書、自強不息的精神。
魏邦魯工作不忘讀書,而且喜歡遊覽,所到之處,必訪問當地豪傑賢士。他曆任嘉定諸翟、吳江平望司巡檢。在任期間,調解民間訴訟,督課生童學習,頗有政績,在荊溪張渚司、海州惠澤司時,尤為有名。因此上級叫他管理蘇州錢局。
魏邦魯在海州鬧災時,曾開辦粥廠救濟貧民,而且和饑民在粥廠共同生活了數月之久,所以在他去任的時候,為他送行的人絡繹不絕。
蘇州殘局是個肥缺,魏邦魯到任後,毫無所染.知府額騰伊對他的年終評語是:"本員管局一年,實能弊絕風清。且破除舊習,不受陋規,洵佐雜中難得之員。"因此,連任五年之久。此後,他升任寶山縣水利主薄,在辦理漕糧海運時,又因工作出色而得到獎賞。
魏邦魯還擅長醫術,在他工作的地方,訴訟案件剛剛審理完畢,又開始為等候在擁裏的病人"審理"病情了。魏邦魯是個好官,巡撫陶澍和曆任布政使如林則徐、賀長齡等都很尊敬他,不因他是部下小吏而有所慢待。
魏邦魯生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卒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死後因家貧不能歸葬湖南,張渚地方的人民聽說了,懷念他過去的政績,自願將大賢山的一塊土地捐出來,魏源遂將他父親的屍體埋葬在那裏。魏邦魯的事跡由當地人民申報,載入《荊溪縣誌》書中,這在當時被看成是件頗為光榮的事。
魏源的兒孫和他的堂兄弟們也多是有才氣的人。魏源有兩個兒子,長子魏耆,原名儒耆,字英甫,號剛已,道光元年(1821年)生,在江蘇南京居住(太平天國時期也是住在南京),候補同知,光緒六年(1880年)卒,60歲。次子昌耆,早殤。
魏耆對經、史都有研究,還擅長書法,尤精漢隸,深得友人讚許。楊葆光說,他曾見到過魏耆為金陵書局所寫的"八分書"(漢隸),並作詩說:
昔上飛霞閣,驚看妙墨新。
香名動儕輩,公望得傳人。
同作山遊客,相逢雪後塵。
剪燈情話久,文字感前因。
湯貽汾也作詩說:
我愛魏知古,掄才弱冠優。
筆能書五鳳,氣可食千牛。
滄海曾無恙,狂瀾自可憂。
且尋名教樂,不用看吳鉤。
一個說"驚看妙墨新",一個說"筆能書五鳳,可見魏耆是個能寫字、有才華的人。魏源之後,可謂得有"傳人"了。不過,他甘於淡泊,不去追取"吳鉤"(寶刀),沒有做官的願望。後來雖然捐取個知縣、知的虛名,卻沒有步入仕途。晚年和他的父親一,也從事佛教經典的研究,最後老死在家中。
魏耆有五個兒子:璽、桂、恒、繇、虎。璽與虎早殤,魏耆三個兒子中最有才華的是魏繇,寫有許多詩文作品。
魏源還有一個女兒,但《魏氏族譜》中不記載她的名字。因此不詳其事跡和生卒年。
魏源族中的兄弟很多,魏源曾有"群從多才俊,居家舊典型"一類讚頌族人、兄弟的話。族中兄弟中和他最好的是魏顯達。魏顯達,字傑南,號筠穀,是魏誌正的孫子,魏邦修的兒子,比魏源大4歲。好讀書,善於寫詩,五言詩更是淡遠有致。魏顯達曾和友人鄧顯鶴同登泰山,二人在車中背誦杜甫有關齊魯間的詩,幾乎都背完了,又聯句作詩。鄧顯鶴很佩服他的博學和記憶力。
魏源和魏顯達常有詩歌唱和,如《夏齋讀書呈筠穀兄》、《春雨柬筠穀兄》、《村居雜興十四首呈筠穀兄》、《秋試下第柬筠穀兄》等。從魏源的這些詩中,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關係,其中一首說:
篝燈哦製藝,隔壁偷餘光。
誓將拾芥效,償此三餘忙。
夜聞促織聲,伴影如在床。
忽念南溪於,安得來共觴。
呼童持一尊,送踏草橋霜。
與君對溪酌,何異同一堂。
詩中說;晚上點著油燈閱讀製藝(八股文),借著隔壁人家的餘光,使屋內增加了明亮。我發誓要通過考試很容易地取得功名,來補償甚至連"三餘"的時間(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風雨者時之餘)都用來讀書的辛苦。夜間聽到蟋蟀的叫聲,就像陪伴著我的身影藏在我的床上一樣。忽然想起了你,怎能來到這裏一起喝一杯呢?我叫童子拿著一壺酒,踏著草橋上的寒霜給你送去,我和你對著門前溪水小酌,這和我們在一間屋裏喝酒有什麼兩樣呢?
這兩個堂兄弟雖然住得不遠,但一時不見就想念著對方,他們的感情是多麼深厚啊!
魏顯達兼擅醫術,曾治好很多病人。他沒有做官,卒年64歲。
魏源的另一個堂兄弟魏五達,是二伯父魏輔邦的兒子,和魏源也很好。五達字連福,號雲軒,喜歡讀書,文章典雅。他曾從江蘇買了十幾箱的書帶回家鄉去,供子侄們閱讀。卒年71歲。
魏進達,字子瑩,早歲能文。後來到江蘇幫助魏源辦理鹽務,興利除弊,很有成績。但他不願做官,願意回家教育子孫,遂返回邵陽。他自奉儉約,但對老師很厚待,因此子侄輩有成就的很多。卒年81歲。
魏源的親兄弟共4人,長兄名湖,原名達聰,字良弼,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生,寄居江蘇。魏源行二。三弟魏浚,原名達章,字子田,嘉慶元年(1796年)生,寄居江蘇,由監生捐巡檢,卒年70歲。四弟魏淇,原名達實,宇子實,嘉慶十年(1805年)生,寄居江蘇,由監生捐授鹽運使司知事,分發兩淮試用。卒年《4歲。
魏源和他的兄弟、堂兄弟們從小都在魏氏族塾中讀書,成績都很優秀,魏源更是其中的佼佼者。這是塾中老師誨人不倦的成果,魏源個人刻苦讀書的精神尤其令人驚佩。
二、雞聲報曉興理學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曆來有所謂"士、農、工商""四民"的說法。士是知識分子,他們通過讀書、考試,取得"功名",然後,一部分人步入仕途,成為官員;一部分人或者從事教育,或者充任幕僚。他們一般都享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較優裕,是中國文化的主要傳播者。其次是農民,他們住在農村,從事農業勞動,生活比較困苦,其中也有發家致富,成為地主或知識分子的。工人,隻有手工業工人,還沒有大機器工業和產業工人。他們憑手藝吃飯,其中少數人成為作坊主或工場主。商人是販運和銷售商品的經營者,賺取"買賤賣貴"的差額利潤。"四民"之中,士的社會地位最高,受到人們的尊敬。商人的地位最低,封建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或"崇本抑末"政策,但商人的生活卻比農民好得多。
一般而言,無論是城市中的青年或者是鄉村中的青年有許多人希望入學讀書,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魏源也不例外。他受到家庭的教育,族中長輩的影響。他們希望魏源成為"光宗耀祖"的有為青年。魏源沒有辜負他們的希望。
魏源從小喜歡讀書,加上家境困難,父母希望殷切,很想通過個人的努力,求得一官半職,使生活好起來。而且,他個人有著報效國家,為人民做好事的願望。從他在青年時為魏家故宅所作的楹聯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抱負:
讀古人書,求修身道;
友天下士,謀救時方。
在書齋門旁的對聯是:
功名待寄淩煙閣;
憂樂常存報國心。
從留存下來的對聯中可以看出,魏源從小就刻苦讀書,有誌於做一番為因為民有益事業的理想,"學以致用","謀救時方"的經世致用思想,在這時已有了一定的基礎。
魏氏家族的孩子們,有一個學習的好條件,那就是他們有一個比較好的家塾。這個家塾由魏源的二伯父魏輔邦管理。沈輔邦是魏誌順的第二個兒子,為人寬厚,學習成績優秀。他曾在長沙嶽麓書院讀書,其得院長羅典的器重。魏輔邦能夠得到羅典的重視,說明他的學習成績確實是很好的。魏輔邦從嶽麓書院畢業後回到邵陽,管理家塾。他聘請了當地有名的教師為子侄授課。他對子侄的要求很嚴格,塾中收藏許多古籍供學生閱讀,但又不許他們看那些他認為不應該看的"雜書",以免影響學習。魏輔邦為本家培養了不少優秀子弟,魏源就是其中之一。
魏源喜歡讀書,而且刻苦倍於一般子弟。他白天在塾中讀書,晚上還要讀書到深夜。他的母親睡覺以後,他還繼續攻讀。母親發現了,怕他累壞了身體,勸他不要這樣苦幹。魏源不聽母親的勸告,又恐怕驚動她,就把油燈藏在被子裏看。直到他母親發現了,甚至哭著勸阻,他才暫時早睡,但不久又熬起夜來。
農村沒有鍾表,有時他讀得入神,一直聽到雞叫的聲音,才朦朧入睡。他在老年寫的一首詩中說:
少聞雞聲眠,老聽雞聲起。
千古萬代人,消磨數聲裏。
雖然這首五言絕句隻有20個字,卻寄托著他的無限感慨。在青少年時代,為了讀書,徹夜不眠。到了老年,由於身體狀況不同,晚上需要早睡,但次日清晨卻要早起。早年的聞雞聲而眠,是為了刻苦學習,老年的聞雞聲而起,是為了勤於寫作。他把畢生的精力貢獻給文字生涯,這是多麼辛苦哇!隨著雞聲催人,自己不知不覺已經度過了幾十個春秋,怎能不令人感慨呢?
魏源在族塾中讀書時,有幾位老師對他是很有幫助的。他在老師的教導下,熟讀《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易》、《書》、《詩》、《禮》、《春秋》),練習作文賦詩,都得到了老師的嘉獎。
據魏氏後人回憶,魏源曾經受教的老師有:歐陽炯明、劉之綱和劉若二等人。歐陽炯明,字步青,號畏庵,廩膳生。邵陽葉家灣人。他敦晶勵學,博聞強記,善寫詩賦,能做文章,是一位有名望的飽學先生。劉之綱,邵陽塘頭灣人,善於寫文章,文字奧衍,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沒有被錄取,大約是不喜歡八股文的緣故,一直到60歲才考中秀才。因此一輩子以教書為生。劉若二,字正綬,寧鄉人,是一位有名的老秀才。他善詩詞,能書畫。魏源的二伯父魏輔邦管理家塾,也很有學問。他不但經常借書紿魏源看,還口講指授,使魏源受益匪淺。在這幾位啟蒙老師的教導下,魏源的學識大有長進。俗話說:"名師出高徒",一點也不錯。